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更新时间:2023-06-11 04: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我常想,翻开学生的作文,就应该如同走进了一座大公园,能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脸庞,感受到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体会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我能为此而欢笑,为此而愤怒,为此而感慨,甚至为此而悲伤,泪流满面,那该多好啊!而看看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相信不少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胡编乱造,脱离现实生活,有的叙事苍白,缺少真情实感,有的矫揉造作,虚假矫情。症结何在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作文的题目是老师明确规定的,作前有老师关于审题的详细指导,作后又有老师关于如何表现中心的仔细评析,也许是我们的学生受到老师谆谆教导的正面指导太多了,这样的作文经常出现:一写游记,便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便会发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叹;,一写努力学习,就会想到为建设祖国出力,为国争光等等。千人一面,自己的思想呢?没了。

二、缺少发现生活的“慧眼”。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在已经被沿用了几年甚至于十几年的陈旧事件中选取:一写到老师,就是灯下批作业,或者带病坚持上课,一写到妈妈,就是雨中送伞,或深夜背我上医院,写到同学就是两人原来感情深厚,后来发生争执友谊破裂,现在同学转走了,“我”万分后悔 不少作文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千篇一律,陈词滥调,哪里还有真实可言!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三、学生自我意识的缺失。在批阅作文时发现,有的作文写得确实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但学生往往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粗线条的叙述,缺少作者自己真实细腻的情感体验。没有了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即是事件本身是真实的,是亲身经历的,也没有感染力,不能给人以真实感。作文的真实自然就不能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作文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有“真”态度

1、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自由地,主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的快乐。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很可怜,一点选择权也没有,叫你写你就得写,写不出也要写,叫你些什么就得些什么,叫你怎么写就得怎么写,不会写还得写。怎么办呢?只能是胡编乱造,生搬硬套,拼命凑字数,应付了事。可有人说:“考试作文都是不自由的,平时都自由,考试怎么办?”这也是个问题,当下我们不可能做到无视考试。如果学生的确是享受了“自由”作文,可因为脱离实际,付出了沉重代价,那也不好。因此应该明确,所谓自由作文,一是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平时写作训练多以自由作文的形式为主,二是命题具有尽可能大的空间——提供一个局部的自由;三是让命题贴近学生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尽可能地唤起学生的内在写作需要,使“要他写”和“他要写”尽可能地统一。

2、教师要懂得欣赏学生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疏导和鼓励,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尽可能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尽力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学生是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在作文的评语或评讲中看到了一位思想不太开明的老师,他可能会很失望,也可能引以为戒,从此不犯你的忌讳。他会小心谨慎的写一写“大路货”给你,他会表现得循规蹈矩,学会了察颜观色,人云亦云,会小心的抹去文章的棱角,思想的翅膀合拢了,不能再飞翔广阔的天空,心灵的窗户悄悄地关上了,也许永远不会再为你打开了。相反,你对他宽容一些,他就会“言路畅通”,他就敢于自由的去想,自由的去写,思想在自由的天空纵情高飞,酣畅淋漓的抒写自己的情感,并常常沉醉在忘我的境界之中 这时你会发

现,学生的作文很大胆,不但敢于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不同见解,也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向你表露,甚至敢于把私密性的故事讲给你听。教师有了“真”的态度,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就敢于在作文中“把心掏出来”,敢于真诚自由的表达!

3、教师要认真对待作后评改

当前的作文教学,往往重视作前指导,而忽视作后评改。殊不知学生辛辛苦苦把作文写好了交给你,他们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期盼”,期盼得到你的赞美,期盼得到你的指导。如果你只是大致翻翻看看,然后写些模糊笼统的评语,或只是把学生写的内容再概括一下,说些无关痛痒的话,然后读几篇范文,作文教学就这样结束了。学生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们自然能感觉到老师对待作文的态度,既然你并不是那么重视,那么我也就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不再把作文当一回事。教师应重视作后的评改,看的细致一些,发现闪光点即给予热情的赞扬,发现问题即给予真切的指导,笔下说不清楚,就进行个别交流。上好作后评讲课。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待作文的认真态度,他们自然也就认真起来。

二、让学生的作文有“真”生活。

当下有很多老师喜欢引用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解释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学生生活单调,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庭,周而复始,死水无澜,自然写不出什么来。但是正如鱼生活在水里一样,难得学生就不生活在“生活”中吗?我认为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慧眼”

①利用课文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例如:教材中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经典文章,写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但他们都抓住了触动自己心灵的瞬间,写出了自己细腻的感受。因此,作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让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稍纵即逝的情愫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②通过写日记,随笔等方式来留住生活。“源头活水”是流淌不息的,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等到真正写作时又会无话可说了,因此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唐朝有位叫李贺的诗人,相传他自幼聪慧,七岁能诗,他为了收集和积累创作素材,经常一早出门,骑一匹马,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背一只锦袋,每当触景生情,便立即记在小纸片上,投进锦袋。晚上,贺母在为他整理衣物时发现了锦袋中堆成了小山的小纸片。正是因为如此,李贺才能写下许多新奇瑰丽的好事。常常写写日记,随笔等不失为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2、 提升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大脑,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头脑”;每个人都有眼睛,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轮之所以能翱翔在写作的天空,靠的是内在的眼光,内在的觉醒,内在的感悟。写作,本质上是属于内部的“心灵发现”,只有介入了心灵,才能使“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进化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感悟。一件事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下来,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发现。同一个地方,有人觉得美妙无比,有人觉得平淡无奇。同一个女孩,有人惊为天人,欢喜得不得了,有人感觉一般,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写作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和感情。我们老师应该做好两个引导:一、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在的情感。一个感情不丰富的人,看得再多,听得再多,也写不出好文章。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哪怕他的生活经历不丰富,没关系,照样能写出好文章。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在的看法。如果情感不丰富而要能写作,就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所谓“很强的思辨能力”,即透过纷杂的事物表象看到事物的内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写这件事有什么意思?”“我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写作重要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心灵,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内在的发现,何愁下不出好文章呢?

三、提高学生写“真”的能力

有时学生的作文显得“假”,并不是学生叙述的事情是虚假的,而是缺少把事情写真实的能力。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恒换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真起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①引导学生写好细节。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才能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我们的教材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两个细节文字至简,而含义极丰。“站着喝酒”、“长衬的脏破”表明这个科举场中的失败者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看已经跌落到“短衫帮”的下层社会,又穷苦不堪和懒惰至极;然而他还是宁肯穿长衫,则表明他别无所有,他只能靠这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来保住一点“读书人”的“体面”。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喝懒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对于孔乙己长衫的细节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晴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本三分,做到了“廖廖几笔,而神情毕肖”。 ②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展现。如鲁迅《社戏》一文中的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慢。”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描写“月下行船”,把“我”那种轻松,愉悦,急切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③锤炼语言,传神描绘。《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排”和“摸”,这两个动词就十分准确传神。“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摸”,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 ④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暴雨的描写“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这样的比喻摹声绘状,形象点明了雨之暴,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切的感受到祥子的痛苦。

四、注重阅读积累,提高写作品味。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之说。就是强调读书对认识世界,开拓视野,提升品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推荐一些课外优秀的阅读书目给学生,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社,文学沙龙,文学欣赏课等形式促使学生亲近名著,阅读经典。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使他们作文的内容逐渐充实,情感逐渐丰富,作文“真”起来也就不难了。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具有真态度,真感情,进行真

写作教学 让我们的作文“真”起来

训练,最求真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真诚的面对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营养,调动自己真实的感情,定会写出血肉饱满的真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3x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