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

更新时间:2024-05-09 20: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概要

本部分简要介绍遗产情况,包括5项。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采用“省级地名+遗产区域地名+遗产主要内容+农业系统”形式命名,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特别注意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复合性,不应使用地方名、农产品直接命名。 (二)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三)主要特点价值

简要介绍该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一般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四)申请者

明确本遗产的申报主体,一般为遗产所在区域县级或县级以上

1

人民政府。 (五)责任者

明确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体(一般同申请者)、主要责任部门(一般为农业管理部门)、主要合作单位(遗产所在地基层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环保等部门)与技术支持单位(对该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教学单位或社团组织)。 二、遗产地概况

本部分重点阐述遗产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一般应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自然条件

简要介绍该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土壤背景、生态环境条件,特别是对遗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经济状况

简要介绍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尤其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与经济贡献;简要分析人口组成、劳动力结构状况;简要介绍民族成分。 三、遗产特征

本部分重点描述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特别注意与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标准的条款相对应。 (一)起源与演变历史

阐述遗产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的事实应以科学考证为基础。 (二)农业特征

2

较为详细地介绍遗产系统的农业特征,包括农林牧渔等方面的主要与重要产品的品种类型、种养制度等。 (三)生态特征

较为详细地介绍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相关生物多样性,注意生物名称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阐明主要的生态环境情况。

(四)景观特征

介绍遗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及结构布局。 (五)技术体系

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主要传统农耕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自然灾害防御技术。 (六)知识体系

介绍农业系统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传统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以及确保系统稳定演进的相关乡规民约,要以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严禁杜撰。 (七)文化特征

重点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如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歌舞等,并适当分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八)创造性

明确指出农业系统长期演变过程中,上述景观、技术、知识、文化等体系中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独特创造。

3

(九)独特性

通过与国内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比较,明确指出该系统及其所包括的技术、知识、物种、产品、景观、文化等的独特性。 四、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本部分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评估遗产的多功能性与保护的重要性。

(一)物质与产品生产

阐述农业系统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分析在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与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运用农业经济学等方法,综合分析对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贡献。 (二)生态系统服务

利用生态经济学等方法,分析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气象灾害规避、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三)文化传承

重点分析该系统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艺术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四)多功能农业发展

从农业多功能性出发,并结合遗产地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分析该系统在促进地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稳定繁荣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资源潜力、维持生态安全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

4

值。

(五)战略意义

重点分析该农业系统及其所涉及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意义。 五、问题、挑战与机遇

本部分重点从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外部两方面,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背景下,长期维持和永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重点从该系统所包涵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以及主要产品和服务等出发,分析该系统在应对生态、环境、气候、经济、社会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挑战

重点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外来生物入侵等影响,以及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等对该系统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三)发展前景

重点从国家与地区发展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系统未来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前景。 六、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已采取的措施

5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价值挖掘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利用工作。 (二)拟采取的措施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与价值挖掘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利用工作。 七、附件 (一)基础图件

主要包括二大类:一是区域范围图、地形图、系统结构图、功能分区图;二是特色物种、产品、工具、景观、文化活动以及保护与利用活动的图片或照片。 (二)证明材料

主要是以该农业系统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技术、景观、文化等为核心所获得的荣誉、奖励、认证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证明。

6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价值挖掘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利用工作。 (二)拟采取的措施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与价值挖掘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利用工作。 七、附件 (一)基础图件

主要包括二大类:一是区域范围图、地形图、系统结构图、功能分区图;二是特色物种、产品、工具、景观、文化活动以及保护与利用活动的图片或照片。 (二)证明材料

主要是以该农业系统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技术、景观、文化等为核心所获得的荣誉、奖励、认证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证明。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8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