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

更新时间:2024-05-24 23: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P3 2、任何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P3-4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两种形态: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P5

静态的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已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动态的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4、任何性质的组织都有一个适度的规模,组织规模扩大,会带来组织活动的规模效果,即“人多力量大”。也会导致信息交流困难、积极性和灵活性下降,即“三个和尚没水吃”,使管理成本上升。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就决定了组织的适度规模。P6

5、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P6

6、在构成组织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P7

7、通常而言,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P8

8、管理者通常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高度相关的角色。而这10种角色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P8

9、人际关系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和象征性的义务。P8

10、信息传递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P9 11、决策制定角色有4种。P9

(1)作为企业家,发起和监督那些将改进组织的问题;

(2)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负有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责任;

(3)当管理者为了自己组织的利益和其他团体议价和商定成交条件时,是在扮演谈判者的角色; (4)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就是在扮演混乱驾驭者的角色。

12、本书将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P11

13、组织行为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P12

14、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韦斯特尼、约翰·范·马林等人总结关礼杰对“新组织”的论述,认为“新组织”具有以下五个特点:P22

(1)网络化; (2)扁平化; (3)灵活性; (4)多元化; (5)全球化。

15、按应用的广度,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四类;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这三种。P24 16、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P28

(1)调查研究方法;(2)实验方法;(3)数量统计方法;(4)理论模型方法。

17、“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4)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P39 18、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遍本性,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闲一样自然; (2)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外来的控制、惩罚不是鞭策人们为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 (3)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缺乏抱负、逃避责任并非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潜能只得到部分发挥。P39-40

19、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两个: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P48

20、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1)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2)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即实现目标、达到满足的过程; (3)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P50 21、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具体表现:P51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又是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22、激励的概念: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P51

23、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的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P53 24、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P59-P60

价值观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对群体凝聚力和组织效能有广泛的影响。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这些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管理者必须重视价值观的作用。

(1)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规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2)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去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3)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5、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任何社会群体的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P62 26、社会知觉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P62

27、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P67

28、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P67 29、定型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P69 30、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P70

(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2)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格局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出四种归因:P70

(1)个人努力程度的大小 (2)个人能力的大小 (3)任务(事业)难度的大小 (4)机遇状况的好坏

30、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这三种成分构成。一般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P72 31、在组织行为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与工作和工作环境有关的态度,主要反映为四种: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P76

32、组织行为学多年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特征,包括:

(1)工作本身。它包括有趣的任务、来自工作本身的反馈和自主性、学习机会和接受责任的可能性。

(2)公平的薪酬和今生政策。员工把薪酬、晋升看做管理者对于他们对组织贡献的评价,晋升为员工提供了成长机会、社会地位,当员工感到薪酬、晋升是公正的建立在绩效、技能基础上时,满意度会提高。

(3)上级的管理。它是指上级的领导作风、提供技术帮助和行为支持的能力。领导风格的两个维度:一是员工中心性,通过上级对员工的个人关注程度来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员工工作情况、给出建议来帮助员工、与员工的沟通等方面表现出来。令一个维度是参与,管理者允许下属参与一些影响下属工作的决策。在多数情况下,上级营造的参与性的氛围,对员工的满意度与有积极的作用。

(4)同事。这是指同事的技术能力和相互支持的程度。支持性的同事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既是提高效率,也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直接促进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工作团队就是一个例子。

(5)工作条件。工作条件时保健因素,如果条件良好,不会有满意度上的问题;如果条件很差,则可能影响工作满意度。P78

33、观察管理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作用,如下:P80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34、与工作有关的能力理论:心理能力、体质能力、实践智力和情绪智力。P110

35、在许多工作中,员工行为十分规范,这时高智商和工作绩效没有多少相关性P111

36、研究者发现,智力测验所得出的分数对实际工作绩效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P112

37、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为此,组织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P114 (1)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2)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3)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

(4)有效加强员工能力培训室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5)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

38、管理者一般必须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P114 39、夏兰希克指出组织承诺的四条行为标准: (1)行为的清晰性,这些行为是否明确、可见;

(2)行为的持久性,这些行为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

(3)行为的自愿性,这些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还是由于外界诱惑或其他外在压力被迫而为之的; (4)行为的公开性,别人是否知道该行为以及谁知道该行为。P129

40、奥瑞力和柴特曼提出了组织承诺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服从、认同和内化。P129

41、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愿意为组织利益作出牺牲等。P129

42、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有时是一致的。P131

43、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是个体获得组织中的“我们感”的经历与过程,它表现为组织成员选择、获得和保持某种组织身份的结果,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也是影响组织分裂与凝聚的重要因素。P133 44、一些学者认为,组织认同由三个交互作用的现象构成:

(1)“成员感”,是员工对于组织产生的附属感和情感吸引,它来源于员工对成员关系的珍惜和作为组织成员的骄傲;

(2)“忠诚度”,是员工对组织的支持,它表现为员工忠于组织,对组织的基本目标充满热情;

(3)“相似性”,是对组织共同特征的一致性理解,员工遵从共同价值观和目标,并能够用共同特征来表达人知道的相似性。P133-134

45、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对承诺的规范要求、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个性特征等。P136

46、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个性特征、工作特征(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职位的明确性、目标难度等)、领导/成员关系、角色特征、组织结构特征。P136

4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点对于理解中国员工的组织承诺是非常重要的: (1)对权威的尊重。这一点造成中国员工对决策集权化和层级结构的认同;

(2)“面子”与和谐。面子与和谐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是重要的方面。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使人“丢面子”。丢面子会导致个人关系的破裂。中国式的交流模式是间接的,个体尽量减少丢面子,并保持和谐的关系。

(3)集体主义。中国文化石集体主义导向的,中国人倾向于把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组、队或单元的一部分,而且“圈内”和“圈外”是有明显区别的。和“圈外”人相比,“圈内”人的沟通会更个人化、更开诚布公。

(4)人际关系。在组织中,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因此,某种程度上良好关系的存在会便于管理的进行。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员工和高层经理间情感承诺建立的纽带。间接的,它会有利于员工建立与组织的情感承诺。P139

48、组织承诺与员工离职具有密切的关系。情感承诺和离职行为的相关性最强,规范承诺次之,而连续承诺和离职行为的相关性较弱。P141

49、几乎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可以看到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P152

50、自我中心角色,这类人包括:

(1)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2)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3)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4)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P152 51、任务角色的表现:

(1)建议者,是指那些给群体题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2)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3)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4)评价者,是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P153

52、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P153 在无序群体中,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少。P154

53、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P156-157

(1)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2)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作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4)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54、凝聚力的作用:满意度、沟通和生产率群体意识。P162-163

55、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P165

56、决策群体的组成要坚持互补性的原则,以提高群体决策的效率。具体说,有以下几点:P167-168 (1)知识结构上的互补; (2)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上的互补; (3)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 (4)决策群体的人数。

57、从这类课题进行决策的实验发现,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最好看一下“冒险转移假设”后面的课题)P168-169

58、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程序如下: (1)就预测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

(2)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十人,将上述问题邮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各专家互相不沟通,对专家的姓名要保密,避免因专家意见彼此不同而产生消极影响(3)将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统计处理,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

(4)将统计结果再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但全部过程需要保密。

(5)将修改过的意见再寄给专家。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P171-172

59、冲突:实质上,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P175

60、罗宾斯认为,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P176 61、减少冲突的策略:P178

(1)设置超级目标;(2)采取行政手段;(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 62、关于如何引起冲突,罗宾斯提出了几种具体的方法:P181 (1)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2)鼓励竞争;(3)重新编组。

63、如果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将团队划分为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跨职能团队。P181-182

64、企业情商成本:是指一个企业团队情商的高低。P186 65、阻碍团队成功的潜在障碍:P189

(1)团队成员内部的冲突。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团队成员没有真正分享、认同团队的使命和目标; (2)团队得不到相应的资源。很多团队失败都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等资源或者组织的管理层不支持;

(3)管理层过分干预团队。有时,管理层的干预影响了团队的自我管理,使团队不能按照自己的决策和节奏完成工作目标;

(4)团队与外部合作不力。组织中的一个团队应该得到团队外部的认可与支持,否则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受到整个环境的抵制。 66、委员会的特点:P192

(1)决策优柔寡断;(2)在最低标准水平上妥协;(3)责任不确定;(4)虚伪的民主 67、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P199-200

(1)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是由法定的权利机构所建立,也不是出于权利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 (2)非正式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暂时利益的一致; ②兴趣爱好一致; ③经历背景一致或相似; ④亲属关系; ⑤地理位置一致

68、非正式权利的来源主要是组织成员的认可,其影响因素主要是资历、技术能力、工作地位以及敏感的气质个性等。P203

69、一般说来,个体与群体目标的冲突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P204 (1)个体对群体目标认识上的差异;(2)个体和群体目标内容上的差异 70、个体——群体目标的冲突问题的解决途径:P204

(1)将群体目标凌驾于个体目标之上,靠组织规则等强制推行群体目标,压制个体目标,这就是重群体目标,轻个体目标的观点。

(2)重个体、重群体目标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群体目标固然是组织存在的依据,但也不能由此而不考虑个体的需求,主张在加强群体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个体目标的实现。

71、政治行为的四个领域:组织结构变动、部门间协调、管理连续和资源分配。P206 72、在组织中采取何种手段限制政治手腕的泛滥:P208

(1)形成一种开诚布公的组织气氛; (2)要提供客观的绩效衡量标准; (3)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4)工作轮换也有助于减少政治行为。 73、从众行为的二重性:P210

在企业管理中,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因此要对这种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像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从众行为也是如此。它既可能使一个组织稳定发展,也可能使组织或群体趋;向保守甚至衰落。 (1)积极作用:

①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管理者事先预定的目标,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增加群体行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②从众行为能够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组织中,当个人意识到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

③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有助于组织规范、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权威和制度,使组织内秩序稳定,维护正常运转。 (2)消极作用:

①从众行为容易给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容易窒息成员的创造性。

②组织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或决定出现偏差,在做决策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不同意见,以致出现表现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

③组织内的个体如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同时还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等。

74、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传播、运用和创新,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和进取精神,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组织的创造能力,或者说是一个拥有知识并能对其进行管理和运用,善于根据新知识和远景目标调整自己行为的组织。P221

75、群体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P230 76、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兼容并蓄的。P233

77、期望理论公式——M=V·E——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些也是跳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P237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78、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P241

(1)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2)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 (4)它与评定人有关。

79、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三种: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归属需要。P243 80、激励是一门科学,其理论指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47

81、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理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形态文化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P292 82、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P293

(1)观念层(内隐层次);(2)制度行为层(中间层次);(3)器物层(外显层次) 83、制度行为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294

(1)一般制度;(2)特殊制度;(3)组织风俗。

84、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这是一整节的内容,请大家看书的时候自行判断是简答还是论述) P297 (1)民族文化因素; (2)制度文化因素; (3)外来文化因素; (4)组织传统因素; (5)个人文化因素。 84、理想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方面:P300-301

(1)社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要求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 (2)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的人格,是人们视为做人的楷模、标准。 (3)生活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娱乐以及对婚姻家庭的向往。 (4)职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 85、理想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P301

86、根据行为科学原理,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是动机,根本动力是需要。 精神动力的形成是人们的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超越自我的需要决定的。P301

87、在组织内部如何对员工、干部进行理想教育:P303 (1)立意要高;(2)理解要实;(3)强化要活。

88、形成组织凝聚力的本质根源:行为科学揭示,满足人的需要。P305 89、精神凝聚需要解决的问题:P306

(1)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使其取得成就,增长才干,从工作本身受到激励;

(2)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民主权利,倾听其建议和意见,给他们踢狗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渠道。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就是要真正确立和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3)尊重和鼓励员工钻研技术、探讨经营、提高个人才干和素质,并有计划对其进行培训; (4)在组织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使员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组织的关怀;

(5)培养良好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此微观文化中形成高尚的追求、高雅的情趣、良好的道德和作风和作风、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90、组织风气一旦形成,就对群体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四中作用。P312 (1)潜移默化作用;(2)规范作用;(3)筛选作用;(4)凝聚作用。

91、良好的组织风气许经过长期的培育才会逐步养成。大体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P313 (1)领导率先示范; (2)舆论积极导向;

(3)骨干带头,蔚然成风; (4)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 92、组织文化建设一般有三个步骤:P316

(1)文化盘点(文化诊断):(2)文化设计;(3)文化实施。 93、组织的竞争力来源: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P321

94、企业文化若要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P326 (1)内部适应性(2)外部适应性(3)有效性。

95、创造力资本包括:(1)学习氛围(2)创新精神(3)进取精神(4)变革精神P328 96、权力基础的分类:惩罚权、赞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P333 97、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权威观:P334

(1)破除对职位权力的迷信(2)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3)正确地使用权力 98、领导者如何是自己有威信:P335

一要素质好,即具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 二要有权,即说话算数,有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力;

三要人和,即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群众的需要;

四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99、在我国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P339 100、我国领导者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P341

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101、心理素质:是形成独特领导风格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选择领导者的重要标准。P341 102、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与以下几种具体能力有关:P343

(1)直觉的能力。即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2)抽象思维能力。即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理清支流、把握主流的能力,总结实践形成概念的能力,在相互联系中摸索规律的能力。

(3)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即善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协调工作的能力,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执行的能力,知人和用人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

(4)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吸收新事物的能力。

(5)创新能力。即开拓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创造能力。包括判断力、创造力、联想力、想象力。 103、管理系统理论中对领导方式的研究发现的四类基本的领导形态:P346

系统一称为剥削式的集权领导;系统二称为仁慈式的集权领导;系统三称为协商式的民主领导;系统四称为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104、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环境因素:P351-352

(1)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收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能否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利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3)任务结构。即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划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105、豪斯认为,一个领导者的职责有如下方面:P355

(1)职工达到工作目标后,增加报酬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吸引力。

(2)明确下级的工作目标,指明职工达到工作目标的道路,协助职工克服道路中的障碍,使职工较易获得这些报酬。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增加下级满足其需要的机会。

106、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点的下级容易被领导者划入圈内:P357

一是与领导者个人特点相似的,如年龄、性别、态度等;二是有能力的;三是性格外向的

107、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组成要素分为以下四种:种子要素、基本要素、衍生要素和强化要素。P359

108、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领导者注入价值观;价值观共鸣引起下属的动机与情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对共同价值观的强化。P359

109、变革型领导:是一种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是交易型领导和魅力型领导的发展。P361

110、李超平和时勘认为,变革型领导具有的四个显著特征:P362 (1)领导魅力,能使员工产生崇拜、尊重和信任的行为。

(2)感召力,指向员工勾勒组织愿景和蓝图,描述目标,使下属感到工作富有意义和挑战性,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忠诚与尊敬以及对工作的使命感。

(3)智能激发,指领导者启发员工发表新见解,从新的角度或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员工采用崭新的方法完成任务。

(4)个性化关怀,指领导者把每个下属都作为值得尊敬的个体,仔细倾听并关注他们的需要,鼓励他们的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指导。

111、领导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起示范和表率作用。P365

112、一般来说,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时,领导者必须变革组织文化:

(1)当组织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2)当组织的业绩平平,甚至每况愈下时。(3)当组织的主导文化与宏观文化发生严重冲突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9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