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更新时间:2023-07-19 14:32: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兼谈会计领域的道德

[摘 要]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撰写的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突出代表。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在道德方面的立场,完整阐释了唯物主义道德观。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生动的道德案例,详细阐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道德的发展进步规律,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本文还从会计领域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会计道德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会计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恩格斯;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同时,《反杜林论》还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杜林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不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荒谬观点,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统一起来。在该书中,恩格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三个方面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展开论述,在深刻地驳斥杜林道德论的同时,逐步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一、道德的起源

自哲学产生以来,便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这两种观点成为哲学领域的最基本矛盾,对道德的起源的争论可以视作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关于道德的起源,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神灵启示

自人类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各种现象往往习惯于寻求超自然的解释。具体到道德上,人类认为其产生是源于神明的启示。如旧约《圣经》把摩西十诫说成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的基本律法;而中国主张“天人感应”的思想,将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伦理秩序以及维护这种关系与秩序的道德规范视为天命所定。

(二)人性论

这里的人性论是指抽象人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道德感和先验的人性。这种观点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避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社会属性,而在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等自然属性方面作出关于道德起源的考察——杜林持有的正是这种观点。在杜林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一种趋恶避善的天然质量,这是一切生物的“共同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并且人的这种本性“可以作为人们的道德要求的前提”;杜林认为,道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而其“单纯的要素”就在于“道德是愿望的派生物”,这实际上就是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感觉和欲望的一种人性说。

(三)社会实践起源

不同于神明启示论和人性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道德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化,由盲目服从到自觉遵守的过程。从道德的历史来看,道德的产生,除了人类社会对它的客观需求外,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理由。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类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法律等最基本的形成动因,就在于维系人类社会的生产秩序”。而且,社会生产实践在形成人们相互间的道德关系的同时,也在促成道德意识的发展和丰富。

就会计领域而言,会计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道德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与道德的起源类似,会计领域的道德更明显地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致性。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的发展对当时的记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传统的簿记系统被发展成为复式记账系统。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的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与此相适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应运而生。

更具体地将,会计道德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无处、无时不在的契约关系。在这类关系中,订立契约的双方或多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委托方恰恰又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为了有效保护委托方利益,便需要会计为相关各方提供完整、充分的信息,会计道德的产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所以,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会计道德在“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这一点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道德具有历史性

杜林认为,道德就是某种不饽的公理,它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糅合了民族的差异,甚至时空的变迁。道德“和一般的知识世界一样 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 在发展过程中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所谓良心的特殊真理,只要他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显然,从这些论点上可以看出,杜林把存在于自我心中的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幻化成所谓的道德的“真理”,或者说.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穿越历史的、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观点,指出道德具有历史性。所谓道德的历史性,是指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道德类型,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产物,并且总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因而,总是具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特征。

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运动的结果。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换言之,道德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同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因此,人类道德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划分,应当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相一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种历史形态,而与此相适应也就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比如,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归氏族成员集体共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的这种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原始社会的道德是纯朴的,如正直、无私、勇敢等,都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品德,但原始社会这些纯朴的道德并不是人们思想意识上所自觉认识的、完整的道德体系,而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原始社会的道德虽有其纯朴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野蛮、消极的一面,如氏族之间的复仇、血缘群婚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如果道德真是“超历史”的,那么原始社会的道德就不能灭亡,而其灭亡印证了杜林观点的荒谬。

四十多年前,中国经历了一场“文革”浩劫,这是一场从上到下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人与人的斗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倒退。在那个时代,被毁掉的是尊严、个性、自由、亲情、信任和文明这些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潜伏在人心底的最阴暗的东西被释放出来,泯灭人性、摧毁信念。时至今日,那个时代的“道德”早已烟消云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淘汰了那种非人道的“道德”。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却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历史性。

会计领域的道德在历史性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自从近代会计产生以来,人们便强调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同历史时期对会计道德的要求不尽相同,早期会计道德主要侧重于记账的准确性——即“不做假账”,而现代会计道德更多地强调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责任和对社会的义务。同时,会计领域的不道德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根本性质和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一小部分人的私利而置社会利益于不顾,1720年的英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国南海公司事件,2001年的美国安然公司事件,都是会计道德被肆意践踏的典型反面案例。

三、道德具有阶级性

杜林认为,道德具有普遍适应性,它一经产生,便凌驾于一切民族和阶级之上。恩格斯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同一个时代中的不同阶级,由于处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因而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的封建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特点。他指出,封建贵族的道德是为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作辩护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作辩护的;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表明,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对立阶级的道德之间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之中,甚至处于根本对立的状态。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念,例如,在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上,资产阶级绝不会认为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大劳动强度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一种恶的道德行为,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资产阶级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侵犯了个人生命的拥有权,不是一种善的道德行为。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还反映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占支配地位。由于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又是其中的生产关系,因此,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也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当然,在任何社会中,每个阶级的阶级利益都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复杂的历史联系之中,这样,在阶级社会中,即使不同的阶级也会有某些共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比如切勿偷盗等。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虽然不同的阶级之间有着某些共同道德,但不可能出现完全的全民道德。因为人类在原始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社会结束后,一直都是在阶级对立中发展进步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不同阶级的道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完全的全民道德,即真正的人的道德只有在消灭阶级对立时才会出现。“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但不同的阶级其道德互不相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更是具有不同的道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和波兰人,日本军国主义也对亚洲各国犯下滔天罪行,可以说,当时这两国的国民都是集体道德沦丧的;时至今日,德国深刻反思自己在历史的过错并真诚谢罪,而日本却在美化侵略,为法西斯翻案。这充分证明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同道德。

就会计道德产生后的历史而言,其阶级性表现十分突出。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使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制定了严格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律制度。从客观上来说,这些法律规范对社会经济和会计学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制定这些法律规范的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所以这类会计道德最终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利益。

四、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谓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并不是一种完全消极的被动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积极因素,但它最终又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道德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某种道德一经形成,就成为社会上的一种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这种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在原有的经济关系发生变革之后,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工作遭遇了较大阻力,一部分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和群众抱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想法不放,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集中全力发展经济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的方针充满抵触情绪,这给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困难和障碍。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某些新的经济关系因素,与此相适应,在旧的道德体系居于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反映这种社会存在的新的道德因素也会随之产生。历史上代表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这些新的道德因素加以概括和总结,从而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历史上先进的道德,往往是变革旧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先导。

其次,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完全一致的。历史上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道德方面却明显超过了某些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17、18世纪,英国是欧洲社会制度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然而,代表先进思想的启蒙运动却以经济相对落后的法国为中心形成了最为浩大的声势,对其后的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在恩格斯看来,道德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会不相一致,就在于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始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第三,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道德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立的历史过程,即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继承性的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的同时,也承认了道德的继承性。

第四,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道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道德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道德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进步。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几百万优秀的苏联知识分子、将领和政治精英死于非命,“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整体社会道德的沦丧对社会成员起到了“逆向选择”的作用,苏联公民的精华被淘汰,这给后来的苏维埃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这是错误道德意识消极影响的突出表现。尽管承认道德的作用,但在恩格斯看来,道德的能动作用并不能成为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力量,而只能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据,只能从经济学上去寻找,即通过发现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去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具体到会计领域的道德,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会计道德产生以来,其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是整体上保持一致的,但是,客观地说,会计道德的发展往往稍微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会计道德主要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不道德”问题的反馈和制约,只有当社会经济中首先出现某种动向时,才能在会计道德中体现出来。所以,会计道德是一个典型的“实务先于理论”的案例。其次,会计道德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其反作用,当会计道德被有效遵守时,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生产可以有序运行,当会计道德遭到无视和抛弃时,则会导致众多相关群体利益受损,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事件,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舞弊事件,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恶劣影响。

五、人类道德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恩格斯说:“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认识的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即进步的趋势。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社会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换言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总趋势是沿着进步的、上升的方向发展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不断进步的。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具体进程却异常复杂,在前进和上升中有着后退和下降,在后退和下降中又蕴含着进步和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会计领域的道德虽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后这一影响必将会持续下去。当前,会计道德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许多缺陷,又因为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所以希望依靠会计道德解决会计实务界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正如道德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会计理论的进步,会计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从而推动会计道德的持续进步,并使之在会计实务的处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周作翰.思格斯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荣.恩格斯于马克思主义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王述霞.<反杜林论>伦理思想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9(5).

[5]王述霞.恩格斯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8(11).

[6]王万民,韦克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4.

[7]马怀玉,李春燕.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J].科教文汇,2009(1).

[8]彭夏夏.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中国商界,2008(5).

[9]张延茜,向全珍.浅谈恩格斯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反杜林论·哲学篇>[J].天府新论,2008(1).

[10]唐英福.试论恩格斯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恩格斯创见[J].南方论刊,2008(7).

[11]劳秦汉.会计道德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3(4).

[12]蒋志林,刘露.国外会计道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财会研究,2006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q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