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二练 文学类文本

更新时间:2023-04-14 02: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选资料

主题三自然观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音

①我是在太阳和月亮交界的静音中,走进了树的年轮,在年轮里找到了月亮的脚印,轻轻、轻轻的,轻得只有时间才能听到脚步声……一阵狂喜,我从梦中惊醒,摸摸头发,头发湿漉漉的;摸摸衣服,衣服上停着水汽。

②原来,我坐在后龙山一块飞来石上瞌睡了。夜色下的山林盛满了银灰色的月色——无声、淡薄,是一种神秘的静。我站起来,伸伸胳膊,仰望月亮,月亮孤独、无言,是一种沉默的静,就像严肃的高考考场,当考生接到考卷,低头看考题的一刹那,考场里一种沉默的静音,这种静音是各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在沉思,在沉思中孕育着前途和理想,每个考生的心都会随着某一试题飞向远方。月色饱满、宽厚的静,沿着地平线一直伸向远方,没有一点声音,静静地在孕育着生命。大地沉睡了,山林沉睡了,野兔、山猫进入了梦乡……走进月色,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

③直立在月色中的千年古樟,树冠被无声的月亮勾画出银亮的绒边,这银亮的绒边就像跳跃着文弱的火焰,整棵古樟几乎被月亮照得通明。古樟下一株栀子花静静地开放着,我刚来时,它躲在黑夜里,瘦瘦的,青里带黄的叶片里藏着十几个花蕾。你选择了我坐在飞来石上做梦时,悄悄地在无声的月色中完全绽放了自己,我梦的时间有多长,长到能使一个花蕾绽放成鲜花吗?

④我弯下腰,扶起倒伏的栀子花,把脸贴着带露水的花瓣,没有声音,闻到一股香中带苦的味道。我把摸过头发,摸过衣服的手指放在鼻下闻了闻,也有一种香中带苦的味道,这是月亮上那个仙女的味道。苦难的栀子花像一个无人过问的哑女,静静生长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林中,风吹雨打,野兔山猫糟蹋你,你沉默无言。你在月色的抚慰下,静静地吐着芳香,悠然的草木香,这香气含着几份苦味,比芳香多了些深厚,有点像农家小妹一样素洁婉丽,也像农家悠长而流汗的日子。

⑤院子中的山茶花,沉默、哑音。深绿色的叶子和树干,一年四季落满了灰尘,像一个失音的女孩,没有听到它向上伸展的声音,只见它年年长高,开花。

⑥院子中的石榴树,没有听到它枯萎的声音,只见它年年有枯死的树枝在风雨中落下,

精选资料

没有声音。静静地,静静地在三年内枯死。

⑦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⑧静音在黎明的曙光中慢慢放大。

⑨山林一点一点地亮起来,是一种麻麻的亮。乡村上空飘浮着一层薄薄的,影影绰绰的,像雾,不像,像风,不像——是被黑夜过滤过,经月亮星星筛选过,洁净无污染的寻梦声——静音。它随着黎明的曙光,抚摸天下万物,便有了四季花草,使花更艳,草更绿,水更清。我呼吸着新鲜无声的空气,沐浴在曙光的静音中,林旁立着一株野百合,郁郁的,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浓香,洁白鲜嫩的花瓣上落满了露水,像刚刚沐浴后的少女,在黎明的静音中熠熠生辉。

⑩紧接着,永思堂开始开门,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只是厚重,开门时发出沉长的磨动声。拔闩声,开门声,接着村民走动的脚步声,汽车喇叭声,各种生活的噪声撕碎了黎明的静音。

?如此纯洁的静音,被生活的噪音揉碎,就像被时间揉碎了一个精美的梦境。

?静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环境,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内涵。人都想在一种没有噪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代人用分贝衡量生活中的噪音,都想有一个理想的静音环境。我看电视,把电视打到静音键,怕声音影响儿子学习,儿子玩电脑,把电脑打到静音键,怕被我发现。人们追求理想中的静音,但事实上真正的静音是没有的,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磁场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所以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静音环境。

?业余时间我喜欢画画,用的是本地一种特制的白裱纸,染制之后,色泽映现出古雅苍老,如同见到过去的日子。我摊开白裱纸,先画一轮圆月,圆月下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月牙河,月牙河是一幅长幅画卷,它记录了乡村的凡人细事,记录了四季花草,记录了随风飘荡的白云,记录了户部侍郎江一麟,衣锦还乡,牵着枣红马来河边饮水。记录了近代著名实业家、南通垦牧公司总经理江智源携巨款回故里重建永思堂……我欣赏自作的作品,静静的月色下,月牙河酣睡在月色中,一动也不动,没有声音,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美术作品都是用静止的画面把人的思维带入故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我放下手中的美术作品,家人已睡,夜已深,山峦、田野、乡村、河流都静得出奇,仿佛走入一个巨大的梦境。(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6期,有删改)

精选资料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同时又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反衬了月夜的静寂。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无声的月亮”匠心独运,月光本就无声,作者刻意突出这一点是为了表现月夜的宁静;“勾画”一词生动,富有想象力。

C.第⑩段中“撕碎”一词用得很形象,它将噪声对黎明静音的破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似乎看见静音支离破碎的样子。

D.本文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静音,表达了对静音的向往,但同时作者又明白在地球上真正的静音是不存在的。

2.作者为何说“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答:

3.作者在结尾处叙述自己描绘了一幅圆月月牙河图,有人认为此处是赘笔,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精选资料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精选资料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

,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

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

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

答: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精析

1.A[第②段画线句子没用运用比喻修辞,“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开门声……”,此处的“仿佛”

精选资料

不是比喻词。]

2.栀子花、山茶花在沉寂中无言地生长、开花;院子中的石榴树在沉寂中无言地飘落枯死的树枝,并最终在沉默中枯死。万物的生长和死亡都是无言的,所以说“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3.不是赘笔。圆月月牙河图突出了画面的静谧、优美、朦胧的氛围,并用静止唤起了作者对乡村的怀念向往之情,使文章更具美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章以月光美景开始,又以月光图结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4.C[“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把爬墙虎和其他植物相比较。]

5.“总体感受”是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

6.第一问:①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②“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

③作者注重爬山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

第二问:(示例)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4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