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第六章、论因果

更新时间:2024-02-29 08: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论因果

导读: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造恶因,等到出现报应的时候才后悔,想要免除恶果,可是已经晚了。印光大师强调因果是通三世的。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指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指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

遭受一切不如意事;这样,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 佛教从众生平等和六道轮回的观点出发,提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必须戒杀。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杀动物与杀佛也没有区别。印光大师谆谆告诫,在各种罪业中,杀的罪是最重的。他又引用儒家圣人孔子的话,孔子说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因为偶尔是众生,用它殉葬就断了慈悲的种子。又解释孟子的“君子远庖厨”,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

一、明因果之理

223、因果法则,是圣人治理天下,佛陀普度众生的大法。就佛法的道理而言,

从凡夫地到佛果,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就世法的道理而言,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孔子赞叹《周易》,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与积不善,是因;余庆与余殃,是所得之果。既有影响到一家人的余庆、余殃,难道就没有本庆、本殃吗?本庆本殃,就是积善与积不善的本人,来生后世所得的果报。这个果报应当大于子孙们遭受的余庆余殃百千万倍。普通人看不到前世和后世,就可以说这样的事情不存在吗?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是夏朝大禹所著,周朝的箕子将它陈献给武王,书的末后有五福六极之说,阐发说明三世因果的意义,极其确切。但是,宋时的儒者说:“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为了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其实并无此事。”这是

断定人死即死,身体朽灭腐化了,神魂也已飘散。纵然真的有剉、斫、舂、磨等酷刑地狱,又能向谁用刑?既然灵魂已经飘散,让谁去投胎受生呢?所以他们断定没有什么因果。然而,《春秋传》、《汉书》、《史记》中常常记载有冤枉被杀着作祟,蒙受恩惠者报德的种种事实,这难道都是前贤先辈为佛教预先准备好的骗人把戏吗?既无因果,无后世,则圣人尧与暴君桀都同归于尽,死后没有两样,那谁还肯勤勉地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呢?因为实实在在的我已经死了,留下一个虚名,对我何用?如果是这样的话,善得不到勉励,恶也受不到惩罚。这就会让天下大乱啊!

原文: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

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

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续)标本同治录序

224、佛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彻底地阐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说因果是小乘,从而不肯提倡,这都是些专事空谈,不修实在功德的人。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么能单独视它

为小乘呢?古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指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不就是“诚明合一”的道理吗?“诚”,就是“明德”,是人们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妙性,为“性德”。由于没有克己复礼的功夫,“性德”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之为“阴”。“明德”之上,再加一个“明”字,即“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显著,称之为“阳”。修德的功夫达到极处,性德就能圆满彰现。“诚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明明德的功夫,为格、致、诚、正、修;至善的事业,为齐、治、平。然而,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齐、治、平,并非是凭空产生,无根无据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什么是使它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呢?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好凶祸,厌

恶吉祥,以灾为幸,以祸为乐的。听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的话,贤良的人,必定会更加勤恳修持,而不肖的人也会努力行善。不断勉励自己,久而久之,则恶业消除而智慧显现,没有过错而性德显明。虽然过去是不肖浪子,现今却已成为有德贤人。因此,“诚明合一”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修持已经足够了,但是要用它心所建立的真理,是流传万世而不变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智慧之光和普照法界的佛光啊!

原文: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是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所谓道,果何道也。非诚明合一之道乎。诚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

不生不灭之妙性,乃性德也。由无克复之功夫,则不能显现,故谓之为阴。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干夕惕,兢业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德之事显著,故谓之为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诚明合一,即所谓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功夫,为格、致、诚、正、修。后此之事业,为齐、治、平。然此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齐、治、平,非凭空即能如是。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何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人虽至愚,决无好凶恶吉,幸灾乐祸者。闻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贤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为善。勉为既久,则业消而智朗,过无而德明。昔为不肖,今为大贤。是知诚明之道,于自修则已具足。于教人,非以因果相辅而行,亦不易尽人悉各依从也。合因果诚

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与普照法界之佛光也。(续)婺源佛光分社发隐

225、《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执著的是众生,

离妄想执著的是佛,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原因在于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近,修到后来就大彻大悟,虽证悟而归无所得。逆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远,修到后来就永堕恶道,随堕落而“性德”亦无所失。明白这一点,则愚人可以变为贤人,贤人可以变为愚人;长寿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长寿;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灭绝,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有祸福吉凶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无依据,无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有依据。譬如山高不可登,有的人由此停步,望山兴叹;有的人则凿岩设砌,开出一条路来,那么高山绝顶也可直到。古今之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累劫祸害后世。若不修德,即使亲身做到富甲天下,贵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声势显赫的宰相地

位,能够在有生之年不被杀戮,不惨遭灭门者,有吗?难道这些人都是本不该富贵而该灭绝的吗?袁了凡就很懂得“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改变了命运。所以,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了的。前因,世俗的称为“天”,天定者胜人,是讲天命半点不由人,前因难转;人定者亦可胜天,是讲命运不是固定的,通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修持,前因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以现在的善因,消灭了前面的恶因。但如果恣意妄为,为所欲为,则结果相反。懂得了这个道理,则愚蠢者也可变得贤良,平庸者也能够超拔卓绝,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随时随地从善而已。 原文: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

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弈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

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226、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众生常造恶因,想要免除恶果,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奔走。常常看见无知愚人,稍微做了一点善事,即盼望得大福报;一遇到逆境,便说做善事不

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退心,放弃作善,反过来诽谤佛法。他哪里知道“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奥旨。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指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指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这样,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并且他还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说:“若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若被人轻贱,此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今世被人轻贱的缘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转变由心”的含义了。

原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

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正)与卫锦洲书

227、念佛虽能消灭过去的恶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与大怖畏心,把损人利己

的私心,转为普利众生的菩萨行。那么不管是过去世的,还是现在的所有恶业,都会凭借此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而消灭净尽。

原文:念佛虽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三)复康寄遥书

228、人们修福造业,总不会超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属于身业,后意属于心,即意业。三业,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事,罪业极重。第一、杀生。学佛的人,应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都知道疼痛,都贪生怕死,不可杀害。

若杀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杀业,来生后世,必被他杀。第二、偷盗。凡他人的财务,未经许可,不可私自拿取。偷轻物,则丧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会害人身命。偷别人的财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折了自己的福寿;失去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必所偷的还要多上许多倍。如果是用计谋取,或者是以权势威胁强夺,或者是为人管理财物作弊贪污,都叫做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的败家子;廉洁的人,必生贤良的好儿郎。这是符合天理的因果规律。第三、邪淫。凡不是自己的妻室,无论贤良卑贱,都不可以与她行淫。行邪淫就是败坏人伦,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贞洁的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

于前,儿女稟承自己的气分,决定难以正而不邪。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间的正淫,也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儿女;即使生,也难以养大成人,即使成人,也会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痛苦却牵累一生并殃及子女及孙辈啊。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为身业善,犯了则为身业恶。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也就不真实,就会大失人格。绮语,即说风流邪僻的话,让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了,必定会邪淫,而丧失人格,或犯手淫损害身体。绮语的人,纵使自己不邪淫,也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来,或作母猪母狗。如果生在人中,当作娼妓。开始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性病一发,则苦

不堪言。做人幸有口说话,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呢?恶口,即说话凶暴,如刀如剑,让人难受。两舌,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以上四方面都不犯,则为口业善,犯了则为口业恶。三、意业。意业有三,即贪欲、瞋恚、愚痴。贪欲,对于钱财、田地、物品,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论自己是不是有理,若他人不顺自己意,便大怒,并且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导。愚痴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但是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什么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都是愚痴。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为意业善,犯了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全部都善的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的人诵经念佛,所得的功德要大百千倍。

原文: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学佛之人,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二、偷盗。凡他人之物,不可不与而取。偷轻物则丧己人格。偷重物,则害人身命。偷盗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寿。失己命中所应得者,比所偷多许多倍。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之子。廉洁之士,必生贤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室,无论良贱,均不可与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坏乱人伦,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

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之人,必生不贞洁之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自己之气分,决难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当有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者,儿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难成人。即成人,亦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苦直到终身与子女及孙辈也。此三不行,则为身业善,行则为身业恶。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者,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亦不真实,其失人格也大矣。绮语者,说风流邪僻之话,令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必至邪淫,以丧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纵不邪淫,亦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或作母猪母狗。若生人中,当作娼妓。初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

梅毒一发,则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耶。恶口者,说话凶暴,如刀如剑,令人难受。两舌者,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此四不行,则为口业善,行则为口业恶。三、意业。有三:即贪欲、嗔恚、愚痴。贪欲者,于钱财、田地、什物,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嗔恚者,不论自己是非,若人不顺己意,便发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谕。愚痴者,不是绝无所知。即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谓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皆名愚痴。此三不行,则为意业善,行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229、“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杀他人的父母,他人也会来杀他的父母;杀他人的兄弟,他人也会来杀他的兄弟。善心事奉自己的亲人,他的儿子必然孝顺;善心事奉自己的兄弟,他的子女必然和睦。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此看来,孝亲敬兄,爱人利物,都是自己后来幸福的基础;损人利己,伤天害理,都是自己后来灾祸的根本。人即使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欢灾祸、趋凶避吉的。然而研究他们的言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就在于他们没有遇到明理的人,为他们详细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才能使天下大治太平呢?那就要帮助天下的人,都能知因识果,则贪、瞋、痴心不至于兴盛,杀、盗、淫业,都不敢妄为。爱人利物,乐天

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无论走到哪里,无不是光明的前途。

原文: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识果,则贪嗔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续)到光明之路序

230、佛与众生,心体是一。然而佛与众生的受用,却是天地悬殊,这是因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本怀,没有人我彼此分别的心。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没有能度所度的分别。所以得福慧具足,为世间之至尊。众生唯以自私自利为前提去作事,对于父母、兄弟这样的至亲,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况是对旁人、世人呢?故众生所感业报,或生到人间而贫穷下贱,或堕入三途恶道。即使能够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禅定,得生人天乐处,但因为没有大悲心的缘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于福报一尽,仍然会再堕落,可不悲哀?所以,一心想要利益别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损人利己的,却偏偏是害了自己。

原文: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佛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纵度尽一切众生,亦不见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为世间尊。众生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正)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231、天下的事,都有因缘。事情成功与否,都是由因缘决定的。虽然有操纵成败的人,但其实真正的根本权利,还是在于自己的前因,而不在他的现前缘分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了。(若知前后因果,则困窘、顺利、获得、丧失,都是自作自受,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愧自己无有德行,不见人天会有什么过失。见文钞正编《何阆仙家庆图》序。)安于本分,尽职尽责,则无时无处不自得了。

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见正编何阆仙家庆图序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正)复周群铮书五

232、人生世间,之所以能成德成才,建功立业,有一才艺养活自己及家人,全仗“文字”主持的功力。“文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夫变为圣人,愚蠢的人变为有智慧的人,贫贱的人变为富贵的人,有疾病的人变为健康的人。古代圣贤的修道法脉,得以流传于千古,身家经营的财产,得以遗传给子孙,没有不靠文字功力的。倘若

这世上没有文字,则一切事理,就会混淆不清,而人与禽兽没有不同了。文字既有如此的功力,就该十分的珍重爱惜。我却常见今人对字纸任意亵污,简直把至宝当成粪土,哪有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的呢?

原文: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正)挽回劫运论

233、诸恶业中,唯有杀业最重。普天之下,几乎没有不造杀业的人。就算毕生不曾杀生,可天天食肉,即是天天杀生。因为没有杀,就决定没有肉,屠夫、猎人、渔夫,都是为了食肉者所需而代为杀生的。食肉吃素一关,实在是人们祸福升沉,天下治乱的根本,不是细微小事啊!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想要长寿安乐,免遭意外灾祸的人,就应当戒杀吃素,这是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妙法。(正)劝爱惜物命说

原文: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沈,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

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234、须知水里游、陆上跑、天上飞、洞里藏的各种动物,其灵明觉知之心,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因为宿业深重,使其形体和我们相差很远,口不能言。观察它们求食避死的情状,就可知道是与人无异了。我们秉承宿世的福力,幸而生在人道,心有智慧思虑,正该推崇天父地母、民胞物与的情谊,以期不辜负“天、地、人”三才之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同声赞扬天地教化养育的恩德,使人类与万物各得其所,都能同受天覆地载,同乐天年。倘若不去体察天地的好生之德,恣意放纵自己贪吃的念头,以我的强大,欺凌弱小的动物,用众生的肉,填饱自己的肚子,如此下去,一旦过去生累积的福报享尽了,杀业就会

现前,要想不改头换面,不受辗转杀食之报,能办得到吗?况且肉食有毒,这种毒素是动物被杀时的瞋恨心所聚结产生的。所以大凡瘟疫流行,素食者很少传染。另外,肉是秽浊的食物,食后血液污浊,神智昏迷,发育快而衰老早,最容易使人生病。蔬菜瓜果是清洁的食品,食后口气清洁,神智明朗,健康长寿并且不易衰老,这是因为素食富有溢补之力的缘故。这个虽然是卫生常谈,但实在还是回归本性的至论。只因世俗习以为常,代代相传,导致人们积迷而不返。要知道,仁爱人民的人必能爱物,而残害生灵的人也决难仁爱人民,这是习性驱使的。所以圣王治世,连鸟兽鱼鳖都能获得他的恩泽;以正确的道理教化人民,则黏蝉的竹竿及打鸟的弹弓都没有了。试想从故至今,凡是残忍贪吃的人,家门多数没有后人;而仁爱慈悲

利济万物的人,子孙必定昌盛。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孔子断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贪吃肉食者,如来预言他们随后定会得到偿报。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正)宁波功德林开办广告

原文: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吾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受

彼展转杀食,其可得乎。况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健而难老,以富有滋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实为尽性之至论。因俗习以相沿,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者必能爱物,残物者决难仁民,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鸟兽鱼鳖咸若。明道教民,黏竿弹弓尽废。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远庖,此系随俗权说。固宜永断荤腥,方为称理实义。

235、或者有人说:“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有,为什么不施舍救济呢?只是热心于不相关涉的异类,这难道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吗?”答:“你是不知道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道理啊!人与动物外表虽然不同,内在的佛性却是相同无异的。动物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沦落成异类,人以过去世的善业,幸得人身。如果人对动物不加以同情怜悯,任意吞食动物,那么一旦我福享尽,被杀与被吃的动物的罪受满了,就会改头换面,我变为畜生,它成了人,

就这样从头偿还,充填他的口腹。须知刀兵战争的大劫难,都是宿世的杀业感招的。若无杀业,纵然身遇贼寇也无危险。那些平常凶恶歹毒的贼寇,面对没有杀业的人,也会心生善念,不忍杀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灾难横祸,戒杀放生的人也是绝少遭逢的。由此可知,爱护动物的生命,原本其实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对于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人,也应当随分随力实行周济,岂有戒杀放生的人,就不做这些慈善公益事业的呢?然而,鳏寡孤独虽然深为可怜,尚未至于死地,动物则如果不行救赎,立刻就会成为拈板上的肉、鼎锅里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里去了啊!”又有人说:“物类无尽,能放多少?”答:“须知放生一事,最可贵的地方,其实就在培养人们爱护物命的善良慈悲之

心,希望人们能够体会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怜悯之心,不忍食肉。既不食肉,捕捉杀害者也就会停止杀业。这样,水陆空行一切物类,就能自在飞走游行于它们各自的世界。这岂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当作一大放生池了吗?纵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有无量的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且不止一个人呢?再说戒杀放生,还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除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所以说戒杀放生,正是在提前周济,让人们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鳏寡孤独等苦,长享富贵长寿等乐。这难道不是让全天下众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请大家仔细地想想吧,戒杀放生究竟是积极帮助人,还是只积极帮助动物,

是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呢?”(正)极乐寺放生池疏

原文: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

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236、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彼此生养关爱,这叫做“互生”;另一方面,互为冤家对头,循环报复,这就叫做“互杀”。佛虽然在各种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的见闻,真心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心,示现各种异类,供人杀食。既被杀之后,现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情景,使一切人,知道是佛示现。这是佛陀的大悲权宜之法,以此希望可以教化众生戒杀放生,从而消除杀劫,令众生都得安乐。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

鳖腹,都有佛化生其中,惊人耳目,息世杀机。如此奇闻,各种典籍上记载很多,怎么能详述得尽呢?未杀之前,都说是畜;既杀之后,才知是佛。因此要知道,杀生,就等于杀佛。即使它不是佛变化的,也是未来佛,杀而食之,罪恶之大,必海深,必山高。应该赶紧痛下决心戒杀,才能得到解脱。要知道,人和动物形体虽异,但是灵敏和愚蠢也是会互相变换的。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可是蠢人,愚昧无知;动物虽然蠢,灵敏的动物也很有智慧。五伦八德,也不会比人差;而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怎么还敢以我强,杀食其肉呢?害自己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转相报酬,常被人食。纵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续)物犹如此序

原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循环报复,互杀。佛于诸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现诸异类,供人杀食。既杀之后,现诸异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现,冀弭杀劫,以安众生。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皆有佛栖。惊人耳目,息世杀机。载籍所记,何能备述。未杀之前,均谓是畜。既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异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须知人物虽异,灵蠢互形。蠢人识暗,灵物智明。五伦八德,固不让人。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敢以我强,杀食其肉。致令未来,常受人食。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

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

237、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做不到,应当持六斋和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到月小,即尽前一日持斋。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做各种功德),由渐渐减少最后做到永远断除荤辛,才最好。即使没有断荤,也应当买现成的肉,不要在家中杀生。因为我们常常希望家中吉祥,如果天天杀生,则家就成了屠宰场。屠宰场是怨鬼聚会的地方,太不吉祥了!因此应当切戒在家中杀生。(续)一函遍覆

原文: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238、人只因为不知道设身处地,反观自我,所以把极惨极苦的事,强加在动物身上,而心中还觉得欢悦,称之为“有福”。却不知道他宿世所培的福寿,因此就渐渐消失了,而未来要受的苦毒,生生世世没有了结的时候!倘若在杀生食肉时,一想

到此,纵然以杀身逼迫,叫他杀生食肉,亦有所不敢。(三)劝戒杀放生文序 原文:人唯不知设身反观,故以极惨极苦之事,加诸物而中心欢悦,谓为有福。而不知其宿世所培之福寿,因兹渐渐消灭。未来所受之苦毒,生生了无已时。倘于杀生食肉时,一思及此,纵有以杀身见逼,令其杀生食肉者,亦有所不敢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