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11年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1 15: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无锡市2011年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第一卷、第二卷上各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否则答题无效。 ..................

第一卷(选择题,共4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文学常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濒临bīn 摭拾zhí 哺育bǔ 便宜行事pián ....

B.发轫n 蜷缩juán 妃嫔.rè..pín 直栏横槛jiàn

C.社稷击jū 敕造chì 少不更事ɡēnɡ .jì 狙...

D.炽热chì 搭讪秀jùn 情感慰藉..shàn 隽..jí

1.C(A便biàn B蜷quán D藉ji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纹身 寥廓 色彩斑斓

B.谛听 黯淡 扯淡 军需品

C.工夫 和霭 退色 一筹莫展

D.缘份 熨帖 宏扬 水蒸气

2.B(A纹—文C霭—蔼D份—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利益考量,出现一些钩心斗角的现象也是难免的。 ....

B.政治老师说,家庭是社会细胞,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 五花 八门,不绝如缕,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

D.12月12日,江苏丰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校车侧翻事故,目前已造成15名学生死亡。 ....

3.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评论家认为: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B.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途径,鼓励引进 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C.《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于201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战争史诗故事。

D.截至到记者发稿时,泥石流造成的交通中断尚未恢复。

4.B(A前后不对应,在“构筑”前加“是否”C“故事”改“电影”D“截至到”重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苏轼等人一 起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作品有《河东先生集》。本文是其中“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 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

C.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他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他和法 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一个人的遭遇》是俄国作家肖洛霍夫所写,他曾经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 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火车正点》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运用第一和第三人称手法讲述故事,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5.D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火车正点》是海因里希·伯 尔写的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只运用了第一人称手法。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读本四部名著)

A.《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张飞出阵,三 笑而关羽杀到,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B.《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同鲨鱼英勇斗争的激烈场面,表现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仍然要顽强拼博、永不屈服。

C. 在沈从文的笔下,翠翠、祖父、天保、傩送这些善良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但这并不违背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表现人性的善良、美好;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甚至当地驻军似乎也能“与民同乐”,如端午节的表现就是如此。

D.《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揽财的勾当,可谓名副其实的“凤辣子”;贾宝玉挨打后,最伤心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挨打后,她第一个来看宝玉,且说出“你可都改了吧”这样出人意料的话。

6.D. “凤辣子”是贾母给王熙凤起的诨号,是喜爱之情的表现; 林黛玉不是第一个来看宝玉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7-9题。(15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候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月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不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人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非兵不利 盖失强援 ..

而秦兵又至矣盖将自变者而观之 ..

始速祸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犹且从师问焉彼与彼年相若也 ..

7.C

8. 文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中“以”,与下列句子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举匏尊以相属 ..

C.以地事秦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8.C

9.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望西山,始指异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9.A(名词作动词,礼遇,其余三项为意动用法)

10.下列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洎牧以谗诛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D(宾语前置,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指出,假定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的计策,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六国 与秦国较量,肯定能战胜秦国。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动哉”这句话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统治者。

C.文章3、4两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

D.文中连中“呜呼”、“悲夫”两个感叹词,为六国痛失灭秦优势而亡慨叹不已,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11.A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0-13题。(9分,每小题3分)

常 遇 春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容貌奇特魁伟,勇敢有力气,无人能比,有像猿一样长的手臂,善于射箭。当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后来看出刘聚最终不能成事,就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

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等到太祖的军队逼近牛渚矶时,元军在石矶上列阵,船距离岸边还有三丈多,没有谁能登上岸。常遇春驾小船飞快地到来,太祖指挥他向前。常遇春答应一声,持戈奋力直冲向前,敌人抓住他的戈,他就乘势跳上了岸,大喊着跳跃扫荡,元军纷纷溃败。众将乘机而上,于是攻下采石,进军攻取太平。被授官为总管府先锋,晋升总管都督。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以五股军队设置埋伏,大败陈友谅,于是收复太平,战功第一。太祖追赶陈友谅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他执行法令严明,军民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犯常遇春,晋升行省参知政事。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事情被发觉后,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 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 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太祖因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

太祖的军队包围了赣州,熊天瑞固守着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 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常遇春掘深城壕,并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

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

遂克太原。

常遇春和大将军一起攻打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支援。常遇春对徐达说: 我们的骑兵虽然已经会集,可是步兵还没有到达,突然与他们作战,必定伤亡很大,夜间去偷袭,可以成功。 徐达说: 好。 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来商谈投降,就请他做内应,于是挑选精锐骑兵,口中衔枚,夜间前去偷袭。扩廓帖木儿正点着蜡烛在研究军书,遇到来袭,仓促间竟不知从那里逃跑,光着一只脚,骑上一匹劣马,只带了十八个骑兵往大同方向逃去。豁鼻马归顺投降常遇春,得到了他的四万名全身披甲的兵士,于是攻下太原。

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

中。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得暴病去世,年仅四十岁。太祖听说了此事,大为震惊,悲痛不已。他的遗体运到龙江,太祖亲自出面祭奠,命令礼官们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礼官报上建议,照宋太宗哀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办事。太祖颁诏令说: 可以。 常遇春被赐葬在钟山的宽阔平坦之地,赐明器九十件放入墓中。将其灵位放在太庙享祭,并在功臣庙中塑肖像,位次都排在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

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常遇春深沉勇猛又果敢,善于安抚士兵,冲锋陷阵,从未失败过。他虽不熟悉经籍文史,但用兵却常与古代兵法相符。他比大将军徐达长二岁,却多次跟从徐达南征北战,听从管束,恭敬谨慎,当时可称名将的就是徐达、常遇春二人。常遇春自己曾经说,能统帅十万将士,驰骋天下,因此,军中又称他 常十万 。

(《明史·常遇春列传》有删改。)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B.臣义不与共生 义不赂秦 ..

C.长于大将军达二岁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D.以十八骑走大同 故为之文以志 ..

12.D (A、故事:旧事,成例。B、义:坚守道义。C、于:比。D、以,动词,率领/连词,表目的,来)

13.下列各组句子能够分别表现常遇春“勇敢”和“有谋略”的一项是

A.军民肃然,无敢犯 遇春以五翼军设伏

B.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 夜劫之可得志

C.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 臣义不与共生

D.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13.B(A前者是说他执法严明,不是说勇敢。C后者是说他讲忠义D后者是别人对他的称呼)

1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遇春外貌奇特魁伟,最初跟随刘聚为盗贼,但看到刘聚不会成事,就转而跟随明太祖。

B.邵荣和赵继祖密谋想发动兵变,事件败露后,太祖想宽恕邵荣,常遇春义正辞严,坚决反对,使太祖取消了宽恕邵荣的念头。

C.常遇春在攻克太原后,又率部队到柳河川作战,最后战死沙场,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惊,悲痛不已。遗体被运到龙江,元璋亲自出来祭奠。

D.常遇春深沉勇猛又果敢,善于安抚士兵,冲锋陷阵,他在军中听从管束,恭敬谨慎,成为当时的名将之一,被称为“常十万”。

14.C(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暴病而死)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18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4分)

译文: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太祖因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饮:使 喝酒。流涕:流泪。益:更加。重:器重。关键词各1分)

⑵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译文:可悲呀!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一贯暴力)所胁迫,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为 所 ,被。劫,胁迫,挟持。日、月,一天天,一月月。每处1分)

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博学:广博地学习,省:反省。知:智。每处1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每线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荷塘月色》)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

(7)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8)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9)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

16.① 金就砺则利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④弃掷 逦迤 ⑤ 惊涛拍岸 ⑥ 斜阳草树⑦ 层林尽染 ⑧寄蜉蝣于天地 ⑨ 岂因祸福避趋之

四、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罐,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了一些,矮的是棕榈,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放大: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 不抑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 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 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桨;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 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人、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 美丽总是愁人的。 天边吹来一阵凉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选自《武汉晚报》)

17.从文章的第4自然段可以大致看出沈从文墓的特征,请分两点加以概括。(4分)

17.(1)没有墓亭、墓道,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2)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上镌刻的是沈从文自己手迹,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每点2分)

18.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一句“美丽总是愁人的”,根据文意,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18.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 (2分)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2分)

19.简要分析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9.(1)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第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优美如画,为沈从文自己选定这块墓地找到了依据;(3)平静无波的河水象征着沈从文的性格,柔弱中却不乏坚韧。(各2分)

20.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沈从文是怎样一个人?(8分)

20.①沈从文一生爱水,②一生都在追求美,③受尽了委屈和排斥却无怨无悔,④柔弱而又坚韧,⑤朴素而不张扬。(每点2分,4点可得全分。)

五、语言运用(6分)

21.作者对韩国、日本“教科书”内容的描述,表达的观点比较含蓄,请你评述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观点。 ..

链接一:韩国1992年出版的教科书,宣称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 红山文明 ,哺育了中原的 黄河文明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被换成韩国商标。 活字印刷术 也被认为是韩国人发明,韩国专门建立了印刷术博物馆,并邀请各国客人免费参观,在国际场合宣传。

链接二:日本新版教科书,称日本发动 9.18 事变是由于 中国排日运动激烈 ;卢沟桥事件是由于 中国方面对日持续射击,进入战争状态 , 发展为以后8年间的日中战争 ;日本侵略者的屠杀是因为 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 。

答:观点一: 观点二:

21.可分韩国、日本表述或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观点(要点即可,一点3分):

(1)历史是客观的,永恒的,不可以附会,也不可以歪曲。(不给分)

(2)贪中华文明史以为己有,是民族自大的心理在作祟。

(3)犯了罪还抵赖,还倒打一耙,歪曲历史,是卑劣下作的表现。

(4)两者表现形式虽相反,但对历史的态度却有一致性,都因自己的需要写历史,都凭“自己太多的仇恨太多的荣辱,太多的患得患失”的情感来对待历史。

(5)韩国的做法不正确,日本的做法更是无耻。

(6)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不容篡改;我们今天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不能依据自身仇恨、荣辱和得失来对待历史”。

六、(7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民日报》台北12月11日电 (记者王连伟、孙立极)挥别“乱”、送走“盼”、走过“淡”,2011年,台湾人终于给了自己一个“赞”。台湾年度代表字大选日前揭晓,“赞”字以7221票拔得头筹,成为2011年年度代表字。

据悉,今年共有82个候选字,票数排名2至12名的代表字依序为:爱、创、忧、稳、安、望、祈、福、变、涨、和。

“赞”是什么?赞是肯定,是欣喜,是钦佩,是叹赏,是颂扬,是赞助。赞是一种情怀,赞是一种境界,赞是一种修养,赞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日常生活里,赞中也许蕴藏着深深的爱,赞中也许饱含着浓浓的情;赞既可解读为关注中国及世界各个领域的变迁,也可探测为人的心灵力量与能量;赞中也许昭示出对坚守人生的颂扬与展望,赞中也许盛满了对人与社会发展进步后无量的幸福

请以“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8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