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业之三:健康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3-04-25 22:11: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811d14525022aaea988f0f3e [转型与升级]健康服务业之三:健康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2013年国发40号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发2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

国家两推商业健康险与健康服务业深度整合,希望通过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形成合力,有助于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满足多层次健康需求,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这是在京召开的《2014健康服务业商业模式转型与人才升级研讨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保险业与健康服务业未来都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两者如何互助共赢?世健联健康产业分析专家魏跃院长提出了思路和想法。

现状:业内烦恼多,顾客不满意

健康保险是保险行业的排头兵,应在商业保险产品中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2003年底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公司推进健康保险专业经营。十年时光转瞬即逝,这一被消费者视为“保险第一需求”的健康险市场却依然“规模与盈利”的不匹配。主要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市场占有率低。据统计,2013年中国商业健康险保费的总额是1123.5亿元人民币,折合人均83元,仅相当于每人每年一件普通衣服的投入。这是因为专业健康险公司因为其“不专业”造成的经营模式而造成的。

销售手段单一。专业健康险设立的初衷,是试图通过专业化经营在健康险产品、疾病管理等环节为客户量身订制。但目前热卖的健康险产品,强调的最大卖点依旧是经济保障和赔付。

人才流失率高。部分健康险企业缺乏凝聚力,公司发展、工作环境、增值平台、期望值都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应,使得人才不愿意向保险行业流动。同时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也是造成健康保险业人员浮动,每年超过30%的人才流失率的主要原因。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始终停滞不前。部分企业入行门槛较低,队伍扩张方式粗放,导致相关人员的专业性、服务及时性、咨询与售后服务均被消费者诟病。

客户满意度低。健康保险对于客户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提供的保障并不能满足健康保障的需求,“真正受益人不是需要健康的人”。无法为不同消费能力、风险意识和保障需求人群提供差别服务,导致消费者满意度低下。

未来:紧跟时代步伐,推进转型升级

虽然健康保险行业遇到诸多问题,但在“新国十条”中,29次提及“健康”、“医疗”等关键词,这不仅指明了健康保险的发展方向,更加凸显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理念和信心。魏跃院长认为,“新国十条”给健康保险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政策利好,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蓝图愈加清晰。健康保险行业产业升级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个人销售业绩。健康险从业人员应致力于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岗位知识培训,让从业人员不但熟知行业知识,也能够通过健康管理师培训强化健康知识素养,以专业角度关注客户健康全过程,以更高端的服务吸引更多客户,提升销售额。

第二,真正保证客户健康,提高客户满意度。健康险企业要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产业链整合,择机介入养老、护理、体检、教育等健康服务领域,强化健康保险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根据客户健康需求提供相对应的健康保险产品和解决方案,得到客户认同,赢取客户的

811d14525022aaea988f0f3e

信赖,将保障传递到千家万户。

第三,提高团队销售业绩,提高团队凝聚力。相关企业应当提高入行门槛、严格入行条件。由初级的依靠人员推销上升到产品研发、渠道深耕和品牌积淀的比拼。通过团队获得健康管理师能力认证,人人持证上岗提升专业度,不但能够销售健康险产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还能够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意识。

最终形成保险提供者、被保险人、第三方健康管理平台三位一体的三角服务体系。由保险提供者提供医疗保障;由第三方健康管理平台提供管理和服务;最终被保险人使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产品及健康服务。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三方面推进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与转型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r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