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转型

更新时间:2023-03-08 07:46:0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管理的转型

唐 旭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王明人 (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学会)

2013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从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的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后,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研究逐渐多了起来。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列出了九大素养,25个要点。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定稿版)》作为学术研究成果正式公布,定稿版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大领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6研究,大素养、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等18个要点。“核心素养时代”将取代“知识核心时代”,学校管理将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关键能力。中小学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实证研究,管理转型是关键。

一、人是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

树立“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重要思想,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学生观,循循善诱,善于捕捉教育机会,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中小学管理中人的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积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流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了解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等各类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发挥好人在管理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一)校长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这是陶行知对于校长作用的定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校长是灵魂。根据2013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一名优秀校长应具备“五大”理念、“六个专业能力”。“五大”理念指的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六个专业能力”分别指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营造校园文化的能力,领导课程教学的能力,引领教师成长的能力,优化内部管理的能力和调整外部环境的能力。

(二)中层干部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学校中层干部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执行者。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中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在认识层面要不断提高觉悟,加强修养,完善自我;在角色定位上要明确任务,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在能力要求上要善于管理,善于沟通,密切协调。

(三)班主任等各类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班主任等各类基层管理人员是中小学管理的根基。这些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集体最大效能的发挥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当前要当好班主任等各类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德”、“二素质”、“三能力”、“四方法”。“一德”指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要传道于人自己应闻道在先。“二素质”指的是阳光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只有自己有一团火,才能照亮别人;只有管理者健康,学生才能茁壮成长。“三能力”分别指的是学生管理和协调能力,知识学习和工作反思能力,家长、科任教师及社会三结合的能力。“四方法”包括关爱学生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做好常规管理的方法。

(四)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教师是中小学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要求最核心的诠释。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世,中小学管理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最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理念,先进的专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p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