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doc语文

更新时间:2024-05-14 1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策略

李 镗(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要不要恰当地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给哪些语文知识,如何给?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摆脱迷惘,加快前进的步伐。

我们认为现代的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我们运用了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参照“目标语言 ” ① 去规范发展自己的“伙伴语言”,同时以这些语文知识做为理性认识的工具,引导学生去体味教材中典范作品的“精粹语言”,发现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和精确性,从而促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个传统有许多可继承借鉴之处。但国民教育的实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是容不得我们简单地回归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言语应用能力。以语言知识为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知识是对言语现象的高度概括。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知识,对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外语的学习,是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当然,国内、国际都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走过弯路,在某个时期过于强调系统的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语言分析练习题,去界定语言单位,将大学里的部分课程内容不恰当的趸入中学,致使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所削弱。那么中学语文中还要不要语文知识?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有人认为廿世纪语文教学是步入了“西化”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引进了语言知识,而语言知识大多是“泊来品”。其实知识本身是不应随地域、国别、意识形态来划分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打个比方说,毛笔是国粹,铅笔、钢笔、圆珠笔大概是外来的,难道我们能让学生不去用铅笔、钢笔吗?难道因为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只能永远使算盘吗?在国际化的今天,东西文化日益融合。我们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更要反对民粹主义。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经过激烈的争论,还是肯定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恰到好处地给学生语文知识。

之所以对语文知识有淡化之说,除了有教科书编写不当和教学的问题,还有一个语文知识与母语语言能力的关系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母语能力的形成是先习得,再习得加学得。上学之前学生就习得了母语的口语,上学是学习书面语。所以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先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但语文知识可以帮助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者对言语进行理性的关照,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语文知识的教学,这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 教师要准确掌握广博的语言知识

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讨论要分清对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要求。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处理得恰到好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的语文知识要到位。所谓到位一是要广博,二是要准确。

如果教师不懂得人类从言语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知识,都存在着例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那么势必要陷入疑难杂症的泥潭,带着学生去做许多徒劳无益的事。比如讲副词。某老师说副词只能在动词、形容词前出现,有个学生问“最东边”、“屋里净蚊子”中“最”和“净”是什么词呢?显然问题出在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上。如果教师换个说法,讲:副词大多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那么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就主动得多。

再如句子的主干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不懂得许多句子的信息焦点是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或修饰成分上,势必以为句子的主要意思在句子的主干上,如果这样讲语言知识,如同歪批三国,当然是帮倒忙(有的课本的知识短文往往做了这样的误导)。如:“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我吃饱了”,这两个语句的主干都不能表达原语句的住要意思。其实句子的主干这一知识点主要对分析修改病句有用。

教师语文知识储备得越广博,掌握得越准确,教学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就越得心应手。 如果教师掌握语义学中的义素分析法,知道在同一语义场中的词语彼此的分工是由起区别作用的义素决定的。那么就能独立探求“既――即”、“侦察――侦查”、“检察――检查”、“察访――查访”的区别,就能准确地给学生点明“既、

即”、“查、察”的用法区别。 ②

如果教师了解语用学中分析的言外之意的几种表现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言外之意。 ③

当然教师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大部分是做为教师本人用来剖析课文语言现象的工具,使自己对语言现象有理性的准确的认识。只有满足了这个先决条件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否则只能回到一味分析段落大意-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窠臼中。

语文教学要精选语文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做为教师必须广泛涉猎语文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掌握。

二、教材要恰当选取必要的语言知识

对于中学而言,语文知识的内容主要有几大类:语言与言语的知识、文章与写作的知识、阅读的知识、口语交际的知识、文学的知识。

语言与言语的知识主要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逻辑和古汉语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文章学知识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文体——记叙文 ( 要素、类别、结构等)、说明文(特点、方法类别)、议论文(要素、类别、结构)等。

阅读学知识主要有:阅读的不同方式、阅读的速度、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技巧等。 口语交际的知识主要有:语音、语调、语速、语句、体态语、聆听、话语调控等。 文学知识主要有:文学的体裁及各自的特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文学作品的解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一个原因是语文知识过于陈旧。比如 从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斑羚飞渡》,不合理的地方实在太多。 一般记叙文或叙事散文即便有提炼、加工,其“故事”的基本面仍是写实;而小说则是采取彻底地变异处理,“素材”“本事”被高度艺术化,其文学魅力正来自于“虚构”。因此,小说作品中的任何东西均为小说家选择、过滤的结果。既然已经是选择、过滤的结果,人们为什么又喜欢读小说呢?那是因为小说是通过“虚构”传达另一种“真实”——艺术真实。 1978 年安徒生奖得主波拉 ·福克斯曾说“我相信,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艺术真实的真谛就在于唤醒我们被现实功利所遮蔽的生命感悟,读小说的奥妙就在于以非功利的阅读心态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这也就是说,以实用价值观解剖小说、坐实求证,必会方枘圆凿、扦格不入。

《斑羚飞渡》的阅读困惑,问题就出在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知上。该小说的作者沈石溪说道:“ 十五年的创作实践,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白, 《斑羚飞渡》是一篇小说,而且是动物小说,是托借动物生命的“神性力量”去刺破“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 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以物理学、动物学的科学态度解读,恐怕真要把这篇小说刺痛、刺破了。

把“本事、故事、虚构、审美价值”这些小说的本体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他们就能形成对小说的确当认知,就会阅读小说了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还要结合具体的阅读情境实现有意义的知识转化和表征,在“问题解决”中嵌入知识、运用知识。方法之一就是“ 提

供资料——还原比较 ”,即把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还原为“本事”进行两者的比较,探寻文学的“意味”。如北京二中分校 宋悦 老师针对学生对 《斑羚飞渡》故事真实性的怀疑,设法找到了作者沈石溪, 寻求到了故事的原型,并了解到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作者是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把一大群斑羚逼到了悬崖上,正当我们准备放猎狗扑咬,也准备了一些猎枪捕杀的时候,这群斑羚起跳了。有一些小羚羊确实是在起跳的时候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了。我当时就觉得震撼,问猎人:小羚羊怎么能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猎人的解释是:那么混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从悬崖上跳出去,慌忙之中小羚羊踩到了老羚羊的背,有了第二次起跳的宽度,所以就跳到对面的山上去了。若干年后写东西,回想起这段经历,??成为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一个疑问。当年猎人给我的解释好像不能说服我,也很难让我确信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还是另有原因。大概二十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写动物小说的时候,回想起这件事情,仍然感到一种震撼。我好像愿意相信小羚羊踩到老羚羊的背上跳了过去,不是因为拥挤、因为混乱、因为慌乱这样一种偶然的事情,我愿意相信这是种群里的为了新一代的生命老一代甘愿献身,这样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行为??”

故事的原型是什么?作者做了怎样的加工和虚构?他为什么再三强调“我愿意相信”?原型故事和文本故事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还原和比较,学生最初阅读这篇小说时产生的困难和误解是否就会得以消除,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小说阅读以至文学阅读所应采取的审美方式可能不止是领悟,而且“愿意相信”了。

从上述 李卫东 老师举的例子,可以说明教科书书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点拨,同时也告诉我们知识要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体验相结合才会后作用。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以文章编排为主的。语文知识大多做为知识短文或附录形式出现。教材选取一定的语言知识让学生了解是完全有必要的。问题是选取哪些,怎样安排,教学要求是什么。

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一要让学生了解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复合词)的关系,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从而沟通古今汉语词汇的积累和学习。二要让学生了解字词典中的义项之间的主要关系类型,注意工具书的义项和具体语境中字词意思之间的同异现象。三要让学生了解同义词的基本知识,能结合课文的语境领会“精粹语言”运用得体之处。

中学阶段语法知识的学习历来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汉语的语法知识,中学生应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学生知道这些常识,它的作用是潜在的、深远的,不能用“学了就要对阅读表达直接有作用”这把尺子来衡量。汉语的词类和短语结构关系、句子的主干、简单的复句,这几个内容应该安排在初中。高中可安排复杂的复句。语法知识在教材中要相对集

中,不要考知识概念,也不要考语法分析,更不要去辨析疑难。让学生了解语法常识,是为了老师在运用这些知识给学生点拨语言现象时,帮助学生能逐渐从感悟阶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上去。久而久之,在阅读表达的训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会运用这些知识,较敏锐、准确地去把握语言。

当然语法知识短文的编写要简明实用。以短语结构为例,按主语对谓语、动词对宾语、修饰语对中心语、中心语对补语、两两相对的关系来编写,既明了又实用。所谓“实用”,短文的编写一定要从应用出发,再回到语言应用上。

修辞中最基本的辞格学生应该知道,也应该能够分辨出典型明显的辞格,但不应找一些难以分辨的现象来考学生。辞格中的“比喻” “对偶”等是很有价值的内容,应该吸收一些实用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加强应用性的训练。消极修辞中的内容在教学中也应加强,主要是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变化、选择。“词语运用”在“同义词”和“虚词”中已涉及,“句式的变化与选择”应结合语文的例子和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编写一篇短文。指导学生注意句式的运用,并通过比较,理解“精粹语言”中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总之,入选进教材的语言知识要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要在教师点拨学生分析语言现象时能派上用场。语言知识短文的编写要选好角度,要从语言应用导入,梳理知识后,还要回到语言应用上。让语言知识为正确应用语言,解释语言现象服务。

三、语文知识教法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目的是能运用这些知识,以提高自己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呢?在教师本人语文知识水平合格的前提下,关键是教学方法要得当。

策略一 字词系联,重视理据

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一要让学生了解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复合词)的关系,字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下:

① 同义 A+B=A=B 声音 观看 ② 合义 A+B=AB 品德 图片 ③ 加义 A+B=AB+C 景物 水手 ④ 偏义 A+B=A 或 B 国家 窗户

⑤ 转义 A+B=C 毛病 鞍马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也有利于消灭别字,还可沟通古今汉语词语的积累和学习。

二要让学生了解多义字词的义项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怒”:在“鲜花怒放”中表示“气势旺盛”和“怒“的本义“生气”“愤怒 ”有相似点,是比喻引申。

三要注意工具书上对词语的解释和具体语境中词语意思之间的同异现象。

许多词语进入语境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 叫作词在语境中的指代意义 。如同是“黄昏”这个词,在下边不同的诗句里意思是不一样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一个失落惆怅的黄昏) 月上柳树梢,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一个充满活力的黄昏)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望城南望城北——杜甫 (一个乱世惶恐的黄昏) 下边举几个析字辨词的例子: 意 : 意思 义 : 意义 分布

意 : 意思 意见 意念 意志 意会 意识 意外 意义 心意 民意 任意 失意 满意 中意 旨意 本意

义 : 义理 义项 义素 本义 字义 词义 讲义 含义 定义 教义 歧义 狭义 要义 转义 意义

溯源

“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 结论:“义”“意”只别在客观和主观。“文章大意”是我们主观的认识。“字的本义”是客观的存在。

练习

词不达 - 微言大 - 开宗明 - 断章取 - - 在言外 查 : 检查,调查,翻检着看 察:仔细看 分布:

检查 检察;考察 考查;审查 审察;察看 查看; 侦查 侦察;察访 查访;察看 查找 视察 搜查 观察 查寻 溯源:

《说文》:“察,覆也。从 宝盖 从祭。” 注:“从宝盖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结论:“察”有详尽占有,仔细看的意思。“查”是假借字,后有找的意思(查找、查觅)。故“到新疆考察”和“考查你的功过”中“考察”和“考查”是不能换的。

练习:

明 - 暗访 端倪可 - 习焉不 - 明 - 秋毫 市检 - 院立案侦 - 用什么标准考 - 干部 他戴上花镜,审 - 了半天也不敢断真伪 他三次微服 - 访,深知百姓疾苦

策略二:明确类型,掌握方法,重在应用

语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语言单位的分类。分类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即区别的特征。比如:主谓短语中间可以插”是不是”,动宾短语可以变换: VO V 不 VO (“吃饭”变换为“吃不吃饭”)。

病句的辨析和句法分析:初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病句: 1. 搭配不当、 2. 成分残缺、 3. 语序不当、 4. 成分赘余、 5. 结构混乱、 6. 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方法:

1 .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 .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可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 .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 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

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策略三: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懂知识短文外,主要应在阅读和作文讲评等过程中坚持随机点拨,采取因文入理的渗透式方法。

所谓随机点拨,就是抓住课文、作文、练习中的语言现象 ( 正反两面的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认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文讲解和语文知识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就可以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

所谓点拨式方法,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而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点拨学生发现并认识千姿万态的语言运用的奥秘。

下边先就“因文入理”举例说明。

先看初中教材中的例子,《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文字写得气势奔放,慷慨激昂,层层深入,级级直上,激动人心。这种效果是作者通过一连串以语气副词“难道”起头的反问句来实现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辞技巧。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来给学生讲讲由语气副词“难道”构成的反问句的用处以及这里运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种叠用句式的作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把“难道”都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不用这几个“难道”,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是散的,用了这几个“难道”,把这段的意思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表意更突出,抒情更强烈,层次更清楚。另外,教师还可就开头第一句话里的“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能否改为“一株株或一排排白杨树”让学生思考。

《背影》里有这么一段:

它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它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它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拣定”、“嘱”、“警觉”,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用在这里都很到位,让人感到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试想想:( 1 )这里的“拣定”改用“找”或单用“拣”,好不好?( 2 )在“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里的“靠车门的”这一修饰语似乎也可以去掉,但作者用了这个修饰语,用意是什么?( 3 )将“嘱”改为“要”、“叫”怎么样?为什么用“嘱”好?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当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要表达的思想 .

杏林子的小品文《生命 生命》在修饰语的选用与锤炼上也很见功夫。请看其中的一段(请注意黑体字):

夜晚,我 在灯下 写稿,一只飞蛾 不断地 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 原 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 极力地 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在我手中 跃动, 那样 强烈! 那样 鲜明!这样一只 小小的 飞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 忍不住 放了它。

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课文,讲讲句子中修饰成分的作用以及使用修饰成分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在灯下”这个状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2 )“不断地”这个修饰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3 )“我原想弄死它”里的“原”起什么作用?( 4 )“但它鼓动着翅膀,极力地挣扎”这句话能否把“极力地”删去,改为“但它鼓动着翅膀挣扎着”为什么不好?( 5 )在这段话里有两处都用到了“在我手中”这个修饰成分,这有什么作用?( 6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里的“那样”是否可以换成“十分”或“非常”?为什么?( 7 )前面说到飞蛾时没有用“小小的”来形容它,为什么后面说到飞蛾时要用“小小的”来形容它?( 8 )最后一句能否改为“我就放了它”?“忍不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再举个文言文的例子:

《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而且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 21 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也”的格式。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是用来表达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

所蕴藏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教师抓住文言文“?者?也”句式这一语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品的语言,从中得到致美的享受。

策略四:设置变化,比较异同

所谓“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是在“因文入理”的基础上,举三反一,通过引进的语言现象,做“同”与“异”的比较。在变化比较中突显关键特征和规律,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举例说明如下:

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

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 .我们又听说 “ 腐草为萤 ” ,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 有什么科学根据 ?

3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 “ 怀疑 ”“ 思索 ”“ 辨别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如果单就其中的一个例子讲冒号的用法效果一定不好。用变式比较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上边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要用冒号。再给下面的三个例子,让学生把六个句子分类,讨论其用法。

4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5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鲁迅《故乡》)

6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事是不对了。(《鲁迅《风波》)

2 句和 4 句是一类,冒号用在说、想、说明、表明等词后边,作用是引出下文。即下边的句子是引语,表示自己或别人的话。

3 句和 5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的句子是用来解释前边的句子。 5 句容易理解; 3 句冒号后边的 4 个分句是解释为什么学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1 句和 6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是个总结句。前后是总分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冒号的主要用法。(提引下文,总括上文) 再举一个语言义和言语义的例子。

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机器的出厂时间。。。。。。 (华罗庚《统筹方法》)

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书上的注释是:“比喻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显然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注释有差距。这 时 老师不仅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还要再举类似的例子。

看吧,它在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高尔基《海燕》)

课本和工具书都把“精灵“解释为鬼怪、妖怪。显然高尔基不会把海燕比喻为鬼怪的。 文章中的词语有时会有临时的意义,这个临时的意义和词语的语言义是有关系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章中是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条件。是词义的临时扩大。“鬼怪”是对传统、潮流和统治者的叛逆和造反,它与众不同、勇敢无畏。所以这里用的是临时的比喻义:勇敢无畏的弄潮儿。通过比较学生明了了一些词语光靠查工具书是不行的,要结合语境做变通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

上边的两个例子都需要教师做好语言知识教学的预设,开发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语料、有差异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比较异同,来理解知识,提升语感,学会迁移。

策略五:量表诊断 评价反思

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大都可以用量表诊断 评价反思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错别字、成语、文言虚词、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举例如下:

病句练习与反思评价

序搭残语赘结逻判断找做修

号 配 缺 序 条 构 辑 正误 病

因 1 ? 2 ? 4 ? 6 ? 7 ? 9 ?

N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是 4 个,共 24 个病句。表中列出的是错误句子的序号,每个病句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 ? ”表出。正确句子不列在表中,如第 3 、第 5 、第 8 句是正确的句子。

自评交流内容:

1 、 24 个错误病句判断出 _______ 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 __________ 。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 ,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成语学习活动与反思评价

1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多少个 ______________ ,搜集的主要资料是 ________________ ,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大致用了多少时间 ______ 。

2 、你搜集的成语分了 _________ 类,分类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 ,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和同学交换成语搜集与分类表,你有收获吗?

通过以上几个策略中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大多要采取渗透式,(有的知识可以相对集中学——只是了解,要有用必须和阅读写作结合起来。)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教学过程中是随机的,零散的,而在教师的教学全过程中,在教学计划中应是有序的,成结构的。当然,要做到这一步,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语文知识的内容是极丰富的,不是语文知识多了,而是该更新的没更新,更没有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去细致地研究各自的教学策略。本课程是抛砖引玉,以期广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自的好办法,集腋成裘,才是真正的出路!

注 : ①洪镇畴,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中学语文教学, 2000 年第 3 期。 ②李镗,字词教学的一把钥匙,中学语文教学, 1999 年第 3 期。

③李镗,浅谈语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中学语文教学, 1993 年第 9 期。 ④陆俭明,马真《虚词》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a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