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5:0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时要与数、量、形打交道,必然用到计算,由于应用广泛性,使它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计算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又称四则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全部完成,它是学生进入中学、大学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数学 计算 注意 练习 一、 学生学习计算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四则计算,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常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就便于防患于未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小学生学习计算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更为突出。由于计算题本身无情节,比较枯燥,不容易直接得出结果的题目,学生感兴趣,完成作业的速度快,正确率也高;但对数数目大,外在形式陌生或较复杂的题目,不少学生表现出心烦、急躁,不再去冷静地分析题目的内在特点、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使简单的计算复杂化,错题率升高。这些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教学多位数进位加、退位减和高年级分四则混合运算时,从许多学生面部表情上就明显反映出来。为了调动学生在计算成本中积极的情感,除加强教育外,应请注意减小机械重复训练,多变化练习方法,提高计算情景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有用,计算动脑有趣,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

2、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得不完善,也对其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往往感知粗略,不精确,容易产生视觉错误,把一些形状近似的数字或符号弄错。如不少低年级在算式中把“6”写成“0”,把“54”抄成“45”,把“÷”写成“+”,教师让他们订正时,他们还检查不出来;一方面是小学生感知的片面性,往往对老师强调过的或他自己经验中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摄入性,而忽略其他部分。常见的例子类似这样的题目:385+20-20×4,不少学生得385。明显看出,学生对20-20=0印象特深,但忽略了全面感知整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为了克服这方面毛病,老师平日多强调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同时加强相近数字、符号等这方面的辨析,使学生准确、全面的感知算式。

3、由于计算内容比较单调乏味,学生容易表现出注意的不稳定性。有时不注意分配自己的注意,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常见的毛病,如学生见了200+75×2+10这样的题,不少学生拿起笔就算,觉得很有把握,结果第二步写成200+150,丢掉后算的10,使计算出现错误,以老师一指点,

马上就意识到错了。再如,有些学生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不少学生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高兴之余就忘了把得数写在横式上,侃计算不完整。更典型的是,学生连续计算几道减法竖式后,中间夹一道加法题,不少学生仍用减法计算,老师一问,学生自己不好意思了。要克服学生注意不稳定的毛病,教师应有意识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经常“制造”一些容易出错的机会,引起学生的警惕。

4、小学生瞬时记忆较弱,影响学生对计算内容的学习。记忆一方面为了储存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提取信息便于进一步的思维。但小学生及时提取计算信息的能力较弱,也就是说瞬时记忆的本领弱,往往出现一步计算完成接接着进行下一步计算时,出现差错。常见的例子是,在分数乘除法算式中,约分的次数稍多,学生就记不清了,导致结果错误。再如做多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特别是被减数中间带0的)很多学生开始计算错题率很高,主要原因学生瞬时记忆较弱,记不清退位数。克服这方面问题的措施,一是加强口算和估算的训练,二是对重点内容做专项训练,提高瞬时记忆的能力。

5、学生思维定势对学习计算也起一定干扰作用。思维定势有起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起消极作用的一面。这里主要指的是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学生在计算时,已学过的方法、法则对新学习的方法和法则起干扰作用。如学习了整数加减法计算,强调“数位对齐”,到了学习小学加减法时,不少学生不是把小数点对齐,而是把末位对齐,错题很高。有的同学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纠正,才能改正过来。有时候前面学过的方法、法则掌握不太好新学的方法、法则排斥已学过的方法、法则,在计算时表现出似是而非的情况。如遇到类似150-(30-8)的题目,不少学生拿不定主意,犹豫一下才笔,结果还是算成150-30-8=112,这主要是与学过150-(30+8)的计算方法混淆造成的。要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计算法则理解清楚,掌握扎实,另一方面要把相似的方法、法则、算式等进行比较,在辨别中精确分化。 二、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扎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

学生计算时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对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工作是让学生掌握好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它包括数的认识,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等内容。

学生掌握了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对它们的单位、数位、组成、进位关系、

性质等知识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为学习四则计算做了最基础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充分体现出计算的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它是指导计算的“工作规程”;运算顺序是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对运算先后次序作出的一种规定;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规律的客观概括,是计算法则推导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简便计算的根据,所有这些学生都要理解掌握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对提高计算的水平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学生计算中出现某些错误或法则不能灵活应用,中是迁移学习的能力差,往往与算理不清有直接关系,教学中应注视对计算算理的教学。算理是计算法则进行概括总结的依据和基础。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法则,不仅知其然也在其所以然,便能适应各种变化孤情况,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使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更灵活、合理。算理的教学一般应尽量充分展开,证学生在较大的思维空间中,深刻地理解每一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透彻地明白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使学生清清楚楚地通过压缩和省略学会方法,概括法则。

3、加强口算和估算的教学

口算和估算是笔算和日常计算应用的基础。口算不熟,估算能力弱,一方面很难保证笔算正确;另一方面数感差,计算能力难以提高。口算也称心算,它不借助任何工具,公靠记忆和思维进行计算,方便、迅速、灵活。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口算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每一首笔算的准确性和计算速度是很难提高的,所以说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再者,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各个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没有熟练的口算,就会给日常生活、工作、交往带来许多不便,表现出数学素质低的缺陷。加强口算的基本措施是,掌握方法,经常进行训练;熟记一些常用数据;自觉运用口算,在运用中提高灵活性。

估算又称概算,也是计算能力的更要组成部分。估算是对运算过程、计算结果和一些数据近似地、粗略地进行估计的一种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问题不可能出不需要准确计算,另外随着计算机、计算器的普及,大数目的计算可由先进计算工具替代,有时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就要用到估算。所以,可能这样说,估算能力的高低是反映现代人数学素养的一个方面。由于估算昌口算技能和近似计算的灵活应用,提高估算水平的办法就是经常用,自学用,养成一种好习惯,自然熟能生巧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和估算能力提高了,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会提高,整个计算的能力水平也将达到较高的层次。

4、科学安排笔算练习,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笔算昌小学数学家计算教学的重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还必须转化为计算技能,因此要经过有效的练习不实现。笔算练习往往走入机械训练的怪圈,使使学生丧失兴趣和积极性,达不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要想切实提高笔算的效率应科学安排练习,破除练习量越多越好的思想。

5、重视量化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量化意识,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能比较自觉地用数量大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当然与计算能力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至少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量化意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面对一个实际问题,知道该用哪种运算;对每一种运算及其性质,心理有一个实际的模型;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了解;对参与运算的数量产生的效果有正确的认识。

6、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教学计算方法,还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例题56.28÷0.67。在研究算理时,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算理,还有利于以后的迁移、推理。

7、恰当引入计算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已广泛应用,复杂的笔算教学与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及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不相符,因此精简大数目计算,在计算中引进计算器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规定,“在中高年能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或探索有关规律。”对这段话的意思应全面理解:一方面应该引进计算器这种先进计算工具,解决大数目计算或进行探索规律时遇到的繁难计算,节约出时间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在中高年级才能引入和使用计算器,这就意味着不能由于计数器的引入和使用面削弱基本计算,影响计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