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小班不愿入园心理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3:5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调 查 方 案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报告观察内容

调查时间:2012,9--10

观察内容:

哭闹行为发生的记录表 (2012 年9月 12日) 姓名 牛睿君 任铭 江颀 胡天元 ?? 日常生活、活动的对照表 情绪不稳定孩子 情绪稳定孩子 哭闹的时间段 早晨 早晨 中午 午睡 ?? 哭闹持续的时间 孩子自述哭闹的理由 40分钟 1小时 30分钟 25分钟 ?? 不愿入园 不愿入园 不愿吃饭 想妈妈 ?? 参加集体活动 不愿意,情绪低落,时常哭闹。 乐意参加,情绪愉快。 用语言表达愿不愿用语言,非常自闭。 望 交往、合作 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请求。 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合群。 乐于交往,有初步的合作意识、能力。 自我服务 挑食、偏食、渴望教师的特别照有自我服务意识,尝试顾(穿脱衣服、鞋子、喂饭)。 自己事自己做,渴望教师的肯定、鼓励。 攻击行为 攻击同伴,宣泄不愉快的情绪。 极少发生。 幼儿园小小班不愿入园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调查内容: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六个大人一个孩子,以至于现在的孩 子都比较娇惯,孩子上幼儿园更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块送,孩子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刚上小小班孩子是不愿入幼儿园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调查了一下小小班孩子不愿入园的调查报告。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 “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

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u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