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11 07: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讲授】土地是人为产物,而土壤是自然产物,这也就赋予土壤及其

重要的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文字和图片中获

取知识的能力

成土因素 (20min ) 【承转】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壤形成的奥秘。 【板书】成因

【讲授】我们看这副“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微生物,

水、气等等。首先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成土母质。 【板书】成土母质

【提问1】成土母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同学们在前面的章节已

经学过了风蚀风积作用,什么是风蚀和风积呀?

【学生】略

【讲授】这里我们再讲一个风力作用家族的其他成员,风化作用,是

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讨论1】那我们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各自的定义和特点想一想哦 【学生】略

【讲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而联系在于成土母

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但成土母质也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提问2】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对比图,有很明显的差异。上面是砂土,下面是黏土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类土壤产生差异的原因。

【讲授】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

较多,含砂粒较少,常形成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常形成砂土。除了物理

上的差异,成土母质还影响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提问1—学生将地理知识前后贯通,复习和巩固第二章内容。 讨论1一在讨论土壤与成土母质联系与区别时,同桌之间相

互交流,积极分享观

点,并展示之间的交

流成果。

提问2-学生仔细分析对比图,结合所学的成土母质的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的习惯。

小范围的交流讨论,同桌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的氛围

培养学生读图能

力和对比思考的横向思维能力。

【承转】同学们看PPT 上的这两幅图,是不是差距很大,左边是东北黑土、右边是海南的砖红壤,这肯定与什么有关呀,对气候,那是怎样的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土壤的第二个成土因素——气候。 【板书】气候 【讲授】气候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呀,对就是我们的温度、降水、风力条件等。通过以上三个主要条件,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一定的温度限度内,温度提高会导致土壤内的生物对土壤 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而对于降水来说,温度适宜条件下,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 进行分解,但不利的一反面就是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 而当温度和降水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风化这一点同学们就可以和前面的成土母质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提问3】好我们再重新回到这两张图上,同学们自主阅读125页的阅读资料,1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他的思路 【学生】略 【讲授】很好,我们要抓住温度高腐殖质多土壤颜色偏黑这个重点。所以同学也很好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温。 【讨论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于干湿热冷四种条件,哪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可以组合哦同学们 【学生】略 【讲授】湿冷环境是最有利的,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承转】接下来我们要一起讨论的条件其实刚刚也讲到那就是有机质 【板书】生物 【讲授】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比如苔藓和岩石联系密切形成土壤。除此之外生物还通过其他方式与土壤密切联系。 【讲授】同学们,看PPT 上的动画展示的生物循环的小动画, 这个动画很清晰的展示了动物、植物、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土 提问3-同学们自主分析文字材料,结合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温度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讨论2-以小组为单位,多人参与讨论合作,观点思路多,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最有利的气候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归纳总

结的能力。学生自主思考,加深

对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

壤的,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改善

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 【阅读】126页的阅读资料主要讲述了植物和动物分别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比较简单,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自主学习该内容,要勾画和总结重点哦。 【讲授】好,同学们可以对照老师的PPT 看自己是否抓住了重点。其实就像不同成土母质对土壤影响不同,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后面咱们还会仔细讲解。 【承转】除了前面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还有其他也相对重要也比较容易理解的因素。 【板书】地形、时间、人类活动 【讲授】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这样讲其实有一点抽象,那我们通过具体的地形来理解吧 【讨论3】在气候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地形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有6个典型的地形,我们将班级分为6部分,一部分讨论一个地形,两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哦。 【学生】略 【讲授】时间上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讲授】人类活动与土壤关系密切,积极方面: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 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土壤。消极方面: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这也给我们学地理的同学们一些警示,到底要不要为了发展而去伤害环境,而现在被我们伤害的又该如何去恢复,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找到答案。 【总结】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可以从这副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中看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阅读-对于比较简单,

同学们可以自行学习和归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前后联系。

思考3-将6个不同

典型地形拆分,同学们分担的压力较少,

能够深入到自己所分担的地形。

观看PPT 内容,

并做好相应笔记,

认真听讲,及时梳理知识,参与师生互动,积极回答问题

地理核心素养的

培养。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

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对每一项因素进行相关的案例展示,增强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直观感受,图片文字相结合,正常直观,感受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力,

土壤剖面(8min)【承转】我们学地球的时候,有圈层的内外结构,那土壤在长时间的

演化之下,会形成什么特点的圈层呢。

【讲授】我们土壤了,不讲圈层结构,而是讲土壤剖面,它是指指从

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

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而这样的土层有六个,这六个土层就构成了

我们典型的土壤剖面,他们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

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板书】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

母岩层-特点

【思考】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重要,但是也比较容易理解,同学们自学

125页的知识点,记得勾画重点哦,结合图形,将六个土层的特点归

纳总结,3分钟后我们请6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思路吧

【学生】略

【讲授】很棒,同学们都抓住了重点,我们一起跟着老师的PPT来梳

理一下吧。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

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

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讲授】上面的土壤剖面是自然形成的,那结果人类活动的土壤有什

么特征了,认为土壤我们分为3层。分别是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

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熟

土,就是说被人开垦过的土,比如说,在一片草原中,如果有人想要

用地,种植农作物,那么他就要进行土地的整理,整理后的土壤为熟

土。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阅读】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阅读126页的阅读资料,思考老师

PPT上的问题。

【讲授】书上以及表达得很直观严谨了,同学们归纳总结的时候要结

合咱们前面学习的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土壤剖面的特点,注意与森林和

土壤植被的特点相联系。

学生回忆圈层结构

的知识,深入到土壤

剖面的理解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

上,理解个土层的特

点,结合形成因素及

各因素的影响和作

用机制,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深化理解知

识点的能力

学生结合实际理解

图文结合,理解实际

情况中土壤所表现

出来的特点

土壤剖面主要运

用独立思考和自

主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读图分

析,建立空间思

维。教师的角色

从单纯的知识传

递者转变为学习

情境的创设者和

共享者,改变以

往以灌输为主的

教学模式,关注

学习者在地理学

习中的探究过程

与实践体验,从

而充分调动和维

持学习者对地理

学习的积极情感

过程,培养学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

动机和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0p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