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2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安全生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是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大局,做好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安全生产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质和内涵来看,科学发展观与安全生产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真正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在提高人的安全文化、技术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追求的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抓安全生产就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大幅度地减少事故,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过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而“五个统筹”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在安全生产领域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发生一起重大事故,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经济的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因此,落实好“五个统筹”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事故总量降下来,把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遏制住,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各级领导都对安全生产工作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安全为了发展,安全就是发展”的安全理念,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厂安全生产状况的不断好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领域的各项工作,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安全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领导干部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能力,转化为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自觉行动,为此,应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将“安全发展观”放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使之真正成为分析问题、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重要方针。二是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把安全生产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评估体系、企业发展和经营者责任考评体系,并与各方面人员的奖惩挂钩,形成有效的安全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再好的设备、再安全的设备,也得靠与之相适应的人员去操作,否则,安

全生产同样难以保证。四是依法严格处理事故,依法严惩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人员及领导。

一方面通过对事故的分析、事故责任者以及其它人员的警示教育,达到防范事故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促使事故责任者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不断解决钢铁行业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促进我厂安全生产形势的不断好转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段安全生产的管理者,要结合自身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公司和分厂的决定,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分析,钢铁企业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煤气中毒事故等几大类。事故的发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装备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增进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技术素质、完善安全制度、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机制、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来避免钢铁企业事故发生成为必然。

1. 事故发生的机理与控制方法 1.1. 事故发生的机理

要想保证安全生产,控制事故首要的是要了解触发事故的原因。我们知道,由于事故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它所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原因、物质原因、环境原因等等。根据生产事故统计调查得知,在事故发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制约这两种因素的管理原因。。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中,重点要素是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点要素则是设备、设施缺陷。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交而发生的。即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了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事故。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由于管理控制缺陷造成的。管理原因制约着人、物、原因,只要管理控制措施上存在着缺陷就会促成人为或物质因素的存在,引起事故的发生。所以,错综复杂的事故从本质上分析离不开这几种原因,而能够制约这几种原因的则是管理原因。 1.2. 事故控制方法

至此,我们知道了事故的发生,物的因素是产生事故的基础条件,物存在着不安全状态如遇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触发就会造成事故,在人一物体系中,人一物是相互影响,相互干扰,互为条件的。根据事故交叉模式理论,为避免人的不

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交叉,就出现了控制事故的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而且受作业环境的影响(这是工效学观点)。另一观点是事故的原因是物质条件(机器、工具加工方法等)的设计,不具有本质安全化,遇到人的失误而造成事故,即在个人出现失误与疏忽时,要求设计具有人身故障自动安全保险性能。这两种方法并非互不适应,只是侧重点不同,控制措施的制订不可片面地偏向一方,控制事故必须是全面地、全方位地系统控制人和物危险因素。 1.3. 控制事故的一般方法和优选次序

(1) 消除机械设备、加工方法、材料或厂房结构中的危险因素。

(2) 用封闭或防护手段控制危险出现之处。事故的产生是能量失去约束失散而造成的。在能量易蓄积、变化以及可能与人接触的部位,采用封闭或防护手段,如压力容器安全阀、传动轴装安全罩、吊车吊钩极限装置等等。安全装置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求控制安全装置在使用中保持可靠性。

(3) 严格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4) 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危险预知训练,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减少人为失误。

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钢铁企业安全生产

完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关键是严格管理,从严治厂,依法治厂,采用培训先行,依法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发展观的方式。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从建立健全企业的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一基础工作抓起。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上,根据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在及时修订完善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上下功夫,实现生产有章程、管理有制度、作业有标准。同时采取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它是一种安全技术措施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检验安全目标实施、管理方法落实的安全管理措施,在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为了保障钢铁企业安全生产,具体方案如下:

1) 创新安全管理制度, 筑牢体制防线,这又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a) 强化队伍建设, 完善监管机构;

b)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c) 创新安全检查模式, 完善监控体系“ 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d) 完善安全预警体系, 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2) 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3) 坚持教育优先,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 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落实各项安全工作 5)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本质安全化水平 3. 建立钢铁企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近年来,国内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重大、特大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几十人的事故呈现上升趋势。事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或《事故应急预案》未规范化、程序化,执行不力,导致事故扩大,人员伤亡增加。 3.1. 《事故应急预案》的概念

《事故应急预案》是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针对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一系列处理紧急事故的程序、方法和步骤,它主要包括人员组成、事故现场组织、内外联系、人员抢救疏散、救护知识等,目的是控制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职业安全健康审核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时,必须对潜在重大安全事故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并做到全员熟练掌握。

3.2. 钢铁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的种类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分析,钢铁企业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煤气中毒事故等几大类。在《事故应急预案》的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企业潜在的或曾发生过的重大事故,根据不同的事故制订不同的《事故应急预案》,宁全勿缺。

3.3. 《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步骤

《事故应急预案》在制定程序步骤时,应本着简单、明了、易掌握的原则,明确地告诉职工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何去做。 3.4. 《事故应急预案》的应急设备

《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还应根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需要不同,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并且每年对应急设备至少检测一次,确保应急设备的性能良好。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投人使用。

3.5. 现场救护常识

通常安全事故发生后,会或多或少出现人员伤亡。如果救援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救护知识,凭一时之勇,反而会扩大事故。所以在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增加现场救护常识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培训,做到全员掌握。救护常识的制定要结合事故性质和造成的危害而定。

4. 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保障员工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重要性意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不仅包括安全宣传、文艺活动、管理、教育、经济等软手段的建设,还包括安全科技、安全工程、安全设备等硬技术的建设因此,在企业基层搞好安全文化建设,是对职工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深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强化安全管理,控制事故,才能增强钢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竟争力。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承钢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c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