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整理)

更新时间:2023-06-12 04: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

学习本门课的目的

在开放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总体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和结构;-知

认识人们的社会行为、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识

掌握社会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视角,“社会学”地看待社会现象。-懂

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行

如何学好本课程

走出校门了解外面的世界,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经常关注并思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并记录你的想法;

多读点书,从理论大家身上学习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式;

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在碰撞中明晰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本课程的阅读和参考书目

(美)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伊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殷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修订版),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印行,1993年版。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

绪论: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的社会学

第一部分

一、社会学是什么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它研究什么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

一、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创立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三、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主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人类是如何互动的?社会公正与平等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社会组织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试验、观察、第二手资料分析

学科要求:客观、价值中立

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社会学本质上一门经验科学,它不仅要分析和解释经验现象,还要建构和提出可检验的理论。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经验和理论之间的对话。 社会学关心的话题:

社会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它研究什么

1、经典社会学家对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

2、中国社会学界对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社会学

3、一个综合性的观点

4、社会学概论的基本主题

5、小结:学科界定与科学研究的不同

1、经典社会学家的两种观点

(1)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观点

(2)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1)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观点

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第一位正式的学院派的社会学教授。他对社会学的理解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或者说社会事实的科学。社会事实外在于、独立于个人,对个人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他是从社会结构层面上来界定的。

参见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

(2)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学的理解是:“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他是从个体行动层面来界定的。

参见其著作《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

2、中国社会学界的几种观点

(1)社会系统的观点

(2)社会关系的观点

(3)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

(1)社会系统的观点

费孝通在80年代初主编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1984年)中的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来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郑杭生等人的观点: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社会关系的观点

吴铎(1986)在他主编的《简明社会学》一书中,“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1]

[1] 华东师范大学1986年版,第1-3页。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

庞树奇认为 “社会学应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个人的一定行为怎样形成一定的关系,一定的关系又怎样形成一定的制度,进而研究行为、关系、制度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1]

奚从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

杨心恒、刘豪兴1993年提出“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3]

[1] 《社会学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2] 奚从清:《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第47页。

[3] 杨心恒、刘豪兴:《对我们以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反思》,《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第41页。

3、一个综合性的观点

(1)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2)对这个界定的解释

(1)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通过前面的介绍,在分析和总结以往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我们给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个界定: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经验科学。

(2)对这个界定的解释

社会学

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界定:

一方面社会学要研究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如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出现和变化,如何形成了社会制度,如何使社会制度发生变迁; 另一方面社会学要寻找影响和制约社会互动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制约和影响社会互动的。

4、社会学关注的基本主题(1)

分歧中的共识:

虽然对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社会学家们存在很大的分歧,但实际上,社会学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体系以及关注的主题有很大的趋同性。基本上都包括社会化、社会行为与互动、社会角色、群体、组织、社区、制度、集体行为和集体行动、违规与控制、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等主题和内容。

4、社会学关注的基本主题(2)

本课程选题主题的两个原则:

一是尽量符合社会学的传统主题;

二是尽量接近中国社会的实际。

小结

我们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不要拘泥于学科门派的限制,要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科学地研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争夺学科霸权。

科学研究是什么?科学是不断地提出假设和猜想,不断地进行检验的探索过程。为了使检验有效地进行,必须将概念、命题和预设条件界定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会越来越清楚。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2、社会学的思考方式:以自杀为例

3、社会学常用的两种研究方式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社会人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比较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人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理性人、效用的排序

社会学:社会人(个人决策受他人影响、效用的重叠与情景化)

理性社会人假设:具有理性计算的能力,效用和决策受到他人影响

2. 社会学式的思考方式:以自杀为例

为什么自杀?

生物学:内分泌失调、机体失控

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

经济学:经济原因,如股市投资失败

社会学:为什么在某一社会环境中,自杀率比其他地方更高或者更低?研究自杀背后的社会背景,而非个人;研究自杀的社会功能;研究自杀过程的社会互动

Emile Durkheim,《自杀论》

气候与自杀

社会整合与自杀率:自杀是纯粹的个人行为?

社会整合度越高的社会,自杀率越低(其自杀类型也相应有所不同):

凝聚力和整合性更高;

他人的行为具有更高的可预期性;

个人具有更为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意义;

更能预期从群体中得到帮助;

具有更为稳定的社会地位;

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更大,受群体的控制更大

个体对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未来具有更明确、稳定的预期

社会学

什么影响着社会整合度?——比较乡村与城镇

超越道德判断:社会优劣?

3、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式

(1)抽样调查

(2)实地研究

(1)抽样调查

抽样

问卷

统计分析

举例:《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与未来》(风笑天,199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实地研究

选取研究对象

实地观察和访谈

定性资料的分析

举例:《茶室交易》(劳德·汉弗雷斯 ,1970年)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关系的视角

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2、社会学的主要学科特点

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1)与对社会生活进行特别的、分领域研究的社会科学的关系(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

社会学的综合性;强调社会规范的约束。

(2)与对人类社会或人类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借用它们的方法,但研究对象和视角不同。

2、社会学的主要学科特点

(1)一门充满想象力的学科。多元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反映了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掌握历史和个人经历以及二者在社会内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社会学的任务和前提。 只有靠这种社会学想象力人们现在才有希望把我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无非是个人的活动同社会历史的几点小小的交叉。” 《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1959/2001)

(2)“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而社会学则是研究人为什么不能选择?” 对约束人的行为的因素保持高度的关注。

(3)“经济学是一只干净的手,而社会学则是一只脏手(Dirty hand)。”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不习惯界定理论前提;一下子引入很多变量。

(4)社会学的门槛问题,不像经济学有初中高级之分。

(5)对社会调查的强调,使用一手资料,直接观察真实世界和现实社会。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创立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三、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主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1、社会学的诞生:

1838年 法国 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 中第一次使用“社会学”的名称

2、学科发展阶段

创立阶段

形成阶段/经典阶段

广泛发展阶段

社会学

1、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

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力图创立一个理论体系

2、经典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乔治.齐美尔等,抛弃包罗万象的体系,致力于具体确定这门新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论指导自己关于社会领域的经验研究。

3、广泛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

二、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1857 ,法国)

社会学对象与方法: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后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

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体系和社会构成,社会秩序是核心范畴。与社会秩序相关的至少有四个重要社会现象:人性、宗教、家庭、劳动分工。社会成员必须服从社会秩序,社会优先个人。

社会动力学:

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的实质是人类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因此人类精神进步史是社会动力学的对象。人类精神进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或抽象阶段、科学或实证阶段。

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的社会学观点

社会有机论

社会是超有机体,生产组织(营养系统)、政治组织(神经系统)、商业交通银行组织(循环系统)。系统功能的任务是为个人服务,个人优先于社会

社会进化论

进化规律支配社会,方向是多元的,历程是非线形的。社会进化中有两种基本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是强制性合作,后者为自愿合作和个人自我约束的社会。

三、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埃米尔.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 )

社会学方法论:应当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应当区分社会事实和个人事实,只能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不能用个人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之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

社会整合论 社会整合是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分为 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两个基本类型。

社会事实、社会整合

社会事实的特征

1、外在性,存在于个体之外,法律,道德

2、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3、普遍性,社会成员共有,而非个体所独有

社会整合 ,也叫社会团结,社会内聚力,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整合 存在于不发达社会中,基本特征是 社会成员被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带有神圣性的集体意识联系起来,社会运用约束性法律惩罚一切越轨行为。

有机整合 存在于社会分工发达的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相互依赖关系,原有的集体意识被削弱,个性、个人意识发展起来,社会用恢复性法律调整人的关系。

社会变迁的观点 社会变迁过程就是从机械整合走向有机整合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增长。

社会学

2、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

社会学的方法论

合理性观点

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的观点

韦伯的研究范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的方法论:应当坚持解释性理解方法,研究者必须用内心体验把握研究对象的“意义”领域。社会学研究应该维持价值中立原则,把因果分析和价值判断分离开来,社会学研究可以采用“理想类型”的理论模式。

合理性观点 一切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考虑、权衡、选择都是合理性的,一切受神秘的情绪、传统力量支配的行动都是不合理性的。社会行动分为 工具合理性行动、价值取向的合理性行动、传统性行动、情感性行动。用合理性分析权威,把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权威、感召形权威、合理合法型权威。

社会分层 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不是一种,而是三种,即经济、声望和权利。经济分层的结果是“阶级”,声望分层结果是“地位群体”,权力分层结果是“政治权力群体”。三种依据划分的结果可能重叠也可能不重叠。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前景是悲观的,因为任何社会无法同时实现形式合理性(关于事实的合理性,与行动结果的道德价值、意义无关)与实质合理性(注重道德价值而不是事实本身),资本主义追求形式合理性而忽略了实质合理性,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注重实质合理性忽略了形式合理性。

韦伯研究范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的产生除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条件外,还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条件。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其伦理思想刚好与资本主义的精神合拍。强调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就是他被上帝选中、获得拯救的标志,因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精神:个人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将以此为目的的活动看作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美德。

新教:主要指加尔文教

3、乔治、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观点

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因为人们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非常复杂,难以抽象,有必要把某些共同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

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

群体类型 二人群体 三人群体 大群体

互动形式 互相依赖 权威和支配地位的出现 制度或法律

gghhghhg

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在《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一书中,对社会冲突现象做了许多研究,影响了以后的冲突理论。指出合作与冲突是人类主要社会交往形式。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密切关系并不掩盖冲突,而是允许冲突暴露出来,从而避免冲突的积累。

冲突的功能

对群体与社会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四、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主要流派

社会学

1、结构功能主义

2、社会冲突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4、符号互动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帕森斯 、默顿

该学派主要特征

1、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2、研究方向上,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发挥的效果

3、研究主题: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

功能分析模式(帕森斯)AGIL

A(adaptation)适应:系统必然同环境发生一定联系,有从外部环境获得资源的手段

G (goal attainment)目标达到:系统的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并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I(integration)整合 将系统内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一致

L (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潜在的模式维持功能,又叫 维模

AGIL模式分析社会

社会要存在,必须适应环境,在社会中满足这一功能要求的是经济制度。

目标达到涉及目标的决策和实施。需要有能力把资源组织起来便于实现目标。社会中承担这一功能的是政体,政体不仅仅包括政府机构,同时还包括一切行使权力或权威的行动类型。

整合 意味着社会内部的个体之间维持最低限度的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这一功能由法律制度承担,宗教的某些部分也和整合功能有关。 维模 涉及保存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规范,使之不受到社会成员更替的影响。该功能由家庭和教育以及宗教制度等来实现,突出表现为社会化。

不仅仅看社会中承担四大功能的制度结构,还有考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子系统的边界关系。

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是否具备四个子系统,还取决与子系统之间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例如

经济制度作为适应系统为教育/家庭提供各种消费品和服务;家庭作为维模系统为经济活动提供具有积极动机的合格劳动者。

默顿 功能的复杂性

从对社会秩序的贡献来看,功能分为正功能和反功能

根据功能可以观测的后果分为 显功能与潜功能

思考?

高等教育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别是什么?

显功能:培养人才、知识创新

潜功能:推迟就业压力等...

2、社会冲突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科塞(美)、达伦多夫(德)

科塞 师从默顿 同时受齐美尔影响

认为社会整体内各部门间的失调,必然导致各种冲突,冲突引起社会重组,增强其适应性,可以促进社会变迁。

冲突具有物质原因和非物质原因,重视非物质因素(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同)导致冲突;指出密切接近本身就意味着存在大量滋长憎恨的机会。

冲突的社会作用

A 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外部冲突 1、确立群体认同感的基础,形成群体的必要因素。引起阶级自我觉醒和觉悟。2、可以使群体发展、强大。

内部冲突 1、可以重新导致团结和平衡。2、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

B 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学

例如 替罪羊

社会结构越僵化,越需要安全阀机制

C 社会冲突的功能

取决于冲突的问题和社会结构

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

权威和权威结构

多数社会结构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是统治地位,拥有权威;一种是服从地位,丧失权威。二者的结合就是权威结构。

社会冲突起源于 权威地位的稀缺,社会冲突就在统治者和服从者之间产生。

3、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 霍曼斯(美)、布劳(美)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与满足命题 5、攻击与赞同命题

6、理性命题

类似于现在的“经济人”假设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基本交换过程

1、吸引与竞争

吸引是前提

竞争是实现方式,出现胜利者和失败者

2、分化

形成权力分配体系

3、整合与冲突

在组织中对权力集体赞同,交换模式固定,形成整合,否则出现冲突

4、符号互动理论

该流派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代表人物 米德(美)、布鲁默(美)、戈夫曼(加)

布鲁默

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相互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互动。

方法论:回到经验世界,反对过分依靠统计调查

戈夫曼的戏剧论

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

主要观点:

印象管理

装点门面 外部措施/个人装扮

前台/后台

角色距离

理论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学并不是一门有严格定义和统一世界观的学科。同样也不是追求狭隘性、封闭性的学科。

理论视角的差异性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每一种理论视角都考察了同一社会现实的相关方面,而给其他理论以补充。

社会学

体育与社会——理论应用示例

体育的功能

提供闲暇活动,为释放社会能量提供渠道,为社会提供模范角色。

冲突视角

体育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具有阶级、种族、性别不平等。例如马球、网球、滑雪,是传统上的贵族运动;网球顶尖赛事男女之间有巨大的收入差异

互动中的体育

从微观层次解释体育,研究运动员在准备与参与比赛的时候,面对面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包括心理竞争、表现出来的气势等。

例如,斗牛运动

补充 当代理论

社会学理论至今仍然在不断发展,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加芬科尔的 常人方法学

科尔曼的 理性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以及布迪厄、埃里亚斯、福柯的理论

参考《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五、 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入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入

1891年 康有为 万木草堂 设立 群学 标志社会学在中国的出现

1903 严复根据斯宾塞〈社会学研究〉编译〈群学肆言〉

1913第一个社会学系在上海私立沪江大学建立

二、代表人物

严复 引入进化论思想,自然科学方法论,编译 群学肆言

孙本文 主张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李景汉 《定县调查》

吴文藻 倡导社区研究 主张社会学中国化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

推荐 费孝通《乡土中国》 了解中国传统社会

第三讲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第三讲 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学

第四节 社会化的因素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特点

第六节 基本社会化过程

第七节 社会化的理论

思考:

在社会隔绝的情况下人会怎样?

如何形成适应社会、能够被社会接受的个性?

几个案例:社会化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三字经》

狼孩和被隔离的儿童

孟母三迁

马加爵的案例

第一节 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它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

社会化的任务

1、使个体了解社会的期待和行为规范

2、使个体具备实现期待的条件,自觉用规范约束指导自己行为

二、社会化的意义

是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必要环节

使个人得以了解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得以顺利的参与社会生活 使个人获得个性

使社会实现整合、良性运行

在社会层面传递文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这是基本社会化得以完成的重要时期

二、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语言模仿、行为模仿、知识、思考方式等

三、人有语言能力——社会化途径

四、人有思维能力——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一、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

谋生能力

二、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知道社会对行为的约束边界在哪,将超过这一边界的行为收敛的过程。

三、内化为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内化

规范约束行为-习惯、无意识地行为

社会学

四、培养社会角色

成为一名多角色的社会人

第四节 社会化的因素

分为遗传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遗传因素

遗传 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影响个体的基本特征、男女性别等方面,是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社会因素

一、家庭

童年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独特的社会化场所,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母亲影响又更明显一些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

教养方式分为四种 宠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破裂的家庭影响社会化

二、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年轻一代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机构

学校有系统教育

具有独特结构的组织

课堂活动

“隐蔽课程”

“普九”与高等教育对社会化的不同影响

三、 同辈群体

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

同辈群体作用突出,因为:

1、未经事先安排

2、地位平等

3、兴趣

4、亚文化、价值标准

同辈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四、大众传播媒介

媒介的优势: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传播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社会学

缺点:

信息庞杂,需要付出筛选成本

需要承担筛选失败的风险

讨论:电视、互联网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社区

六、工作单位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类型

1、基本社会化

从出生到独立生活这段时间内,学习生活技能、了解并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

一般指具备生存能力后,进行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工作、社会角色等的要求

3、再社会化

一般指对社会化失败的个体进行重新教育的过程

二、其他划分

1、按照内容划分

道德社会化:孔融让梨

政治社会化:政治教育

性别角色社会化:程蝶衣

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

2、按照社会化水平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低度社会化

同步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

3、按照人的发展周期

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分为主动和被动

三、社会化的特点

1、双向性

正向社会化

重新(反向)社会化

2、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

第六节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一、婴儿期

二、幼儿期

三、学龄初期

四、少年期

五、青年初期

六、成年期

七、晚年生活

八、死亡与面临死亡

社会学

美国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现状令人担忧

在美国9-17岁的少年儿童中间,有1500万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或是行为异常。常见的包括沮丧、焦虑、多动症、饮食紊乱、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等。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稳定的情绪、能正确认识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协调的个性、热爱生活,等等。

晚年生活应调整自己,与社会声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等问题相适应

死亡的社会化通常被限制

不治之症患者对死亡的反应(库布勒罗斯 ):

1、拒绝接受并与他人隔绝

2、愤怒

3、讨价还价

4、沮丧

5、接受

面临失去亲人的反应阶段

震惊、麻木;拒绝接受,盼望死者重生;绝望;适应、试图建立新生活

第七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依德(奥地利)

揭示了人的无意识过程;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自我、本我、社会我交互作用的过程,要促进人格的三部分平衡发展。

他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

(二)埃里克森(美)的观点

心理社会发展论: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主要矛盾或危机,只有本人和环境作用下,合理解决矛盾,才能完善人格。他考虑生物学、文化和社会的共同因素。

人格成长的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 1岁以前

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2-3岁

3、首创性和内疚性 4-5岁

4、勤奋与自卑 6-11岁

5、统一与混乱的角色 12-18岁

6、亲近与孤立 青壮年期

7、创造力与停滞感 壮年期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老年期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让 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理论

从心理的发生发展角度来分析认识过程,并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

个体本身也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指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提高而提高。

(二)柯尔伯格(美)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3个水平和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处于该水平的儿童,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的意见

(1)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好坏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赏与惩罚

社会学

(2)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2、习俗水平

能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1)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行事,注重别人评价

(2)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1)社会制度和良心定向:认为 法律应该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改变

(2)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例如人类正义、人性尊严,人的价值等。

六个阶段依次发展,不可超越

三、库利(美)的“镜中我”理论

自我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

3、基于对别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概念。

简单地说,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他人那里感受到自己和理解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例如,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赞成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会肯定自己的行为。

四、米德(美)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主我”,即当作主体的自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制,感到快乐,感到需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

“客我”,即当做客体的自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主要通过“手势”,孩子不断地模仿父母的动作,这个阶段,客我还没有形成;

嬉戏阶段(play stage)

大约从两岁开始,孩子开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他人(important others),并用他人的角色和地位进行活动,进而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角色借用的直接影响是,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进而把自己从他人中区分开来,这就是客我的出现。 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

三岁以后,儿童的认知活动开始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也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的群体。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关注非家庭群体的角色,关心一般意义上的人们(generalized others)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在与他人的游戏互动中,儿童会考虑许多人在同一时间扮演不同角色时的行为,通过预知其他伙伴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对这些行为的反应。这样做时,他们已将“社会”内化了,客我的形成过程已经完成。

经济学研究社会化

经济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格拉诺维特:低度社会化与过度社会化

贝克尔:偏好的形成与改变

博弈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

社会化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理性人的程度问题

社会学

下一讲: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再见!

第四讲 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互动

一、社会学和经济学视野中的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维度(时空、 媒介、互动指向、互动者)

三、几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

四、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扮演

引子: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动

街头陌生人之间的目光接触,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招聘面试中的自我呈现,学校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易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运动场上激烈的竞争角逐,寝室里的打水和打扫卫生,等等。

那么,什么是社会互动呢?如何分析不同情境下的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什么是社会互动?

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叫社会互动

该行为非常灵活,涉及到所有的社会行为

社会互动中的情境定义

人们总是不断选择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所相处的人

情境定义

人们对某一行动或事件的反应,并不取决于事件或行动本身,而取决于他对情景的解释或对其意义的理解

一记耳光

在争吵的人

侮辱

大发雷霆

剧中演员

演戏

无情感或

伪装情感

父亲因孩子

说谎打孩子

惩罚

害羞

出生12月的婴孩打爸爸

兴致好

乐趣

行动

情景

解释

反应

一、经济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互动

1、经济学视野中的互动

社会学

经济学中所分析的交换和竞争是基本的互动形式。

关注的主要是涉及物质利益的互动行为,考虑资源约束、价格、产量、偏好、效用等因素。

分析工具主要是博弈论。

2、社会学视野中的互动

社会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互动。

更加关心互动的媒介、时空背景、情境定义等等,也就是互动本身和互动要素的符号意义。

主要理论视角:符号互动论、拟剧论、社会交换论。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维度

1、社会互动的时空维度

时间维度

一次性

多次性

空间维度

人际距离:强关系、弱关系

互动距离的远近对于人的不同意义

(美) A.T.霍尔 距离理论

亲密距离区 18英寸以内/45cm

求爱、安慰、保护的距离,为亲密的个人接触保留的

私人距离区 45cm-122cm

朋友或熟人

社会距离区 122cm-365cm

处理非个人事物的距离,是比较正式场合保留的距离

公共距离区 对众人的距离

2、社会互动的媒介

言语交谈和社会规则

话语权

非言语沟通(表情、动态体语、静态体语)

(1)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表达高兴、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奇的面部表情基本是相似的。

(2)但是同样的身体动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3)对面部表情、体态和姿势的控制。

3、社会互动的指向

无焦点的互动

信息和意义的交流

物质利益

4、社会互动中的互动者

互动者数量(齐美尔的研究)

群体类型 二人群体 三人群体 大群体

互动形式 互相依赖 权威和支配地位 制度或法律

互动者角色

互动者的角色对互动的展开会产生影响

互动者关系

互动者之间先在的关系对互动的影响

社会学

三、几种基本社会互动形式

1、合作与非合作

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同时,人们具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诉求,于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争夺随处可见。

“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解和非合作解

2、交换

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的广泛性:如,母子之间母爱与信任的交换

本质上是一种合作互动

3、竞争

有约束力的游戏规则下的冲突和较量,意在实现个体效用最大化,是非合作互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冲突

是对价值、权力和稀有资源的竞争激化的形式,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意在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也是一种非合作互动。

四、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扮演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戏剧理论,用以解释人际互动中个体如何根据或利用情境主动地展示自己,从而有意识地影响、操纵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的艺术

3、角色丛和角色冲突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我们把围绕着某个人而形成的一组角色称为角色丛。

这些角色之间有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发生矛盾,难以协调,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紧张。

举例:《十面埋伏》中的人物、身处婆媳之间的老公

第二节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二、社会角色的类别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认知、角色互动、角色扮演

四、社会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紧张、失范与角色转移

障碍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角色

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对应于一系列角色期望的,有赖于个体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社会地位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角色是在这个位置上的行为模式

2、社会角色对应于一系列角色期望

社会对特定角色行为模式的期盼和要求,被称为角色期望。可以分为 “剧本期望”、其他“演员”期望、观众期望

社会学

剧本期望:社会对特定角色有特定期望

演员期望:和他人的期望相适应

观众期望:个人行为要满足大多数人期望的影响

不同他人对同一个角色的期望有分歧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角色期望也相应变化

3、社会角色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伙伴(伴侣)

角色不会孤立存在,总是一对对相伴而生,相依而存。相互依赖存在的角色叫角色伙伴。

在角色交往中,双方互为角色伙伴,连接角色伙伴的是一套行为模式以及与该行为模式相联系的权利、义务。

角色行为:

与角色的权利、义务相互联系的行为被称为角色行为

区别角色行为和一般行为的重要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否引起了角色伙伴的相应反应

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一个角色有权力要求角色伙伴去做事情,自己也有责任去做一些事情满足角色伙伴的要求

角色期望:

社会对一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的限定,是角色行为赖以产生的依据和基础。

角色扮演技巧:

个体有能力区别不同类型的期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遵循期望的独特行为方式

4、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的结点

角色行为就是连线

把角色伙伴连接起来,构成社会关系网

二、社会角色的类别

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划分

先赋角色 归属角色 ,不需要个人努力就有的,或者在自然成长过程自然获得的角色。

分为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先赋角色两种

自致角色 成就角色,个体在社会中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包括负面角色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

也称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如警察,法官,政府官员等。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开放性角色

也叫非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充当其角色。如丈夫,妻子,朋友,同学等都是开放性角色。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社会学

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按照角色追求目标划分

功利性角色,是以追求功效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是指以展示社会规范,宣扬思想道德为活动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是不计报酬的,不会以获得报酬为直接目标。

4、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际角色

按存在形态不同划分

理想角色 指定角色 社会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指定的理想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属于社会观念形态

领悟角色 主观角色 个体对角色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理解,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实际角色 扮演角色 个体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的现实行为表现,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5、支配角色/被支配角色

根据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

支配角色 具有支配他人权力的角色

被支配角色 受他人支配的角色

角色与人格的关系

角色 说明处于相同地位的不同个体的行为的

统一性

人格则说明了同一个体在行为上的统一性

角色和角色扮演者的人格之间是交互的关系

1、同特定的角色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规范、期望、价值、态度等,通过角色扮演者的社会互动整合为他的人格结构,从而成为他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2、扮演者的人格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他对角色和扮演行为的选择、调适

A 角色扮演者既有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和制约他的角色行为。

B 行动者的自我概念具有一致性,即具有统一的人格,则其角色扮演也具有一致性。反之,分裂的人格,将导致角色扮演失调。

C 抽去了角色扮演的行动者,仍具有一定的人格。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按照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就是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前必须首先做到角色认知。

1、角色认知

个体通过与他人相比较的方式来认识自己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一是要确定自己到底承担哪些角色;二是确定自己在某一条件下适宜的行为方式。

2、角色互动

角色互动是角色扮演的基本形式,是指角色伙伴之间的交互作用。

角色互动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双方都能理解的话语、声调、表情、身体姿态、服装和动作等,向对方传递信息,影响对方,引起对方的反应。如果选择的是对方所不懂的话语和动作,互动就会出现困难。

角色互动还要经常从自己的多种角色中选出合适的一种,以满足角色伙伴的需要。

3、角色扮演的前台与后台

角色扮演的前台和后台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完全把现实生活等同于戏剧表演,把社会成员视为演员,他提出了前台、后台等概念。

社会学

在台前的表现,是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现。比如,某男士从家里到单位上班,与单位的同事进行互动,算进入了前台,当他下班回家了,就算退到了后台。但是对于他担任的丈夫/父亲这类角色来说,他回家后与妻子/孩子互动,才算是登上了前台,而离开家上班,则是隐退到了后台。

4、印象管理

个人的角色扮演给他人留下何种印象,取决于个人的印象管理能力,为此,个人需要一些方式、手段来装点门面。

外部设施-情境

个人装扮

理论意义与启示

每个人都扮演众多角色

要想较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需要:

1、弄清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

2、弄清特定角色的前台和后台

3、使自己具备印象管理的能力

四、社会角色失调

由于条件限制、个人能力限制,以及人们对角色的期望有差异等原因,经常会造成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角色在扮演过程中的内外矛盾和冲突,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A 角色伙伴之间的冲突

由于利益不同、或相互期望和各自领悟不同,以及由于某种原因一方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所引起的矛盾

B 角色丛内的冲突

角色丛指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如果角色丛中各角色的社会期望不相容,冲突就会发生

C 单一角色内的冲突 对于同一个角色,社会期望也是复杂的,有时是矛盾的,免不了引起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冲突会使角色扮演者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学者们称之为“角色紧张”(role strain)。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的原因

角色扮演者个人的原因

如角色扮演能力不高或对社会规则缺乏深刻的理解。

不同他人对个体期望的差异程度

他人对个体角色期望的差异越大,个体体验到的紧张越严重。

另外,角色双方如果谁的地位低一些,谁就会较多出现角色紧张

消除角色冲突的方法

W.J.顾迪方法

a、划分角色

b、授权他人

c、消除角色关系

d、扩展角色关系

e、限制角色关系

f、预防他人侵犯

W.G.古德 角色选择方法

个体应该从许多角色种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社会学

角色选择标准:

a、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

b、不扮演某角色可能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后果;c、周围人对拒绝该角色的反应

2、角色转移障碍

角色转移 是指根据情景的变化相应地更换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会经常发生变动,角色行为也应该相应转移,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一点,就会出现角色转移障碍。

角色失范

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标准模糊,人们不清楚这一角色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不仅角色承担者不清楚,其他人也不清楚。 角色失范的原因:

急剧的社会变迁

多种角色之间频繁转换

长时间扮演一种角色,造成转换困难

……

下一讲:

社会群体:家庭及其他

第五讲 社会群体、初级群体-家庭

第五讲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类别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性质

规模、领导、一致性、效率与决策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

含义 、特征、趋势

家庭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荀子》

思考:

人为何要结成群体?

什么是社会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

群体如何形成与维持?

群体的结构如何,如何运作?

第一节 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社会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基本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与两种群体相区别:

社会类别群体——统计群体(social categorie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nb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