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更新时间:2023-05-11 12: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河南名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专题复习一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使秦国产生哪些变化?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封建制,形成了全国上下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100多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有人说,“商鞅最终为变法而献身,不值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商鞅为变法而献身的事迹,说明新的先进事物要战胜旧的落后事物,并非一帆风顺就能成功,这中间充满了各种尖锐矛盾和斗争。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或改革,确立封建制度,从而使地主阶级统治最终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至此,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4、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失败了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由于变法内容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推行多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变法内容还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5、启示:认识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使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专题复习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秦统一

1、秦始皇被称作千古一帝,其主要功绩有哪些,请简要评述。

(1)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2)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4)统一货币,不仅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以后历代铸造货币提供榜样。(5)统一文字,利于

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个内容:

(1)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3)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方面:“车同轨”,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统一全国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又规定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书同文”,即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思想方面: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医药、占卜、种树等书籍以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并且活埋了400多背后议论他的儒生。

民族关系方面:御匈奴、筑长城,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3、意义:(1)秦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进行生产。(2)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专题复习三汉武帝大一统和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

经典。

政治方面:(1)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的小侯国,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国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2)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郡”,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刺史虽然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可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抑制大商人,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汉武帝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击败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者,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过: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

专题复习四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西域开通后,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作用:(1)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专题复习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等。

2、意义: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专题复习六贞观之治和评价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统治期间(627-649年),政治较为清明,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相对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经济因此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称“贞观之治”。除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外,还应包括这一时期和睦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中外交往和繁荣的科技文化。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隋朝创建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了许多大粮仓,到隋文帝末年,全国粮食、布帛的储备可供朝廷几十年的开销,工商业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些都为唐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速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这是唐太宗能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的思想根源,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基础。

3、“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A、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用人和纳谏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唐太宗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很重视选官用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左右大臣都是一时之俊。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还重视纳谏。他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名,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鼓励群臣犯颜直谏。魏征、王硅、马周等都是直谏之臣,魏征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2)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数,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的失误。(3)合并州县,精简机构。隋末群雄割据,都拥有一方土地。唐朝建立后,许多割据豪强相继来降,唐高祖为了安置这些归降的割据者,便多设州县,以致州县比隋时多出一倍,“民少吏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日益严重。对此唐太宗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精简机构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还节省了行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一方面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并分给农民土地,采取措施保证农时。农业生产因此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阁,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这是与轻徭薄赋互为表里的措施。应该说“贞观之治”的出现与此无不关系。

C、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为了广开选官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使之成为唐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笼络、吸收了人才,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对排除当时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D、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撰《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评价唐太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两点:a、要历史地看问题;b、要论从史出。)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生。他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阁屡有兴作,犬马鹰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专题复习七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到达天竺后,玄奘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研习佛法。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唐朝中外交流

唐朝中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教授,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而“玄奘西行”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译经活动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5、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1)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

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3)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专题复习八清朝的“闭关锁国”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这是造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3)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主要表现: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如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等。

3、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方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启示:(清闭关锁国政策与改革开放对比带来的启示)

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地走向进步,主要决定于它是否能够接受外来文明的启迪,是否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外界的文明进行交往。古代世界无数真切而确凿的史事明白无误地昭示给我们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心态,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专题复习九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前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了造纸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作用)。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初年。唐朝末年,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成都、洛

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中心,世界上现存标有确切日期(亨通九年,即686年)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又为近代印刷术奠定基础(作用)。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要比欧洲早四百年。

3、火药:我国在唐朝就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产生巨大影响(作用)。

4、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作用)。

5、例题: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近代科学,而中国却未能出现类似的近代科学。

(1)你认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教育发达。

(2)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有哪些?

答: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3)中国为何在16世纪后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它产生了什么后果? 答: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思想控制的加强和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后果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

(4)你认为上述材料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答: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bb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