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价值与迷信

更新时间:2023-12-08 19: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易经》的价值与迷信

文/陈敬淮

说起易经,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但是一旦说起街头算卦。估计很多人就不愿意了,认为那是迷信、是迂腐、是伪科学。

我且不说伪科学和科学的关系,我觉得说他迷信还是有点太过于偏颇的。当然了,我承认《易经》当中有一些糟粕,但是我们不能就全部否定了他的科学价值,如果那样的话,我认为就如同倒洗澡水把盆里的孩童也一起到倒掉一样。

美国著名作家菲茨基格德曾经说过:“测试一个人智力是否上乘,只要看他的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地思想,而无碍于行事”。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因为受到《易经》的启发和参悟,发现了二进制,成为计算机之父。他曾不止在一次公众场合说,二进制是中国的老子发明的。只是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殊不知《道德经》中的很多名理哲言就是来自《易经》。

一、易经的起源

关于易经的起源,目前说法还是不完全一致,当然了那要归于考古学家的事情,我们不必要太过于操心。从伏羲八卦算起的话,至今最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周易》的诞生也有三千年的时间了。 你也许会问,《周易》不就是《易经》吗?其实我认为这是不完全的说法。《周易》并不完全等同于《易经》。《周易》其实包括《易经》

和《易传》。相传早在七八千年千年前,由伏羲画八卦,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

后来先天演卦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被困羑里之时,根据先天八卦结合当时的地理位置演化了六十四卦,并且给每一卦装上了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再后来春秋时期孔老夫子删改诗、书、礼,唯独对《易经》是赞赏有加,曾经“韦编三绝”。带领弟子作了《十翼》,我们称之为《易传》。从此将已经由一本占筮之书升华为指导人们的理论哲学书籍。

《易经》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承认事物的对立面,承认事物的相互转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反面,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易传》以《易经》作为框架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天、人的普遍哲学规律。主要就是为了解释和阐述《易经》之用。

我现在想说一下关于人们的误解,普遍的所谓有识之士,就是高学历和无信仰的无神论人士,认为《易经》是迷信,不可信。命运在我不在天。其实《易经》从来没有说过命运在天,其实《易经》就是阐述规律的一门科学,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可循,《易经》就是在寻找这种规律。

《易经*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多么清楚的一句话,易经是与天地变化的法则和规律为准则的,所以天地间的规律尽在其中。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不知命者,无以为君子。其实这里的命,并不是命运,只是说的一种宇宙规律,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然了,我们不能否定人为的主观能动性。

《易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应该可以说吸收了许多的思想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三教之中,就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佛教文化来自于印度,当时是不被中土文化接受的,南北朝时期曾经展开过激烈的斗争,后来慢慢靠向《易经》,所以易经的思想里面也有渗透的佛教文化,当然佛教文化里面自然有流露着《易经》的哲学思想。所以,《易经》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理论学基础。

二、易经的科学价值

迷信是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可见迷信是人的行为,是人迷信了,而不是这部书迷信了,书本身就是一个死物,没有意识力谈何迷信呢,说白了就是人错误的理解把他迷信话了。

有人会说: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就是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不存在。我只能说,这个人好肤浅,人的认知力是有限的,细菌你摸不见你说他不存在吗?原子你摸不见,你说他不存在吗?我不是在宣扬鬼神之说,而是说没见过的东西不存在只能是人的认知力局限性,科学的局限性。

先师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他用了“敬”,还说过:君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语”,只是不去谈不去说而已,尊敬它,君子应敬天地、敬鬼神、敬圣人之言。孔子把卜筮占卜之书升华到了哲理层面

他的贡献不可泯灭,一代先师贤者都如此,我们为何要抛弃它不顾呢?

孔子曾经提到“善为易者而不占”。其实不是不占,而是不轻易占。他也曾经占卜过,而且还经常占卜。

在《诚寨杂记》里记载,当年子贡出访,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孔子就命弟子们占子贡何时回来,得卦火风鼎卦,都以为子贡不会回来,以为卦辞曰鼎卦有折足之象,无足回不来。但是颜回却认为会回来,他的解说是:无足者,乘船而至,不用足。后来果然回来。

说起孔子不得不说下一位了,那就是高岛嘉右卫门, 高岛吞象先生是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他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

一个日本人都能把中国的《易经》应用到生活和国际关系中,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为何要丢掉呢,除了莱布尼茨运用《易经》发明二进制数学之外,还有黑格尔运用《易经》创立了正反合原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留学生刘子华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人员之一,1943年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潜心于研究揭示宇宙天体奥妙的天文学,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

其实许多人反对占卜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认为占卜就是一个既定的结果,那样就会给人一种不用去争取结果已经命定的心里,其实这是一些不懂得《易经》的人招摇撞骗使人们误会了《易经》而已。 我认为《易经》是指导人们怎么生活、怎么更好的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他会让你知道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应该以何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正所谓:“得其时,当其位”。 如同乾卦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大道理很简易,它会交给你“穷则思变”的道理。毛泽东熟知易理,所以才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更提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对于易经的功能和实用价值,自从十六世纪中,由传教士们引入到西方国家之后,一些西方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否定它,而是批判的研究和承继。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莱格,曾经在精神病学论文中提到,中国易经的占卜关键点就是把人的潜意识反应出来,他赞扬易经把存在于事物和人们隐蔽的自我潜意识等个别品质都考虑其中。真的应了那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理。

我对于易经的占卜,是一个外行,只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心平时喜欢涉略一些书籍,我也曾经按照易经占卜原理试占过几次,不过准确率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与每个占卜师的能力和修养有绝对直接的关系。

我认为占卜之说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里面有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我们不能完全的摒弃一样东西,那样是不公平的,更是偏激的,它之所以久经不衰,我想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h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