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遂川县中考物理阅卷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08 15: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遂川县中考物理阅卷分析

康水龙、廖章钧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今年物理中考与以前和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填空题的题量和所占分值,没有变化,8个小题,每小题2分,保持每空1分不变,总分为16分。

2.选择题的个数和分值不变,6个试题20分,其中4个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2个不定项选择题,每个4分。

3.删去作图题和简答题题型,将作图题、简答题融合都其他题型之中。第三大题为计算题,试题个数3个,分值改为24分。计算题的排序方式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

4.实验题,试题个数2个,分值为16分。实验试题分为两种:(1)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10种基本仪器仪表)(2)基本实验(直接测量型9个、间接测量型6个、观察型实验5个)

5.探究题,试题个数3个,分值为24分。

2、考试内容

内 容 考试题号 考试内容 质量、浮力、压强、描述运动的快分比值 例% 1,2,3,4,5,6, 力慢、 功、功率、机械运动、声音、9,13,15,18(2),52 52 学 二力平衡、容积、密度、刻度尺、19 ,20 22 机械效率 杠杆、压强 电压、识别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 电1,8,12,14,16,滑动变阻器、磁生电、电压表、电30 30 学 18(3,4), 21 流表、电路、电能表 热物态变化、比热容、热效率、温度 10,17,18(1) 13 `13 学 计 光

学 7,11 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与反射 5 5 3、试卷特点

⑴试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试题有益于引导教师关注平时的教学,有益于广大物理教师积极自觉去研读、理解课标,参与教学改革,积极研究教材教法,进而更好的进行教材处理、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⑵试题能反映三维目标的要求。

注重双基的考查,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检验,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⑶试题注重STS,时代气息浓郁。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本次命题尤其注重利用社会热点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境。我们不难看出众多的生活与物理的“对话”。 例如T8 汽车中转向灯的考察,T9限速标志/限载标志/禁鸣喇叭/等图片,T10 成语与物理的联系T17 电磁炉/电饭锅 T18 温度计/刻度尺/电能表等

⑷试题注重了实验能力的考查。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⑸试题联系生活、社会与科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等。

二、各小题平均分、得分率

得分率% 73.75 53.50 47.13 66.75 68.75 66.25 49.5 5.57 5.9 11.1 4.17 小题 满分 平均分 1-8 15、16 16 11.8 16 17 8 18 8 5.34 19 8 5.5 20、21 16 10.6 22 8 3.96 8.56 3.77 平均分 11.56 11.05 5.63 (去零分)

得分率% (去零分) 72.25 69.06 70.38 69.63 73.75 69.38 52.13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

1、填空题:

此题满分16分,主要考察到了电压/质量/浮力/压强/功/功率/参照物/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电路的连接/电路的组成等。共8个小题。错误率最多的要数第8小题的第一个空,误填了串联,可能与学生平时的思维有关系,看到了“同时”这两个子,就不看题目直接填“串联”。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双基知识不清所造成的。还是就是第7小题,很多学生只能做对其中一个空,学生还是没有记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第6小题,参照物的选择,也有不少学生没有做到,第3小题的第2个空格,很多学生写成压力,而没有写到压强。结合这些题目,都考察了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错的不少,究其原因,应该是双基知识不清导致而成的。 2、计算题:

此题满分24分,主要考察到了容积/密度/欧姆定律/电压表/电流表/焦耳定律/热效率等。共三个小题。第15小题,题目很容易,但是做错的又有好多,主要还是在第2小问,学生误以为“相同的容器装不同的液体它们的质量相等”其实不是,而是“相同的容器不管装何种液体他们的体积都是相同的”。还有就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17小题,学生不知道怎样求热效率等。第16小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做正确。计算题的考察注意有阶梯的考察。

另外17题,得分率是最低的,只有47.13%,很多同学根本就没做,看到复杂一点的计算题就有一种畏惧心理,但做了的同学得分率是70.38%,还是比较高哟。 3、实验题:

此题满分16分,主要考察到了温度计/刻度尺/根据实物图连接电路图找错误/电能表/斜面的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共2小题。分别是(1)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2)基本实验的考察。第18小题的1,2问,考到了温度计,刻度尺,大多数能做到,第3小问,对的学生较少,很多学生答题偏离题意很远,答题不知所措,不解题意。第4小问的第2个空格做错的最多,还是没有理解题目意思。第19小题,滑轮组的绕线方法错了较多。

4、探究题:

此题满分24分,主要考察到了杠杆平衡/欧姆定律的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因素等。共3小题。第20小题,考察到了杠杆平衡以及控制变量法。大多是学生能够做到,第21小题,探究欧姆定律,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还有就是“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不知道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要一定”。还有也是控制变量法的考察,第22小题,很多学生没有做到确定b的位置,没有做到。主要原因还是双基知识不清。

四、学生答卷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双基知识不清

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味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特定条件等,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导致解题时出现判断失误。一些较为明显的失误

2、审题能力不强

认真阅读与高效阅读是学生解答的关键前提。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中养成粗心大意的不良习惯,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基础题和训练多次的熟悉题目,在解答时受到“思维定向”的影响,自持胸有成竹,审题时一目十行,未看清题意或遗漏了题中的某个条件而失误。如第16题的坐标的理解不透造成画图错误等等;

3、答题规范不实

学生答题不注意规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素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问题答题习惯。有的学生在答题时非常随意,不规范的文字表述。特别是在计算题中无公式、错公式、公式中的物理量注脚符号缺失、混乱,计算结果无单位、单位错误、结果计算错误等有较大面积的存在;

4、学生实验能力不强

平时做实验少,讲实验多;演示实验较多,学生亲手操作少。实验中的有关技能和实验方法(天平的调节和使用、电路实物图的连接等)是必须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和落实的,物理这门科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五、教学建议

新课程新理念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确保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课外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

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注重课堂实效,让教学围绕着问题而展开

在进入课堂之前,对课堂中可能的情况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要真正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问题作为教师展开教学的线索,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问题”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我们在每节课及时解决了学生脑海中的不惑,学生才更会有兴趣去探索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4、注重概念与规律教学,用教学智慧去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

对于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有部分学生仍然是靠“死记硬背”来认识的,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多是模糊不清的。当学生遇到新的物理情境下的条件变化时,就会束手无策,导致生搬硬套的运用知识与规律而失分。因此,对于“双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知识的表层上,应该引导学生作深度理解。

5、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要指导学生认真研究,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测量和所得结论,做到会实验操作,会正确处理数据,会分析结论;对每一个实验,都要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减小误差;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小实验也要弄清其现象、过程和原理。在“做”中明“理”,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与实践,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运用实验器材或通过身边一些物品自制的“实验器材”大胆进行科学实验,通过自己的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来学习新知识、新规律,真正体会到“以物明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真谛。

6、注意答题规范,养成严谨、科学、规范、准确的解题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在平时的试卷、作业批改和讲评中从严要求,在复习过程中的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先分析过程再列式求解,要防止学生把物理问题数学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评分原则和物理试题的赋分方式,确保学生合理答题、科学答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n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