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堂达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6 12: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

一、精准填空

1.天气就是我们周围( )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 )、( )和( )等。 2〃我们通过( )( )、( )、( )和( )等特征来描述天气。

3.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 )。 二、择优录取

1.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气,我们要把( )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A.雨天 B.晴天 C.影响天气变化 2.适合野炊的天气是( )。 A.多云 B.小雨 C.大风

3.下列现象中,( )是大风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A.要穿雨衣 B.走路困难 C.室外不能上体育课 三、判断正误

1.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动物和植物。 ( )

2.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 ) 3.一些探测仪器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 ( ) 4.天气预报图中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 ) 四、 要点问答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

第2课天气日历

一精准填空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 )的表格。 2.制作天气日历时,尽量在每天的( )、( )观察天气。

3.我们可以用( )或( )记录每天气温的变化。 二、择优录取

1.气温的变化是( )规律的。 A.有 B.没有 C.无法确定

2.用简化的风速等级记录风力时,红旗轻微飘动,这时风速大约是( )。

A.0级 B.1级 C.2级

3.制作天气日历时,我们要尽量在( )观察天气。 A.同一时间 B.不同地点 C.不同时间 三、判断正误

1.在天气日历上,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 ) ( )

3.通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我们能找到今年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 ) 四、要点问答

1.怎样制作我们的天气日历?

2.这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呢?

2

2.我们在观察记录天气时,不需要收听或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第3课温度与气温

一、精准填空

1.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温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

2.通过观察和测量( )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3.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 )、( )的地方。 4.在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是早晨和晚上气温( ),中午气温( )。

5.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不是在正午12时,而是在( )时。

6.气象台在测量气温时,要将气温表放在( )内。 二、择优录取

1.气温一般用符号( )表示。 A.℃ B.M C.N 2.27℃读作( )。

A.摄氏二十七度 B.二十七度 C.二十七摄氏度

3.在同一个时间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得出的结论是( )。

A.气温一样高 B.阳光下气温高 C.背阴处气温高

4.读温度计上的数值时,我们的视线应( )温度计内液

3

柱凹液面的最低处。

A.高于 B.平视 C.低于

5.小明用温度计测当地的温度,测得当天14时的气温为5℃,可知现在所处的季节 是(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6.要测某地的气温,为了测量准确,应将温度计放在( )。 A.背阴处 B.阳光下 C.水中 三、判断正误

1.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每天教室里的温度和教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

3.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4.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5.某小组测得的温度与其他组不一样,肯定是温度计坏了。 四、要点问答

1.怎样测量室内室外的温度?

2.从早上上学到傍晚放学这段时间内进行气温测量,什么时间的气温最高?

3.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哪个地点的温度高?哪个地点的温度低?想一想,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什么地点?

4

第4课 风向和风速

一、精准填空 1.风向是指( )。

2.风向可以用( )来测量。风向标的( )指向的是( )。

3.风的速度是以( )来计算的。( )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4.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 )。

5.在风速等级表中,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3级( );4级枝摇飞纸片;5级( );6级( );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级、12级陆上很少见。 二、择优录取

1.风向可以用( )来测量。

A.风向标 B.风速仪 C.风量仪 2.红旗飘向北方,这时吹的是( )。 A.北风 B.东风 C.南风

3.下列各种现象不能用来判断风向的是( )。 A.沙尘扬起的方向 B.石头滚动的方向 C.旗臶飘扬的方向

4.刮风时,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没有什么关系.

5.周围的冬青树叶和树枝不时地一起摇动,此时的风速等级大约为( )。

5

A.2级 B.3级 C.4级

6.至少达到( )风力时,我们走路难以打伞。 A.6级 B.7级 C. 8级 三,判断正误 1.

( )

2.风速一般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风就越大 ( )

3.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

4.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 )

5.西南风是往西南方向吹的风( ) 四、要点问答

1.怎样制作一个如右图所示的风向标?

2.下图表示风的八个方向,请填写各个方向的名称。

3.怎样用旗子帮助我们估计风速?

6

。。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一、精准填空

1.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 )、( )等。 2.(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臵。

3.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 )就是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

4.根据( )内的降水量,雨的等级一般分为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

5.我们可以用( )的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而且应选择底部( )的那种环子。 二、择优录取

1.一天中的降水量是指( )小时内的降水总量。 A.6 B.12 C.24

2.下面的天气现象中,( )不是降水的形式。 A.中雪 B.冰冻 C.小雨 3.我知道降水量在( )之间是暴雨。 A.10.0毫米一24.9毫米 B.25.0毫米一49.9毫米

7

C.50.0毫米一99.9毫米

4.北京某日的降水量达到357.0毫米,这次降雨可以称为( )。

A.大雨 B.暴雨 C.特大暴雨 三、判断正误

1.24 小时的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 ( )

2.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

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 ( ) 4

( )

5.无论什么形状的透明杯子,都可用来做雨量器的刻度杯。 ( ) 6.在模拟降雨的实验中,喷壶与雨量器要有一定的间距。 ( )

四、要点问答

1.什么是降水量?

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我们的降水量柱状图

8

(1) 图中哪几天有降雨?

(2) 其中属于中雨等级的是哪几天?

第6课 云的观测

一、精准填空

1.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 )或( )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 )和( )。

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 ),它通常是灰色的。 4.纤细的羽状云是( ),它只有在( )的高空才能形成,是由微小的( )组成的。

二、择优录取

1.“天上城堡云,地上雷雨淋”,这句谚语中的“城堡云”就

9

是( )。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2.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 )。 A.卷云 B.积云 C.层云

3.当整个天空都被云覆盖,而看不到一点蓝天,这时的天气称为( )。

A.晴天 B.多云 C.阴天

三、判断正误 ( )

2.积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 ) ( )

4.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 )

1.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卷云。

3.晴天是指天空中没有一点云的天气。

5.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卷云。 ( ) 四、要点问答

你能说出积云、层云和卷云的特征吗?

第7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一、精准填空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 ),了解( )的一些规律。 2.在天气日历活动中:将一个月所有气温加起来,再除以天数,就可以计算出这个月的( )。

3.将一个月所有降水量加起来,再除以天数,计算出来就是

10

( )。 二、择优录取

1.下列现象能说明要下雨的是( )。 A.鸡吃食 B.泥鳅跳 C.冬眠的蛇出洞 2.下面不是百叶箱的作用的是( )。 A.密封 B.挡雨 C.遮阳、通风

3.现在的天气预报中所出现的紫外线强度一般分为( )。

A.4级 B.5级 C.6级 三、判断正误

1.空气质量等级越高表示空气污染越严重。 ( ) 2.东北风是往东北方向吹的风。 ( ) 3.全国各地的天气都是一样的。 ( ) 4.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蜻蜓会低飞。 ( ) 5.利用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我们可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降水情况( ) 四、要点问答

找出下列气象仪器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 温度计 测量降水量多少 雨量器 测量风向 风速仪 测量气温 风向标 测量风速

第一单元能力提升

一、资料链接

1.生物也能预报天气,如:松果的鳞片( ),则表示( )。

2.要下雨时蜻蜓会( ),蚂蚁会( )。

11

3.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 )等级的预测,共分5级:( )、 ( )、( )、( )、( )。 4.紫外线强度是太阳辐射中( )强度,共分5级:( )、

( )、( )、( )、( )。 二、实验探究 1.气温记录分析

下表是一所小学气象站测得的2014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日期 天气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2月8日 晴 2 3 5 9 14 8 3月8日 阴 12 13 13 14 18 13 6月8 13 多云 26 28 30 32 33 3l 9月8 13 阴转晴 21 22 24 26 27 25 根据表中数据推断:

(1)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是 ( )。 (2)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是 ( )。 (3)一天中测得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 )。 (4)一天中测得气温最低的时刻是 ( )。

2.气温变化折线图

下面是某气象站在12月11日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气温变化折

12

线图。

(1)根据气温变化折线图把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气温℃ ( ) ( ) ( ) ( ) ( ) ( ) (2)你从气温变化折线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3.民间的天气谚语

天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有经验的人不用听、看气象预报,观察一下天象,就能知道天气的变化。流传在民间的一些谚语是许多人经验的积累,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4.气温变化折线图

根据一天的气温记录,绘制气温变化折线图。

时间 6时 温度 2℃ 8时 4℃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7℃ 9℃ 12℃ 8℃

13

第二单元 溶解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精准填空

1.溶解是指物质( )、( )分散到水中,变成了用肉眼看不见的( ),不会自行( ),不能用( )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 )、( )、( )、( )、( )。

3.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检验沙子、面粉是否溶解在水里。 二、择优录取

1.把一匙沙放人水中,我们可以看到( )的现象,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A.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子 B.沙子沉到杯子的底部 C.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是通过( )的现象知道的。

A.水变成白色了 B.面粉看不见了 C.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 3.下面( )能溶解在水中。 A.沙 B.油 C.红糖

4.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 )的说法是正确的。 A.水面最咸 B.中间最咸 C.各个地方都一样咸 5.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A.能 B.不能 C.有些能,有些不能

6.( )放入水中搅拌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沉淀下来。 A.沙 B.食盐 C.面粉

14

三、判断正误

1.把一匙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溶解在水中。 ( ) 2.过滤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高于滤纸的边缘。 ( )

3.面粉和食盐都能在水中溶解。 ( ) 四、要点问答

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2.请将过滤实验中的器材和名称用线连起来。

3.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5

第2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精准填空

1.高锰酸钾是一种( )、( )的固体。 2.把高锰酸钾颗粒投入水中后会形成( )的溶液,常被用来( )和( )。

3.能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有( )、( )等,不能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有( )、( )等。

4.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里,能够形成( )、( )、( )的溶液。 二、择优录取

1.把少量的( )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我们还能看到颗粒。 A.沙 B.高锰酸钾 C.食盐

2.高锰酸钾刚刚放入水中时,( )的地方高锰酸钾最多。 A.无色 B.深紫色 C.淡紫色

3.将白糖放入水中,与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的是( )。 A.白糖逐渐减少 B.白糖颗粒逐渐变小 C.白糖立即消失

4.将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用筷子充分搅拌后,形成的颗粒最小的是( ) A.沙 B.食盐 C.面粉 三、判断正误

1.我们可以用手直接抓取高锰酸钾。 ( )

2.面粉在水中搅拌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沉淀下来。 ( )

3.高锰酸钾一放入水中,整杯水马上变成紫色。 ( )

16

4.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 )

5.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 ( ) 6〃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 ) 四、要点问答

1.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怎样的?

2.把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面粉 沙 食盐 高锰酸钾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出现沉淀 是否溶解 3.我们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

17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精准填空

1.( )、( )、( )、( )都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溶解 在水中。

2.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都( )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 ),沙、面粉、食用油( )在水中,形成的是( )。

3.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洗发液( );轻轻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洗发液( );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洗发液( )。 二、择优录取

1.把( )放入水中后,会漂浮在水面上。 A.胶水 B.酒精 C.食用油

2.酒精在水中溶解后,会分布在水的( )。 A.上部 B.下部 C.各个地方

3.下列物质中,能溶解在水中的一组是( )。 ①面粉②酒精③食用油④高锰酸钾⑤醋⑥胶水⑦洗发水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⑥⑦ 三、判断正误

1.酒精能溶解在水中,但水不能溶解在酒精中。 ( ) 2.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能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 ) 3.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

4.一种溶液里只能溶解一种物质。

18

( ) 四、要点问答

怎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第4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精准填空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 2.水除了能溶解( )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 )等气体。

3.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进行呼吸的。

4.使劲摇晃几下雪碧瓶后打开,观察到的现象是( )。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 ),再慢慢往回推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 )。 二、择优录取

1.我们常喝的雪碧饮料中溶解了大量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2.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A.相同 B.不相同 C.少部分相同

3.将下列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能够无限地溶解的是( )。 A.高锰酸钾 B.食用油 C.酒精

4.下列关于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19

A.水可以溶解大部分的固体、液体、气体 B.水只能溶解液体物质 C.水只能溶解固体物质

5.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那么在食盐溶液中,属于溶质的是( )。

A.水 B.食盐 C.食盐溶液

三、判断正误

1.任何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

2.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3.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就是氧气。 ( ) 四、要点问答

1.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

2.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1/3管汽水,再用橡

20

完成。

3.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 )会有所不同。 二、择优录取

1.骨头之间连接的地方称为( )。 A.关节 B.连接 C.骨骼

2.我们使劲举哑铃时,手臂上的肌肉( )。 A.变软 B.没有变化 C.变硬

3.( )作为人体组成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

A.关节 B.肌肉 C.骨骼 三、判断正误 ( )

2.保持正确的姿势、减少碰撞等,可以避免骨骼受到伤害。 ( )

( )

4.经常参加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灵活( )

四、要点问答

在拿哑铃的过程中,有哪些部分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参与了活动?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46

1.骨骼和肌肉都是可以独立运动的。

3.伸腿、屈腿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第3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精准填空

1.人的呼吸器官有( )、( )、( )、( )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使(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

3.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 )。

4.人体的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 )减少,( )增加,氮气含量不变。

5.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伴随( )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二、择优录取

1.以下几个数据,符合常态下一个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是( ) A.8次左右 B.20次左右 C.60次左右 2.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在( )次左右。 A.30 B.80 C.200

3.人体由以下( )等器官综合构成了呼吸系统。 A.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B.骨骼、关节、肌肉 C.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4.在人的呼吸器官中,( )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A.鼻腔 B.气管 C.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刚刚完成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C.人在呼吸的过程中,吸进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

47

氧化碳

三、判断正误 1

( )

2.和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都增加了。

( )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 4.运动后,要恢复平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不爱运动的同学比

爱运动的同学所需要的,时间长一些。 ( )

5.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次数为16—20次/分。 ( ) 6.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一分钟心跳70—90次/分,一分钟呼吸( ) 四、要点问答

1.请在下图中填上各个呼吸器官的名称。

18

24

2.跳动前后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48

3.反复呼吸口袋里面的空气,过一会,我们会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第4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一、精准填空

1.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 )、( )、( )等部分组成。 2.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 ),( )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 )。

3.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吸人后进入( ),再由( )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 )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合理的( )与良好的( ),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经常锻炼身体,心脏会变得更加( )。

5.心脏的肌肉( )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 )。 6.在身体( )状态下,特别是( )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 二、择优录取

1.血液是由( )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 A.肺 B.胃 C.心脏 2.( )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A.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C.经常熬夜学习

3。在我们运动起来后,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心跳次数会( )。

49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4.下列哪种状态下心跳次数最快( )。 A.晚上睡觉 B.朗读课文 C.跑步比赛 三、判断正误

1.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因此心脏不会疲劳。

( )

2.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 )

3.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有利于身体健康。 (

( )

5.运动量增加时,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 ) 四、要点问答

1.为什么激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

2.明明是个爱运动的孩子,天天坚持体育锻炼。红红不爱运动,体质较差。一天体育课上,在百米赛跑后,老师给他俩测了一分钟心跳的次数及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记录如下,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是明明的,为什么呢?

第一组 第二组 一分钟心跳次数 89次 110次 恢复正常心跳所需时间 3分钟 8分钟 4.睡眠好坏跟心脏的健康无关。

50

皮塞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2—3次。观察注射器里有什么变化。注射器内的气体是怎样产生的?这种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我们能做出简单的解释吗?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一、精准填空

1.( )、( )、( )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溶解的快慢与( )、( )以及( )等因素有关。 二、择优录取

1.下列方法中,能让嘴里糖果溶解得最快的是( )。 A.含在嘴里不动 B.把糖果咬碎 C.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2.把形状、大小相同的两块肥皂放在装有半杯水的杯中,( )组溶解得最快。

A.搅拌不切碎 B.切碎并搅拌 C.切碎不搅拌 3.在验证“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

21

的条件是( )。

A.搅拌情况 B.水温 C.肥皂的大小和形状 4.将少量的食盐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可以( )。

A.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B.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多 C.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少

5.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够加快食盐溶解速度的是( )。 A.搅拌 B.用热水溶解 C.放比较多的食盐 三、判断正误

1.溶解的快慢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 ) 2.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的食

( )

3.在“比较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

( )

4.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人同样多的水中,放在热水中搅拌要比

( )

5.小明的嘴里有一颗糖,为了减慢糖的溶解速度,他采用舌头不( ) 四、要点问答

1.水果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些?

22

停舔的方法。

2.取30毫升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一些,食盐的溶解能更快吗?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快慢吗?

3.比较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

(1)把大小相同的两块肥皂,同时放人装有半杯水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2)准备大小相同的两块肥皂,把其中的一块切碎,同时放入装有半杯水的两个杯中。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同时放人同样多的热水与冷水中。

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一、精准填空

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

2.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称为( ) 二、择优录取

1.下列问题中,我们可以直接研究的是( )。

A.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B.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3

C.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要使更多的食盐溶解在水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是( )。 A.向杯子中加水 B.向杯子中加食盐 C.使劲搅拌

3.下列各种做法中,能改变蔗糖在水中溶解多少的是( )。 A.增加蔗糖 B.增加水 C.将蔗糖研碎 三、判断正误

1.100毫升水能溶解100克食盐。 ( )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 )

3.在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首先要取100毫升的水量。 ( ) 四、要点问答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方法统计食盐的数量?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一、精准填空

1.用( )的方法能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2.一杯浓盐水的杯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增加( )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

3.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烧杯里的( ),已经溶解的食盐会( )。

4.我们还可以用( )来加热,加快水的( )。

24

5.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 )三个部分,( )的温度最高,( )的温度最低。 6.酒精灯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 )将其盖灭,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二、择优录取

1.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B.加热得更快 C.保护蒸发皿

2.酒精灯熄灭时,正确的方法是( )。 A.用嘴吹灭 B.用灯帽盖灭 C.用灯帽盖灭后,再重盖一次

3.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火焰的( )给物体加热。 A.内焰 B外焰 C.焰心

4.要分离食盐和水最合适的方法是( )。 A.过滤 B.蒸发 C.降温

5.如果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会( )。

A.随水一起蒸发 B.在烧杯底部析出 . C.分散在烧杯壁上

6.用酒精灯加热浓盐水后,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和做溶解实验的食盐颗粒的区别是( )。

A.大小相同,颜色不同 B.大小不同,颜色不同 C.大小不同,颜色相同 三、判断正误

1.做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25

( )

2.在太阳底下晒盐水,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 ) 3.做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时,加热完后,应该立即用手把蒸发皿

( ) 四、要点问答

1.填出酒精灯各部分的名称。

2.请在右图的蒸发实验装臵中填出各器材的名称。

3.怎样安全的使用酒精灯?

第二单元 能力提升

一、资料链接

1.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 )使海水中的水分( ),最后( )盐的结晶。

26

2.( )过滤掉了水中的各种有害有毒物质,但也过滤掉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里的矿物质有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但经常饮用会使体内某些元素过量。( )含有多种与生命相关的元素,是人类健康的饮用水。 二、实验探究 1.食盐溶解实验

小明在一杯水中放入了一些食盐,充分搅拌后还有一点点食盐没有溶解。

(1)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点食盐也完全溶解?请写出两种方法。

2.食盐溶解数据分析

下表是某节课上“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匙食盐”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l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2 溶解食盐(匙) 12 13 12 1 1 12 15 11 13 12 l 1 12 12 (1)从上表看出,50毫升水中最有可能溶解多少匙食盐,为什么?

(2)实验结果误差最大的是第几组,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制订研究方案

请制订一份“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方案。

27

(1)(2)

我实

的验

问材

题料

::

( ) ( ) (3)请对以下的实验步骤进行排序,将字母代号写在括号里。 A.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B.取大约40克食盐,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1份。

C.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加入食盐的份数。 D.在烧杯里倒入100毫升冷水。

E.通过计算,得出总共溶解的食盐的量。 F.食盐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

( ) ( ) ( ) ( ) ( ) ( )

(4)实验结果: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实验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用( )的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4.食用油和水的研究

(1)在试管中装入约15毫升水,再加入约2毫升食用油,这时看到什么现象?

(2)充分振荡后,这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3) 静臵一会儿,这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4)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期中能力提升

一、择优录取

1.测量降水量多少装臵是( )。

28

A.风速仪 B.雨量器 C.风向标 D.温度计 2.下列各种现象不能用来判断风向的是( )。 A.沙尘扬起的方向 B.旗臶飘扬的方向 C.水波移动的方向 D.石头滚动的方向 3.在读取温度计上的示数时,我们应( )。 A.俯视刻度 B.仰视刻度

C.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最高处持平D.随便看一看就行了 4.下列哪组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 A.食盐、砂糖 B.高锰酸钾、味精 C.面粉、沙 D.食盐、味精

5.下列各种做法能改变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少的是( )。 A.增加蔗糖 B.增加水 C.搅拌 D.将蔗糖研碎

6.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少量未溶解的食盐,下列各种方法能使少量食盐继续溶解 的是( )。

A.加入少量的水 B.用筷子搅拌

C.加入少量研碎的食盐 D.加入更多的食盐

7.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盐水中的盐和水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B.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 C.蒸发皿中的食盐颗粒十分细小

D.加热完后立即用手把蒸发皿放到桌面上

二、精准填空

1.油在水中是不能___________的,它只会__________在水面上。 2.酒精灯的___________温度最高,___________次之,

29

___________温度最低。

3.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___________慢慢流人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___________滤纸的边缘。

4.天气总是在不断地___________,它影响着我们的___________,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

5.水除了能溶解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___________进行呼吸的。

6.水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___________以上。可是这些看起来清澈透明的水,几乎都是___________的。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是___________。这样一来,世界上只有___________的淡水适于人类使用。这些能用的淡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小溪及地下。 三、实验探究 1.降水量记录分析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记录情况,完成降水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日期 1 2 25 17 40 3 14 18 55 4 10 19 13 5 0 20 0 6 0 21 0 7 0 22 0 8 0 23 5 9 6 24 0 10 15 25 10 11 10 26 O 12 13 0 0 27 28 14 0 29 15 0 30 10 降水量 0 日期 16 降水量 30 15 107 60 (1)在这一个月中,共有( )天下雨,其中小雨( )天,中雨( )天,大雨( )天;暴雨( )天,大暴雨( )天。

(2)在本月中,每周的降水量统计如下: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合计 降水量(毫米)

2.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

下列物质能在水中溶解的打“、√”,不能溶解的打“×”:

30

小苏打 色拉油 肥皂 高锰酸钾 酱油 面粉 白糖 粉笔灰 3.食盐和硝酸钾的比较

(1)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2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食盐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人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将上述实验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怎样变化?

(3)给盛有食盐溶液和未溶解完的食盐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少量水,边加入边振荡.试管里剩余的食盐固体怎样变化?

(4)通过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水里溶解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单元 声音

第1课听听声音

31

一、精准填空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 )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 )。

3.音叉上的字母代表的是( ),数字代表的是( )。

4.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 )。 5.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音高( );重敲时发出的声音( ),轻敲时发出的声音( )。

二、择优录取

1.音乐简谱“4”“5”“ 6”三个音阶中,( )的音最高。

A.4 B.6 C.5

2.用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三枚钉子,( )发出的声音最高。

A.最长的钉子 B.长度居中的钉子 C.最短的钉子 3.用力敲击音叉,我们听到的声音( )。 A.高 B.弱 C.强

4.在一列鸣笛的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身旁,又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鸣笛声的变化为 (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5.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右图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 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B.道路弯曲,注意安全C.前方施工,车辆慢行

6.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两次发出的

32

声音( )。

A.高低不同、强弱相同 B.高低相同、强弱不同 C.高低不同、强弱不同 三、判断正误

1.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 )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轻轻地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弱。

( )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 )

4.音叉是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一种发声仪器。 .( )

5.“哆”、“味”、“咪”三个音阶,“哆”的音最高。 ( ) 四、要点问答

1.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选择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比较两种音又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选取同一个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我们能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吗?

33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精准填空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

2.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 )才会产生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 )。 3.音叉敲击后与水面接触,水面产生( ),说明音叉振动了。 二、择优录取

1.使橡皮筋发声的方式是( )。

A.用力拉伸 B.轻轻拨动 C.揉成一团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3.人说话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A.声带 B.口腔 C.嘴唇

4.用刚被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 )。 A.没有变化 B.产生波纹 C.迅速上升 三、判断正误

1.敲一下锣,在一段时间里都能听到锣声,是因为锣一直在振动( )

2.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说明橡皮筋没有发生变化。 ( ) 3.物体的振动实际上就是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34

( ) ( ) 四、要点问答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敲鼓时,鼓面在发声的同时也在振动。

4.物体即使不振动,有时也能发出声音。

第3课 声音的变化

一、精准填空

1.音量的单位是( ),音高的单位是( )。

2.拨动拉得较紧的橡皮筋,听到的声音( );拨动拉得较松的橡皮筋,听到的声音( )。 3.在一些试管中加入水,当( )试管时,水越( )发出的声音越( );当对着试管口朝水平方向( )时,水越( )发出的声音越( )。 二、择优录取

1.向热水瓶里倒水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 )。 A.高 B.低 C.不会改变

2.在往杯子里加水的同时,用同样大小的力连续敲击杯子上部的杯壁,杯子发出的声音会( )。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一样高

3.用手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橡皮筋越细、越短,声音( )。 A.越高 B.越低 C.没有什么区别 三、判断正误

1.说话声音的高低与声带振动的快慢有关。 ( ) 2.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强弱是一回事。 ( ) 3.一般情况下,孩子的音高比大人高,这是因为孩子的声带小而

狭窄,

35

振动快。

( ) 四、要点问答

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第4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精准填空

1.弹拨伸出桌面距离较长的尺子,振动得( ),听到的声音( )。

2.弹拨伸出桌面距离较短的尺子,振动得( ),听到的声音( )。

3.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 )也会改变。

4.做“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实验时,注意区别尺子敲击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尽量避免尺子与桌子的( )。 二、择优录取

1.塑料尺、钢尺、木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其中钢尺发出的声音( )。

A.低而闷 B.高而亮 C.小而轻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 )。 A.高 B.低 C.弱

3.自行车车铃响时,是利用铃槌敲击铃壁,( )振动发声。 A.铃槌 B.铃壁 C.空气 三、判断正误

1.弹拨尺子,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低。 ( ) 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就高,物体振动得慢,发出的声

36

音就低。 ( )

3.用不同的力气敲击同一支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 )

4.弹拨伸出桌面距离较短的尺子,听到的声音低。 ( ) 四、要点问答

在弹拨钢尺的实验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发出的声音会改变吗?

第5课声音的传播 一、精准填空

1.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 )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米/秒,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40米/秒,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000米/秒。 3.声音能在( )、( )、( )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 )、

4.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 )。月球上没有( ),两个人离得很近也听不到声音,要交流必须使用( )。 二、择优录取

1.利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一个话筒传到另一听筒的。

A.空气 B.棉线 C.纸杯2.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波 B.气流 C.直线

3.把玻璃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

37

( )。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

4.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 ),所以人们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

A.无线电设备 B.任何物质 C.空气

5.当把头贴在桌面上时,写字的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到紧贴在桌面上的耳朵里。 A.纸 B.笔 C.桌面

6.声音在下列物体中,传播速度从慢到快排列正确的是( )。

A.水一空气一木头一钢铁 B.空气一水一木头一钢铁 C.空气一木头一水一钢铁

7.下面各种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 A.铝箔 B.木尺 C.棉线 8.声音在( )中的传播本领最强。 A.固体 B.气体 C.液体 三、判断正误 1

( )

2.一般情况下,写字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里的。

( )

3.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放在里面的闹钟将会逐( )

四、要点问答

1.声音在铝箔、棉线、尼龙绳、木制米尺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

38

渐停止振动。

样?声音通过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

2.在古代,由于通讯设备落后,士兵们时常采用“伏地听声”的方法听几里外的马蹄声,以此来判断敌人骑兵的多少和远近。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第6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精准填空

1.( )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周围的各种声音。

2.耳朵分为( )、( )和( )三部分,外耳的作用是( ),中耳的作用是( ),内耳的作用是( )。

3.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 )。 4.对于同一个声音,在离声音远时,鼓膜振动( ),离声音近时,鼓膜振动( )。 5.外界传来的声音会引起人耳( )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二、择优录取

39

1.在耳朵的各个部分中,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道 B.鼓膜 C.听觉神经

2.把手掌放在耳朵后面听到的声音比原来要大些,这主要是( )。

A.声音比原来的传播速度快了 B.声音比原来大了 C.声波能集中传人耳内 三、判断正误

1.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 ) 2.声音离鼓膜越远,鼓膜振动幅度越小。 ( ) 3.声音越强,鼓膜振动幅度越小。 ( ) 四、要点问答

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一、精准填空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 )甚至( ),从而导致( )。

2.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 ),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 )。

3.美妙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声音叫做( );嘈杂刺耳、使人心情烦躁的声音叫做( )。

4.( )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 )这些声音,有时需要( )或戴上( )。

5.在( )、( )、( )等公共场所时我们要保持肃静,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b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