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不如找规律

更新时间:2023-03-17 10: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猜题不如找规律

——谈谈中考语文该怎样复习

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猜猜今年阅读会出哪篇文章?更有甚者希望能猜中当年的作文题。显然这是一种很正常,但又的确不懂考试规律的提问。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每天见诸各类媒体的文章数不胜数,再聪明的脑子无论怎么样绞尽脑汁,猜中文章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至于猜作文题更是难上加难,材料作文的材料选择和现代文阅读的文章选择一样,它的随机性是很强的,命题作文的题目变化会更大,试卷只要不付印,随时都可以改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猜题呢?如果真有人某一年“猜中”了题目,也只能是运气好撞上了,下一次他就不会这样幸运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只能像大海里捞针一样漫无目的的复习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好,只能是事倍功半。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高效的捷径来,用最少的时间和最有效的练习,取得最好的结果。这条捷径就是从历年的考试中找出规律,帮助考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百倍的信心迎接中考的检验。

我们先从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入手吧。记叙类文章是每一年都必出的,2006年以来出过的题目分别有:《六个馒头》《妹妹扮演的角色》《让我看着你》《13元“遗产”》《梨一样的苹果》《前方遭遇塌方》和《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这里包括两篇非课改实验区试卷的文章)。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文章就体裁来看,都是小说类的叙事性作品;就内容而言,除了2009年的《前方遭遇塌方》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以外,其余六篇分别是描写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文章。说明文和议论文交替出现在中考试卷中。2006年以来出过的说明文有:《谈汉字》《说窗》《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和《速冻食品也新鲜》;出过的议论文有:《年轻人也需要反省》《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匠人与大师》(这里也包括两篇非课改实验区试卷的文章)。经过分析后可知,说明文的选材主要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议论文选材则侧重于选择那些教育青少年如何做人和如何培养优秀品质的文章。这样分析以后,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大大缩小复习的范围,侧中选择有关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文章加强练习,侧重选择相关的说明材料和议论文,使复习更具针对性。当然,仅仅抓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还得仔细研究几年来命题的规律才行。

在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中,一般涉及情节思路、内容理解、人物性格、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词句赏析、题目作用、启示感想、补充内容等试题。当然,这些试题不可能在一张试卷中全部出现,因为命题主要根据所选材料的具体内容、命题人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题眼,以及整张试卷题型的平衡等要素进行。从近年来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试题有:

1.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试题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带修辞的。可以将原句转化为含本体在内的完整比喻句,去掉比喻成分,留下的本体即答案。(2)带言外之意的。一般围绕中心或人物性格特点回答即可。(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3)难懂的句子。用解词的方法进行解释,就可以回答准确了。

2.分析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包含内容和结构两方面:(1)内容的方面,可以结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进行回答。如,议论句、抒情句一般有,点题、点明中心,强化主题,表现(揭示)文章的主旨,评价人物,抒发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作用。景物描写一般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的作用。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一般用这样的方式组织语言:“(动作、语言等)描写。通过?描写,表现出人物?特点(感情、心理)”(2)结构的上的作用又可分为: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②中间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起到对比或烘托作用③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与开头相呼应;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若有省略号则可用“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来回答。

3.分析人物性格。回答这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描写进行分析,绝不可以空谈。从近几年的选文情况看,所选文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基本上和主流社会所推崇的优秀品质有关,所以我们不妨在这方面多下一点功夫,有备无患。

4.分析情节,概括内容。完成概括内容(全文;局部)试题的主要方法:(1)人物+事件(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回答的完整性)(2)选用原文中心句(开头或结尾);(3)原文词句简单组合;(4)各部分要点分别概括,再联合段意。注意:试题是填空时,一定要依据所给的范例进行总结;如有字数限制的,要先写草纸上,再压缩,最后写到试卷或答题卡上。

欣赏、分析语言、词句,理解题目,补充内容,写出感想和受到的启发等试题,一般情况下是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换的。

1.分析修辞手法和作用。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可采用“基本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目的”的方法进行回答。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在回答时:(1)要注意看清楚究竟是让分析句子还是词语,因为这两者的重点是不同的。(2)动词和形容词要分别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容词形容事物的形状、状态、性质,增加文章的文采;动词刻画人物动作、神态等。(3)“××”、“××”等词用得好,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表现了人物??感情。(4)赏析句子可用下面的模式进行回答:“(句子)使用了??方法,写了??内容,抒发了??感情”。

(4)补充内容。这类题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主要是让补出“??”处省略的内容。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所给的提示和限制,结合语境完成答案。

(5)分析题目。当文章题目比较含蓄,有双重含义时,当文章题目为物品时,当文章以人物为题目时,容易出有关题目的试题。这类题的答案通常是:以??为线索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揭示主题 ;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揭示主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如果文章的题目有双重含义时,要从字面和内在含义两方面来回答

(6)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紧紧结合文章的中心或者人物的优秀品质回答。

说明文考查的内容包括:采集信息、说明的内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标题的作用、延伸探究的能力等。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可见采集信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三项命题的概率最大,其余则会轮流出现。 1.采集信息(包括说明的内容、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及用途等)。回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然后再答题。回答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漏项,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注意附加的内容不能忽略。换句话说,就是中心句(主要段落)涵盖之外的内容不能忽略。 2.说明方法及作用。这类题几乎是必考题。回答时可以套用一个具体的模式:此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结合句子说出具体内容)。

3.语言特点及分析。有关语言的试题既有考查语言准确性的,也有考查词语指代内容的,还有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的。回答是可以从下面的方式中找到答案:(1)有关“加点词语的作用”--这个词语准确、生动地说明了??(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不可以换。这个词语在句子中是??意思,如果换了??,句子就变成??了,所以不能换。(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原来的??(句子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了,这与实际不相符合,所以不能删去。(4)在文中找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并体会其作用。一般情况下要找有数据的、有限制性词语的、表示时间的、表示程度

的、表示推测的等,然后结合上下文,按照上面回答问题的方法解说句子的作用就可以了。(5)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代词前面(或后面)最近的那句话,但也不要忽略了整段的内容。找到以后,一定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确保万无一失。

下面的试题虽然不会年年出现,但也会随着选文的变化时常出现。

1.句子及内容分析。分析句子和内容时,第一要从文中找答案,其次要注意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要紧紧抓住这两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分析。回答说明的对象并不难,回答特征时,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并找出能表现特征的词句来回答才行。

3.说明文标题的作用包括:①点明说明对象;②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③引起读者兴趣。

另外还应注意的有:引文的作用、记叙的作用等。

议论文一般分别考查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的过程(文章的思路)、论证的语言、相关内容分析等。

1.论点(包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并列结构的多见)、结尾或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主谓短语时,多是中心论点(或和中心论点相关);动宾短语也多是中心论点(动词为“说”、“论”、“评”、“谈”、“议”的除外)。分论点常常出现在一段文字的第一句。

2.论据辨析、选择和补充。这类试题在议论文考试中和论点一样是必出题,只是近年来题型的变化较多。如2010年第一次出现了让找出“事实论据不恰当,并说明理由”的题,结果看似很容易的题,错误率却很高。做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把握好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看论据和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3.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对如何论证的阐述。首先要弄清楚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等。在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不要说空话套话,而要联系文章进行阐述,准确地回答出论证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突出论述了文章要讲的什么样的道理。回答如何论证的题时,一定要在弄清论证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回答。而这一点又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

4.分析段落、句子(作用)。要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准确把握,对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要很好地掌握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它们的作用,要很好地掌握句子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答好此类题。

考生在复习时最头疼的问题,除了现代文阅读之外,就是作文了。同时这两项也是拉开层次的关键所在,那么,作文复习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近五年来中考作文的题目。

2006年: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话题作文:以“交流”为话题 2007年: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限制性半命题作文)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2008年: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新材料作文:①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 ②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 ③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2009年:逆耳忠言助我行 新材料作文: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让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橘子回答说。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有长成小瓣呢?是为了让我一个人独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完整地把我奉献出去。”

2010年:我身边的 新材料作文: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它开始努力向

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这些题目分为四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就题目而言,命题、半命题作文必出一项,新材料作文已经取代了话题作文。从内容上看,命题、半命题作文题目中都带有“我”字,这样就限制了文章只能写成记叙文,而新材料作文则没有文体的限制,其重点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其次,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不可忽略题目的差异比如:《逆耳忠言利于行》和《逆耳忠言助我行》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题目对作文的要求却相差甚远。前者对文体的限制较少,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后者由于受得“助我”的限制,就只能写成和“我”相关的记叙文。再如:《他(她)牵着我的手》和《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由于少了“长大的路上”的限制,前者可以记叙一件事,也可以写多件事,而后者则不行。由于受到“长大的路上”的限制,后者必须记叙一个过程,写多件事完成作文。同时由于题目是“他(她)牵着”,这又要求考生只能写一个人,而不能写成“他(她)们牵着”。

其二,要对自己擅长写作的文体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正确选择作文题目的前提。如果现在还对自己的特点不了解,要马上征求语文老师的意见,并得到他(她)的帮助,尽快确定自己写作的文体。同时还要加强练习,做到应用自如。否则临时抱佛脚是写不好作文的。

其三,分析题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中考作文采用选题作文的省市较多,一般来讲,所提供的两个题目的分工是有差异的,通常是一篇适合写记叙文,另一篇文体选择的自由度较大。所以拿到作文题目之后一定要仔细分析,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进行写作,为写出优秀的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四,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在确定了题目之后,许多考生会立刻开始作文,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练过类似的题目时,会更加迫不及待地动手。殊不知这样做危害很大,常常会出现跑题现象。因此,认真审题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楚了题目的要求,才有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在命题作文中,首先要注意人称对文体的限制。如,文题中有“我”时,通常不能写成议论文。其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时,要注意该词语对时间选择的限制。如,“精彩的瞬间”,只能写在短时间发生的事;而“长大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就必须写多件事才符合题目的要求。第三,要注意题目对事件数量的限制。如,文题中带有“又”、“再”、“变化”等词语就要求文章至少要写两件事。第四,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未曾说出的感谢”就只能在心里表示感谢,而不能说出来;“寸草心”就只能记叙那些小事;“从那天开始”写作的重点要放在那天以后的事情上等等。在材料作文中,首先要能正确地概括材料的内容,然后依据材料把握中心,如果前两条都做不到,至少也要找出材料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找准切入点再进行作文。

第五,注意对文章提出的特殊要求。比如,2007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中有这样的要求:“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这里的限制非常明确,只能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如果不注意,另写一个词补上,就跑题了。

第六,注意新题型、新题目、新要求。如山西省2010年中考作文:打开初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就是走进一个世界,窥见一段人生,感悟一种智慧,领受一片情感,接受一颗心灵。

请结合初中语文课文,按特别要求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感情自然、朴实、真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拟题特别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或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等,如《背影》、高尔基、小弗朗士、百草园……)

第七,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确定了写作的题目之后就匆忙开始作文是极端错误的,而这又是最常见到的中考作文方法。其实这样做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篇文章连中心都没有确定又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至于材料的选择是以平时积累为基础的,只有平时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是一个道理。作文前一定要把自己确定的中心写在演草纸上(这样既可以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又可以提醒自己如何选择材料),然后从自己积累的仓库中选出几个符合中心的材料进行比对,最终选出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进行作文,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突出中心,又运用了最新颖、最生动的材料,何乐而不为呢?

第八,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开好头十分重要。好的开头或者给人“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引人入胜;或者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耐人寻味;或者像“江入大荒流”一样,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或者斩钉截铁,单刀直入,简洁有力地直奔主题。这样的文章无能够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获得较高的分数。反之,不分内容地用总说开头,先给文章戴一顶大帽子,更有甚者开头离题较远,废话连篇等都不会得到老师的好评的 。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算作好的开头呢?(1)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魏巍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仅仅一句话就点明了人物和写作的原因。的确一篇文章总共才六、七百字,如果开头太长的话,势必会影响文章的质量。(2)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开头。尽管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使用总说的开头,往往会使文章显得单调、生涩、幼稚,甚至水平不高的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根据文体确定开头呢?首先,记事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写景或者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的方法开头,也可以采用直接入题的方式开头。如,《精彩瞬间》的开头: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短短40个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fl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