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象山、三门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14 02: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海、象山、三门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宁海、象山、三门是环三门湾最重要的三个县域,虽然三县在行政上分属于不同的市,却紧密相临,因此三个县在地理位臵、气候物产、经济资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共通性。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宁海县和象山县,三门县的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与这两个兄弟县的差距越拉越大。本文通过对宁海、象山、三门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正视差距,发挥特色,为实现三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一、宁海、象山和三门的基本概况 (一)地理概况

宁海有着山区、半山区和浅海滩涂的丰富地形,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945平方公里,耕地3.5万公顷,滩涂2.6万公顷,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象山是一个丘多、山低、坡缓的半岛,它由象山半岛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具有“二面环海,一线穿陆”的地理特征。三门依山滨海,以低山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海岸曲折,河道纵横,岛屿众多,总面积1072平方公里,沿海岛屿122个,素有“陆有林矿之饶,水有渔盐之利”美称。

(二)自然资源

宁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矿藏资源、水资源和古树名木著称。目前境内已发现的矿藏以非金属为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古树名木数量众多,物种丰富。象山则以海洋资源丰

1

富闻名,是华东地区集“渔、港、岛、滩”等各种海洋资源于一体的最佳地区之一。三门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电力资源和港口岸线资源也备受瞩目。

(三)人口概况

截至2008年末,宁海县的总人口数为60.07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15.2%,人口密度为311人/平方公里;象山县的总人口数为53.51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20.6%,人口密度为387人/平方公里;三门县的总人口数为42.27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10.3%,人口密度为394人/平方公里。

二、三县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表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三县有关经济指标

地区 宁海县 象山县 三门县 GDP总量(亿元) 1.13 1.20 0.75 人均GDP(元/人) 226 267 210 三产比重 52.8:30.6:16.6 50.0:30.8:19.2 55.2:22.5:22.3 表2: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三县的有关经济指标

指标 名称 GDP 人均GDP 三产 比重 1984年 1990年 1998年 三门 宁海 2008年 象山 三门 81.89 19466 16.9: 43.1: 40.0 10.72 6.11 78.32 宁海 象山 三门 宁海 象山 三门 宁海 象山 3.30 621 3.62 745 1.59 443 45.8:29.4:24.8 8.23 1566 9.03 1739 4.69 51.37 62.35 1209 43.5:33.6:22.9 8913 11727 17.30 217.93 220.62 4358 36446 10.5: 56.9: 32.6 32.20 15.66 78.05 41537 15.1: 49.7: 35.2 27.34 14.84 76.01 50.2: 46.4:33.5: 32.9:16.3 20.7 38.0: 36.0:46.5: 43.0:15.5 21.0 18.4: 26.7: 36.1:58.8: 45.5: 33.5:22.8 27.8 30.4 0.85 0.45 3.49 财政 0.26 0.30 0.12 0.69 0.77 0.28 2.95 2.83 总收入 地方财 — — — — — — 1.33 1.56 政收入 全社会 固定资 — — 0.25 1.28 2.19 0.67 11.46 15.51 产投资

2

社会消 费品零 1.19 1.54 0.81 3.15 3.32 2.03 售总额 外贸 自营 — — — — — — 出口额 城镇 居民人— — — — — — 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426 412 — 909 889 636 纯收入 城乡居民储蓄0.44 0.30 0.13 1.41 1.42 0.76 存款 22.31 28.66 0.96 0.63 5.74 0.05 66.06 14.18 78.90 13.99 28.17 3.43 7840 8457 — 23481 24066 18233 4011 4470 2521 6.04 10332 71.09 10202 67.59 7179 34.65 15.97 16.9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宁海、象山、三门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较为接近,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三门县仍属于欠发达县,宁海县和象山县却已经是全国百强县,差距逐渐拉大。从经济总量差距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三门县GDP总量是宁海县的66.4%、象山县的62.5%,1984年分别为48.2%、43.9%;1990年分别为57.0%、51.9%,1998年分别为33.7%、27.7%,2008年分别为37.6%、37.1%。从这些数据变化来看,可以分三个阶段对宁海、象山、三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1978年的宁海还是一个十足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只有311家工业企业,0.95亿元产值。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海县跟着中国的脚步开始演绎“春天的故事”,宁海县的各级干部大胆创新,引进资金和项目发展工业经济,并先后带领人员北上苏州、南下温州学习取经,提出让乡镇办、村办、联办、个私办四个轮子一起转,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推动乡镇工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自此宁海县的经济实力逐渐壮大,而在此期间宁海县的领导还不忘为招商引资“续写篇章”——全县掀起了第一轮交通建设高潮。在发展乡

3

镇工业的同时,他们也没落下有特色的农产品,它们针对市场需求,开始种植珠茶,开发名茶,闻名遐迩的“望海茶”从此诞生了。这个品牌已连续获得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届省一类名茶称号,1984年获省级名茶称号。这些不仅让宁海的经济总量快速提升,而且打响了宁海的知名度,为以后的招商引资埋好伏笔。

30年前的象山可用“远、弱、小、穷”这四个来概括,当时基本上没有工业,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0.85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象山县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造船、纺织、机械、建筑等主导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县领导利用象山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胆创新,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在全省实施对船股份合作制改造,提出“造大船、闯大海、创大业”的口号,形成全国最大的民营大马力钢质捕捞船队。“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多轮驱动战略使象山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工业高速增长期。那一阶段象山很多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军”,如1983年,象山第二建筑公司率先进驻上海,为象山县建筑大军挺进大中城市开了先河,为象山的建筑经济走上蓬勃发展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三门由于开发不足,陆路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落后。1978年末,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只有14家,工业总产值只有961万元,亏损164万元;乡镇企业250个,年工业总产值910万元,年利润72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门人民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敞开海门、山门、城门,创造良好的投

4

资环境,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三门湾经济开发。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水果种植业和加工业,贯彻“捕养并举”方针,海水养殖迅速发展,海洋二产——盐业也占了当时三门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那时的三门盐场是全省最大的国营盐场。三门工业也跟随国家的政策,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1984年提出乡村集体办企业、联户合资办企业、个体出资办企业三个轮子一起转,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至1984年底,乡镇企业发展至834个,年总产值3397万元,年利润为270万元。

虽然三门人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但仍然严重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尽管工业经济有了发展,但是乡镇企业大部分停留在西北片而非沿海区,而且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生产能力不强,这样就导致宁海县和象山县先于我们一步抓住改革开放的脚步,将三县差距拉大。

第二阶段:1991年-1998年。进入90年代后,宁海县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经济,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形成了文具、模具、汽配等六大支柱产业。适时制定了关于发展私营经济、推行企业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以及招商引资等17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落实企业产权关系。同时交通的加速发展为全县吸引外商以及港、澳、台商到宁海投资办企业创造条件,全县掀起了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竞相发展的热潮。而兴起于八十年代初的特色农产品——望海茶,也成功带动了宁海其他名茶快速发展,至90年代末,已拥有全国、省、市级名茶8只之多。

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针织业、建筑业、渔业和外向型经济成为象山的四大特色经济,到九十年代,象山县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建筑经济和海洋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济,那时不仅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而且渔业生产也取得长足发展,工业经济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海洋捕捞能力和渔业产量跃居浙江省各县市首位。1991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到1998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26亿元,总产值以年均54.7%的速度快速增长。1990年以后,象山的一些大建筑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了产权,企业实力快速壮大,建设规模和建筑工程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1991—1998年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84.4%,跻身全国建筑大县和浙江省1993年首批命名的六大“建筑之乡”行列。外贸出口也为象山这一阶段发展出力,1994年全县有11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年自营出口额53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丹城的粮油食品、爵溪的针纺织品、石浦的水产品、西周的机电产品等四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象山县的造船业自1990年开始向大规模的建造钢质船发展,当时建造最大的钢质船是为舟山某公司改建的载重1000吨的运木船。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创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时候,三门人民再次受到鼓舞,在1992-1994年这三年间,全县的工业企业家数增加了659家,按90年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从8.35亿元增加到20.91亿元,年均增长58.2%。但1995年的经济整顿使三门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创伤,由于工业企业盲目技改,导致停产、萎缩;国有企业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亏损严重。比如:

6

当时三门的绣衣行业在外小有名气,除了县绣衣厂、服装厂外,还有很多家庭式的,并发展了印染、砂洗、锁眼、绣花等各种配套行业,但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和政府必要引导,市场上产品质量以次充好,导致仅红火了四年的三门绣衣在市场上从此销声匿迹。再加上当时我县的很多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不顾实力举债建厂房,非生产性投入过大,项目又缺乏市场论证,随后1995年和1996年这两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工业企业元气大伤,企业中普遍存在“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找死”的害怕心理,造成企业不敢搞技改,得不到快速发展。在1995-1998年间,全县工业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还停留在1994年的水平上,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只有21.79亿元,这四年年均增长1.0%,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三阶段:2000-2008年。这一阶段三门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5.0%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GDP以年均14.8%的速度增长。三门这几年的变化、发展和腾飞,靠的是强势推进“三港三城”战略,把三门从山沟推向海洋,迈进滨海经济新时代。自2005年正式提出“三港三城”战略后,港口开发、产业发展与城镇集聚齐头并进,海岸、港口、近海多层次开发,一条“港城互动”的沿海产业带,从规划走向现实。传统支柱产业的延伸,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品牌、规模、质量的提高都成为三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贡献力量。“三港三城”宽广的平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吸引了一批批企业,使得三门更有底

7

气提高门槛,变项目招商选资为产业招商选资,在选择三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同时,重点选择大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的优质项目。正是这样的发展场面,在浦坝港北岸的三门沿海工业城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生产场面,创造了神话般的“三门速度”。自2002年开始举办的三门中国青蟹节,也为三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不仅叫响了“三门青蟹”的名号,打响了品牌,为三门扬了名声,为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是为三门引来客商,加快三门变新样。而这一阶段的宁海县GDP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象山县GDP以年均11.9%的速度增长,这一阶段的宁海县和象山县也是凭着自己的特色在发展经济,宁海县以其特色的工业发展来描绘21世纪宁海的蓝图,而象山县则以其特色的海洋经济来展现这一阶段象山的魅力,而我县正是凭着“三门速度”创造了21世纪初的三门神话,“三港三城”战略提高了三门的知名度,正是这样的发展慢慢地拉近了三门与宁海、象山这两个“百强县”的距离。

三、三门与宁海、象山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一)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

宁海、象山和三门这三个县虽然皆为沿海区域,但由于三门与它们所属的市不同,先民来源不同,导致文化底蕴与这两个县也不大一样。

一提及象山人民,“海纳百川、勇立潮头”这八个字是对他们个性魅力的最好写照,海洋作业非常艰苦,富有挑战性,又讲究团结协作精神,与海相伴的生活养成了象山人民这种文化特质。而与象山县从属于同一个市的宁海县,相似的地理环境、邻近的

8

区域位臵、相互的接触往来使这两县人民的个性也极为相似,那就是:胆子大,敢创新,包容开放,勇于拼搏。

在宁海享有“国际搬运车之王”称号的如意公司老总储吉旺,就是在坚持放弃“铁饭碗”,凭着“勤俭创业、以人为本”的思路成就了世界物流业巨头的神话;宁海县供销联社主任贝跃东在供销社陷于“水深火热”时,不轻言放弃,大胆创新,改革转型,使宁海县供销联社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国(宁海)模具城”,让供销社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象山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30多年前象山人在上海承接别人不愿做的下水道、排水沟等脏、乱、差的活开始,如今却成就了象山县全国建筑大县的称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上海淘汰的旧机器,却被象山的爵溪渔民给抬回来,同时还把上海师傅用轿子请进来,把生产原料用扁担挑进来,用十分落后但是十足的干劲拉开了象山针织工业的序幕,就是用这种精神,象山人民让针织业成为了象山县工业经济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

三门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北方,所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是农耕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化了三门人的小农意识,养成了三门人勤劳硬气的性格,但同时伴随着思想保守,缺少创新意识,协作能力不强。再加上当时三门人少地多,人口分布散,使得当时沿海大片平原良田被沿海农民开发用来种柑桔,在滩涂上搞养殖,这种小农经济的生活模式让他们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很多人没能从耕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乡镇企业在全国很多县域迅速发展的时候,我县的农民还在为这样的生活而津

9

津乐道,因此当时三门的乡镇企业最发达的不是沿海片,而是西北片的海游、高枧和珠岙。

(二)地方政府、部门行为的差异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有群众的齐心协力外,还要得益于该县的党领导的重视和制订出好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委县政府一直注重工业的发展,在乡镇工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先后北上苏州、南下温州学习取经,并提出了乡镇办、村办、联办、个私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各级干部大胆创新,引进资金和项目发展工业,适时制定关于发展私营经济,推行企业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以及招商引资等17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轨变型;同时还筑巢引凤,吸引外商以及港、澳、台商到宁海投资办企业。这样的重视引导和优惠引资,使全县私营经济迅速崛起、股份制经济应运而生、外商投资企业捷足先登的局面。到上世纪90年代,全县形成了以文具、模具、汽配等六大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但是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其他县域群雄崛起,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宁海的经济发展处于低谷,宁海的领导班子马上针对现状解剖根源,当各地以GDP论英雄争百强时,宁海县却提出了“生态立县、均衡发展城乡经济”的新思路,虽然宁海的发展“慢一拍”,但保留的这一片青山绿水却是富民强县的最佳平台。

在农业方面,宁海县政府对一些特色农产品也十分重视,当望海茶在市场占有率下滑的时候,县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实施名茶品牌战略的通知》,决定实施以“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建一批基地,带一行产业”为内容的望海茶品牌战略,确立“望

10

海茶”为全县名茶的龙头品牌,成立宁海县茶业协会,建立一批高标准的望海茶生产基地,并由茶业协会制订《望海茶系列标准》和《望海茶管理办法》作为望海茶产销的质量保障体系,“协会+龙头企业+基地”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也基本形成,也使很多人通过“望海茶”认识了宁海县。

象山县的发展主要是以“特”致胜。尽管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届党委政府,但他们都是针对象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象山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就是海陆一体化。象山县委县政府、部门在海洋上做足了文章,把海洋保护好,把海洋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把海岛地区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给以加固,这些都是符合象山实际的。从开始的内外海捕捞,到面对渔区缩小、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他们首先提出设立休渔期的倡议,积极探索转产转业,换个法子把“海”吃透。在这种情况下,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在象山发展起来,这两个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制冰业、鱼粉加工业、水产品干制业等。象山县是全省最先实施对船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县域,他们提出“造大船、闯大海、创大业”的口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民营大马力钢质捕捞船队。象山素来就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山、海、岛于一体,渔、港、景相融合的沿海观光休闲旅游区。象山县的党委领导正是抓住这个“特”,让象山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带四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改革开放初期,三门政府对三门经济开发偏向于农业开发,而这项政策刚好迎合了三门当地的农耕文化背景,导致生产要素

11

集中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三门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例偏重问题。三门的海洋资源没有好好加以利用,还把沿海的滩涂开发出来种植柑桔,尽管在1916年就被孙中山誉为“实业之要港”的健跳港,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港口,全县68个海岛仅蛇蟠岛、花鼓岛和田湾岛有少许人定居。1995年前的三门外海捕捞还是一片空白,直到1996年政府提出解决贷款发展钢质渔轮政策,才开始了外海捕捞的生涯,而在此时的象山县早已经把外海捕捞的主力转向了更好发展海洋资源的产业上去。

(三)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 1.宁海县经济发展特点

宁海县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以工业经济为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逐步形成了以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特色鲜明的行业,这六个行业以技术能力更强,国际化程度更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完善等优势支撑起宁海工业经济的发展。2008年宁海县六大特色行业在全县8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42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3.63亿元,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利税总额15.49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企业的65.5%、55.0%、76.8%、和43.1%。

(1)培植工业特色行业群,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如:对文具行业的发展就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投资建立文具产品检测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减少企业成本。2.鼓励龙头企业检测中心对中小企业开放,实现检测资源共享。3.政府部门搭建行业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4.安排专项资金鼓励特色产业的

12

龙头企业研发技术,改进设计。这些措施不仅使本来就有着“中国文具生产基地”、“浙江省文具商标品牌基地”称号的宁海县的文具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且使文具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在国际的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2)重视企业的人才引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经常组织企业参加了沈阳宁波周、北京科博会、宁波成果交易会等科技合作活动。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企业科技进步,特别组建专家联谊会和科技顾问委员会,还出台《宁海县关于人才开发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有利于企业人才引进和开发的政策。

(3)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创牌。先后制定了《宁海县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海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及管理办法》、《宁海县促进特色行业发展的若干办法》等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使全县人民倍受鼓舞,对全县的工业企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企业创牌意识增强。目前全县省名牌产品已有21件、市名牌产品42件;拥有省著名商标企业16家,市著名商标企业56家。2.开拓市场力度加大。针对汇率变动和外需减少等多方面影响,文具行业成为全县主动出击国内市场的行业,彬彬文具、云峰文具等企业在国内展销会及主要城市进行品牌宣传,销售形势较好。另外,松鹤文具、兴伟文具等企业在上海筹建中国文具生产基地(宁海)上海展示中心,逐步拓展国内市场。3.产品科技含量大幅增强。豹王电池引进加拿大电池生产线,跃飞公司等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彬彬、天虹、文达等文具企

13

业与浙大、浙工大合作建立产品研发设计中心,进行新产品储备,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等。

2.象山县经济发展特点

象山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海洋,在大桥经济、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休闲经济相互激荡的全新时代,把象山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是象山县委县政府的一大创新举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体两翼”经济模式到本世纪初的临港产业崛起, 象山县走的都是海陆一体化道路。

(1) 创新理念,从传统的渔业向现代养殖和水产加工业转变。渔业一直是象山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象山的外海捕捞业发展迅速,捕捞产量从1990年的4.6万吨增至2000年的46.4万吨,后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加剧,1999年开始实施休渔保护制度,从1999年—2008年全县捕捞产量长期稳定在45.5万吨左右。休渔保护制度实行以后,象山县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开始扩张发展。全县海水养殖面积从1995年的5.75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16.36万亩,产量从1995年的1.3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0.92万吨。水产品加工业已形成渔业制冷、干制品、鱼糜、鱼粉、藻类等系列产品,产生了一批如“象山港”梭子蟹、“小岛人家”脱脂黄鱼、“超星”水解鱼精膏、“大宇”粒冻虾仁、“灵港”紫菜酱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008年,全县有水产加工企业220家,水产冷库171座,水产品加工总量33.58万吨。

(2)海运和造船业成为捕捞渔业之后象山县又一股新思潮。海运和造船业是象山人民以民间股份集资方式起步形成的两大

14

海洋产业,至2008年末全县有海运企业14家,运输船舶106艘,其中,集装箱船20艘,8869个箱位。全县大型船舶工业基地2004年开始筹建,至2008年末,鹤浦、石浦、涂茨三大船舶基地初具规模,全县有民营造船企业11家,产值达到38亿元。

(3)旅游和餐饮业成为近几年象山县热点产业。到目前为止,象山县已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渔港风情、海鲜餐饮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松兰山度假区、中国渔村、影视城、石浦老街、花岙石林等景点人气旺盛。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53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4.5倍和43.3倍,年均分别增长39.7%和60.2%。近几年象山海鲜在沪杭甬等地知名度较快提升,2008年县内海鲜餐饮业营业额达到11.5亿元,2000-2008年年平均增长16.2%。

3.三门县经济发展特点

近几年三门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别具一格的“三港三城”发展战略,为新世纪下的三门创造了辉煌了的“三门速度”,也让三门人民看到了自信满满的三门。

(1)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近几年全县围塘养殖面积增长速度极快,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0.87万亩,其中,青蟹养殖面积近8.8万亩,特别是三门青蟹,更是扩大了三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全力以赴培育扶持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了医化、橡胶、机电和工艺品四大支柱产业。“三港三城”的不断丰满过程,是一个由点到线、由块到带的过程,也是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传统支柱产业把原先仅集中在甬临线、珠游溪一带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0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