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

更新时间:2023-12-09 00: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拓展:记外力作用名称的技巧分两步 ①动力:流水、风力、冰川、海浪 ②表现:侵蚀、搬运、堆积

③将动力和表现组合即为各种外力作用

注:风化作用动力有三种,一种是物理风化,其动力是温度和气压的变化;一种是化学风化,其动力是化学变化;一种是生物风化,其动力是生物的代谢活动。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3)高山有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1)流水作用: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①流水溶蚀: A.岩石类型:石灰岩 B.地貌类型: C. 地下水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有明显的溶洞与峰林,地表崎岖破碎。溶洞是石灰岩经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钟乳石、石笋是石灰岩地区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在低温状态下沉积而形的

②流水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三角洲 (2)风力作用:在干旱区,在风源地附近,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沙丘:风沙流(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阻(如遇到灌丛或石块)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是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

沙丘类型: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沙丘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河冲积平原或沿海平原的多沙地区也有(当风力盛行时,可以将沙搬远,就近堆积成为沙丘,如中国黄河下游平原和渤海西部沿海平原地区分布的沙丘) 移动沙丘构造 静止沙丘构造 戈壁 沙漠 黄土

实例: ①风力侵蚀

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现在的136.5米,其原因:塔是由岩石堆砌而成的,位于热带沙漠地区,降水很少,日温差大,物化明显,风力的侵蚀作用很强。

敦煌莫高窟遭受破坏的自然原因:敦煌莫高窟地处干旱地区,风化作用显著,流水、冰川侵蚀作用少或没有。 ②侵蚀、沉积作用: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其如下:127

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华北平原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3)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地等;山下堆积——冰渍湖、冰渍物(垄)等 考点:

风蚀金字理风

1.地质作用与地貌

①横断山地:山高谷深,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塑造而成 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③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是内力作用导致基底下沉,泥沙沉积作用而成 ④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考查:根据某种地貌判断外力作用

应试方法:往往在判断外力作用时要形成这样的解题思路: ①确定该地貌分布在什么地方 ②确定该地区的气候

③根据该地区的气候判断外力作用 流水作用—湿润区, 风力作用——干旱区,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半湿润半干旱区,

冰川作用——高原高山区、高纬度地区(大量冰川分布地区) 海浪作用——沿海地区

风化作用——温差大的地区(干旱区比湿润区的强烈) 2.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判断内外力作用时,主要看某一种作用力的能量来源,如果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则属于内力作用,如果其能量的最终来源为太阳辐射能,则其应为外力作用。

例如,风力的侵蚀作用是由于风的运动对地表物质的一种作用,风要运动首先要有气压梯度力,而由于气温的高低而引起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压差异是形成气压梯度力的前提,在现实中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引起的,所以风力侵蚀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因此,风力侵蚀应为外力作用。

3、地形成因分析:

地形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通常用来分析判断岩石的类型、新老关系、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要弄懂上述问题: (1)要区分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及特征、相互转化关系

①岩浆岩:喷出岩有气孔构造,颗粒小(喷出岩受到的压力小,挥发性气体容易逸出,冷却快,结晶不充分);侵入岩颗粒大,有斑晶构造(侵入岩受到的压力大,冷却慢,结晶充分)

②沉积岩:一般含化石,具有层理构造:老的岩层在下(含的化石简单),新的岩层在上(含的化石复杂) ③变质岩:一般在炽热的岩浆周围(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板岩变质成页岩),常具有片理或片麻构造 ④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关系:“三个都可以,一个只能由” (2)要弄清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 (3)要会分析不同地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4)区分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①沉积岩的沉积顺序一般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老的所含化石低级、简单,新的所含化石高级、复杂

②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时,一般先是水平运动挤压,后是垂直运动,抬升或凹陷。当岩层有明显的断裂错动时,岩层沉积在先,断层在后;而岩层没有明显错动时,应该是岩层断裂,后再有沉积

③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应该是岩浆活动在先,出现高温高压,才导致变质作用发生 ④当某一岩层不完整或缺失时,应被侵蚀,且侵蚀在先,其上覆岩层沉积在后

⑤当发生岩浆活动时,被岩浆刺穿的岩层沉积在先,岩浆活动在后;同时其中没有被岩浆刺穿的岩层位于岩浆活动之后沉积。如果侵入活动形成的岩浆岩被断层错动,表明岩浆活动在前,断层在后;如果侵入活动形成的岩浆岩没有被断层错动,表明断层在前,岩浆活动在后

⑥当某一岩层下有明显的火山锥时,应该是火山活动在先,该岩层的沉积在后 二、地壳内的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

岩石类型 岩浆岩 喷出岩 侵入岩 成因 岩浆上升,在地表以下冷却凝结而形成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形成,又称火山岩 特点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代表岩石 花岗岩 用途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 ②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 ③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流纹岩、玄武岩 沉积岩 各类岩石的风化产物,经过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内存化石 (起到记录地球历史的作用) 片理构造 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①石灰岩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学生产原料,如水泥生产、钢铁生产和玻璃生产等 ②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海滨的金、金刚石 变质岩 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板岩 ①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及装饰板材 ②板岩是页岩经高压变质而成,也是重要的建材 ③石英岩是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④许多变质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金属矿物 二、地壳内物质的循环过程 1、能量转化:

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转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2、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2)已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成沉积岩 3)已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 4)三大类岩石都可能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各种变式框线图的判读 我们在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都应掌握以下四种方法。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的基础。

(2)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应为变质岩。

(3)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若箭头太多、太复杂,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沉积岩。 4.循环过程 :

表现: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诞生,另一些地方岩石圈逐渐消亡 结果: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山岳的形成

一、山地的类型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1.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武夷山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如华山,(陡崖出现在断层处) (断块山一般边沿陡峭平直,地表斑驳破碎只能是风化与风蚀作用的结果)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火山的组成:主要有火山口、火山锥两部分

火山喷发物有气体、岩浆和固体碎屑,这些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火山锥 (3)火山的分类 分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山脉: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称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 山系: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 山区: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山岳地区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高,难度较大,而修建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其次是铁路。

2) 对交通运输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时,往往迂回前进,多呈“之”字形,故同样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山岳地区受地形的影响,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优势:坡度小,工程量小),这样就要求线路迂回曲折,因此其弯曲度和总长度都要大于同直线距离的平原地区的公路。 3) 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较低。(这是由于在山岳地区修建线难度大、成本高、弯曲度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如:台湾中部是海拔较高的台湾山脉,直接修建东西走向铁路难度大、造价高,故台湾的铁路线是环岛形的。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定义 向河流源头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侵蚀方向 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对地貌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概念 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举例 富士山、圣海伦斯火山、皮纳图博火山等 乞力马扎罗火山等 长白山、五大连池等 河流的侵蚀一般都包含上述三种侵蚀形式,但在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其侵蚀作用形式有明显差异。 以瀑布为例分析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瀑布主要是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侵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高差因下蚀而加大;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2.河流不同阶段的河流侵蚀特征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主要侵蚀方式 河谷形态特征 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横剖面呈“V”型 在河流下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河流的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谷多呈槽形; 3.河流侵蚀地貌--河谷 河谷发育过程:

①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下蚀和侧蚀造成,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加深和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

中期 侧蚀为主,河流下蚀减弱,泥沙堆积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河流的上游河段,地处山区,河流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且形成“V”字形河谷

峭 横剖面呈“V”型

②中期:河流落差变小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弯曲、河谷拓宽 ③成熟期:横剖面呈槽形,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展宽 长期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U”型 小结: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二、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堆积条件:河流搬运能力减弱(遇到地形阻挡,河流流速变慢) 3.堆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堆积物有明显的分选性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故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依次是:砾石、砂、粉砂、粘土)。但是,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颗粒并非都是由粗到细。 4.堆积地貌典型类型: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及其特点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主要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形成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极缓,河流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平原 广阔、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坡度较大,较狭长 地势平坦、宽广 主要侵蚀方式 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以侧蚀为主 集水面积 小 较大 大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形成三角洲的一般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这主要取决于河流含沙量的大小。黄河的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经河口入海的泥沙约有12亿吨,为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成长。黄河在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加快了三角洲的发育

③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面较浅。这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和三角洲的发育。 1) 三角洲的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能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河口地区水流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河流含沙量、海洋潮流作用、口外海滨地区地势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三角洲的发育 三、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原理: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实例:

(1)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主流将偏向南侧,河流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发生淤塞

(2)入海口的小岛常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凸岸相连,原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凹岸,凸岸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2.应用:一般在河流的凹岸建港,理由:河流凹岸的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沿河分布 地形区 高原 聚落分布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原因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上土壤肥沃,水资聚落形状 多呈带状 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源丰富 山区 高原面少聚落分布 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 呈带状分布于山前或河流两岸 平原 冲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沿河流或海岸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条件 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深切的河谷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差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冲积平原 较好 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地势高,气候寒冷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分布于河流两岸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呈明显的条带状 实例: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多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上,塔里木盆地虽然为干旱的荒漠,但塔里木河流域仍然有流水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吸引力: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2)平原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3)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

有利条件: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作为 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 反思归纳

判定河流地貌必须把握两个知识基本点

一是河流地貌的两大类型表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二是要考虑河流发育的时段和位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p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