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1-28 0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 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 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随文释义的注疏 1.形训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

《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魏—唐训诂的特点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 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

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儒家12+老、庄) 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四、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一)宋代训诂的特点 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

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种名物制度考证的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释。张载有《横渠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也解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一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

(二)宋代训诂的成就 1、疑古—创新

2、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3、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4、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 五、低迷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国研究虚字的最早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话》、《释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于先秦诸子,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

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 六、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

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 (二)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语法训诂而独生。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1、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2、大学开设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 3、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 训诂学小史 纪要

(一)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二)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 (三)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境训

(四)成果表现: 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 (五)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

第四讲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内容总归:

(一)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 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 丧服》) (二)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 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 (一)注疏的名称 曰“传”、曰“说” 、曰“解” 、曰“诂” 、曰“训”,后来又有称“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 等。

1、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语》为外传。

2、【索隱】《史记索隐》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3、疏—义疏(见前面)

【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就是“音义”的别名。)

(二)注疏的内容

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句讀】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4、校勘文字【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校勘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5、阐述语法

(1)词法:虚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

(2)句法:①特殊句式,如被动句;②省略;③倒装 6、说明修辞:如《诗经》六义之三:赋比兴 7、诠释典故典故=语典+事典

【語典】此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 【事典】此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8、考证古音古义

音由义定—义随音转—因声求义 9、叙事考史 10、记述山川 11、发凡起例

【發凡】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后以“凡例”指体制、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

第五讲训诂体式(下) ——通释语义的专著起讲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常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动态的、具体的语境义】。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同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静态的、一般理性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

★《尔雅》系训诂著作 一、《尔雅》称名及其作者 1、《尔雅》称名

汉代:刘熙《 释名? 释典艺》:“《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 《 汉书? 艺文志》张晏注:“尔,近也;雅,正也。”

东晋:郭璞《尔雅注》 : “(《 尔雅》 )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近人:黄侃的观点(P70)——经书词典,以正语释异言。

2、作者 周公所作;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秦汉之间的人编成 二、《尔雅》内容体例和性质 1、 《尔雅》内容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十九篇,分类编排: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括起来,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是各种名物。

2、《尔雅》的性质

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

1) 《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是解经的教科书

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 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 (一)价值

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其次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3、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

四、《尔雅》的注疏 1、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 2、唐宋:陆德明、邢昺 3、清代:邵晋涵、郝懿行

五、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埤雅》(P112)《骈雅》(P113) ★《方言》简说

1、《方言》的称名和作者

全称:《 輶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旧题:汉·扬雄撰。[扬雄—杨雄] 2、《方言》的内容体例

(1)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 (2)用“通语”(共同语)解释方言;

(3)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 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

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 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

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

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 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 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释名》简说

1、《释名》作者和内容体例

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成国是刘熙的字 。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 为细,也比较合理。

2、《释名》的价值

(1)“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2)保存了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语语源探寻提供了线索。

★《经典释文》简说

1、《经典释文》作者和内容体例(所谓“释文”,就是释义和释音。)

唐·陆德明,所释经典有《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 尔雅》十四种。

2、《经典释文》的价值

《经典释文》是为先秦的《周易》等十四部经典著作注音释义的一部音义书。它按经文及其旧注的顺序,摘出需要解释的文字来注音,注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该句语境中的读音和意义,帮助人们读懂经文及其注文。它对以前的经籍传注是一个总结,对此前的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也具有总结性意义。它的注音释义被分附在各经传注之后,是阅读这些经典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后人研究汉语的语音、词义和文字提供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有很高的文献学和语言本体研究价值。

★《语助》、《虚字说》《经传释词》等虚词类训诂书简说 1、《语助》 一卷 元·卢以纬撰。此书收集虚词一百多个,援引古籍解释用法,是我国

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

2、《虚字说》一卷 清·袁仁林撰。此书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一百多个,类聚条析,颇有精当之处。《马氏文通》 论虚字,曾采用其中的一些说法。

3、《助字辨略》 五卷

清·刘淇撰。此书为我国虚词讲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先秦古籍中的虚同之外,还博采唐宋诗文中的虚词,总计达四百多个,依照四声给以安排.分为上平、下平、上、去、人五卷。同一声调中又按平水韵编排。刘淇在《助字辨略? 自序》 中,把虚词分为三十类。

4、《经传释词》 十卷

清·王引之撰 。书分十卷,以喉、牙、舌、齿、唇为序,隐含有音近义通之意。按中古声母的次序来安排的。共收虚字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但也偶有同义虚词连用的。《经传释词》重视“声训”,因声求义,不限形体。释词方法是用不同词句的结构和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类比,从而求得对于词义的确解。

5、《词诠》 十卷

近人·杨树达撰。此书收虚字五百三十个,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再列举书证。姊妹篇《高等国文法》。

★《说文解字》系字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2、《说文》的体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3、《说文》的价值

(1)《说文解字》创造了汉语字典编纂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分540部首布列汉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部首分布汉字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汉语字典编纂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3)系统化“六书”理论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4)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 玉 篇 》

三十卷,南朝陈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所收的都是楷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康熙字典》

1、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2、《康熙字典》的内容体例

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3、《康熙字典》的特色

(1)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

(2)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3)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 ★《汉语大字典》简介

1、《汉语大字典》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由四川、湖北两省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经过10年努力编纂而成的,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

2、《汉语大字典》特点

(1)扩大范围,加深基础,确保大型字书资料的完整性。 (2)上溯甲、金,下及楷书,全面清理汉字繁衍的史迹。 (3)音义密合,三段标注,显示汉语声韵发展的系统性。 ★《经籍籑诂》《故训汇纂》等训诂专书简说

一、 《经籍籑诂》

1、清阮元主编,编次按平水韵分部,一韵一卷,共一百○六卷。一字异音的,按韵分入各部,并因不同字义分别注释。所收均为单字,注释中则包括双音词,兼具字典和词书两种功用。全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2、《经籍籑诂》的成就 :

(1)《籑诂》的最大成就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训诂成果之大成的大型的古汉语语义资料库。 (2)《籑诂》以汉唐旧注为主,但又不仅是罗列汉唐旧注。它所收集的古籍异文、汉碑通假字、古人名字互训资料,反映了唐以后,特别是清人新的学术成果。 (3)汉语史研究价值。

3、《经籍籑诂》之不足: (1)排斥宋以后的经籍旧注 ;(2)重源而轻流 。 《故训汇纂》

1、由武汉大学古籍所编写,主编为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该书全面汇辑了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 它是一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它的编排体例是按汉语辞书的通常体例,以字带词,按部首编排的。其性质是兼容并包式的故训大汇编,条目之下以类相从地汇集先秦到晚清的故训。

2、价值:首先体现在内容上,它汇集了先秦到晚清二千多年来久经历史淘洗的、认知价值很高的故训,具有丰厚的文化蕴藏。还体现在它的编撰体制上。注意形音义并重、对故训兼容并包的编撰体制可以给读者提供极为丰富的可供比较参证的故训信息。

★《辞源》、《辞海》

1、《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古汉语辞典。

2、《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第六讲训诂条例 第一节释义的方法—声训

训诂条例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沿习使用并不断发展训诂方法、方式,用语特点,行文格式等。对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当代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加以说明,这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章主要讨论释义的方法、行文的格式和训诂中常用的术语。 释义的方法:即探求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声训、形训、义训、境训(观境为训)

一、 声训

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说,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转。

使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釋詞義的方法也早在春秋、戰國的一些古籍中就出現了。 二、声训 的 具体情况:音同、音近、音转 1、所谓音同,是指两者声母与韵母均同。

如《 诗? 豳风? 七月》 :“万寿无疆”,《 毛传》 :“疆,竟也。”疆、竟同属见母、阳韵。 以同音字相训,如《邶风? 谷风》 宴训安。

2、所渭音近,指的是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如《礼记? 檀弓》 :“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葬、藏同属阳韵。声母略异:葬,精母。藏,从母。以音近字相训。音近字通常是指叠韵字中声纽相近的字;如《 周南? 汝坟》 遵训循,《召南? 野有死麕》 舒训徐,

3、所谓音转,是指声母相同,韵母有异。

——《音韵学》所谓“旁转”、“对转”、“旁对转”。 音转字通常指双声字中韵部相近、主要元音相近的字,又有对转、旁转之分。对转的如:《 卫风? 氓》 泮训坡(阴阳对转)旁转的如:《 王风? 扬之水》 戍训守(侯幽旁转),

三、声训的理据 (一)音与义的关系

1、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人群共同约定俗成的 2、意义与声的结合总是先于意义与形体的结合音

(二)义变与音变的关系 1、汉语词汇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 2、形变可能引发义变,同样音变也可引发义变

(三)“形声字”与“右文说”

★形声字:大量的形声造字是汉字发展的显性特征。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声符不仅表音,还兼有表义的功能。

★右文说: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

(四)因声求义的原则

戴震,他在《 转语》 :“各从其声,以原其义。”“稗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王念孙《 广雅疏证? 自叙》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三 声训的作用

第一,说明文字的通假。

通假的方式有三种 :1、用本字释借字。2、用借字释本字。3、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

第二,探索词语的来源。 ——音近义通。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 四 声训的缺憾

1、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2、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3、音义关系不明。

第二节形训+义训+境训

一、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说文解字》是形训的代表和典范。形訓的特點就是在解說字義的同時還要說明字形,通過分析字形來說解字義。

(一)形训方法形訓就是通過分析文字形體結構來解釋字(詞)義。甲金篆—象形;隶(楷草行)——不像形

(二)形训的作用与缺憾

1、求本义 2、求词义系统 3、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4、缺憾:形訓這種方法把字義和字形結合起來,能夠使人見形知義。但是,在“六書”中可以直接應用形訓方法說解字義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形聲字的義符固然可以指示它的意義範疇,但是不能指明它的本義。因此,對於佔漢字總數80%以上的形聲字來說,形訓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了。所以,不能濫用因形說義的方法,否則就難免犯望文生義的毛病。

二、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1、义训就是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如果按性质严格区分,义训只是一种陈述语义的方式,而不是推求语义的方法,跟声训、形训不能并列。但它又是不可少的。

2、义训的方法 (1)同义相训 (2)反义相训 :乱,治也。(《 释诂》 )故,今也。(《 释诂》 ) (3)设立界说 (4)描写形象 (5)比拟事物 三、境训—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1、境,指语言的环境,也有人叫做词场。据境索义,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为什么要在声训、形训、义训之外加一条观境为训呢?这是因为声训、形训并未尽善,它们只能解决有声可通、有形可说的部分,不能解决其他词语和句意。同时,声训也好,形训也好,都还需要其他方面佐证,所以说据境索义也是必不可少的办法。

第三节行文格式 + 常用术语

一、行文的格式 1、语言贵精练

人们读注总是希望注文言简意明,能很快掌握原文文意。为此,我国历代训诂大师都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力求做到语言精练。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则是语言精练的典范。

2、次序不固定

训诂通常是先解释词义,再串讲句意。 如果是章句之学,串讲句意以后,还要说明章旨。

3、说解可用韵

训诂一般都用散文,但也有用韵文的。注解中用韵最多的,要数王逸的《 楚辞章句》

二、常用训诂术语 (一)釋義的術語 1.曰 爲 謂之

這三個術語是用來解釋詞義的,一般都是對被解釋詞直接加以解釋或定出義界,而且往往暗含着相對的意義,目的在於區別幾個相關的詞。使用這三個術語時,把解釋的詞語放在前,把被解釋的詞語放在後。它們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叫”“叫做”。

2.謂 斥

“謂”和“斥”也是用來解釋詞義的,它們的用法也相同,都是把被解釋的詞語放在前,把解釋的詞語放在後。“謂”多用來指明被解釋的詞語是屬於某一特定概念的。“斥”是來指明被解釋的詞語所實指的人物的。它們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說的是”“指的是”。

3.猶 :也是用來解釋詞義的,使用這個術語時,是把兩個詞義本來不完全相同的詞聯繫起來,使讀者於兩者相通之處明瞭其義,即段玉裁所說的“義隔而通之”。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相當於”“等於說”。

4.貌 意 一般是用來解釋狀態形容詞 的,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5.辭 詞 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只表示被解釋詞是個虛詞,並不作具體的說明。 6.渾言 析言 散文 對文

“渾言”“析言”是專用來辨析同義詞,說明詞義的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的。“渾言”是指對事物的統稱,“析言”是對同類事物細加分別,辨析異同。

7.言:一般是用來串講大意,闡發被解釋詞語的內在含義的。大致相當於“就是說”。 (二)注音的術語

1.讀若 讀如—主要是用來注音的。

2.如字—是用來注音的,使用這個術語,通常是告訴讀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去讀。

(三)釋義兼注音的術語 1.之言 之爲言

是用來表示音義全通的,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必然是“音訓”,它除了解釋詞義之外,還表示被解釋詞和解釋詞之間有音同或雙聲、叠韻的關係。因此,它們兼有釋義和注音兩種作用,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所謂??”“就是??”的意思。

2.讀爲 讀曰—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的,一般都是把假借字放在前,把本字放在後。本字和假借字之間都是音同或雙聲、叠韻的關係。因此,它們也兼有釋義和注音的两種作用,意思是“某字是某字的假借字”。

(四)辨明通假的术语 1.以某为某、名某为某

训诂中讲文字通假,还可以说“以某为某”、“谓某为某”、“名某为某”。

2.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 这一组术语也是讲文字通假的,

(五)校勘文本的术语 1.当为、当作

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或“某当作某”。

2.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这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 3.今文、古文、故书

汉代经学家郑玄兼通古今文诸经,所以他作经注时能用今文本、古文本和故书本来校对,择善而从,并注明某字今文作(为)某,古文作(为)某,故书 作(为)某

第七讲训诂的应用

一、 解读古书

(一)能准确地理解词义—解释词语是训诂的核心内容。 (二)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三)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

二、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和辨伪,以便古为今用。这些工作,都一与训诂学的运用有密切关系。

(一)训诂与校勘 (二)训诂与标点 (三)训诂与注释 (四)训诂与翻译 (五)训诂与辑佚 (六)训诂与辨伪 (七)训诂与简帛书整理 三、辞书编纂

辞书字典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它提供人们翻检查阅有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有力助手,是普及文化教育的有效工具。辞书字典的编纂和出版,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一开始就是和训诂密切相连的。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实际上也就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字典。

(一)训诂与解形(二)训诂与注音(三)训诂与释义(辞书编写的灵魂在于释义,而释义的根本问题是要对字、词义进行科学的概括。)

(四)训诂与引证(辞书的引证是释义的根据,注意要提供典型用例和为了说明语源) 四、古籍今注 (一)如何作注

1、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而不墨守成训

2、科学地利用旧注和其他语言材料进行词义辨析 (怎样准确地辨析词义?(1)准确地利用古注和辞书的释义(2)利用本书的词例进行对比(3)某一词语利用本书材料得不到确解时,应求他书材料相互比照)

3、准确确定具体词义

字/词: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语境义

(二)作注应避免的“十弊” 1、崇古尊经2、党同伐异3、烦琐寡要4、穿衔附会5、增字解经6、随意破字7、望文生义8、拆骈为单9、不懂古义10、不通语法

(五)校勘文本的术语 1.当为、当作

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或“某当作某”。

2.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这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 3.今文、古文、故书

汉代经学家郑玄兼通古今文诸经,所以他作经注时能用今文本、古文本和故书本来校对,择善而从,并注明某字今文作(为)某,古文作(为)某,故书 作(为)某

第七讲训诂的应用

一、 解读古书

(一)能准确地理解词义—解释词语是训诂的核心内容。 (二)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三)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

二、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和辨伪,以便古为今用。这些工作,都一与训诂学的运用有密切关系。

(一)训诂与校勘 (二)训诂与标点 (三)训诂与注释 (四)训诂与翻译 (五)训诂与辑佚 (六)训诂与辨伪 (七)训诂与简帛书整理 三、辞书编纂

辞书字典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它提供人们翻检查阅有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有力助手,是普及文化教育的有效工具。辞书字典的编纂和出版,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一开始就是和训诂密切相连的。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实际上也就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字典。

(一)训诂与解形(二)训诂与注音(三)训诂与释义(辞书编写的灵魂在于释义,而释义的根本问题是要对字、词义进行科学的概括。)

(四)训诂与引证(辞书的引证是释义的根据,注意要提供典型用例和为了说明语源) 四、古籍今注 (一)如何作注

1、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而不墨守成训

2、科学地利用旧注和其他语言材料进行词义辨析 (怎样准确地辨析词义?(1)准确地利用古注和辞书的释义(2)利用本书的词例进行对比(3)某一词语利用本书材料得不到确解时,应求他书材料相互比照)

3、准确确定具体词义

字/词: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语境义

(二)作注应避免的“十弊” 1、崇古尊经2、党同伐异3、烦琐寡要4、穿衔附会5、增字解经6、随意破字7、望文生义8、拆骈为单9、不懂古义10、不通语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h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