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艺术风采纵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9 02: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镇, zhèn

① 抑制: 镇尺,镇痛。

② 武力维持安定:镇守, 坐镇。 ③ 守的地方:军事重镇。 ④ 安定:镇静。

⑤ 行政区划单位,一般由县一级领导。 ⑥ 较大的市集。

⑦ 把食物、饮料等同冰块放在一起或放在冷水里使凉:冰镇啤酒。 ⑧ 姓。

中国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一般为县政府所在地或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小城镇居民点,相当于乡一级政权。

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中规定: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应设镇;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目前,我国共有19369个镇,14119个乡,1088个 民族乡,其他乡级单位6464个(如街道,区公所等), 总计约40000多个。

1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本门课程中,所用“古镇”一词,泛指所有目前仍保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古村镇的难以保存性。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古村镇都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遗留物(国外的建筑多用石料建造,几百年以上的建筑随处可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山西平遥文庙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斗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琴面昂。由于建在一米高的月台之上,且基本采用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显得气势不凡。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古镇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仰韶时代中国村落形成的重要原因——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物物交换的集市应运而生。

紧随着仰韶时代而来的龙山时代,成为中国原始城堡形成的重要时期,再接下来便发展成商周的早期城市。

古城镇与古村寨真正得以发展,最终要归功于秦朝郡县制的施行与推广,实际上,今天的许多古镇,早在秦汉时就已有记载。

秦汉之后,各类城镇和村寨遍地开花,在促使村镇得以形成的各种原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迁徙。

仰韶时代:指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

2

化的中心。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

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省临撞县姜寨发现了一座大型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其面积为55000平方米,房屋遗址竟达百余座。村落的中心是广场,四周有五组建筑群,每组都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主体,附近簇拥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尤值一提的是,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广场,体现出母系氏族的凝聚力。据专家考证,这座村落存在于仰韶文化时期,从遗址中清理出的遗留物可以看出,农业经济在当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城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

城市有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也可分为集市型城市、功能型城市、综合性城市、城市群城市等。

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龙山时代:指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3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这段时期,聚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聚落范围由小变大,防卫体系由脆弱到坚固,内部建筑由简单到复杂。

人们通常认为,迁徒规模大、迁徒人口多、持续时间长的人口大迁徒有三次,即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许多移民村落就是在这三个时期形成,而许多原有村落也在这时得以发展成为城镇。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4

中国古镇的分布

中国古镇的分类和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镇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点。 南北高原、山地: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园深深;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

古镇传统的民居建筑、古朴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与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融为一体,都成为有情之物而令人陶醉。 按照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划分、大体可把古镇归纳为以下十类。 ①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群

分布区域:陕西 代表古镇:党家村等

院落的封闭性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有些地区还有窑洞式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风格质朴淳厚。 ②充满宗教色彩的西藏古村落群

分布区域:西藏自治区 代表古镇:江孜等

不论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还是藏北牧区的帐房,或是碉房,虽各有特色,

5

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乐叙堂由门楼、大厅、祀堂三部分组成。

乐叙堂门楼:三层式精美门楼,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门楼二层的中央砖雕上竖着刻有朱红色的“恩荣”两字,大字旁是“双龙抢珠”的砖雕图案,门楼的三层中央横写着写着“世德发祥”。

村前古树

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见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因为银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而这棵银杏又有500岁,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1.粉墙黛瓦——黑白二色,对比鲜明,与大自然高度和谐; 2.高耸的马头墙——防火,防风,强烈的动感; 3.天井采光——四水归堂,空间的延伸; 4.简洁的外形,豪华的内饰;

5.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的高度融合。

46

中国古镇概览之八—— 皖南古村落西递

西递的地理位置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距离黟县县城8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2.96公顷。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的历史

西递始建于北宋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西递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概况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47

牌坊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

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走马楼

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大夫第

“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

48

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敬爱堂

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

追慕堂

说到西递胡氏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说追慕堂。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供奉的胡氏先祖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经开创了大唐盛世,他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手书,迄今还在祠堂的梁柱上镌刻着。后堂有李世明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

追慕堂建于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门口的一对黟县青雕刻成的石瓶,高大又别致。

49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