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粉尘测试复习题2005

更新时间:2024-04-02 1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烟尘粉尘测试复习题

一. 填空:

1. 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是指在温度为 ① ,压力为_② 件下不含水分的排气。 答案: ① 273K ② 101300Pa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2.3)

2.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 ① ,应避开 ② 和 ③ 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 ④ 倍直径和上述部位上游方向不小于 ⑤ 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 ⑥ 式中A、B为边长。 答案:① 垂直管段 ② 烟道弯头 ③ 断面急剧变化 ④ 6倍直径 ⑤ 3倍直径 ⑥ D=2AB/(A+B)(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2) 3.在选定的位置上开设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 ① ,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 ② 。当采样孔仅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应不小于 ③ 。 答案:① 80mm ② 50 mm ③ 40 mm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2.2)

4. 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 ① 。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_② 。 答案:① 直径线上 ② 延长线上

(GB/T16157-1996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2.2)

5.锅炉负荷的测定应采用 ① , ② 或 ③ 。当所测锅炉不具备上述设备时,方可采用_ ④ 。

答案:① 流量孔板法 ② 水表法 ③ 水箱法 ④ 耗煤量法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1)

6.温度的测定。在一般情况下可只测定 ① ,测温仪器可采用 ② 或 _③ 。 答案: ①中心点温度 ②玻璃温度计 ③工业用热电偶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2.1)

7.烟气湿度的测定可采用 ① 或 ② 。

答案: ①干湿球法 ②冷凝法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2。2)

8.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 ① 次。每个测点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 ② 。但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采集总量不得少于 ③ 。取_④_次采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管道的烟尘浓度值。

答案:① 3 ② 3min ③ 1m3 ④ 3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4.3)

9.采集烟尘的滤筒常用的有二种,_①_滤筒适用温度为_②_以下;_ ③ 滤筒适用温度为_④_以下。

答案:① 玻璃纤维滤筒 ② 5000C ③ 刚玉滤筒 ④ 10000C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8.3.3.3)

10.当被测烟气是高温或有毒气体,且测点又处于正压状态时,采样孔应有 ① 装置。 答案:① 防喷装置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29页)

11.只有采样速度 ① 采样点的烟气速度时,样品浓度才与实际浓度 _② 。 答案:① 等于 ② 相等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342页)

12.采样后的滤筒放入温度 ① 烘箱中烤 ② , 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 ③ 至室温,用感量0.1mg天平称量至 ④ 。采样前后滤筒重量之差,即为采取的颗粒物量。 答案:① 105℃ ② 1小时 ③ 40min ④ 恒重(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48页)

13.烟尘采样时,将采样管插入烟道第一个采样点处,使 ① 对准气流流动方向,其与气流流动方向的偏差不得大于 ② 。

答案: ① 采样嘴 ② 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48页)

14.过量空气系数在采集尘样的过程中,分别在 ① 、 ② 、 ③ 先后取三个气样。 答案:① 采样前 ② 采样中 ③ 采样后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8) 15.烟尘初始排放浓度指锅炉烟气 ① 或进入 ② 前的烟尘排放浓度。

答案:① 出口处 ② 净化装置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2)

16. ≥0.7MW(1t/h)各种锅炉烟囱应按GB5468-91和各种锅炉烟囱应按GB/T16157-1996的规定设置便于 ① 及相关设施.

答案:① 永久采样监测孔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 4.6.4)

17.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 14MW(20t/h)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 ① 、 ② 排放浓度的仪器。

答案:① 烟气 ② SO2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6.4)

18.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5468-91)中规定,在用锅炉烟尘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 ① 以上的情况下进行。

答案:① 70%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3.3)

二.判断题

1.对于手烧锅炉,测定时间不得多于2个加煤周期。( ) 答:×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25页)

2.S型皮托管适用于在尘粒浓度较大的烟尘采样中使用。( ) 答:√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28页)

3.用玻璃温度计测定烟道温度时,应将温度计抽出烟道外进行读数。( ) 答: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330页)

4.火电厂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量按全厂建设规模计算。( ) 答:√

5.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20米。( )

答: ×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7.4)

6火电厂锅炉最高允许烟尘排放浓度是以除尘器出口过量空气系数α为1.7时的固态排渣煤粉炉为基础而定。( )

答: × (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2.1)

7.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

答: √ (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理论试题集 214页)

8.采样速度高于气流速度时所造成的误差,要比低于气流速度时小。( ) 答: √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1989 94页) 9.在选择烟尘采样位置时,应优先考虑水平烟道。 ( )

答: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995 327页)

10.烟道内同一断面各点的气流速度和烟尘浓度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 ( )

答: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995 327页)

11实测的工业炉窑的烟(粉)尘、有害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换算为规定的掺风系数或过量空气系数时的数值。熔炼炉、铁矿烧结炉的过量空气系数规定为1.7。其它工业炉窑按实测浓度计。 ( ) 答: × (GB9078-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2)

12.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性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的人员和实施监测的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当时的运行工况。( ) 答: √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8.3.1)

13.当滤筒在300℃以上高温烟气中使用时,为减少滤筒本身失重,应预先在400℃高温炉中烘烤1h,然后再冷却至室温称重。( )

答: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995 347页) 14.林格曼黑度法不能取代浓度测定法。( )

答: √ (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理论试题集 214页)

15.每个测点上采一个样,求出采样断面的平均浓度,并可了解烟道断面上颗粒物浓度变化状况,称为定点采样。( )

答:√ (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8.2.3)

三.名词解释

1.颗粒物――颗粒物是指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2.1) 2.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是指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 300Pa条件下不含水分的排气。(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2.3)

3.烟尘初始排放浓度――指自锅炉烟气出口处或进入净化装置前的烟尘排放浓度。(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2)

4.烟尘排放浓度――指锅炉烟气经净化装置后的烟尘排放浓度。未安装净化装置的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即是锅炉烟尘排放浓度。(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3) 5.自然通风锅炉――自然通风是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差,将空气吸入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一种通风方式。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不用鼓、引风机机械通风的锅炉,称之为自然通风锅炉。(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4) 6.过量空气系数――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消耗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用“a”表示。(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6)

7.收到基灰分――以收到状态的煤为基准,测定的灰分含量,亦称“应用基灰分”,用“Aar”表示。(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5)

8.移动采样――为了测量烟道截面的烟尘平均浓度,用一个滤筒在已确定的各采样点上移动采样,各点采样时间相等。目前普遍采用这个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5 第

343页)

9.滤筒――滤筒是一种捕集效率高,阻力小,便于放入烟道内采样的捕尘装置,有玻璃纤维滤筒和刚玉滤筒两种。(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5 第346页) 10.工业炉窑――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焙烧、熔化、加热等工序的热工设备。(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3.1)

11.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而泄露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均称无组织排放。(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3)

12.掺风系数――冲天炉掺风系数是指从加料口等处进入炉体的空气量与冲天炉工艺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5)

13.立窑――立窑是一个静止的立式圆筒型熟料煅烧设备。它包括机械立窑和普通立窑。

(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3)

14.全压――静压和动压的代数和称为全压,是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具有的总能量,全压和静压一样为相对压力,有正负之分。(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5 第340页)

15.静压――是单位体积气体所具有的势能,它表现为气体在各个方向上作用于管壁的压力,管道内气体的压力比大气压力大时,静压为正,反之,静压为负。 (空

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5 第340页)

16.动压――是单位体积气体所具有的动能,是使气体流动的压力,由于动压仅作用于气体流动的方向,动压恒为正值。(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5 第340页)

17.排气筒高度――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10)

18.回转窑――回转窑是一个回转的卧式圆筒型水泥熟料煅烧设备。它包括湿法窑(包括带料浆过滤机的湿法窑)、干法窑(包括带余热锅炉的干法窑)、立波尔窑(包括一次和二次通过)、干法悬浮预热窑、预分解窑和各种新型水泥烧成窑系统。 (GB4915—1996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2)

四.问答题

1. 采样滤筒的种类及使用的温度范围?

答:分玻璃纤维滤筒和刚玉滤筒两种。玻璃纤维滤筒适用温度为500℃以下,刚玉滤筒适用温度为1000℃以下。(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

法8.3.3.3)

2. 锅炉运行负荷的测定方法?

答:锅炉负荷的测定应采用流量孔板法、水表法或水箱法。当所测锅炉不具备上述设备时,方可采用耗煤量法。(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1) 3. 锅炉测定时应具备那些条件?

答:鼓风、引风系统完整,调风门灵活、可调;除尘系统运行正常,不堵灰,不漏风,耐磨涂料不脱落。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3.8) 4. 除尘器进出、口管道内烟气温度的测定?

答:温度的测定,在一般情况下可只测定中心点温度。测温仪器可采用玻璃温度计或工业用热电偶。 (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4.2.1)

5. 为什么在水平烟道采集烟尘样品不如在垂直烟道有代表性?

答:在水平烟道中由于尘粒的重力沉降作用,较大尘粒有偏离流线向下运动的趋势,水平烟道中尘粒浓度的分布不如垂直烟道均匀,因此在选择采样位置时,应优先考虑垂直烟道。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327页)

6. 为了从烟道中取得有代表性的烟尘样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品,必需遵循等速采样原则,即保持含颗粒物气流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同排放管道内该点气流速度相等。(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1989年第93页) 7. 维持颗粒物等速采样的方法有几种? 答:普通型采样管法(即预测流速法);皮托管平行测速采样法;动压平衡型采样管法和静压平衡型采样管法四种。(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

方法8.2.1)

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排气筒排放废气必须同时遵循的两项指标是什么?

答: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4.1、4.2)

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对日常监督性监测工况的要求是什么?

答: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性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的人员和实施监测的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当时的运行工况。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8.3.1)

1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对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是如何规定的?

答:以连续1小时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8.2.1)

11.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实测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换算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测工业炉窑的烟(粉)尘、有害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换算为规定的掺风系数或过量空气系数时的数值:冲天炉(冷风炉,鼓风温度≤4000C掺风系数规定为4.0;热风炉,鼓风温度>4000C掺风系数规定为2.5);其他工业炉窑过量空气系数规定为1.7。熔炼炉、铁矿烧结炉按实测浓度计。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5.2)

12. 计算除尘器效率的公式分别有:

①η(%)=CJ-CC/Cj

②η(%)= CJ×QJ -CC×QC/ CJ×QJ

③η=η1+η2-η1η2

请问以上三个计算公式,分别在什麽情况下使用? 答:①适用在除尘器系统无漏风时 ②适用在除尘器系统有漏风时

③适用在两级除尘器串联时的除尘器效率计算

13.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测试工况时如何要求的?

答:测试在最大热负荷下进行,当炉窑达不到或超过设计能力时,也必须在最大生产能力的热负荷下测定,即在燃料耗量较大的稳定加温阶段进行。一般测试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5.1)

14.固定污染源排气温度的测定步骤?

答:a.将温度测量元件插入烟道中测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 b.使用玻璃温度计时,不能抽出烟道外读数。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5.1.3)

15.采样平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采样平台为检测人员采样设置,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m2,并设有1.1m高的护栏,采样孔距平台面约为1.2-1.3m。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4.2.3)

16.颗粒物等速采样方法原理是什么?

答: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使采样嘴置于测点上,正对气流,按颗粒物等速采样原理,即采样嘴的吸气速度于测点处气流速度相等(其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抽取一定量的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滤筒上所捕集到的颗粒物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量,计算出排气中颗粒物浓度。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8.2.1)

17.什么是移动采样?

答:用一个滤筒在已确定的采样点上移动采样,各点采样时间相等,求出采样断面的平均浓度。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8.2.2)

五.计算题

1. 某企业安装了一台7MW(10t/h)燃煤锅炉,配置有水膜除尘器,经测试除尘器进、出口烟道烟气中氧含量分别为:进口烟道测试前12.8%,测试中12.6%,测试后13.0%;出口烟道测试前13.5%,测试中13.1%,测试后13.9%。求该水膜除尘器进、出口烟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用公式:α=21/21-XO2进行计算

进口 前21/21-12.8=2.56 中21/21-12.6=2.50 后21/21-13.0=2.62 2.56+2.50+2.62/3=2.54

出口 前21/21-13.5=2.80 中21/21-13.1=2.66 后21/21-13.9=2.96 2.80+2.66+2.96/3=2.81

答:该锅炉过量空气系数(α)进口为2.54;出口为2.81。

2. 某锅炉进行监测,采得样品及数据如下表,求该台锅炉烟尘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烟气流量(m3/h) 2.49×104 2.53×104 2.54×104 平均值 滤筒初重(mg) 1011.3 1105.6 1056.3 滤筒初重(mg) 滤筒终重(mg) 1051.1 1154.3 1101.8 滤筒终重(mg) 采样体积 (L标态) 383 399 394 采样体积 (L标态) 烟尘浓度(mg/m3) 折算前 折算后 烟尘排放 烟尘排放过量空 2.67 过量空量(Kg/h) 气系数 答案: 烟气流量(m3/h) 烟尘浓度(mg/m3) 折算前 折算后 量(Kg/h) 气系数 2.49×104 2.53×104 2.54×104 2.52×104 1011.3 1105.6 1056.3 1051.1 1154.3 1101.8 383 399 394 104 122 115 114 169 2.59 3.09 2.92 2.87 2.67 答:该锅炉烟尘排放浓度为169mg/m3,烟尘排放量为2.87 Kg/h。

3.某台2t/h蒸汽锅炉在测定时,15min内软水水表读数由123456.7m3变为123457.1m3,

求此时锅炉负荷。

答:V=V2-V1=123457.1-123456.7=0.4(m3) 0.4 m3/0.25h=1.6(m3/h) 锅炉负荷为:1.6/2×100%=80%。

4.已知某台除尘器进口的动压与静压分别是0.194Kpa、-0.059 Kpa,出 口的动压与静压分别是0.427Kpa,-1.659 Kpa,求这台除尘器阻力?

答:P出=0.427-1.659=-1.232(Kpa) P进=0.194-0.059=0.135(Kpa) P= |P出-P进|=|-1.232-0.135|=1.367(Kpa)

5.一烟道直径1.5m,测得的烟气平均流速为17.0m/s,烟气温度127℃,烟气静压-1600Pa,大气压力107.7KPa,烟气中含湿量为9%。求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流量。 [Qsnd=Qs(1-Xsw) ×273×(Ba+Ps)/(273+ts) ×101325] 答:Qs=Vs×F×3600=17×1.77×3600=1.08×105(m3/h) Qsnd=108000×0.91×273×(107700-1600)/(273+127)×101325 =7.02×104(m3/h) 6.已知某台锅炉烟囱采样口在标准状态下采样总体积Vnd=425L,采样所得烟尘量为1.25g,测得该处烟气过量空气系数α=2.8,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Qsnd=25700m3/h,求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答:C=g/Vnd×106=1.25/425×106=2.94×103(mg/m3) C′=C×α/α′=2940×2.8/1.8=4.57×103(mg/m3) G=Qsnd×C×10-6=25700×2940×10-6=75.6(kg/h)

7.测得某台新锅炉的烟尘浓度为180mg/m3,过量空气系数为2.33,测试阶段锅炉出力为75.5%,求其排放浓度。(出力影响系数K=1.4) 答:C=180×2.33/1.8=233(mg/m3)

C′=233×1.4=326(mg/m3)

8.已知大气压力为103300Pa,采气流量为28L/min,转子流量计前烟气绝对温度为300K,转子流量计前压力为-3300Pa,采样时间为15min。求标准状态下总采气体积。 答:Vnd=0.05×Qr×[(Ba+Pr)/Tr] 1/2×n

=0.05×28×[(103300-3300)/300] 1/2×15=383(L)

六.思考题

1.试述污染源废气有组织排放监测对工况的要求

答: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应在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进行监测。

②对于新锅炉安装后,锅炉出口原始烟尘浓度和烟尘排放浓度的验收测试,应在设计出力下进行。

③在用锅炉烟尘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并按锅炉运行三年和锅炉运行三年以上两种情况,将不同出力下实测的烟尘排放浓度乘以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中表1所列出力影响系数K,作为该锅炉额定出力情况下的烟尘排放浓度,对于手烧炉应在不低于两个加煤周期的时间内测定。

④工业炉窑测试负荷,应在最大的热负荷下进行,当炉窑达不到或超过设计能力时,也必须在最大生产能力的热负荷下测定,即在燃料耗量较大的 稳定加温阶段进行。

⑤水泥厂日常监督性监测,采样期间工况应与当时正常运行工况相同,竣工验收监测,应在设备正常生产工况和达到设计规模80%以上进行。

⑥除标准、规范等中有明确规定外,竣工验收监测时,应在设备正常生产工况和达到设计规模或额定出力75%以上测定。

⑦鼓风机、引风机系统完整,调风门灵活可调。除尘系统运行正常,不积灰、不漏风,耐磨涂料不脱落,不吹灰,不打焦。

⑧对于颗粒物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为了用手工采样过滤称重法将CEMS显示物理量转换为标准状态下排放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要建立手工法和CEMS法测定颗粒物浓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关关系时,需要调节工况或改变净化设施的运行参数,使产生低、中、高的颗粒物排放浓度,因此,在此期间应根据需要对工况或净化设施的参数进行调节,允许颗粒物排放浓度超标。 2. 请详述采样位置的确定要求

① 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少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② 测试现场空间位置有限,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时,则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但采样断面与弯头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并应适当增加测点的数量。采样断面的气流最好在5m/s以上。

③ 对于气态污染物,由于混合比较均匀,其采样位置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但应避开涡流区。如果同时测定排气流量,则采样位置仍按①的位置选取。 ④ 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⑤ 必要时设置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平面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m,并设有1.1m高的护栏,采样孔距平台约为1.2-1.3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