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与中国系统论

更新时间:2024-05-12 16: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与中国系统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系统思想是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从系统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去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刻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自然观,分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社会系统,提出了系统历史观,并阐述了中国的整体性思想和系统论,中国的整体性思想和系统论在世界系统哲学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受到世界系统科学家和系统哲学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国系统哲学的理论思维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它关于整体性与系统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系统哲学 中国系统论

Marxism System Philosophy and Chinese System Theory

Abstract: Marxism philosophy is the theory about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inking development, system the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alectics, it emphasizes understanding problems from the rule of the whole system and its constitutes relating, the Marxism philosophy have profoundly dialectics ideology, according to the deeply analyses for nature, itself system view of nature is put forward and analyzing the most complex system——society system, the system view of history is proposed, while state the Chinese integrity ideology and system theory, which play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philosophy in the world, seen from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system philosophy theory ideology, we can get its thinking about integrity and system issue. Keywords: Marxism, dialectics, system philosophy, Chinese system theory

0.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在世界上,它受到了来自政治和学术等不同方面的挑战,但是,它在中国哲学界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系统思想是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从系统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去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辩证法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对系统思想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系统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们的许多经典著作中,都对自然界做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自然观:

1

第一,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我们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3]“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

第二,世界是具有等级层次性的。恩格斯指出:“关于物质结构不论采取什么观点,下面的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物质按质量的相对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可见的恒星系、太阳系、地球上的物体、分子和原子,最后是以太粒子,都各自形成这样的一组。”

第三,物体的整体与部分具有特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个体化的东西不断分解为元素的东西是自然过程的要素,正如元素的东西不断个体化也是自然过程的要素一样。”[7]

“我们看到纯粹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物体纯粹由分子构成,但它是本质上不同于分子的东西,正如分子又不同于原子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差别,作为关于天体和地上物体的科学的力学,才同作为分子力学的物理学以及作为原子物理学的化学区分开来。”[8]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又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兵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到:‘2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9]

“关于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10]这也就是说,人对世界体系的认识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四,自然界的各个过程是相互转化的。恩格斯反对把自然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整体,认为它是运动、发展的。他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1]“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

[12]

[6]

这里,恩格斯以哲学的语言揭示了当前复杂性研究的真谛,不管他

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问题。

2.对社会系统的分析

马克思分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社会系统,提出了系统历史观。 第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

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内部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曾指出:

“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的生活从物质方面来说都表现于:人(和动物一样)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量;同样地,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现为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部分。”[13]

恩格斯也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14]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本身是同一的,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恩格斯还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第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有机整体,即它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而它向总体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生成为总体是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15]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也与众不同。他认为,人基本上是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本不存在单个人的人性,一个人所做的一切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社会活动,都是以同他有一定关系的其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甚至连吃、喝、穿、住等方式也是从社会学到的。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的产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活动,它要求我们以这种那种方式进行合作,他所生活的社会决定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社会也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综合。

第三,社会进步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合力”的结果。

马克思反对把社会看作是一种混沌无序、无规律性、无必然性的存在;反对把社会

历史的运动看成是机械的循环;反对把纯粹“理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物质因素,主要是生产力,它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一种能力,因此,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衡量社会进步的判据或标准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等等。在诸多的判据或标准中,生产力是最高的标准。

第四,世界历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7]“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16]

3.中国系统论

中国的整体性思想和系统论在世界系统哲学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受到世界系统科学家和系统哲学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的整体性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洞见和价值。这种整体性思想把自然的宇宙模式、社会——政治模式和做人的模式在儒-道传统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取代寻求清晰的差异或纯粹的统一,中国人倾向认可现象,大多数现象包容了差异和统一;代替将事物化整为零的分析或者寻求一种没有部分的对宇宙全体的知觉,中国人倾向于、满足于洞察其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他们的社会本质;替代寻求物体背后的真实或自我之内的真,中国人想象与自然的真实以及认可那些对变化的事物的直接认识的真。”[18]这是西方哲学中所没有的现象。

这种整体性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有机论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无论是道学还是儒学都讲事物间的依存与互补,“和谐”“中和”。有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真、善、美的一种境界。普里高津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质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与自然性,研究协调和协和。”“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分析中国科技发展史时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些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

高深的。”[19]

这种整体思想强调两级互补的辩证法。巴姆曾经指出:“中国人的逻辑和思维的线索,可以从‘既’、‘又’中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既’、‘又’观念,不同于西方排他性的‘非此即彼不得兼’,也不同于印度思想模式的‘既非是,也非不是,也非既是又不是,也非既非是不非不是’。”[20]它可以用太极图来标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这种整体性思想注重周期性和重复性。揭示规律性,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探求周期性或重复性,在中国古代对这种周期性或重复性的认识是以一种循环观表现出来的。它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握事物运行的整体。为了清楚地认识整体,就需要将各个环节的问题综合考察,进而从整体的性质上了解事物的本质。中国古代的这种整体性思想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各种文化中。它是中国古文化的精髓,它与西方系统哲学有类似的方面。

但是,中国古代的整体性思想并不等同于西方系统哲学。一是中国的整体性思想缺乏内在的分析性与清晰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黑箱思维。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分析的成分,然而,它与西方的分析相比,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哲学的分析思想在中医学中反映特别强烈。中医学既接受部分又接受整体。因为,古代的中医学主要是经验科学。经验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其部分。中医学认为,如果部分隔离于整体就遗漏了某些表现出来的根本的东西,如果整体看不到部分就忽视了某些显现出来的本质的东西。所以只有整体与部分都接受,就既不会被从整体分离其部分来寻求理解整体所误导,也不会被立即把握整体仿佛其没有区别部分所误导。但是这种分析是定性的、模糊性的、既确定又不确定、缺乏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过渡的深入研究。二是中国的整体思想与西方的系统哲学在具体的思维方式上也不同,中国人的思维并不采用抽象的逻辑,而是用一种与西方相去甚远的诗化思维。三是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系统哲学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大不同。它所使用的概念是从非一般的经验中得到的,“一般来讲,它并不适宜于对宏观现象作科学的描述。在一个过分拥挤的世界上,有机世界观不利于制造机器,也不利于阐述技术性的问题[21]。”中国的整体性思想与西方建立在关于系统的科学基础上的系统哲学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哲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过去曾被西方人所疏漏或遗忘。但是,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些令人困惑或摸不着头脑的东西,也有一些粗浅的东西。

中国除了有古代的系统思想的萌芽外,还有现代的系统论。中国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在晚清时期曾有过科技启蒙运动,但后来失败了。中国的科学理性思想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中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传统,他的形式与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重要价值,中国现代的系统论思想,既扬弃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又具有自己独创性的思想和观点。中国现代的系统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应该说,在现代,通过中国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努力,中国对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性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关于系统论的一些

思想是具有世界性先进水平的。

总之中国系统哲学有着及其丰富的遗产,从它的理论思维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它关于整体性与系统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4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4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7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6

[1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2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9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5 [15]《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8-9,32,5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8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8-89 [18] 巴姆.《有机哲学与世界哲学》[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76 [19]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37 [20] 巴姆.《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11 [21] 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40

思想是具有世界性先进水平的。

总之中国系统哲学有着及其丰富的遗产,从它的理论思维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它关于整体性与系统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4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4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7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6

[1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2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9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5 [15]《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8-9,32,5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8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8-89 [18] 巴姆.《有机哲学与世界哲学》[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76 [19]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37 [20] 巴姆.《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11 [21] 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83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