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课题

更新时间:2023-11-11 11: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 孙丽英 更新时间:2011-10-29 7:19:02 赣州市于都县城关小学课题组 执笔:孙琴莉 【摘要】

2007年4月,经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本课题被立项为省小学语文类研究课题。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及教科室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敢于实践,积极探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发展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评价策略和模式,在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为更清晰的反映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并使该项课题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现将该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综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1)更加强化质性评价评定,这种质性评价,并不是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定,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定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确定所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3)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作出的感受性评价。(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随着新一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质性教育评价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历考察、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5、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

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已很不相符,甚至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努力探索具有课程特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课堂发展性评价又是小学语文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文献依据和理论依据 (一)文献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二)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智力理论也不断产生,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等,但尤为引起教育教学界重视的,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最深远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智力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2、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20世纪后叶,针对传统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弊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基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新认识之上,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盛行于西方。时至今日,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仍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现实的教育教学。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的精髓也在于说明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改造;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也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皮亚杰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正是说明了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认识是在旧知识结构之上建构新结构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倡发现法学习。以上奠基建构主义理论基石的先驱们给我们现时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要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3、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迹性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尽管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性主体性的宽广的胸怀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多元呢?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三、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有价值的学习被认为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迁移,强

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与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与此同时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是本课题的核心理念。所以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强调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整体提高,是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得以实施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课题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符合实际、可操作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是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的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一种评价,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课程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我们从教学的理念出发,在现有课程教材的前提下,试图达成以下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2、促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从对自己的评价中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那些在评价中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评价结果则能鞭策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其次,学生可以从评价中进一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他们提供反馈信息。 3、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的教学模式基础框架,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和论文。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切实有效的模式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语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横向上分为读写能力、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纵向上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改掉“以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语文评价的空间、形式、内容、答案都要尽可能开放。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又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语文评价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地调控学习语文的行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多元性原则。

一是内容的多元:评价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评与学生自评等结合。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对学习过程、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进行描述、判断;定量评价以“课程目标”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

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运用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和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工具的设计和评价实验的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规律。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历时进四年,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的班级,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采用了观察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展开研究: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

在研究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总结法,应用法, 实践法。

八、课题的研究实验过程

依据课题设想和实施步骤,该课题周期近四年,即从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4月,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酝酿于2006年,2007年4月正式确立,确立本课题之后,我们马上着手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与相关理论的学习。第一阶段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一、组建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确立之后,我们首先组建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刘健贇为组长,副校长谢文英、科研处主任何鹏万、教导处副主任孙琴莉为副组长,在全校语文教师中遴选出孙丽英、刘建荣、王盘兰、李观芸、张秀玉、严梅、胡伟英、郭丽萍、赖小燕、郭琳、黄福秀等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小组主力成员,并请省、市小语会委员、市小语学科带头人、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段爱华老师宏观调控。我们对课题的提出、理论依据、概念的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等进行了充分严密的探讨交流,经过研讨商榷,于2007年2月制定了严谨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让下一步课题研究的开展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二、完成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

我校课题组先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并制定了教师评价课堂观察表。观察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1)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哪些?(2)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是怎样评价的?(3)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进行评价?

根据调查情况统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只有精彩的回答,教师才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学生。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中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的评价。

针对此现状,课题组决定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拟订了长期与近期目标,决定在全校分学段进行辐射式研究,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向名师、专家学习,树立了科研意识

课题研究是一种活动、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要为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文化场的建设非常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流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评价课题研究也空前兴旺。为了更高更快地提高实验老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摸清课堂发展性评价教学的模式,更为了本校课题组的有效推进和健康发展,课题组加强了对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通过一系列学习,课题组成员立志为改革课堂教学而努力,树立了科研救教育的意识。

①确立中心发言人,分享学习成果,唤醒了科研意识

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是校本教研的灵魂。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通过分层培训方案,借助多种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我校扎实推进课题实验的重要举措。隔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是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是课题组成员相聚一堂和思想碰撞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分享智慧与学习交流的黄金时机。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课程改革与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崔峦会长写的《小学语文教学论》、万明华老师著的《有效的语文教学》等书籍,从理论上为本课题研究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研究时效,在科研处、教导处的指导下,我们课题组每个学期初就制定好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部署好整个学期的工作安排和重点,做到“谋定而后动”。每周活动确立中心发言人,每次发言围绕一个主题,以“小切口、深挖洞”为特点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每次活动着眼于解决

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研究必要性。我们围绕“目前我校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校课堂发展性评价存在的利与弊及应对策略”“当前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走向”“小学生心理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教学研究”等小专题以点带面地进行有目的地探讨,指导实验教师们将个体自主研修活动与群体研究的方式相结合,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尝试与理性反思,较好地解决了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现象。会上,中心发言人确定话题,安排交流汇报的内容,以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带动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及时反馈,热烈讨论,气氛融洽和谐,学术氛围浓厚,课题组成员萌发了强烈的科研探究意识。

②走进名师课堂,学习先进理念,促进了教学理论的消化与吸收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 课堂是进行课题实验的主渠道。根据课题本身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征,我们把课题实验的重心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课例评析、名课观摩是我校课题组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购买学习资料和刻录光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分享彼此手中收集的课堂发展性评价案例、论文,共赏精彩。发现有价值的资料,教科室集体印发,人手一份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在听和看的同时拨动思维的琴弦,激活情感的共鸣。名师就是名片,我们崇拜名师但不盲目跟从,我们欣赏名师经验但不硬搬。自去年以来,课题组组织老师观摩了孙双金、贾志敏、李白坚、王崧舟等一大批特级教师的优秀录象课,精彩课例。观课中学习他们组织课堂的高超艺术,深入浅出的独特韵味,收放自如的大气磅礴,灵动四溢的教学评价语言。听课是一种享受,评课更是一种提升。看名师课堂,说自己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教学行为研究中领悟到课改新理念,在观念碰撞中理解新课改,从而唤醒实验教师的研究意识、尝试热情,有效促进了教学理论的消化与吸收。

③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实行同伴互助,实现了互补式双赢的发展态势

“校内老师走出去,校外名师请进来”的双向选择机制一直是我校工作的运转模式之一,在长期的贯彻实施下,学校的一大批教学能手应运而生,使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本课题组针对本组教师老中青搭配、人员少而精的特点,实行传帮带工作制,如请来县教研员段爱华老师作现场指导,为实验教师出谋划策;经验丰富的谢文英副校长、孙丽英老师、张秀玉老师经常为年轻老师指点迷津;指导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课堂为载体,实行推门听课学习制,经验丰富的教师主动请缨上研讨课;调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总结经验,实现经验分享制。我们尝试在二年级和三年级进行集体备课试点,推出优秀课在全校教研会上展示,同时将课堂录象展示在校园网,提供集体研讨范例。在听课、赏课、说课、评课、反思的渐进性流程中,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经验型教师学会了创新,实现了互补式双赢,形成课题良好的发展态势。

4、加强管理,保障实施,为实践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①建立明确的科研管理运作机制,才能实行有效的课题管理;课题管理必须有序运转,才能常抓常新。在课题管理机制上我们实现了以校长主管,科研处孙丽英为龙头,课题组长孙琴莉牵头,实验教师分工负责的纵向管理体系。同时以校刊《童声报》为依托,及时报道最新的教研信息和研究动态,与兄弟学校课题组互通信息,有机渗透。

②课题研究做到定期、定时、定点,落实任务有效果,切实保障实验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活动开展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相结合的方式。双周周三下午为课题组活动时间,实行签名制和活动内容记录制。

③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让现有资源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做到用好现有资源,调动校内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搜集网络资源,为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10年12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全面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提炼有效的实施途径、教学与评价策略,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本课题在第二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实验工作主要有:

一、举行开题大会,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2007年4月,本课题被批准立项为省级研究课题。2007年5月,课题组举办了隆重的开题仪式,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孙琴莉副主任作了详细的开题报告,课题组老师从理论上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方法与进程,对课题的理论和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会上,还部署了每位课题组成员所要开展的工作,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边学习,边讨论,边创新,边积累,为课题研究的成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加强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想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研水平。我校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订阅一本教学杂志,做到网络学习与书本学习相结合,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中小学教师教育专题研究》《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现代教育理论进展》等专著,记好笔记,让老师了解课改精神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每周三下午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在培训基础上举行全校教师的业务考试。组织大家网上学习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的有关文章以及远程教育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实录与本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后反思和校本经验交流相结合。每位教师有自己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课后反思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教研解决教学疑难困惑,使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课题负责人孙琴莉老师结合学习感悟及自己的教学体会为全校教师做了一次《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成长》的专题辅导讲座。

三、聆听名师讲座与授课,探索名师成功之路。

2009年5月,在“特级教师与我话成长”活动中特级教师刘健云在我校作《传道 授业 解惑》专题讲座;特级教师易华珍授课《鱼游到了纸上》;特级教师刘艳琼到我校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我校教师参加了全市观摩教学活动,课题组负责人孙琴莉在活动上展示了识字写字教学。在教研活动中还观看了名师窦桂梅的《村居》《秋天的怀念》,于永正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王崧舟的《只有一个地球》《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录像并展开讨

论。

四、开展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校采用“活动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方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教师竞赛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先锋杯教学竞赛”、“师徒结对教学赛”、“业务能力竞赛”以及“教学经验介绍”、“新教材培训”、“新教师培训”等活动,通过比赛,使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展示课、观摩课中,实验教师们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共同备课、反复磨课、集体听课、认真评课,整个流程全员参与,凝聚了人心,提升了整体素养,历练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五、开展专题研讨课,在实践中总结课堂发展性评价策略。

1、构建的“和谐课堂”,实现平等对话。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堂发展性评价”的基础,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实施“课堂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渠道。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教师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激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就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对话”。

2、抓好课堂主阵地,注重全面评价。

(1)注意状态的评价

俄国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而,课堂上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

(2)参与状态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课堂参与状态的评价,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互动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看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语文:听、说、读、写)。

(3)交往状态的评价

学生交往状态的评价,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状态的评价

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从而评价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

(5)情绪状态的评价

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一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

(6)生成状态的评价

课堂上学生生成状态,可以看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时,是否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是否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还可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无独特的表现,是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或得出不同寻常的答案,学生的个性是否得以凸现。教师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生成状态,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训练,根据训练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教师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其有效生成新知识。如:对优生可说“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提的问题太好了,你真行。”对差生可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试一试。”等。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制订了《城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和《城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统计表》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在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格结构如下:

城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量表

内 容 权重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分数abc 等级 注意 状态 10

1、教师讲解或演示时目光注视老师。

2.听讲、练习或朗读时全神关注。 10、8、6 参与 状态 10

1、全程参与学习,没有开小差的现象。

2、在小组学习或答问时积极发表见解。

3.独立阅读、讨论、思考、练习、操作。 10、8、6 交往 状态 10

1、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

2.同学间能开展友好的合作。 10、8、6 思维 状态 10

1、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去解释、表述所学知识。

2、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回答问题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 10、8、6 情绪 状态

10

1、在学习中伴有点头、微笑、眉头紧锁、跃跃欲试行为或神情显得既紧张又轻松愉悦。

2、能自我调控好学习情绪,随着教学进程或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如由争论转入聆听,由大笑转向静思。 10、8、6 生成 状态 10

1、在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2、能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10、8、6

总评:a等(五个指标是a),b等(三个指标是a),c等(一个指标是a)。

城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统计表 内容 等级 姓名 注意 状态 abc 参与 状态 abc 交往

状态 abc 思维 状态 abc 情绪 状态 abc 生成 状态 abc 总评 abc

3、坚持正面引导,寻求“鼓励”效应。

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以

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如“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们老师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例如在朗读课文中,学生经常有添定、减字的现象。当他们出现了这种现象,老师这样说的:“不要紧,第一次读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老师说:“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二遍、第四遍。”其中还不断鼓励“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地时,老师说:“了不起,你成功了!”教师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在对学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4、融入师生真情,丰富评价语言。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 “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总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与能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5、评价主体多元化,唤醒学生“我要评”。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老师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6、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应克服诸多主观因素,准确“量”和“度”的把握,尽量避免课堂中激励次数频繁,评价有误,评价简单的现象,使学生在不当激励中处于被动、消极、漠视的态度。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激励,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如在学校随堂听课活动中,李观芸教师执教的《雨点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同学表现特别出色,朗读课文有板有肯,李老师是这样激励他的:“读起课文来不仅有感情而且有表情,太棒了!别骄傲,听听别人是不是比你读的更好?”转而李老师又对其他孩子说:“相信你们一定有超过他的!”学生在这样积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引导下,自然会跃跃欲试,积极表现。教师在实践课堂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我们要重视运用发展性评价来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开展专题讲座,以研究带动指导,以指导促进研究。

为了将课题研究提高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讲座活动,课题组负责人孙琴莉副主任主讲了《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新课程下如何进行课堂评价》,教研处何鹏万主任主讲了《提高评价实效 促进学生发展》,教研组长肖禄英主讲了《让语文味充盈语文课堂》,教导主任曾纪茂主讲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以研究带动指导,以指导促进研究。

七、走出去,引进来。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制定了“学习——汇报——研讨——反思”的学习制度,要求出外学习的教师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带回来。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校共派出了120多位教师前往杭州、天津、南京、赣州、兴国等地学习,使教师开阔眼界,从理论到实践水平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八、三个结合。

课题研究、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相结合。以常规教研为基础,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通过网络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建立网络教研、常规教研和课题教研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工作方式,使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我校通过城关小学校园网、教师blog与常规教研,课题教研相结合开展了“多姿多彩的评价”、“评价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网络研讨,使课堂发展性评价研究的路子走得更宽更广,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九、认真总结反思,撰写实验论文,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总结,不断完善,撰写出科研论文,送全国各级参评或投稿于教育教学期刊,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提高,推进了整个课题研究的进行。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由负责人孙琴莉最后定稿,形成了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总结课题的实验情况,系统整理收集的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检测实验对象,全面了解实验成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实施,检验研究效果,2010年12月份,课题领导小组对全校参与实验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检测,检测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深入课堂检验成效;另一方面进行调查访谈、调查问卷检验成效。

通过课堂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教师方面

教师对“课堂发展性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都认为伴随着“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的深入,自己在不断地成长,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在得到更新,进入课堂,随时都能看到新课程理念在落实,在探索。教师近年来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运用课堂发展性评价策略,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在评价学生时尽量做到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老师们都认为在评价时不宜斤斤计较,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读得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得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只要教师有心,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一份自信,一回期待。

学生方面

伴随着“小学语文课堂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动力,学会了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周密部署结题工作,整理出了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期间,课题组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就课题的结题工作做了周密的和精心的准备。课题组成员对实验阶段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了《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资料汇编》《优秀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集》。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参加省、市课题办举办的教育科研论文评选,课题负责人根据实验情况,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延伸计划。

3、认真总结研究实验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聚在一堂,总结研究实验的方法与收获,找出实验中的不足与困惑,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课题实验小组组长根据课题组成员提供的资料,撰写出结题报告草稿。写完之后,再次召开课题组会议,课题组成员共同审阅结题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小组长依据修改意见认真修改结题总报告,力求报告的准确与完善。

4、剖析思考,总结出课题成功的原因

①加强组织领导是研究实验成功的保证

为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刘健贇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和以课题负责人孙琴莉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实验工作的宏观调控并在经费、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小组负责整个研究实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拟定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总结研究实验工作等,环环相扣,步步落实。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对课题负责,保证了本课题研究实验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②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是研究实验成功的有力措施

课题组成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年龄结构合理,多数成员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有奉献精神,业务素质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理论上较欠缺。因此,我们邀请了博学多才的市学科带头人段爱华老师有计划地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参与实验的老师常相互切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常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为课题研究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教师队伍,确保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③加强硬件建设是研究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

为了利于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加大了投入,每个办公室重新配备内存大的电脑,建立校园局域网,建起了一套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添置了两台摄像机等,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是研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课题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整个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抱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这是本课题取得成功的关键。

◆ 执行方案的规范性。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研究实验按方案要求规范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开设各种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开展课堂实验教学,探求课堂发展性评价的实施途径与指导策略;与多个学科课题相融合,摸索出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寻求最佳评价方案。

◆ 收集资料的及时性。在研究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及时收集资料,包括各个研究过程的影像资料,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数据。

◆ 研究报告的真实性。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的研究报告,包括里面的各种数据、图表,我们都力求真实可靠,对存在的问题不隐瞒,大家齐心协力寻找对策解决。

九、课题的研究实验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在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本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从理论贡献、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论贡献

1、构建了新评价模式,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模式是我们构建的新的评价模式,即:

教师 课堂 学生

真实打动学生 “丰富而灵活的”“精彩的” 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堂评价:真情感动学生 “发展性评价”“真正的” 成功的喜悦

真诚引导学生 “师生互动的”“创新型” 和谐的发展

“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用“真实打动学生”,“真情感动学生”,“真诚引导学生”,做到“真正的”、“丰富而灵活的”、“精彩的”、“师生互动的”、“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语文创新型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制定完善了《城关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方案》,达到了评价促进发展、提高能力的目的。2008年学校获得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赣州赛区优胜组织奖;2009年获得县素质教育师范校荣誉称号;2010年在县教育局组织的调研考试中,获全县语文教学成绩第一名。

2、落实了“课标”精神,活化了评价理念。

课标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把学生视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盛放知识的容器,惟考分是人才的评价观点,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也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参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条件。

(二)学术价值

1、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能力

通过研究课题,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由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

成为了研究的主体,集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老师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增强了:(1)目标意识增强了,让孩子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孩子,眼中有了孩子,能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孩子、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动表达。(3)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2、拓宽了评价途径,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时候,我们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如方卫红老师在教学生字时,在指导完书写后让学生试写一个,然后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来评评他写得怎么样,在评议中不仅让学生正确掌握了字形还促使学生写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读课文时,黄福秀老师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一评他或他们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像这样的契机也有很多,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重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老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很少听见老师的严厉的批评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语文课堂又呈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热闹”,“散乱的活跃”:“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未免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五角星”、“小红花”以及电视中各类卡通形象作为物质评价在课堂中漫天飞舞,学生玩腻之后,随手扔掉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教师“引导”下,或整齐划一,或零零落落的学生掌声和“你真棒!我们大家向你学习!”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运用时的效应,但久而久之,如此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田也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难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这些问题还待我们老师去仔细反复琢磨,继续研究、总结与应用。

3、发挥了评价的效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精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发展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发展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开展发展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夸奖激励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并非越多越好。表扬要适而有度,要因人而异,对骄傲自大的学生应少用赞词,对抑郁自卑的学生应多些鼓励。同时,夸奖激励也要注意方式,颔首点头、会意微笑、肯定的眼神,口头、书面、当众、个别的夸奖要各取其适。恰到好外的表扬激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发挥激励机制的功效。那些不顾学生见解对错,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肯定和掌声的,则是一种含水分的庸俗的夸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a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