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更新时间:2023-03-08 08:55:0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李京文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从世界经济的演进趋势来看,循环经济已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方式。制定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一致选择。

一、 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

循环经济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 党政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2. 宏观政策的积极推进

2005年7月,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00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京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努力探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会议确定了“中国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可以说,探索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就为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和政策环境。

3. 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政策相继出台

2006年初,北京市根据国家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法规、政策、规划,出台了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2005-2010年规划及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中短期目标,规划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与方法;制定了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引导社会绿色消费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各项准入标准;推出了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的科技扶持政策。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将初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3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市科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京发改[2006]364号),以鼓励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层面构建并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此外,北京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配套紧缺资源的配套管理办法,如《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5号)和《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74号)、《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等,促进全社会依法用能、科学用能和节约用能,规范节水、节能行为,强化资源管理,推动北京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 北京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2707.4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20.1%,增速大大超过 “十五”规划13.4%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北京市的能源消耗量也持续上升。2006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5904.11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6.92%,其中工业能耗占消费总量的46.5%。使得北京市本就不足的资源供给状态变得尤其紧张,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将对北京市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压力。如果北京市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那么“十一五”期间10%左右的GDP增长速度和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1. 北京市的资源现状

北京市土地总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2005年土地供应总量6384公顷,主要用做基础设施建设。同期,北京市用水总量达34.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长5%,工业用水下降15%,农业用水增长0.7%。社会舆论宣传使公众的节水意识有所增强,2005年,北京市实现农业新增10万亩节水灌溉田,新开发使用工业、生活节水技改措施56项。另外,北京拥有10个低温地热带,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目前被开发利用的热能已经过半。

北京市处于水资源匮乏的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4.13亿m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00m,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供给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0(见图1)。而北京市的水资源实际利用量却一直维持在40亿m左右,其中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7亿m,水资源的平均开发利用率达到了135%。

333310000800060004000220020003000北京以色列海河流域全国平均3805009000m3/人世界平均

图1 北京水资源供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北京市的主要能源供给包括煤炭、石油及其制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2005年,北京市的电力消费量为525.8亿千瓦时,和上一年相比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为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成品油消费总量为564.5万吨,同比增长10.1%;煤炭消费总量为1314.7,同比增长7.5%。相对于北京市2005年11.1%的GDP增长率,除天然气、电力的消费增幅较高外,其他主要能源消

费增加幅度均低于GDP增长水平,或与之持平。说明北京市经济增长逐步扭转了过去依赖高能耗发展的趋势,开始转入以较低能源增长支持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见图2)。

5004003002001000200120022003200420051086420主要能源节约量(万吨标准煤)主要能源节约率(%)

图2 2001-2005年北京市主要能源节约指标

数据来源:2001-2005年北京市环境公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2. 北京市产业结构能耗与水耗的变化

“十五”以来,北京市能源消费的产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积极变化。第一产业能耗比重最低,第二产业能耗比重最高,但两者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能耗增长最快,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904.11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6.92%;2006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为0.76吨标煤,同比下降5.25%,超额完成了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指标,成为全国惟一达到能耗降低指标的城市。2006年北京市生产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4.6%,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2.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6.89%,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1.6%,与2005年持平。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941吨标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28%。第二产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为2773.1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61%,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47%,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265吨标煤,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7.15%。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2129.25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0.97%,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36%,比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82吨,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2.71%。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909.44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11.67%,占北京市比重为15.4%(见表1)。近年来, 随着首钢搬迁,焦化厂等项目正式停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逐步退出,北京市工业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势头也得到了抑制,但是工业耗能仍然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仍然是北京市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重点整治对象。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居住、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而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私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增加更提高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

表1 2006年北京市产业结构能耗指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活消费 合计 数量(万吨标煤) 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吨标煤) 92.3 2773.1 2129.3 909.4 5904.11 0.941 1.265 0.382 ――― 1.332 年增长率(%) 6.89% 2.61% 10.97% 11.67% 6.92% 比重(%) 1.6% 47% 36% 15.4% 100% 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局。 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消费总量为34.3亿m3,同比下降0.6%。但由于北京市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的供应水平已经接近极限,所以只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和限制工农业用水以保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北京的工业用水量仅次于农业用水,一直保持着10亿m3以上的使用水平,占城市用

水比重的27%以上。除传统的石化、冶金和能源行业用水量巨大外,一些近年发展迅速的机械、建材、纺织、造纸、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也在消耗着十分紧张的城市水资源。随着“十五”后期150余个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的完成,北京市工业年用水量已从10.5亿m3下降到6.8亿m3;与此同时,北京市2005年的再生水利用达2.6亿m3。北京市通过多项措施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6年5月,市区已投入使用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85个,汇水面积达900万m2,年集雨水150万m3。

3. 北京市工业废弃物排放情况

2001年,北京市成立了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负责对固体废弃物(不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放射性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处置实施监督管理以来,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在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却长期居高不下。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0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5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7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25万吨,工业污染物排放较上年略有下降。北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0.10亿吨,其中工业排放1.28亿吨(排放达标量为1.27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9.4%),较2004年略有上升。北京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29.0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779.01万吨,处置279.44万吨,贮存170.43万吨,排放0.14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4.5%(见图3)。

总体而言,北京市能源消耗、水消耗和废弃物质的排放增速明显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并在个别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脱钩”现象。

252015105020012002200320040.1420058.9920.072019.21718.2819.1219.06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亿吨)废水排放量(亿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9.359.939.379.919.810.1

图3 2001-2005年北京市废弃物质排放水平

数据来源:2001-2005年北京市环境公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三、 北京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尽管近几年北京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北京经

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能源整体消耗水平仍然偏高,面临四大压力:一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快速膨胀带来的压力,二是自然资源和能源超常规使用所带来的压力,三是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所带来的压力,四是全面城市化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压力。北京市只有在全面、动态的循环经济战略思想指导下,才能有效化解和克服以上四大压力。

1. 北京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当前,北京市已步入工业化的后半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必将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北京市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贯彻科学发展观,缓解北京市资源环境约束;将北京市建设成“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保证北京市成功举办“绿色奥运”;

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工业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全方位推进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2. 北京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融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渐进式地构筑和完善企业、园区和区域各个层面双向互动循环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涵盖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绿色投融资机制、绿色研发机制、绿色激励机制、绿色评价机制、绿色培训机制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子系统,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物质与文化及服务并重的增长,最终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型社会和和谐社会。 (1) 企业层面的清洁化循环

企业是工业生产最基本的单元,是有效控制资源耗损的行为主体和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的直接个体。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放式人造系统,需要从外界输入原料、劳动等资源以及设备,同时向企业外界输出产品,因此也是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切入点。企业实现清洁化循环生产与管理就是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和创新工艺流程,最终以最少投入、最低污染实现最优效益和最大产出。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 产品设计生态化

产品设计生态化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生态环保型设计思想,依据生态设计原理、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和绿色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发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可修复、可再循环、可再利用并能够安全处置的产品。在产品原料的选择上,避免使用危害性大或风险级别高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寻找相应的无害的环保型替代原料,选择清洁型能源,从而实现从源头直接降低甚至消除污染。在生产工艺上,进行可量化的生态设计,促进产品结构的改良和绿色升级换代。 ? 资源投入减量化

资源投入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投入阶段,尽可能少地使用原料和能源,并在加工过程中探索可再生、可再用资源。改善能源利用的方式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引入生态工艺,并逐步减少含碳较多的能源物质,改用非矿物燃料,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引入并严格执行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使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污染零排放的理想状态。

? 生产工艺清洁化

生产工艺清洁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三低”产品,而且要注重水、电、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与综合利用,甚至可以增加新的工艺,将有价值的“废料”回收,转变为新的资源投入再生产过程。此外,在产品包装阶段,提倡生态包装,实现包装材料减量化,尽量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弃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同时控制包装的空间容积率和包装费比率等。 ? 管理服务标准化

管理服务标准化是指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自觉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如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拓展网络经营、进行智能化调配,倡导绿色物流,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损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回购阶段,既可以通过提供产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服务,以及产品零部件功能增值服务等,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达到物质的减量化标准;又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再次利用,实现产品功能的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企业赢得声誉。

(2) 园区层面的生态化循环

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目标在于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同时提高其经济绩效。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在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丰富的经验,是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生态工业园区是是

众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园区内企业之间就能源、水、原材料等要素方面进行合作,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园区内企业实现一种比单个个体之和更大的群体效益。

2005年初,北京市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更严格的准入标准。这些指标为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促进开发区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北京地区的自身特点,可重点考虑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 传统型生态工业园

此类生态工业园内企业数目较多、门类较齐全,一般由对现有工业园区改造而来。对已经基本形成几条主要生态工业链,在绿色园区建设方面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的工业园区进行改造,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但相对来说在改造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这种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尤其适于那些存在一定产业关联且有较好基础或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园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商贸、物流、研发于一体的大型生产服务性园区,具有上述特点。其建设的重点应在于将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相结合,采用生命周期和生态设计的方法,使生产、销售、流通环节中的消耗最少、废弃物产生最小、易于分捡、拆卸、回收,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完善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和回用链,促进能量、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为园区经济拓展新的增长点。 ? 创新型生态工业园

与其他类型生态工业园相比,创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内典型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非典型企业间的关联度较弱,或相互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园区企业通过废弃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企业之间主要是关联关系。此类生态工业园适合于企业群不太成熟的,没有突出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科技园区。日本的底度(Kokubo)生态工业园是这一类型园区的成功典范,园区是在当地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周边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及研究院所,逐步发展成为研发、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的核心知识服务区,其地域优势和功能定位符合这类园区的要求。因此,可以考虑对区内关联关系的企业群体,采取废弃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 绿色物流配送系统

专业的绿色物流配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绿色工业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北京这样的大型物质流通、中转和集散地,符合环保标准的物流配送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物流系统最基本的五个功能划分,绿色物流系统主要由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仓储构成。具体包括程,合理规划网点即配送中心、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其次,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对绿色包装的宣传。此外,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后,系统还强调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发展区的航空、铁路、公路运输都很发达,是以空港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区,该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为北京未来绿色物流配送系统的必然趋势。 ? 虚拟工业园

虚拟工业园区打破地域界限,通过网络建立成员间的物料、能量关系数学模型和数据库;选择适当的企业组成工业生态链;区外企业只要能够相互共享物质与能源,就可以参与园区的运作,实现建立在快速信息流交换基础上的物流交换。众多企业的参加丰富了网络结构,使生态网的柔性增

强。虚拟工业园可以节省一般园区建设所需的置地费,避免企业改造或迁址成本,但可能降低分工效率并产生由运输带来的交易成本。美国布朗斯维尔(Brownsville)生态工业园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北京地区不仅拥有三大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拥有天竺工业区、八大处高科技园、怀柔经纬工业区等多个中小型开发区项目,其未来的发展可以大量借鉴国内外各类型生态工业园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区域特点的园区类型,积极探寻适宜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3) 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循环

北京面临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双重压力,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造成二次污染。例如,北京市5%的大型公用建筑,消耗着北京市50%的能源 ,商务建筑单位面积年均耗电量高出普通住宅的7-10倍,超过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标准,远远超出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节能、减排两头抓,重点培育静脉产业的发展,同时从资金供给、政策扶持、准入标准、技术研发等各方面给予最大限度地支持,促进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指导实践、合理布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可重点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 尽快取缔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企业

首先,加快退出污染和高耗能行业,特别是水泥等落后产业,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关闭16种小煤矿。其次是落实小火电机组关停方案,按步骤逐一实施停产搬迁。严格控制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五大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水平,并积极推进高井、华能、国华等五大燃煤电场燃气脱销工程。

? 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

北京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强化经济职能,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北京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北京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街、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 ?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是相对传统“动脉产业”的概念提出的。“静脉产业”变废为宝、循环两用的特点,使之与“动脉产业”相互补充,形成资源循环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北京市的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仍以零散的小型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为主,处理能力低下,技术水平落后。北京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纸再利用率仅为10%,废旧轮胎翻新率占轮胎产量的4%,电子废弃物质的非正规化处理达80%。北京市的资源化水平急待提高,发展静脉产业大有可为。

? 参与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贸易 由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实施清洁项目的成本不同,发展中国家中高污染国家降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需要成本更低。所以许多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投资于发展中国家高污染企业,将节约的排放权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落后国家的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完成《京都议定书》框架内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北京市因工业废气、燃料气体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2005年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2%,与绿色奥运要求的空气质量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北京市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二氧化碳排放权贸易,就可以在获取国外资金和技术转让的同时,得到更加清洁的空气。 ? 开发环保投资新领域

中国的环保产业尚不成熟,全球环保产业市场的投资总额每年大约是6000亿美元,中国只有240亿美元,占世界环保市场的4%左右。近年来,北京加大了环保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

环境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2004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三同时”项目投资额达到141亿元。北京环保市场中的水处理、大气、固体废弃物治理和节能将成为主要的技术改造和新一轮投资焦点,北京政府计划将污水处理率由目前的42%提高到90%。为此计划投资120亿元,形成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和8座再生水处理设施,新建或改造26家垃圾处理厂,其中包括9个垃圾卫生填埋厂、11个垃圾综合处理厂和6个垃圾堆肥处理厂。

垃圾发电、垃圾处理的资源再利用项目已经成为世界资本投资的新热点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助力器。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必将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投资。北京可以乘机引导国内外资本更多地投向这些新兴领域,推进北京节约型城市的建设。 ? 推广绿色环保新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

北京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均辐射量约为5000-6000兆焦耳/平方米,可以在公共服务及公共物品领域,加快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特别是在奥运场馆建设和新农村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太阳能采暖设施,新建建筑提供自然采光,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等;开发研制风力发电技术,逐步实现风力发电的规模化。鼓励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垃圾焚烧、堆肥、和厌氧发酵等技术的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推进中转运输收集系统的产业化,并引进配有焚烧发电装置及尾气净化系统;确保固体废弃物经过预处理,提高垃圾热处理和机械、生物处理能力。筹划建立资源储备尤其是能源储备系统,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等多层次的能源储备体系,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能耗压力,进一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 促成绿色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在税务和财务上加大奖惩力度,优惠政策向资源节约效果好的企业倾斜,推动绿色市场机制形成。通过扩大政府绿色采购的数量和范围等措施引导绿色消费,鼓励民众自愿选购再生产品,培养民众绿色消费习惯;

提供技术改造的融资贷款支持新型节能、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环保产业设备目录的产品,如给予购买污染控制型设备或促进循环利用设备的企业提供特别退税;促进企业对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使用,对使用汽油、电能等进行生产的企业征收生态税;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调整技术改进类、资源再生类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各类金融部门在企业信用评价时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标,增加对资源节约型企业的信贷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b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