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察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5 1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源勘查毕业论文

2012年

2月28日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简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区域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地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岩浆岩 .................................................................................... 12 第三节 地质构造 ................................................................................. 13

第三章 矿区地质.............................................................................. 14

第一节 地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岩浆岩 .................................................................................... 15 第三节 地质构造 ................................................................................. 15

第四章 矿体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矿体特征 ................................................................................. 16 第二节 矿石质量 ................................................................................. 24 第三节 矿石类型 ................................................................................. 27 第四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 27 第五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27 第六节 矿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 ................................................... 28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选矿试验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 ..................................................................... 28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九章 水文地质 ................................................................................. 28 工程地质 ................................................................................. 34 环境地质 ................................................................................. 3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方法及工程部署 .............................................................. 38 工程质量评述 ......................................................................... 40 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43 地质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45 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47

资源储量估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体圈定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的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略经济评价 ..................................................................... 50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 50 第二节 矿山建设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 ............................................... 51 第三节 概略经济评价 ......................................................................... 54

第十章 结论 ...................................................................................... 60

第一节 地质工作成果 ......................................................................... 60 第二节 第三节

存在问题 ................................................................................. 61 有关建议 ................................................................................. 61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德尔斯台铁矿祥查报告 1工作目的和任务 1.1目的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钢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内蒙古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发展矿业,寻找新的铁矿资源基地,增加铁矿后备资源储量,于2006年6月20日对乌拉特前旗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进行了勘查登记,并取得了探矿权。勘查项目名称为“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力奔铁矿普查”,勘查许可证号为1528000610069,有效期限2006年6月20日至2008年6月20日。勘查单位为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2007年3月20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与内蒙古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协商,将详查工作委托给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内蒙古五勘院)。为此,内蒙古五勘院编写了详查工作设计并对矿区进行地质详查工作,双方于2007年5月6日签订了详查工作合同书。

合同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内蒙古五勘院通过对区域内地质资料、含矿层位的分析研究,并通过矿区地质填图,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及分布特征;基本查明矿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产状以及对铁矿体的影响;基本查明矿区内侵入体的种类、数量、形态、分布以及对铁矿体的破坏程度;并进行地表探槽工程揭露以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基本查明铁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数量、厚度、产状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研究矿石的质量,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矿石加工可选性试验,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条

件。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确定地质勘查类型,依据取得的资料进行资源储量估算,为下一步的矿业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1.2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乌拉特前旗(旗政府在所地西山嘴镇)东40km,行政区划隶属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管辖。因矿区在德尔斯台沟西侧,故名称为德尔斯台沟矿区。勘查许可证范围地理坐标极值为:

东经:109o09′00″-109o11′15″ 北纬: 40o46′15″- 40o49′00″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6月21日颁发勘查许可证,证号为:1528000610069,勘查区1/5万图幅编号:K49E020005,面积:8.45km2。有效期限2006年6月20日至2008年6月20日。

勘查区各拐点地理坐标及直角坐标见表1-1

勘查区拐点地理坐标及直角坐标一览表 表1-1

拐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3度带直角坐标 经度 纬度 X 109o09′00″ 109o09′00″ 109o10′00″ 109o10′00″ 109o11′15″ 109o11′15″ 109o10′15″ 109o10′15″ 109o10′00″ 109o10′00″ 40o46′15″ 40o47′30″ 40o47′30″ 40o49′00″ 40o49′00″ 40o47′30″ 40o47′30″ 40o47′00″ 40o47′00″ 40o46′15″ Y X Y 6度带直角坐标 4515840.12 36597092.40 4516850.80 19343805.39 4518153.76 36597062.07 4519164.55 19343854.20 4518172.34 36598468.19 4519135.00 19345260.99 4520948.73 36598431.85 4521911.51 19345319.07 4520972.34 36600189.59 4521874.94 19347076.89 4518195.95 36600227.20 4519098.44 19347019.48 4518177.03 36598820.47 4519127.66 19345612.69 4517251.57 36598832.83 4518202.15 19345593.38 4517246.88 36598481.10 4518209.50 19345241.64 4515858.70 36598499.57 4516821.25 19345212.62 本次详查是在2007年3月-2007年5月开展的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

的,由内蒙古五勘院承担。在普查工作期间首先进行了1/10000地质测量,在矿区内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发现了22条规模不同的铁矿体,利用现有民采采坑和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了地表控制,在规模较大的1号矿体上施工了4个钻孔、在16号矿体上施工了3个钻孔、在17号矿体上施工了1个钻孔进行深部控制。在此基础上参考探矿权人意见,根据矿体分布特征,择优在勘查区南部选择了对成矿有利和基岩出露较好地段圈定出详查范围。

详查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2。

详查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2 拐点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度带直角坐标 X 4515840.12 4518153.76 4518172.34 4519586.00 4519586.00 4518195.95 4518177.03 4517251.57 4517246.88 4515858.70 Y 36597092.40 36597062.07 36598468.19 36598450.00 36600230.00 36600227.20 36598820.47 36598832.83 36598481.10 36598499.5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拐点编号 X 4516850.80 4519164.55 4519135.00 4520548.72 4520487.81 4519098.44 4519127.66 4518202.15 4518209.50 4516821.25 6度带直角坐标 Y 19343805.39 19343854.20 19345260.99 19345290.58 19347069.84 19347019.48 19345612.69 19345593.38 19345241.64 19345212.62 面积:6.76km2 本次确定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是在详查区范围内择优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3。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

1-3 拐点编号 A B C X 4515840.12 4518153.76 4518177.03 Y 36597092.40 36597062.07 36598820.47 拐点编号 A B C X 4516850.80 4519164.55 4519127.66 Y 19343805.39 19343854.20 19345612.69 D E F 4517251.57 4517246.88 4515858.70 36598832.83 36598481.10 36598499.57 D E F 4518202.15 4518209.50 4516821.25 19345593.38 19345241.64 19345212.62 面积:4.30km2 矿体赋存标高:1381-1087m 矿区东距沙德盖苏木40km,经沙德盖苏木至110国道60km,为哈石线柏油公路,东距包(头)-白(云)铁路朝阳火车站18km,南距包头市区65km;矿区西距额尔登布拉格苏木25km,经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至乌拉特前旗(西山嘴镇)45km。目前,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至西山嘴镇、沙德盖苏木至包头市均为柏油公路,矿区至沙德盖苏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均有简易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2 1.3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乌拉山北坡,该区海拔标高1142.7~2262.6m,山峰陡立,相对高差可达100~500m,矿区内海拔标高1145.89~1435m,相对高差289.11m;区内沟谷纵横,地表水系不发育,多为干谷,阴坡灌木丛生。本区具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点,春季多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年最高温度32℃,最低温度-29.5℃,年平均气温6.5℃;每年七、八月为雨季,且多为暴雨,年降水量146.0~458.6mm,平均降水量为375.7mm,年均蒸发量2100mm;无霜期135天,冰冻期由10月至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1.80m;冬、春季节多见西北风,一年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可达21m/s。

本地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15,对照烈度为7.5°以上地震设防区,1996年5月3日在此地区发生了6.4级地震。因此应做好地震预防工作,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经济状况

矿区范围内只有蒙古族牧民零散居住,以放牧为主。因受气候和降水量的制约,靠天养牧,抗灾自救能力差,没有工、副业。 工作区内现有水源很少,只有居民点的生活用水井,供人、畜饮用水位随季节升降,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同时,对未来矿区供水方向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在区域内乌拉山山前洪积扇地带富水性好,因此,未来的供水源地应把矿区北部的洪积扇地带作为供水开发区。

区内工矿业很少,仅有小规模的铁矿、长石和石英采矿业。由于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关心,山区牧民目前已用上电。距矿区东3km的点力斯太铁矿选厂的高压输电线路解决了矿山的用电问题。 1.4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

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只进行过一些基础性的地质工作,现简述如下:

1957年华北地质局202队进行1:50万普查找矿,著有普查地质报告。

1965-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进行了1: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系统地研究了矿区内的地层层序、构造变动、岩浆活动,确定了乌拉山群的地层单元,1980年提交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5年内蒙古第一物化探队(现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在佘太镇幅(XVI幅)范围内进行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编著1985年1:20万区域化探佘太幅白云鄂博幅金异常成果报告》和《乌拉山大桦背岩体金异常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

1.5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详查工作由内蒙古五勘院承担,是在2007年3月-2007年5月开展的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在普查工作期间,首先进行了1/10000地质测量,在矿区内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发现了23条规模不同的铁矿体,利用现有民采采坑和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了地表控制,在规模较大的1号矿体上施工了4个钻孔、在16号矿体上施工了3个钻孔、在17号矿体上施工了1个钻孔进行深部控制,在此基础上参考探矿权人意见,根据矿体分布特征,择优在勘查区南部选择了对成矿有利和基岩出露较好地段圈定出详查范围。2007年5月6日,与委托单位签定了详查地质工作合同后,内蒙古五勘院随即组织人员编写详查工作设计,并于7月中旬开始进行野外施工,于2007年9月21日完成野外地质工作。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3。

工作项目 1/50000区域地质修测 1/50000水文地质测量 1/0000矿区地质测量 1/2000矿区地形测量 1/2000矿区地质测量 1/2000地质剖面测量 探槽 钻探 基本分析样 内检样 单位 km2 km2 km2 km2 km M m3 m/(孔) 件 件 2完成工作量 310 558 8.45 6.76 6.76 1014 1500 983.19/(8) 587 75

外检样 化学全分析样 组合分析样 物相分析样 小体重样 光片、薄片样 水质分析样 物理力学试验样 民井调查 选矿试验样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组 个 件 32 3 3 3 35 5 2 3 2 1 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 2

区域地质

2.1地层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内蒙台隆阴山断隆中西部乌拉山复背斜的中部,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该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组,铁矿产于乌拉山群第三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褶皱变动强烈,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一、地层

矿区周围地层除在乌拉山北坡基岩区以北发育有第四系冲洪积层、湖积层、风积层外,几乎全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地层,根据1/5万区测资料,乌拉山群北老南新,由北向南可分为三个岩组;第一岩组(Ar2wl1)、第二岩组(Ar2wl2)、第三岩组(Ar2wl3)。本区只出露第三岩组(Ar2wl3)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区域地层见表2-1。

区 域 地 层 简 表 表2-1

界 新系 第统 全新统 群 组 代号 Qheol 岩性特征 由风成细砂层组成 生界 四系 中上更新统 第三岩组 Qhl+al 冲积、湖积的砂质淤泥、粘土、砂土、砂砾石层 砂砾石混杂堆积 粗碎屑砂砾石半固结岩 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可见透镜状磁铁石英岩 石英岩、长石石英岩、浅粒岩、变粒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含石墨堇青硅线石榴斜长片Qhapl Qp1-2 Ar2wl 3中太古界 乌第二拉岩组 山群 第一岩组 Ar2wl1 麻岩、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含石榴石)长石石英岩、浅粒岩、变粒岩 Ar2wl 2(一)、中太古界乌拉山群(Ar2wl) 1、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

该岩组在本区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沙德盖附近图幅中南部,出露面积约占基岩区的90%,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和二辉斜长变粒岩,呈东西向展布,岩层多直立,局部倒转。在乌拉山地区本岩组厚度4993m。本区仅出露厚1900米,为磁铁矿体的含矿层位。

(二)、第四系全新统(Qh)

1、全新统冲积、湖积层(Qhl+al):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为一套冲积、湖积的砂质淤泥、粘土、砂土、砂砾石层等。

2、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Qhpl+al):冲沟中十分发育,为一套砂砾石混杂堆积,厚10~15m,砾径5~50cm,成分复杂。

3、全新统风成砂(Qh):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由风成细砂层组成,厚2~10m。 2.2

eol

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较为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基岩区的30%,侵入的期次主要有太古代晚期、华力西晚期,岩性从基性-中性-酸性均有分布,

但以酸性侵入岩为主,现将侵入岩按期次简述如下:

(一)太古代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规模不大,由于岩体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和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的影响,岩石面貌发生较大的改变,岩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清晰,区内有片麻状含石英闪长岩,这些侵入岩多呈长条状侵入于第三岩组片麻岩中,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很可能沿断裂侵入。

1、片麻状含石英闪长岩(?12(1))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60%,角闪石35%,石英5%组成,岩体走向近东西,长3~4km,宽200~300m,东端被大桦背花岗岩切断。

(二)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岩性主要为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43(5))和肉红色细粒花岗岩(?3(2)4)。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43(5))主要分布在乌拉山中段,大桦

背岩体为其代表,该岩体呈圆形,出露面积170Km2。岩石呈肉红色,似斑状结构,斑晶占30~35%,主要由微斜长石及石英组成,基质由微斜长石25%,斜长石20~25%,石英25%,黑云母5%组成,该岩体与其东侧的金、钼矿化密切,侵入时代1.90~2.17亿年。

此外,区内还分布有多种脉岩,主要有伟晶岩脉(?)、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等。

2.3

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分区属华北地台内蒙台隆之阴山断隆,区域内褶皱、断裂构造强烈。主体构造型式以乌拉山复式背斜为代表,呈东西

向展布,岩层多直立,局部倒转。详查区位于阴山断隆中西部乌拉山复背斜的中部北翼,区内未发现大的断层,闪长岩、花岗岩可能沿断裂带侵入,由于侵入体大,已见不到断层的标志。

2.4 区域矿产

区内的矿产主要有沉积变质型磁铁矿,除德尔斯台沟铁矿区外,在距乌拉不浪沟铁矿区东南5Km有苏木高勒铁矿,乌拉山中段还有黄土窑、乌拉不浪沟铁矿等。

3 矿区地质

3.1地层

本次详查对矿区内主要地层单元进行了详细划分。矿区内出露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是磁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见于河流沟谷之中。

一、地层

1、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浅灰- 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份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

斜长石多以半自形-它形粒状晶产出,石英则多以它形粒状晶产出。石英、长石常密切共生,呈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矿物粒径大多在0.05mm~0.2mm之间,矿物含量:斜长石 45%~50%;石英 25%~35%。

黑云母以自形-半自形片状晶产出,常以集合体形式分布,分布

不甚均匀,集合体大小一般在0.3mm~0.5mm之间,矿物含量10%~15%。

另有少量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呈稀散状分布。石榴石颗粒粗大,多分布于黑云母矿物间。

该岩组分布于整个矿区,出露厚度1900m,倾向155~223°,倾角70~80°,局部倒转。铁矿即赋存于该岩组中,铁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与围岩界线清楚,二者产状一致。

2、第四系全新统(Qhal+pl)

主要为洪积、冲积物,岩性为砂、未分选的砾石等,主要分布于矿区沟谷中,厚度一般大于3m。

3.2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未见有岩浆岩及脉岩出露。

3.3 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内出露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南倾,局部倒转,走向近于东西,倾角大多70~80°,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岩层走向有些摆动。

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层不发育,未见有大的断层出现,只在局部地段见有层间滑动,对矿体没有破坏作用。

4

矿体地质

4.1 矿体特征

一、矿体赋存部位

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铁矿床之变质硅铁建造铁矿,由23条铁矿体组成,矿体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矿体与围岩产状完全一致。

二、矿体特征

本次详查根据矿体实际出露情况和地表工程的揭露,详查区内共圈出22条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的矿体。23条矿体均呈似层状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浅灰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其中1号矿体最大,16号矿体次之。兹将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号矿体:

位于矿区的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沿走向控制矿体长452m,倾向南南东,倾角60-78°,平均73°。深部在1P3、1P4、1P5、1P6线各施工3ZK001、4ZK001、5ZK001、6ZK001钻孔,沿倾斜方向控制矿体斜深分别为47m、79m、36m、80m。根据地表9个采坑及深部4个钻孔采样分析结果,地表工程矿体厚度5.85~45.59m,平均22.49m,深部钻探工程矿体厚度4.96~39.78m,平均15.70m,由地表向深部矿体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地表工程品位TFe19.66~32.48%,mFe16.68~29.84%,平均TFe24.69%,mFe20.36%。深部工程品位TFe19.17~25.56%,mFe14.84-22.66%,平均TFe22.69%,mFe18.73%。矿体厚度4.96~45.59m,

平均14.19m,厚度变化系数为66.68%,平均品位TFe23.32%、mFe18.93%,品位变化系数TFe16.01%,mFe23.23%,矿体无夹石。

2号矿体:

位于矿区的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沿走向控制矿体长77m,倾向南南西,倾角75-79°,平均76°。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3-5.88m,平均3.44m。品位TFe18.99-20.16%,mFe12.98-13.24%,平均TFe19.21%,mFe13.03%。厚度变化系数为40.00%,品位变化系数为TFe6.73%,mFe1.52%,矿体无夹石。

3号矿体:

位于矿区南南东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5m,倾向南南西,倾角74-76°,平均75°。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86m,平均2.46m。品位TFe21.07-18.56%,mFe12.41-15.64%,平均TFe19.82%,mFe14.03%。厚度变化系数为6.32%,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34%,mFe0.93%,矿体无夹石。

4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6.5m,倾向南南西,倾角75-78°,平均76°。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90m,平均2.42m。品位TFe18.83-20.97%,mFe12.48-14.99%,平均TFe19.90%,mFe13.74%。厚度变化系数为10.48%,品位变化系数为TFe0.36%,mFe2.00%,矿体无夹石。

5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8.5m,倾向南,倾角70-82°,平均74°。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88m,平均2.91m。品位TFe19.59-20.09%,mFe12.42-13.08%,平均TFe19.84%,

mFe12.75%。厚度变化系数为15.3%,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26%,mFe2.59%,矿体无夹石。

6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60m,倾向南南西,倾角79-82°,平均80°。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56m,平均2.74m。品位TFe19.67-19.76%,mFe13.03-13.45%,平均TFe19.72%,mFe13.24%。厚度变化系数为14.65%,品位变化系数为TFe2.66%,mFe2.72%,矿体无夹石。

7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3m,倾向南,倾角73-74°,平均74°。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17m,平均2.46m,品位TFe20.94-21.07%,mFe13.11-13.18%,平均TFe21.01%,mFe13.15%。厚度变化系数为18.06%,品位变化系数为TFe0.30%, mFe0.27%,矿体无夹石。

8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1m,倾向南西,倾角79-81°,平均80°。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20m,平均2.75m。品位TFe19.47-20.01%,mFe12.78-13.64%,平均TFe19.74%,mFe13.21%。厚度变化系数为2.09%,品位变化系数为TFe0.42%, mFe0.80%,矿体无夹石。

9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9m,倾向南西,倾角75-78°,平均76°。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90m,平均2.41m。品位TFe19.02-21.60%,mFe12.68-13.34%,平均

TFe20.31%,mFe13.01%。厚度变化系数为10.69%,品位变化系数为TFe3.99%, mFe1.35%,矿体无夹石。

10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85m,倾向南,倾角72-78°,平均75°。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1个槽探控制,矿体厚度2.00-2.99m,平均2.34m。品位TFe18.62-22.67%,mFe12.01-15.01%,平均TFe20.57%,mFe13.43%。厚度变化系数为15.51%,品位变化系数为TFe3.32%, mFe2.92%,矿体无夹石。

11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72m,倾向南,倾角71-74°,平均73°。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4.03m,平均3.27m

TFe20.11-20.81%,mFe12.84-13.15%,

TFe20.46%,mFe13.12%。厚度变化系数为3.20%,品位变化系数为TFe0.46%, mFe1.06%,矿体无夹石。

12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72m,倾向南,倾角77-79°,平均78°。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90m,平均2.98。品位TFe19.06-21.34%,mFe12.68-14.44%,平均TFe20.05%,mFe13.51%。厚度变化系数为0.26%,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93%, mFe0.96%,矿体无夹石。

13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67m,倾向南,倾角73-75°,平均74°。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86m,平均2.91。品位TFe19.90-21.65%,mFe12.98-13.94%,平均TFe20.78%,mFe13.46%。

厚度变化系数为14.88%,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06%, mFe0.48%,矿体无夹石。

14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73m,倾向南,倾角74-76°,平均75°。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槽探控制,矿体厚度2.00-3.88m,平均3.24。品位TFe18.92-19.93%,mFe12.83-12.94%,平均TFe19.43%,mFe12.89%。厚度变化系数为0.52%,品位变化系数为TFe2.59%, mFe3.25%,矿体无夹石。

15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83m,倾向南,倾角74-77°,平均75°。矿体只利用地表3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6.04m,平均2.78。品位TFe17.68-20.01%,mFe12.64-14.54%,平均TFe18.97%,mFe13.62%。厚度变化系数为43.74%,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45%,mFe1.26%,矿体无夹石。

16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387m,倾向南,倾角74-76°,平均74°。矿体利用地表1个槽探和7个采坑控制,深部在16P2、1P3、1P4、各施工2ZK001、3ZK002、4ZK002钻孔,沿倾向控制矿体深度分别为65m、72m、64m。根据地表及深部3个钻孔采样分析结果,地表工程矿体厚度3.84-20.37m,平均10.87m,深部钻探工程矿体厚度9.05-13.87m,平均12.14m,由地表向深部矿体有分支现象,且厚度有变厚的趋势。地表工程品位TFe16.40-29.79%,mFe12.45-27.78%,平均TFe23.09%,mFe18.88%。深部工程品位TFe21.22-23.57%,mFe18.13-19.10%,平均TFe22.34%,mFe18.55%。矿体厚度3.84-20.37m,平均11.05m。品位

TFe16.40-29.79%,mFe12.45-27.78%,平均TFe23.02%,mFe19.41%。厚度变化系数为63.47%,品位变化系数为TFe15.64%,mFe41.20%,矿体基本无夹石。

17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126m,倾向南,倾角76°。矿体利用地表2个槽探1个采坑控制,深部在17P1施工7ZK001钻孔,沿倾向控制矿体深度为79m。地表工程矿体厚度2.04-15.6m,平均7.32m,深部钻探工程矿体厚度20.83m,由地表向深部矿体厚度有变厚的趋势。地表工程品位TFe19.11-20.08%,mFe13.09-14.23%,平均TFe19.67%,mFe13.67%。深部工程品位TFe18.77%,mFe15.06%。矿体厚度2.04-20.83m,平均14.9m。平均TFe19.19%,mFe14.39%。厚度变化系数为80.93%,品位变化系数为TFe2.09%, mFe3.39%,矿体无夹石。

19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49m,倾向南南西,倾角77-79°,平均78°。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24m,平均2.14m。品位TFe16.77-19.44%,mFe12.81-13.87%,平均TFe18.77%,mFe13.61%。厚度变化系数为4.19%,品位变化系数为TFe4.74%, mFe0.23%,矿体无夹石。

20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7m,倾向南南西,倾角73-76°,平均74°。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3.49m,平均2.75m。品位TFe17.97-20.11%,mFe12.77-14.09%,平均TFe18.51%,mFe13.10%。厚度变化系数为26.91%,品位变化系数为TFe0.73%, mFe0.51%,矿体无夹石。

21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49.5m,倾向南,倾角73-75°,平均74°。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13m,平均2.07m。品位TFe17.55-25.11%,mFe12.31-16.97%,平均TFe19.44%,mFe13.48%。厚度变化系数为2.90%,品位变化系数为TFe4.25%, mFe2.62%,矿体无夹石。

22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52m,倾向南南西,倾角75-79°,平均77°。矿体只利用地表2个采坑控制,矿体厚度2.00-2.26m,平均2.14m。品位TFe18.46-24.89%,mFe12.67-18.12%,平均TFe20.07%,mFe14.03%。厚度变化系数为5.36%,品位变化系数为TFe4.44%, mFe2.22%,矿体无夹石。

23号矿体:

位于矿区西南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长80m,倾向南,倾角70-74°,平均72°。矿体利用地表3个槽探控制,矿体厚度2.00-2.57m,平均2.31m

TFe16.11-20.80%,mFe12.04-15.07%,

TFe17.33%,mFe12.29%。厚度变化系数为41.32%,品位变化系数为TFe4.51%, mFe1.18%,矿体无夹石。

各矿体特征见表4-1。

矿体特征一览表 表4-1

矿体规模(m) 矿体 编号 长度(m) 452 77 55 均厚(m) 14.19 3.44 2.46 控制 矿体 斜深 形态 (m) 80 矿体平均 品位(%) TFe mFe 18.93 13.03 14.03 矿体 矿体 矿体品位、厚度 倾向 倾角 变化系数(%) (度) (度) 155 199 207 73 76 75 23.32 1.52 0.93 66.68 40.00 6.32 工程控 制程度 赋矿标高 (m) 1 2 3 似层状 23.32 似层状 19.21 似层状 19.82 采坑9个钻孔41211-1087 个 采坑3个 采坑2个 1189-1158 1195-116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6.5 58.5 60 53 51 59 85 67.5 72 67 73 83 387 2.42 2.91 2.74 2.46 2.75 2.41 2.34 3.27 2.98 2.91 3.24 2.78 11.05 72 似层状 19.90 似层状 19.84 似层状 19.72 似层状 21.01 似层状 19.74 似层状 20.31 似层状 20.57 似层状 20.46 似层状 20.05 似层状 20.78 似层状 19.43 似层状 18.97 似层状 23.02 13.74 12.75 13.24 13.15 13.21 13.01 13.43 13.12 13.51 13.46 12.89 13.62 19.41 199 167 206 180 218 223 198 188 168 204 195 165 164 76 74 80 74 80 76 75 73 78 78 75 75 74 2.00 2.59 2.72 0.27 0.80 1.35 2.92 1.06 0.96 0.48 3.25 1.26 41.20 10.48 15.30 14.65 18.06 2.09 10.69 15.51 3.20 0.26 14.88 0.52 43.74 63.47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1203-1171 1190-1157.5 1208-1171 1219-1189.5 1192-1162 1229-1191.5 探槽1个采坑21233-1188.5 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3个 1240-1211 1220-1182 1233-1192 1231-1202 1227-1203 采坑7个探槽11210-1087 个钻孔3个 矿体特征一览表

4-1 17 19 20 21 22 23 126 49 57 49.5 52 80 14.90 2.14 2.75 2.07 2.14 2.44 79 似层状 19.19 似层状 18.77 似层状 18.51 似层状 19.44 似层状 20.07 似层状 17.33 14.39 13.61 13.10 13.48 14.03 12.29 165 204 205 180 207 180 76 78 74 74 77 72 3.39 0.23 0.51 2.62 2.22 1.18 80.93 4.19 26.91 2.90 5.36 41.32 续表

探槽2个采坑11200-1062.5 个钻孔1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采坑2个 探槽3个 1270-1225 1305.5-1263 1304-1256 1305-1268.5 1381-1352 注:矿体长度为真厚度大于2m的地表出露长度;矿体平均厚度为块段平均厚度的算术平均值;矿体平均品位为块段平均品位的算术平均值。 4.2 矿石质量

一、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结构特征主要为粒状变晶、片状变晶、柱状变晶结构。铁矿物主要呈条带状、似条带状分布,有少量细粒铁矿物呈浸染状分布。条带状、似条带状构造为该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

二、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组成相对比较简单,矿石中铁的独立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褐)铁矿,其它含铁矿物主要为含铁硅酸盐(角闪石为主,黑云母次之),矿石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含量(45-50%),角闪石含量(15-20%),其次为黑云母含量(10-15%),石榴石含量(3-5%),另有少量碳酸盐及其它矿物等。

磁铁矿多以半自形-它形粒状晶呈中-细粒浸染状分布,分布不均匀,可见条带状或线状分布,部分磁铁矿边缘发育赤铁矿化现象,磁铁矿与脉石矿物接触关系相对规则,矿物粒径一般分布于0.05mm~0.15mm之间,个别大于0.3mm。矿石矿物含量25%~30%。

赤铁矿、假像-半假像赤铁矿:矿石中的赤铁矿及假像-半假像赤铁矿主要是交代磁铁矿而形成,常保留有磁铁矿晶形,常沿磁铁矿边缘或裂隙发生交代,并呈网状或环状赤铁矿片晶,赤铁矿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地表矿或深部裂隙中。

石英: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之一,多呈短脉状晶粒集合体与铁矿物相间产出,或充填于铁矿物条带中,矿物粒径变化较大,但多介于0.1~0.5mm之间。同时可见部分石英以较粗大(>1mm)粒晶零星分布。

角闪石:是矿石中另一种主要脉石矿物,也是硅酸铁的主要载体矿物。多以粒径相对粗大一点的长板状、短柱状变晶与石英、铁矿物呈交织产出。矿物粒径一般0.1~0.5mm。通常在0.3~0.7mm之间。

石榴石:多以自形晶零星分布,局部可见富集现象,粒径一般在0.2mm左右,个别粒径较大。

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另有少量白云石,通常沿矿石的裂理或构造面呈细脉状或薄膜状发育,因铁染而常呈浅黄-黄褐色。

三、矿石的化学成分 1、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Fe)分布较为均匀,矿区矿体全铁平均品位19.96%,最高品位23.38%,最低品位17.88%;磁性铁平均品位13.87%,最高品位19.11%,最低品位12.29%。铁的物相以磁铁矿为主,详见表4-2。

铁物相分析结果统计表 表4-2

样品 编号 WX1 WX2 矿体 编号 16 1 磁性铁 硅酸铁中 硫化铁中 碳酸铁中 赤(褐)铁矿 (%) 的铁(%) 的铁(%) 的铁(%) 中的铁(%) 全铁 (%) 磁性铁占 有率(%) 19.16 29.05 1.85 1.50 0.20 0.29 0.50 0.62 2.50 1.47 24.21 32.93 79.14 88.22

WX3 31.80 1.20 0.23 0.45 1.52 35.20 90.34 从上表可以看出,矿石中赤(褐)铁矿含量少,说明矿体基本上未被风氧化,因此本次工作未划分风氧化带。

2、有害组分:

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矿石中有害组分S含量在0.15-0.19%,P含量在0.046-0.048%之间,主要有害杂质含量较低,符合规范要求。分析结果见表4-3。

组合样分析结果表 表4-3

矿体 编号 16 1 样品编号 分 析 结 果 (%) TFe SFe mFe CaO MgO SiO2 Al2O3 S P ZH1 ZH2 ZH3 23.70 26.60 26.40 23.10 20.05 25.10 23.15 25.90 24.10 1.02 0.81 0.84 2.00 1.83 1.83 49.77 46.69 45.85 9.30 8.84 7.91 0.17 0.15 0.19 0.048 0.046 0.046 3、矿石主要化学成分

本次详查在1号矿体中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2件,16号矿体中共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1件,分析结果见表4-4。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 表4-4

矿体编号 Fe2O3 16 QH1 33.64 P2O5 0.131 Fe2O3 QH2 1 QH3 37.58 P2O5 0.151 Fe2O3 38.93 P2O5 0.106 SiO2(%) 48.82 MnO2 0.052 SiO246.46 MnO2 0.046 SiO245.94 MnO2 0.052 Al2O3 8.84 TiO2 0.59 Al2O3 7.44 TiO2 0.52 Al2O3 7.67 TiO2 0.55 分析项目及含量(%) MgO 2.07 Pb ≤0.001 MgO 1.86 Pb ≤0.001 MgO 1.93 Pb ≤0.001 CaO 0.95 Zn 0.03 CaO 1.72 Zn 0.03 CaO 0.84 Zn 0.03 K2O 2.03 Cu 0.01 K2O 1.90 Cu 0.005 K2O 1.49 Cu 0.07 Na2O 2.00 Cr 0.01 Na2O 1.91 Cr 0.01 Na2O 1.74 Cr 0.01 FeO 11.26 V 0.01 FeO 11.00 V 0.01 FeO 12.29 V 0.01 SO3 0.39 Ni 0.01 SO3 0.29 Ni 0.01 SO3 0.30 Ni 0.01 矿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硅和铁的氧化物,其次是铝的氧化物。铁和硅的氧化物共占83.85%。矿石造渣组分(CaO+mgO)(/SiO2+Al2O3)

为0.057,属酸性矿石。

4、伴生有用组分

矿石中含微量Cu、Pb、Zn、Ni,其中Cu平均含量0.028%,Pb平均含量均小于等于0.001%,Zn平均含量0.03%,Ni平均含量0.01%,Cr平均含量0.01%。

4.3 矿石类型

一、矿石的自然类型

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划分为磁铁矿石;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划分为石英角闪型磁铁矿石;按结构构造划分为条纹-条带状磁铁矿石。

二、矿石的工业类型

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磁铁矿石,从选矿工艺要求出发,根据磁性铁(mFe)对全铁(TFe)的占有率mFe/TFe为69.46%,属弱磁性铁矿石。

4.4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均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矿体与顶底板围岩接触界线明显。围岩有益元素含量TFe 1.60~17.80%,平均8.75%,mFe0.51~11.80%,平均3.81%。矿体基本无可剔除夹石存在。

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德尔斯台沟矿区铁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铁矿床之变质硅铁建造铁矿,矿体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

麻岩中,受地层的控制呈似层状产出。因此该组含矿地层是寻找铁矿的有利地段。

4.6 矿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

根据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本区为单一矿产,铁矿石中Cu、Pb、Zn、Cr、Ni等有用组分含量极低,均未达到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指标,无综合利用价值。

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矿区属华北地区阴山水文地质分区,区域内大面积分布晚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含有风化裂隙水,富水性较弱;打拉盖沟、巴彦高勒沟中有厚度不稳定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

(一)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弱含水层。

1、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打拉盖沟、巴彦高勒沟沟谷之中,地下水总体流向由南向北流入山前洪积扇。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厚度一般为5-20m,水位埋深一般为0.5—1.7m,单井出水量为3.6-10.2t/d,由于地下水迳流条件好,矿化度均为小于1g/L的HCO3~Ca型水,水质较为良好。

2、基岩裂隙潜水弱含水层

基岩长期裸露地表,风化裂隙较为发育,裂隙深度不稳定,一般在10-60m左右,透水性良好,但由于矿区属中山地带,植被发育,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而该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降水量贫乏。因此,降水垂直渗入补给风化裂隙带内的水量极为贫乏,对矿床开采影响极小。基岩裂隙潜水单泉涌水量为0.03L/s.

3、隔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由中细粒花岗岩和石英斑岩岩脉所组成,地表岩体中的长石极易风化成高岭土,大量的高岭土充填了原岩中的裂隙,形成隔水岩体或隔水岩墙。

4、透水不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区域内地形低洼地带,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结构松散,大部分为耕地,透水且不含水。 (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 1、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本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迳流补给,降雨的补给强度大,但补给时间短。据白云鄂博气象站近年来的气象资料,本区年降雨量历年平均为375.7mm,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出现,日降雨量最大可达56.3mm。而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100mm,相当于降雨量的6倍。

2、区域地下水的迳流

第四系冲洪层潜水含水层主要打拉盖沟、巴彦高勒沟中,砂砾石渗透性能良好,故地下水迳流畅通,迳流方向与沟谷走向大体一致,总体流向为由南向北。

3、区域地下水排泄

本区属干旱区,蒸发强度较大,年最大蒸发量为2636.47mm. 而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100mm,相当于降雨量的6倍。因此,蒸发排泄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另外,地下水以迳流的方式排泄于区外、人畜的饮用及工农业用水也是本区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之一。

二、矿区水文地质

(一)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

矿区位于区域分水岭的北侧,地下水的迳流区,矿区内沟谷为矿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145.89m。勘查区内海拔标高1145.89~1435m,相对高差289.11m,赋矿标高1381~1062.5m。 (二)水文地质特征 1、含水层

矿区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裂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总体流向由南向北。

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厚度一般为数米至20m,水位埋深一般为2.24m,根据MJ1简易试验得出单井出水量为11.23t/d,由于地下水迳流条件好,矿化度均为小于1g/L的HCO3~Ca型水,水质较为良好。

2、基岩裂隙潜水弱含水层

基岩长期裸露地表,风化裂隙较为发育,裂隙深度不稳定,一般在10m左右,透水性良好,但由于矿区属中山地带,植被发育,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而该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降水量贫乏。因此,降水垂直渗入补给风化裂隙带内的水量极为贫乏,对矿床开采影响极小。基岩裂隙潜水单泉涌水量为0.039—0.022L/s.

3、隔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由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所组成,地表岩体中的长石极易风化成高岭土,大量的高岭土充填了原岩中的裂隙,形成隔水层。

4、透水不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区域内地形低洼地带,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结构松散,透水且不含水。

5、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迳流补给,大气降水的补给强度大,最大日降雨量为56.3mm,但补给时间短。地下水的迳流补给也是本区地下水补给的另一种方式。

本区属典型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蒸发强度较大,年最大蒸发量为2636.47mm. 而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100mm。因此,蒸发排泄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另外,地下水以迳流的方式排泄于区外、人畜的饮用及工农业用水也是本区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之一。 (三)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在采坑及以采坑为中心的汇水范围内汇集一定数量的大气降水,对露天采矿场构成一定的威胁,风化裂隙水水量极为贫乏,对采矿影响极小。因此,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将本矿区划分为第二类第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第四系无覆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 (四)充水因素分析 1、地下水

(1)矿区地下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极为贫乏,大部分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水文地质边界简单。基岩风化裂隙水对露天矿床开采影响较小,但是基岩风化裂隙水是硐采的主要充水水源。

(2)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为中等富水性的含水层,水位埋深标高1174.76米,对矿床首采第一水平开采无影响。

2、地表水

矿区沟谷中现无地表迳流,只有在降雨过后有暂时性的断续径流,开采时应沿沟谷应设有防洪墙,以防洪水进入矿井,从而构成矿床的充水水源,导致淹没矿井等事故的发生。

3、大气降水

地表露采,露采区形成后,大气降雨可直接降入采坑内,成为该铁矿区露采的主要充水水源。大气降水的充水强度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涌水量增加,而旱季相对减少。

(五)矿坑涌水量预测

根据该矿床的开采特点,当地侵蚀基准面上部为露采,下部为硐采的特点。因此本次涌水量预测方案,根据本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分析,侵蚀基准面之上确定为水均衡法。根据邻近铁矿内竖井的水文地质调查,竖井内涌水量为0.15 m3/ d,而且随着开采深度和范围的增大,涌水量逐渐减小,对矿床影响较小。所以不再进行侵蚀基准面之下的涌水量进行预测。

水均衡法的数学模型 Q=Q1+Q2

Q1=A·Fo(m3/d)

Q2=F·A·R (m3/d) Q~采矿场疏干流量(m3/d)

Q1~直接降入采矿场范围内的水量(m3/d) Q2~为采坑外渗入补给量(m3/d) A~历年日最大降雨量(m) Fo~采矿场面积(m2)

F~除去采矿场面积以采矿场为中心的汇水面积(m2) R~地表迳流系数(选用0.2经验值) 计算结果见表6-1:

水均衡法涌水量计算结果表 表

涌水量 直接降入矿坑水量(m3/d) 计算参数 Fo 单位 m2 1号 2号 16号 14号 19号 10409.84 476.98 4622.27 0.0563 0.001 371.17 214.23 A(日最大降雨量) m A0(日平均降雨量) m Q(日最大涌水量)m3/d 1 Q0(日平均涌水量) m3/d 586.07 10.41 29797.05 26.85 0.48 4979.65 260.23 4.62 9682.18 0.0563 0. 236 0.001 0.2 20.90 0.37 2250.78 12.06 0.21 1212.96 采坑外围渗入量(m3/d) F m2 A(日最大降雨量) m A0(日平均降雨量) m R 335.51 5.95 921.58 16.36 56.07 0.99 82.923 1.47 Q2(日最大渗水量)m3/d Q(日平均渗水量) m3/d 0矿坑日最大排水量(m3/d) 矿坑日平均排水量(m3/ d ) Q Q m3/d m3/d 109.02 1.94 369.25 6.56 25.34 0.45 46.24 0.82 68.29 0.24 80.35 0.45 6-1

(六)涌水量计算成果分析

此涌水量计算结果为该铁矿露采矿坑涌水量,计算参数全部为实测资料,反应问题比较客观,保证了涌水量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其它矿体规模较小,其矿坑涌水量可参照以上进行比拟计算。

矿体在侵蚀基准面之上时采用自然排水法,即在采坑四周地形有利地段设置排水沟,保证进入采坑的降水在水力坡度的作用下自然排出。该涌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三季度。 (七)供水方向

随着矿业的开发,供水的需求量也随着加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同时,对未来矿区供水方向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在区域内乌拉山山前洪积扇地带富水性好,因此,未来的供水源地应把矿区北部的洪积扇地带作为供水开发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1g/L。

第二节 工程地质

一、矿区构造发育情况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在矿区内无明显的大断裂存在,只有小断裂发育且稳定。因此,断裂构造对本矿区影响较小。但由于裸露岩体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矿区岩体的风化裂隙较为发育。在风化带内,风化裂隙较为发育,因此,风化裂隙使岩体的完整性遭受破坏,使岩体的力学强度降低,风化带内整体岩石的稳固性减弱,易发生采坑破顶岩石崩塌,是矿床开采的主要不利因素。

二、工程地质结构区的划分

根据矿区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和矿区内岩性的分布情况,将本矿区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结构区即:松散岩类区、块状结构区。

(一)松散岩类区

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岩性为第四系冲洪积的砾砂土、亚砂土厚度小于1m,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对矿床开采没有影响。 (二)块状结构区

为大面积分布在矿区内的基岩,岩性主要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第一岩段(Ar2wl3-1)含榴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岩的风化裂隙发育,由于岩石长期裸露地表,遭受了强裂风化作用,风化裂隙带深度一般为5-15m左右,风化裂隙使岩石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遭受到破坏,降低了岩石整体力学强度,易造成露天采场的边坡崩塌,是矿床露天开采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次工作中,为了解矿体及顶板的力学性质,在钻孔中的不同标高采集了物理力学试验样W1、W2、W3三组。试验结果(见附表)W1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84.59-91.21Mpa,吸水率为0.24%,密度为2733kg/m3,软化系数0.89-0.90,抗拉强度2.96-3.16Mpa,内摩擦角φ=31.40°,凝聚力C=36.01Mpa; W2矿层磁铁石英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2.45-3.06Mpa,吸水率为0.10%,密度为3281kg/m3,软化系数0.84-0.90,抗拉强度2.14-3.57 Mpa,内摩擦角φ=37.65°,凝聚力C=17.34Mpa;W3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82.55-93.76Mpa,吸水率为0.20%,密度为2756kg/m3,软化系数0.85-0.88,抗拉强度2.96-4.38Mpa,内摩擦角φ=25.87°,凝聚力C=50.91Mpa。从而可知岩石力学强度划分为坚硬岩-较坚硬岩类,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

三、露天采矿场边坡角的确定

根据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经验数据方法

确定采矿场的边坡角见表6-2。

采矿场边坡角确定表 表6-2

边坡坡度与高度值 高10米以内 1:0.75 高20米以内 1:0. 65 边坡角稳定性分析:

边坡角的计算采用了工程地质类比法和经验数据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岩层结构面的组合方式,代表性强,保证了边坡角计算的可靠性,但结合铁矿的力学试验成果,建议铁矿露天采矿场的顶底板最终边坡角为56°作为矿山开采时的边坡设计依据。

四、井巷围岩岩体质量评价

根据岩体质量系数Z确定岩体质量的优劣(见表6-3)

井巷围岩岩体质量评价表 表6-3

系数 质量系数Z 质量评价 项目 岩体完 整系数I 12% 10米以上 结构面 系数F 2 0.27 坏 岩块坚硬系数S 1.16 岩体完整系数I 60% 20米以下 结构面系数F 3 1.91 一般 岩块坚 硬系数S 1.06 Z=I·F·S I:岩体完整系数 F:结构面系数 S:岩块坚硬系数

五、矿床勘探工程地质类型

矿体及围岩均由较坚硬块状岩层所组成,力学强度高,整体岩石的稳定性强,构造破碎带不发育。据此,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

范》(GB12719—91)划分为第二类第一型,即以块状岩类为主的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

第三节 环境地质

一、矿区地震烈度

矿区处于乌拉山一带褶皱带,区域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次的构造活动,易发生地震,根据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得知,本地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15,对照烈度为7.5度以上设防区,因此应做好地震预防工作,防止因地震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区周边地震资料见下表6-4。

矿区周边地震资料统计表 表6-4

时间 位置 震级 1929年 毕克旗 6.0 1934年 五原 6.25 1976年 和林县 6.2 1979年 五原 6.0 1983年 磴口 5.2 1987年 4月8日 乌拉山一带 连续600多次小震 1996年5月2日 包头哈 业胡同 6.4 二、矿床开采环境地质评价

本矿床开采挖出大量矿石和围岩,改变了区内的天然地形,破坏了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和渗透性能,经现状评估和预测,该矿区不会发生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等地质灾害,但易形成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拟建选矿厂在矿区对原矿进行了破碎和磁选,所产生的尾矿及粉尘污染周围环境,同时大量废石堆积,改变了矿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破坏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应按照环境地质灾害报告预测的有关内容进行防范和治理。

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该矿区环境地质类型为第一类,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

地下水质良好,矿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三、开采技术条件总结

根据矿业权人的意见,对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所开展的工作投入的水文地质工作量较少。因此开采时对矿区要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同时在开采中要观测水位、水量的变化过程,发现有冒水、突水等现象时应及时提出防治处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开采沟谷的矿床时,要特别注意雨季洪水泛滥,淹没矿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应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矿坑周围修筑拦洪堤。

根据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中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划分勘查类型原则,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类型初步确定为Ⅰ-2类型。即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简单的矿床。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一节 工作方法及工程部署

一、勘查手段和工作方法的选择

本次详查地表利用采坑和探槽,深部利用钻探同时对矿体进行控

制。

二、勘查类型的划分

根据地表采坑和槽探以及深部钻探工程取得的资料,本次工作以详查区内1号矿体为主要勘查对象来确定矿区的地质勘查类型。1号矿体长452m,最大控制深度86m,矿体规模较小;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厚度变化系数(Vm)为66.68%,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矿体产状稳定,构造复杂程度简单;矿体品位变化系数(Vc)23.23%,主要有用组

分分布均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要求,本区的地质勘查类型确定为第Ⅲ勘查类型。

三、工程间距的确定

根据矿床的地质勘查类型,地表采用槽探工程进行揭露,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基本工程间距为100m(走向)×100m(倾向),地表探槽工程间距加密到50m探求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四、工作布署 1、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矿区地质特征,首先进行1/2000的地形地质测量,基本了解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然后地表利用探槽进行揭露,深部利用钻探进行控制。同时对矿石质量、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了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较可靠的地质资料。

2、采坑和槽探

采用37-65m的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了系统的槽探工程揭露。 3、钻探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选择详查区内1号矿体在1P3、1P4、1P5、1P6、勘探线上分别布设钻孔3ZK001、4ZK001、5ZK001、6ZK001控制矿体的延深情况,四钻孔方位均为335°,倾角80°,16号矿体在1P3、1P4、16P2勘探线上分别布设钻孔3ZK002、4ZK002、2ZK001控制矿体的延深情况,三钻孔方位均为344°,倾角80°,17号矿体在17P1勘探线上布设钻孔7ZK001控制矿体的延深情况,钻孔方位均为345°,倾角80°,钻孔深度均以控制矿层底板3~5m为准。

第二节 工程质量评述

一、槽探

矿区共施工探槽9条,利用采坑59个。探槽和采坑按矿体进行编号,探槽沿垂直矿体走向方向布置,个别考虑地形施工条件以及覆盖情况,间距不一致,方向略有变化。

探槽开口宽度为1.0-2.0m,槽底宽度0.8-1.2m,深度均挖入新鲜基岩最少0.50m;探槽壁平直,槽底较平坦,开口及底宽符合地质要求,达到了揭露矿体,满足了刻槽取样的地质目的。

所有探槽均进行一壁一底的素描,比例尺1/100,编录内容包括文字记录和地质素描图,编录中大于0.20m的地质体均进行了分层描述。

二、钻探工程

矿区共施工钻孔8个,其中甲级孔7 个,乙级孔 1个,总进尺983.19m,均为斜孔,钻孔倾角为80°。现将各孔质量叙述如下:

1、岩矿心采取率

各孔矿心采取率在80以上,矿区岩矿心采取率见表7-1。岩矿心采取率符合规范要求。

矿区 名称 德尔斯钻孔 编号 2ZK001 3ZK001 总进尺岩心总 总采取 矿心长矿心采取分 层 (m) 长(m) 率(﹪) (m) 率(﹪) >65% <65% 120.00 140.02 135.40 120.00 108.7 131.80 126.20 107.60 91 94 93 90 29.5 9.90 73.00 25.00 100 100 100 100 3 3 3 3 0 0 0 0 备 注 台 4ZK001 沟 5ZK001

矿区铁6ZK001 7ZK001 119.00 115.40 113.00 120.37 106.70 108.35 102.50 107.30 90 94 91 89 10.70 52.40 16.60 52.70 100 98 100 93 3 3 3 5 0 0 0 0 矿 3ZK002 4ZK002 钻孔采取率一览表 表

7-1

2、孔深校正

由于矿区内全部为浅孔,因此每钻进50m以及终孔后进行孔深校正,各钻孔误差均未超过1‰,符合规范要求。各钻孔孔深校正结果见表7-2。

钻孔孔深校正结果表 表

7-2 矿区 名称 德尔斯台 沟 矿 区 铁 矿 5ZK001 4ZK001 3ZK001 钻孔编号 记录孔深 检查孔深 51.40 120.00 60.40 111.40 140.00 55.40 100.20 135.40 56.40 120.00 51.30 119.95 60.30 111.35 139.90 55.30 100.11 135.31 56.30 119.90 误差 -0.1 -0.05 -0.10 -0.05 -0.10 -0.10 -0.09 -0.09 -0.10 -0.10 钻孔编号 记录孔深 检查孔深 误差 61.10 119.00 55.90 115.40 63.40 113.00 51.37 120.37 61.00 118.90 55.80 115.36 63.30 112.91 51.27 120.28 -0.10 -0.10 -0.10 -0.04 -0.10 -0.09 -0.10 -0.09 2ZK001 6ZK001 7ZK001 3ZK002 4ZK002 3、方位角和顶角的测定

按照规范要求,钻孔每钻进50m及终孔后进行孔斜测量,使用仪器为JTL-50A小直径陀螺测斜仪,深度每50m和终孔位置均进行了钻孔测斜,各孔方位角误差在0.5°范围内,顶角在1°范围内,符合规范

要求。钻孔孔斜测量结果见表7-3。

4、简易水文观测,矿区内所有钻孔均做了简易水文观测,为准确划分区内的含水层提供了依据,各孔均达到优质孔标准。

5、班报表记录

班报表记录清晰、整洁、准确,符合规范要求。

6、各孔虽未要求封孔,但孔口都用水泥封好并竖有标石,符合规范要求。

三、工程质量评述

槽探和钻探工程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施工,经探矿权人和勘查单位共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野外验收,工程质量符合地质勘查规范要求,收集资料和样品采集齐全,工程质量合格可靠,成果资料予以验收。

钻孔孔斜测量结果一览表 表7-3

工程编号 2ZK001 孔深(m) 51.30 119.80 50.00 100.00 135.50 55.30 100.00 135.20 5ZK001 6ZK001 7ZK001 3ZK002 4ZK002 50.00 119.80 50.00 118.00 55.80 115.20 63.30 112.80 51.27 120.17 334° 334° 334° 334° 334° 设计方位角 实测方位角 设计钻孔倾角 实测钻孔倾角 334° 334o00′ 334o05′ 334o00′ 334o00′ 334o05′ 334o00′ 334o04′ 334o06′ 334o00′ 334o07′ 334o00′ 334o03′ 334o00′ 334o02′ 334o00′ 334o08′ 334o00′ 334o01′ 80° 80° 80° 80° 80° 80° 79o59′ 79o58′ 79o59′ 79o58′ 79o58′ 79o59′ 79o58′ 79o57′ 79o59′ 79o58′ 79o58′ 79o57′ 79o59′ 79o57′ 79o58′ 79o57′ 79o58′ 79o57′ 采用JTL-50A型小直径陀螺测斜仪测斜 备注 3ZK001 334° 80° 4ZK001 334° 80° 第三节 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地形测绘

本次详查矿区1/2000地形测量是由内蒙古五勘院采用RTK GPS定测,数字化成图,测量主要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5660-1995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

5、《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1996 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7、《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测区内控制测量平面采用北京54坐标系,高程采用56黄海高程系,利用国家总参测绘局测设的两个国家Ⅳ等点作为测图的首级控制点。其坐标见表7-4

国家Ⅳ等点坐标一览表 表7-4

点名 乌不拉沟Ⅳ等点 点力斯太北Ⅳ等点 纵坐标(X) 4517762.73 4520042.85 横坐标(Y) 36598263.02 36600282.16 高程(H) 1226.60 1160.40 在区内布设了6个E级控制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其坐标见表7-5

E级控制点坐标一览表 表7-5 点名 K1 K2 纵坐标(X) 4518800.095 4518877.958 横坐标(Y) 36599100.235 36599792.049 高程(H) 1178.963 1186.423 K3 K4 K5 K6 4516059.164 4516390.763 4516752.833 4516875.999 36597346.218 36598211.521 36597648.308 36598882.830 1131.138 1322.448 1277.888 1297.068 二、测图规格和精度

1、平面、高程系统均采用国家坐标系,平面采用北京54坐标系坐标,高程采用56黄海高程系。

2、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为2m。 3、控制点的精度要求: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1m; ?、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10等高距。

4、图上地物点对最近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超过图上0.06mm。

5、高程注记点中误差不超过基本等高距。 6、两倍的中误差值为最大误差。 三、地形剖面测量

剖面测量包括:剖面定线、剖面线控制测量和剖面线地形测量。 ?、剖面定线是在实地布设剖面线的起测点和端点,以便确定剖面线的方向和位置。

?、剖面线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剖控点,作为在剖面线上进行地形测量的控制基础,以保证剖面方位、长度及各个剖面点高程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剖面线地形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各个剖面点至剖面线起点的距离和这些点的高程。

?、剖面控制点相对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0.1mm,相对高程中误差1/8等高距;剖面测站点相对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0.3mm,相对高

程中误差1/6等高距;剖面点相对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0.8mm,相对高程中误差1/3等高距。

四、地质点测量

地质点测量是由地质人员在实地定好标记后,在地形测图时进行测绘的,一部分是在地形测图完后根据地质需要又进行了补测,其精度达到地物点的精度要求。

五、工程测量

探槽位置测量是在工程施工完成后由测量人员用RTK GPS定测的。钻孔的初测是根据钻孔位置的设计坐标,利用已有控制点将其布设到实地,如有挪动,以地质人员同意为准;钻孔终孔后,由探矿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封孔并设立孔口标志,测量人员需测定封孔标志中心的坐标和标志面的高程,作为钻孔位置的最终资料提交地质方面使用。定测孔位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水平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相对水准点高程中误差1/8等高距。各项限差均按规范规定限差执行,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六、成果成图检查验收的结论性意见

该矿区由探矿权人和内蒙古五勘院共同组成质量验收组对提交的首级控制点、测区内的6个E级控制点、1/2000地形测图以及地质工程测量等成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所有成果资料齐全,各项限差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达到良级,全部成果成图予以验收。

第四节 地质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地质剖面测量

本次详查完成地质剖面测量1条,比例尺1/2000,计1014m,采

用地质与测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矿区内地层进行了详细描述,为矿区的地质填图工作做好准备,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二、地质填图 1、1/5万地质图修测

本次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在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以1/20万区域地质图为底图放大成1/5万地质图,然后采用穿越法结合地质追索法对主要地层单元进行了修测,对规模较大的地质体进行了划分,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1/2000地质填图

根据矿区1/2000地质剖面测量成果,本次矿区地质填图工作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地质点在实地定点并进行描述,然后作上醒目的标记,由测量人员测绘到地形图上;地质点点距在矿层分界线最密处点距10m左右,其它界线点不超过50m,对地质构造较为简单的地段进行岩性控制,最后在地形图上连出地质界线,并在实地对地质界线进行修正。

填图单元:第四系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按岩石类型划分。通过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清了铁矿的分布、规模及产状,查明了脉岩的种类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清了地层产状、脉岩分布及地质构造,达到了地质设计要求,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水文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本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严格执行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矿区充水因素的分析、涌水量计算、边坡稳定性和井巷围岩质量评述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反映问题和提供的参数真实可靠,可以作为矿山设计的依据。

四、工作成果检查验收情况

为了保证地质工作的质量,内蒙古五勘院实行了个人、班组自检、互检,项目部全面检查,定期向内蒙古五勘院总工程师汇报工作质量动态情况的管理验收制度。野外工作结束后,经内蒙古五勘院内部自检后又会同探矿权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地质工作符合规范要求,成果可靠。

第五节 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各种样品的采集 1、化学基本分析样 (1)、刻槽取样

探槽中采用连续刻槽法采样,样长2m,当样长大于2m,不足3m时,合并采样;当样长大于3m,不足4m时分成两个样品采集,对于矿层中小于2m的夹层单独取样;刻槽线一般位于距槽底10~20cm的槽壁上,平行槽底,刻槽断面规格为5cm(宽)×3cm(深),采样时由地质人员实地划线、指导下采集,样品重量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分析项目为TFe、mFe。化学样的采集质量均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刻槽样品数总计354件。 (2)、岩心取样

钻孔劈取岩心的二分之一作为样品,样品原则上控制矿体真厚度2m。共采集233件样品,矿体顶底板各控制1个样品。

2、组合分析样

按探矿工程,同一矿体;同一剖面;同一块段各基本分析样之副样进行组合,样品重量不低于200g。分析项目为mFe、SFe、CaO、mgO、

SiO2、Al2O3、S、P共8项,共采集组合分析样3件。

3、化学全分析样

按矿体在组合样中采取,在岩矿鉴定基础上进行,查明各矿石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项目K2O、Na2O、CaO、mgO、SiO2、Al2O3、S、P2O5、Cu、Pb、Zn、TiO2、Co、Ni、FeO、Fe2O3、SFe、TFe共18项。本区共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3件。

4、小体重样

按工程、矿体分别采集样品35件,样品分布均匀,用排水封腊法测定。

5、物相分析:

为查明矿石中主要组分和伴生组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和分配率。查明矿石中磁性铁、硅酸铁、碳酸铁、硫化铁、赤(褐)铁含量。本区共采集物相分析样3件。

6、物理力学试验样

为了解矿体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在1号矿体的采坑中采集了矿体及其顶底板物理力学试验样品共三组。样品测试由包钢矿山研究实验室承担,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7、岩矿鉴定

为了解和基本查明矿石及各岩石类型的结构构造、矿物含量、粒度、比例,并予正确定名提供依据,按照地质勘查规范要求,对矿区内各类岩石进行了系统的光、薄片鉴定,样品采集的数量和分布考虑以矿石为主,其它岩石次之,分布较均匀,具有代表性。样品的鉴定由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实验室承担,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二、样品加工

样品在加工过程中质量总损失率约为3%,小于规范5%的要求。分步缩分加工严格按照切乔特公式Q=Kd2进行缩分,缩分系数K值为0.1,d为各粒级样品的最大粒径(mm),Q为缩分后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kg)。样品的缩分误差小于3%,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化学分析测试

基本分析样品测试由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实验室与内蒙古五勘院中心实验室共同承担,对其中的75件样品进行了内检分析(分析结果见附表五),内检比率为12.61%,全铁内检合格率100%,磁性铁内检合格率100%。外检是由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试验室承担,外检样品32件(分析结果见附表六),外检比率为5.38%,全铁外检合格率100%,磁性铁外检合格率100%。内外检合格率均达到了部颁质量管理标准。各类样品分析项目和承担单位见表7-6。

样品分析测试情况一览表 表7-6

分析种类 基本分析 组合分析 化学全分析 物相分析 小体重样 TFe、mFe mFe、SFe、SiO2、Al2O3、CaO、mgO、S、P 分析项目 承担单位及其资质 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中心实验室2005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SFe、mFe、Fe2O3、FeO、K2O、Na2O、SiO2、Al2O3、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认证号为“(2005)量CaO、mgO、S、P、Cu、Pb、Zn、Co、Ni 认(蒙)字(F0450)号”,有磁性铁、硅酸铁、碳酸铁、硫化铁、赤(褐)铁 效期至2010年3月21日。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地质研TFe、mFe 究室2001年通过了内蒙古++2+2+-2--2-K、Na、Ca、mg、Cl、SO、HCO、CO、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433-水质分析样 物理力学试验 光片、薄片 认证号为(2001)NO3、总硬度、永久硬度、暂时硬度、负硬度、总计量认证,量认(蒙)字(F170)号。碱度(德度)、固形物、PH值、矿化度 2006年12月17日到期后年抗压强度、软化系数、抗剪、比重、天然含水率、检证书号2007050250E 吸水率 有效期2007年02月09日-2010年02月08日。 外检样 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试验室。该单位2005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认证号为“(2005)量认(蒙)字(F0474)号”,有效期至2010年6月1日。 第九章 概略经济评价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一、资源状况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铁矿石为钢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耗国,2003年我国实现钢产量2.3亿吨,生铁产量2.1亿吨,钢材消费量达到2.41亿吨。截止2004底,我国钢产量已突破2.6亿吨,钢材消费量在2.5亿吨左右。据有关人士分析预测,到2005年及2010年,全国钢材需求量将达到2.7亿吨至3.3亿吨。

我国现有铁矿生产能力:原矿2.5亿吨,成品矿1.2亿吨。经有关部门论证,若按生产1吨生铁需国产铁矿石3.5吨计,到2010年需要铁矿石11.55亿吨。若按成品矿考虑,2010年需成品矿5.78亿吨。总体来看,国内今后扩建和新建矿山能力不会增加太多,现有矿山生产能力还要逐年衰减(测算每年减少200~300万吨),如新增能力与减产能力互相抵消,则国产铁矿每年仍保持原矿2.5亿吨或成品矿1.2亿吨的生产水平。这样,到2010年缺口按成品矿计达4.58亿吨。

二、销售形势:

我区最大的铁精矿用户为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包钢2005年生产钢700万吨,铁精矿需用量为1100万吨,2007年拟生产钢1000万吨,所需铁精矿约1550万吨。包钢原料基地白云鄂博主、东矿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c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