电机学课程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2 0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机与拖动课程

课程名称: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计算与仿真院 系:电气工程系班 级:设 计 者:孙兆晋学 号:同 组 人:李雷指导教师:任倩设计时间:设计报告

1202303 120230318 李煊红 2015.11.26—2015.12.5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 业 学 生 题 目 子 题 设计时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孙兆晋 班 级 指导教师 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计算与仿真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共 周 1202303 任倩 一台绕线式异步电动机,Y/y连接,已知数据为:额定功率PN = 120kW,f = 50 Hz,2p =4,Un = 380 V,nN = 1440r/min,R1 =0.02Ω,R2 ‘=0.04 Ω,x1σ = x2σ’=0.06Ω,xm = 3.6Ω,ki = ke = 2,忽略铁耗。试求: 设计内容: 1. 若维持转轴上的负载转矩为额定转矩,使转速下降到1000r/min,采用调压调速方式并计算其参数,做出机械特性图,分析能量的传递。用SIMULK设计调压调速仿真模型。 2. 若维持转轴上的负载转矩为额定转矩,使转速下降到900r/min,采用变频调速方式并计算其参数,做出机械特性图,分析能量的传递。用SIMULK设计调压调速仿真模型。 3. 若维持转轴上的负载转矩为额定转矩,采用串电阻调速,转速下降到1000r/min,分析能量的传递。用SIMULK设计调压调速仿真模型。 设计要求

1 原理描述

1.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转速可由下式子给出: n?60f1(1?s) (1-1) p根据上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通常采取以下三种: (1)改变定子电压的调压调速,属于改变转差率的调速; (2)变频调速;

(3)转子串电阻调速,也属于改变转差率的调速。

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指在定子电压、频率以及参数固定的条件下,机械轴上的转子转速n和电磁转矩Tem之间的关系n?f(Tem)。利用等效电路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各种形式的机械特性表达式。

机械特性参数表达式如下: Tem?m1p2?f1r2'2'2[(r1?)?(x1??x2?)]sr2'Us21 (1-2)

上式给出了电磁转矩Tem与转差率s之间的关系,若将电磁转矩Tem作为横坐标轴,转子转速n作为纵坐标轴,并考虑到转子转速n?n1(1?s),则可得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n?f(Tem),如下图所示:

图1.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

1.3 改变定子电压的调压调速

由式(1-2)可知,仅降低定子电压时,由于同步速n1不变,故不同电压下的人工机械特性均通过同步运行点。考虑到最大电磁转矩Tem和启动转矩Tst皆与定子电压的平方U12成正比,而产生Tem所对应的临界转差率sm与U1无关。根据这些特点绘出不同定子电压U1下的人工机械如下所示:

图1.2 改变定子电压U1时的人工机械特性

1.4 变频调速的原理

由E1?4.44f1N1kw1?m可知,要想确保主磁通不变即恒磁通?m调速,在变频过程中,必须采用E1/f1?常数控制。

考虑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势E1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对于实际调速系统,通常采用U1/f1?常数代替E1/f1?常数实现变频调速。

将式(1-2)变形可得: Tem?m1pU12()2?f1[(r1?r'2)?(x1??x2?)]s'22r2'f1s (1-3)

根据式(1-3)绘出保持U1/f1?常数时变频调速的典型机械特性如下图所示,

图1-3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的机械特性(U1/f1?常数)

1.5 异步电动机串电阻调速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的人工机械特性如下所示:

图1-4 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的人工机械特性

''T?C?Icos?2,由于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故主磁通?m为定值。emTm2考虑到

调速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电动机绕组,要保持I2?I2N,于是有

I2?I2N?E2(r22)?x2?sN?E2 (1-4)

r?R?2(2)?x2?sN由上式可得

r2r2?R???常数 (1-5) sNsN2 参数计算

转子电感 L1x?x1?0.06?=0.000191H 2?f1100?'x20.06定子电感 L???=0.000191H

2?f1100?'1r额定电感 Lm?xm3.6?=0.0115H 2?f1100?额定负载转矩 Tn?PN120000=795.84N·m ?2?nN2??14406060同步转速 n0?60f160?50?=1500r/min p21500?1440=0.04

1500额定转差率 sN?

m2R'2电磁转矩 T1pU1em?s2?fR'=876.04N·m 2s)2?(X'21[(R1?1??X2?)]3 调压调速设计与仿真

目的速度n=1000,转差率s=0.33,由

Tem2r'[rr'221?1?(x1??x2T??)]emax s[(r?r'22'21s)?(x1??x2?)]=1 得到Temax?Tem?TemN?876.04N·m

m2T1pU1emax?再由

2?f12[r2'21?r1?(x1??x2?)] =0.0591U21UTemax得定子相电压应调整为

1?0.059=121.75V 13.1 能量的传递

图3-1 能量流向

3.2 机械特性曲线和SIMULINK仿真

用m文件绘制调压调速机械特性曲线如下:

图3-2 调压调速机械特性曲线

3-1)3-2) (

用SIMULINK仿真图形如下:

图3-3 调压调速仿真模型

额定情况下的仿真结果:

图3-4 额定下的仿真结果

图3-5 定子电压降低后的仿真结果

分析:由电机原理可知,当转差率s基本保持不变时,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定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改变定子电压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人为机械特性,从而达到调节电动机转速的目的。降压调速需要使电机的定子电压慢慢降低,这样能使电机稳定地调速到目的转速,以上就是使用该方法仿真出来的波

形。

4 变频调速设计与仿真 4.1 参数计算

由于转速降?n?1500?1440?60r/min,变频调速前后不变,因此变频后的同步速nN1=900+60=960r/min,由n?根据U1/f1?常数,解得U1=140V

60f1得f1=32Hz; p4.2 变频调速的仿真

用m文件画出的变频调速机械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图4-1 调压调速机械特性曲线

SIMULINK仿真模型和前面调压调速一样;得到的仿真波形结果如下:

图4-1 调压调速机械特性曲线

分析:变频调速可以保证机械特性的硬度基本不变,同时其转差率s较小,

转速稳定性高,调速范围大,所以其效率较高。且由电机原理可知,变频调速时,基频以下为恒转矩调速方式,基频以上为恒功率调速方式。

5 转子串电阻调速设计与仿真 5.1 参数计算

调速后的转差率为 s?0.33,由sN=0.04,

r2r2?R???'ssR?0.29?,R??1.16? NN?根据式子(1-5)常数 ,解得

5.2 SIMULINK仿真

用m文件画出的变频调速机械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图4-1 串电阻调速机械特性曲线

SIMULINK仿真模型和得到的仿真波形结果如下:

图4-1 串电阻仿真模型及其仿真波形

分析:异步电动机转子串入附加电阻调速,使电动机的转差率加大,电动机在较低的转速下运行。串入的电阻越大,电动机的转速越低。此方法设备简单,控制方便,但转差功率以发热的形式消耗在电阻上。属于有级调速,机械特性较软。

6 总结

为期两周的电机学课程设计终于告一段落了,在这段时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东西,实际做起来的就不像那么简单了,要考虑诸多参数的配合。

对于整个系统,因为课题要求是调压调速、变频调速和转子串电阻调速,所以首先从查资料入手。在我看来,其实这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这属于初期的准备工作,是一个课程设计的切入口,所以这将会觉得我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角度,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查询手中现有的资料,并且运用网络数据,搜索了相关的文献。然后,我复习了Matlab/Simulink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很久没有使用类似的软件,所以我花费了一段时间熟悉了Matlab/Simulink的相关使用。最后,我就进入了真正的设计阶段,我先在纸上用所知道的点击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分别算出了调压调速、变频调速和转子串电阻调速的相应变量的具体参数,再依照资料中的模型搭建了一个三相异步电动机,然后分别通过改变电压,改变频率,改变转子电阻大小的方法实现了调速,但是我发现使用计算的参数仿真出来的波形与预计的不相符,会出现达不到理论转速或者超过理论转速的情况,因此我不断修改变量的大小,使其最后达到理论转速。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理论数据与实际仿真的出入,也让我知道,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搞明白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次的电机学课程设计,让我对Matlab/Simulink模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调压调速、变频调速和转子串电阻调速的各自的特性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彭鸿才,电机原理及拖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年

[2]李岚等编,电力拖动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唐介,控制微电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4]杨长能主编,电力拖动基础,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年 [5]李发海等编,电机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t4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