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历史专题十二

更新时间:2023-10-17 0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中考专题十二:中日关系

[热点概述]

东方网3月21日消息:9.0级特大地震及海啸袭击,加上严重核泄漏,使日本遭受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灾难发生以后,中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向日方提供必要的援助,几乎每天都推出重大援助举措。

与此同时,尽管中日两国历史关系与民族感情复杂,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民间也掀起了一股援助日本受灾人民的浪潮。因为,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向来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微薄之力奉献大爱。

正如一位中国网民所言:“日本和中国之间,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我们应该区分两者。作为人类,我们应该相互同情。” 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致慰问电。

[知识梳理]

一.古代: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日本“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二.近代: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并使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日本侵华战争:

局部侵华:侵占中国东北,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

陷。

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4)重大事件 名 称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时 间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37年12月 地 名 沈阳 北京卢沟桥 南京 结 果 东北三省沦陷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也英勇抗击日寇的进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七七事变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

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3)重大战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时间 名称 指挥将领 目的 意义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 1940年 百团大战 彭德怀 阻止日军占领徐州 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 为粉碎日军的 “囚笼政策” 牵制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 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 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声威。 (4)抗战的胜利(1937.7.7—1945.8.15)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向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军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本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意义:(略)

(5)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吉鸿昌;谢晋元;李宗仁;冯玉祥;佟麟阁;赵登禹;杨虎城;张学良等。

三.现代:(1)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华政策,中日处于冷战状态;

(2)20世纪70年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3)近年来,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不断否认、美化侵略,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对此,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中国一贯主张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处理中日关系。

四、 问题思考 (一)、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第一次崛起: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对中国影响: 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二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并试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对中国影响: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出现军国主义复活的现象,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关注和不安。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不断否认当年的战争罪行,美化侵略,并插手中国台湾问题,支持台独活动,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等 (三)、中日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反恐斗争,人口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生态平衡等 (四)如何应对:加强交流合作。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③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世界人民的支援;

⑤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苏联出兵东北等。

[专题小结]

1.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教训: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②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 ③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

④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2.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

3.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④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专题练习]

1.2006年1月5日,南京市各界人士为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举行追思会,悼念这名前天在日本京都病逝的95岁老兵。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在讲话中说:“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追思东史郎先生,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南京人民绝不会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和三十万死难同胞,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否认、抹杀和歪曲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1)东史郎是侵华日军老兵,南京市各界人士为什么还要追思他?

答:鉴于东史郎生前对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做出的贡献,为维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为正义斗争到底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军侵华战争是给中国人民造成危害最重、侵略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但是中国人民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胜利因素有哪些? 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世界人民的支援;

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苏联出兵东北等。

(3)南京一初中学生由此想到了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事件,感到非常气愤。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答: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言之有理即可)。 (4)请列举抗日战争中几次著名的战役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 答: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等;张自忠、赵一曼、吉鸿昌、杨靖宇等

2.小强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纪念抗战胜利”的展览,让他负责这项活动。

活动准备:如果你是小强,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相关资料?你准备在展览中展出哪些方面的内容? (1)历史溯源:请你帮助小强同学完成“铭记抗战历史”知识卡片: 时间:1937-1945 局部抗战的标志性事件:九一八事变 全面抗战的标志性事件:七七事变 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团结抗战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战胜利的意义:意义(略)

(2)现实接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会晤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呼吁后者“妥善处理两国间存在的问题或分歧”,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这是继前天中国总理温家宝对麻生表示,中日关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应当得到珍惜和维护”以后,敏感的历史问题再次成为领导人峰会的课题。 麻生则对胡锦涛重申,日本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立场不变。

①以日本侵华的暴行(二例)驳斥日本歪曲侵华谬论: 答: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

②日本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映了日本在在外交上谋求什么地位?----政治大国 ③你认为日本对年轻一代的历史教育正确的作法应怎样? 答:A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的真相

B学会忏悔,学会感恩 C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历史感悟:

①抗日战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请你概括抗战精神,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答: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中,民族精神的弘扬是我们取得建设胜利的风帆,我们依然要发扬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要发奋学习、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请举出三个你知道的抗日影视片和三支抗日歌曲? 答:《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王二小》、《小兵张嘎》、《台儿庄战役》、《地雷战》等;《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卢沟桥歌》、《在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 ③依据日本侵华史,请你拟一个演讲题目。 答:如“难忘九一八”,“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④你认为当前日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A正视历史,反省历史处理好历史问题。 B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

C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加强交流与合作。 D日本政要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⑤你认为中日双方应怎样努力才能使中日双方关系健康发展?(你认为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答: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应正视历史,承担历史责任,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交流;

增进理解和信任,建立稳固的感情纽带;

同时以友好磋商的方式,妥善处理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惠双赢。 ⑥根据材料二,你想对日本青少年说什么?

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

共同创造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未来。 ⑦设计一个中日友好交往的活动。 答:中日乒乓球联谊赛等。

3.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重要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19世纪后40年,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或改革,请指出其名称和结局 答:中国戊戌变法,最后失败(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或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⑵20世纪60-7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中国:曲折发展。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破坏)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原因:美国扶持,推行民主化改造,战后科技革命兴起,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⑶20世纪60-7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重视教育科技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

4.新华社东京4月11日(2007)电 温家宝总理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指出:“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 新道路。” (1)“50年不幸的历史”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 答:甲午中日战争 , 日本侵华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各举一例史实说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答:南京大屠杀等

日本的广岛、长崎被美国投掷两枚原子弹等。

(3)日本是在哪一历史事件后强大起来的,并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 答:明治维新

(4)近代以来“中日友好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展望“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请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句寄语。

答: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 共同创造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未来等。

5、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两国的仇恨越来越深。互联网上曾有人做这样的诗来纪念所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大业流血牺牲的勇士们:“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虎狼师,跃马扬刀入东京!” (1)请你举例说明材料中所说的“国耻”。 答: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2)请你分析网民中存在仇日心理的原因?

答: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有一部分人极力否认战争罪行,美化侵略,参拜靖国神社,并插手中国台湾问题,支持“台独”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3)处理中日关系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方针?

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4)你认为中日关系怎样才能稳定健康发展?

答:①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承担历史责任,遵守《中日联合声明》,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放弃对“台独”分子和“台独”活动的支持。

②妥善处理两国的领土争端。

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④中日应加强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国的崛起历来是被人们所关注的。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其大发战争财,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后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扩张积累起巨额财富;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蒸蒸日上。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回答,美国、日本,中国崛起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答: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2)在上述三国崛起的道路上,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这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关系如何? 答:和平崛起。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7、二战后,作为战争策源地的西欧和日本满目疮痍。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试概括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另外,你认为这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当今的中国借鉴? 答:共同原因:(1)和平的环境(2)科技的推动(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经济发展战略。

8、探究题: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19世纪下半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分析明治维新内容,你认为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这一性质? 答: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积极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你认为改革的哪一条对该国后来的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答:大力发展教育

(3)日本明治维新前,明治维新时期以及明治维新后对外政策有什么不同? 答: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k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