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2

更新时间:2023-11-06 16: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 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2.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3.分析鲁镇的“不变”

4.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 5.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文中的“变”与“不变”

2.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结合运用鉴赏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 (PPT展示) 1、作者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

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

“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 4.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三、检查字词 1、生字

监生(jiàn) 寒暄(xuān) 烟霭(ái) 镯子(zhuó) 朱拓(tà) .....瘦削(xuē) 间或(jiàn) 诧异(chà)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谬种(miù) 尘芥(jiè) 形骸(hái) 模样(mú) 新正(zhēng) .....俨然(yǎn) 荸荠(bíqí) 驯熟(xùn)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 蹙缩(cù) 诡秘(guǐ) 怔怔(zhèng) 醴酒(lǐ) ......

炮烙(páo)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陈抟(tuán) .....2、生词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 太阳的温暖。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蹰: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四、疏通文本,把握结构

迅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 ⑶开端: 初到鲁镇 ⑷发展: 被卖改嫁 ⑸高潮: 再到鲁镇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五、“变”与“不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重回故乡所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之处?

明确: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封闭封建的鲁镇。变化的的是祥林嫂,见文章第三段“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2、再浏览课文,找出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三次肖像描写) 明确:

(1)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2)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

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3、为什么短短几年,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什么?(预习的任务) 明确: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又丧夫——丧子——被歧视——沦为乞丐。 4、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什么使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不复存在?她真的是穷死的吗?谁是幕后真凶?(重点) 明确:首先要从死者生前接触的人入手调查。 最后目睹人——“我”。分析“我”和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

明确: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2、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理由是?

明确: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据为两半。

3、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 明确:“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4、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悚然,踌躇,支吾,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5、思考“我” 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明确: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凶。 接触最多的人——四叔四婶。分析与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你认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比较异同 明确:“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1)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已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2)“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3、你觉得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

明确: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们负有责任但不是真凶。 与她接触多的人——柳妈

1、通过对话分析柳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对祥林嫂做了什么?对祥林嫂之死有责任吗? 明确:柳妈:“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 受压迫的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9g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