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更新时间:2023-04-23 08: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张二寅

引言

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也是中央首度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昨日(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度强调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整个亚太也应当推进改革创新。他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从民间到官方,“供给侧改革”出现的频率在增加,甚至成为最高经济决策机构的新思路,期间透露的信号是很丰富的。

供给侧管理的前景展望

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2015年11月12日发表《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他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

第一,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是说,经济萧条了财政就扩大赤字,经济膨胀了财政就收缩赤字。货币政策从需求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管理来看,就是经济萎缩了就扩大信贷规模,通货膨胀了就收缩信贷规模,实际上这是需求侧的管理办法。供给侧管理是说,西方有一个供给学派,它提出要减税,减税扩大生产、刺激创业、发展小微企业、增加制造业的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这是两个方面,鼓励创业,中小老板就多,中等收入者就增加;增加就业,有工资收入的人就增加。增加收入就能刺激消费,而且增加消费还有几个连带作用:第一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第二是提高劳动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另外,需求和供给可以良性互动,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有需求才能购买,光投资建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没有就业,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就业人数少,造出很多产品,最后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只能出口,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转型。

第二个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 第三,要从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

反对三驾马车需求理论的应该首推吴敬琏,他给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公式:

人力资本+物质资料+效率=经济增长

可惜的是,唯独缺了关键的要素——市场容量。

供给主义发端于美国的拉弗,面对上世纪美国的滞胀,他搞出了一个凸形曲线,指出减税可以让税基加大,带动经济增长,进而增加税收,改善财政状况。

然而,该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饱受质疑。

新宏观主义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供给主义的来龙去脉。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供给主义的历史渊源

自然经济中,一个地主雇佣一百个长工生产粮食,另一个地主雇佣一百个长工生产衣服,在生产过程中,地主发工分记录工时,年底结算,长工们有的领到粮食,有的领到衣服,彼此有多余的,相互交换,地主剩余无多,基本满足自身需要,简单再生产年复一年。

后来,不但要求粮食、衣服、还要车子、住房、通讯,更要精美的食物、时尚的衣服、快速的交通、宽大漂亮的住房、迅捷的通讯,于是产业内部的中间加工产生了,分工与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巨变,金银货币满足不了需求,生产者出具各自的借据或欠条来交换,但这需要加以甄别信用度,交易成本巨大,于是大家商议,由一家出具,大家都从它这里借。这就是央行,商品经济形成了。

问题出现了,原来自己出具的借据,希望持有人不来兑换,或者有贬损;而现在,借用别人的借条,需要还本付息,因此,希望能保值增值。于是生产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不但要生产的更多,而且要收回更多的借据。

这导致了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收获更多的实物财富,也就是实物利润不同,商品经济的目的是货币利润,因为企业主负有债务,需要还本付息。

自然经济的生产公式可以写成:

实物——加工增值——实物利润

而商品经济的生产公式则是:

货币——实物——加工增值——实物利润——货币利润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前者实际只有一个实物循环,货币仅为交换媒介;后者有实物循环,并增加了货币循环,而且货币循环引导决定了实物循环。

为了解析其内在机理,需要将纷乱繁杂的交换进行科学划分。 新宏观将交换做如下分类,从而将问题清晰简化: 一是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交换;二是工人与工人之间的交换。

第二种,也就是自然经济的情形,消费品之间要求成比例,遵循所谓的萨伊定律。这本质是消费需求之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货币中性,基本能满足斯密所主张的均衡,这里的问题并不大,这就是重农学派——供给主义——微观经济学的根源。

第一种,则是商品经济的情形,这其中的实质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交换,也就是工人的工资能买回他们的产出吗?它蕴含了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原因是:

货币是由央行创造的基础债务,消费需求是唯一的最终需求,但它来自初始投资需求,是初始投资需求的一部分,根据新宏观主义的产业树模型,顶级投资最终分解为中间加工级产业的货币利润和工人工资,也就是派生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并首次从理论上推导出两者比例关系,而消费需求承担了初始投资需求保值增值的重担,要求部分大于整体,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导致派生的投资需求溢出,货币不得不粗放发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论断:宏观投资必然亏损,这里的宏观投资也就是顶级投资,它的货币来源是央行借贷。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新宏观主义对投资需求的结论是: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来源,因此,它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投资需求的实现有赖于消费需求,但这必然要求部分大于整体,因此,仅有投资需求是不充分的。同时,所谓的均衡理论在此也不能成立。

该结论可以得到大量的实证检验,比如产业龙头企业的亏损、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而失去订单的中间加工级产业的投资需求预期悲观,纷纷溢出实体,也就是所谓流动性陷阱。凯恩斯发现了这一规律,要求政府顶上去,让它扩大投资,替代原有的顶级厂商,的确可以给社会资本带来利润和工人就业,但政府的债务势必越积越大,这就是债务危机。

而有些过剩资本则乘机囤积原油、煤炭、钢铁、房子,推高生产生活成本,而企业原有的消费不足又无法摆脱,只好限产保价,但这势必进一步减少需求,于是进一步减产,滞胀形成。

凯恩斯的诟病除了债务危机和滞胀,就是政府投资亏损。然而,经济学家对亏损的原因还仅仅停留在产权、寻租等微观层面上,他们认为政府的干预是万恶之源,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自由主义者据此攻击政府干预。

的确,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他并没有解决宏观投资亏损的命运,只是让政府替代顶级投资,成为冤大头,出了力,还挨骂。凯恩斯主义尽管被称之为需求管理,但是他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反对均衡的理论,只是要求恢复到原有轨道上去,好比一辆偏轮汽车,换另外一条道路,还是会偏。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弗里德曼认为存在货币超发,这也是事实,因为宏观投资是亏损的,意味着该过程有货币漏出,即中间加工级产业的利润和工资储蓄,而为了保就业和社会稳定,政府又不得不扩大投资,央行甚至量化宽松购买国债,这其中的货币漏出制造了资产泡沫,最终形成长期通胀,也即这种货币发行方式是粗放的。弗里德曼还认为,经济系统的不稳定在于部分准备金率,因为所谓的货币创造实质是创造债务,而累积的债务总额远大于基础货币,一旦集中提现,则必然发生挤兑危机。

然而,他的看法还是没有看到根本,商业银行只是衍生了债务,而央行才是创造了基础债务。他的理想是均匀地按比例地发行货币,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为该理想并没有改变货币的债务性,系统仍然受制于央行的债务约束。如果这些过剩资本借贷给企业,则形成企业债务危机。如果借贷给消费者,则形似次贷危机。

正是债务推动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因为原有的消费存量释放或外部的顺差带动了经济复苏,产出增加,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会抑制顺差,从而消费不足的问题暴露,加上规模效应,于是物价下跌,货币当局放松信贷,加杠杆,催生资产泡沫,形成繁荣阶段;随之将触发企业盈亏点,债务压力凸显,以及过剩资本炒作的房价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企业被迫限产保价,而工人的收入降低进一步减少了消费需求,只有继续减产,形成滞胀;货币当局为防范通胀而紧缩,结果形成产出减少,物价下跌的萧条期,这就是完整的复苏、繁荣、滞胀、萧条四阶段,它是加杠杆减杠杆的过程,也是债务危机的形成到破灭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马克思对经济周期有深刻的认识,并将此归咎于剩余价值。 然而,根据剩余价值的定义,它是工人创造,又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工人创造的必然是实物利润,因为工人不是印钞工。马克思的另一句论断:“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论》第一卷188~189页)看起来令人费解,好像自相矛盾,实际上,“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实质就是实物利润,“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而是货币利润,“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说的是既需要实物利润,也需要货币利润。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必须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都得到实现。但是,经济周期恰恰是债务推动的,大量的实物利润无法实现其货币利润。

马克思观察到的剩余价值实现是微观个体特例,而经济周期则是剩余价值未实现的宏观整体普遍表现,两者一个是货币利润实现,一个是未实现,由经济周期来否定剩余价值是不合逻辑的。或者说,经济周期是群体性剩余价值无法实现的结果。

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宏观的货币利润,但这是供给主义无法给与的。

供给主义源自自然经济的重农学派,忽视了货币的债务性,只关注交换的比例问题,形成所谓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念,将市场视为无限大,将自己的视角偏执于生产要素的提升上,认为提高经济竞争力即可摆脱困境,殊不知,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这意味着抢夺别人的市场份额,对于大的经济体是不可持续的。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共同犯错的原因在于受供给主义的误导,没有发现货币利润的重要性,以及货币的债务性。吴敬琏非常反对投资,因为他观察到投资的效益低下,这实际是因噎废食。凯恩斯发现了投资的必要性,但未证明其不充分性。

需要做的是改变货币发行方式,消除其债务性,对投资需求进行价值补偿,实现其货币利润,新宏观主义的方案是储备需求,也就是央行市场化购买准公共品,社会免费使用。

二、供给主义的前景

下面图表为美国1982-1991年的实际经济路径。

由上可以看出,从1982年至1986,的确走出了一段繁荣路径,然而,随后却是5年的严重滞胀和萧条,而里根总统制造了有史历来最大财政赤字,被称之为赤字总统,拉弗曲线并没有出现,供给主义也被称之为没有凯恩斯名义的凯恩斯主义。美国1990年后之所以出现互联网浪潮,原因是负债率和物价已处于低位,而技术早已存在。

吴敬琏、余永定、贾康、周天勇、刘鹤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均支持实施供给侧管理,同时要求提高赤字上限,也即是名义上改善供给,里子裹着凯恩斯主义,这样成功了就是供给主义,失败了则是凯恩斯的过错。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事实上,供给主义的主张在中国也不是小鲜肉,1995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即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论断;时至今日,政府又应了吴敬琏所指,加强改革,简政放权,不搞强刺激,定向喷灌,但随之钱荒出现,PPI惯性下滑,经济持续走低,于是,不但降准降息,放松货币,准生二胎,刺激楼市,而且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提高赤字,结果必然是债务高筑,提高上限,泡沫暴涨,而实体衰退,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工人失业。

即使为了恢复以前的顺差拉动,那么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创新高科技能在近十年内赶超美日欧吗?如果不能,那就还是要回归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有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因为工资成本上涨了。问题是原因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呢?他们接着说,是因为教育和就业衔接不好。那不改教育,而放开二胎,失业人口岂不越来越大?

工资成本上涨的根源不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而是房价房租高涨,是过剩资本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放开二胎,降准降息,能去房地产库存吗?恐怕不能,因为这些二胎是有买房的愿望,而无买房的支付能力。如此,既然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刺激推高房价,期望房产投资拉动经济,难道不是南辕北辙?

余永定很困惑,现在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雾霾、水污染已经让国人度日如年,那么如何改善?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有人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主要是政府管制的领域太多,那么,现在大多数的垄断性行业已经放开,为什么民营资本还是徘徊不前呢?

根子在于没有盈利空间。

储备需求的当前方案是:以荒漠绿化、污水整治为房地产业的突破口,央行支付清洁空气、净化水的费用,引导民营资本、社保等购买并长期持有能生产准公共品的资产,带动建筑农民工转型。并据此给全球减排做出贡献,推动国际碳交易,获取顺差。创新不是喊口号,要制造利润空间才能有效落实。

如何从根本上推动技术创新?

那就是要从宏观制度上给予安排,央行在新型财富市场上,逢低购买重大专利,以此实现发明人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储备了智力。

有人说,这样的制度避免不了造假和专利失效,那么风投能保证100%的成功?央行购买不是为了某一风险投资保底,而是为这一风险制度保底。

专利尽管有可能失效,但智力储备不会失效。正如INTEL芯片,私营业主总是在前一代产品未到使用寿命期,就急忙推出下一代,为的是收回研发成本,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造成大量的社会财富浪费,为什么不将二代、三代、乃至四代技术储备起来,在第五代更新?

还有人对储备需求的字面意思进行揣测,讲煤炭、钢铁、原油等不适合储备,因为会造成使用价值贬损。事实上,大宗储备是商业银

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

行基金所为,主要目的是高抛低吸,抑制过度投机的追涨杀跌,保持生产的规模效应不丧失。而央行购买储备则前延至开发勘探一级,即购买勘探成果,实现以山河为仓,智力为库。

当然,理解这些需要更新宏观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zt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