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全的中药配方《中药大全》

更新时间:2023-05-13 00: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药物药性效 2 药性口诀 3 解表方剂类 5 清热方剂类 6 泻下方剂类 11 和解方剂类 13 温经方剂类 16 消导方剂类 20 止血方剂类 20 理气方剂类 21 止呕降逆方剂类 22 安神方剂类 24 祛风化湿方剂类 24 活血方剂类 26 镇痉方剂类 28 止咳化痰方剂类 30 止痛方剂类 32 化湿利水方剂类 34 补益强壮方剂类 37 治痈疡方剂类 42 驱虫方剂类 44 其他方剂类 44

现将药物药性疗效药性口诀列下:

1. 发散风寒药;麻黄、根、桂枝、肉桂、紫苏叶、梗,细辛、防风、

荆芥、生姜、干姜法、炮姜、葱白、辛夷、

2.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旁子、蝉蜕桑叶、葛根花、

3. 祛风湿药:姜活、独活、五加皮、木瓜、威灵仙、白芷、秦艽、

豨签草、苍耳子、 桑枝、臭梧桐、

4. 清热凉血解毒药:石膏、菊花、知母、柴胡、银胡、白薇、决明

子、夏枯草、栀子、芦根、牛黄、玄参、黄芩、黄连、黄柏、龙

胆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头翁、与齿苋、柴草根、青葙

子、西瓜、虎耳草、

5. 泻下药:大黄、芒硝、香泻叶.

6. 润肠药:大麻仁、黑芝麻、蜂房。

7. 消化药:山查、麦芽、谷芽、鸡内金、神粬、建神粬、午时茶、

莱菔子、白萝卜.

8. 芳香化混药:霍香、佩兰苍术、白术厚朴、白豆蔻、缩砂仁。

9. 利水渗湿药:茯苓、茯神、泽泻、车前子、茵陈蒿、冬瓜皮、金

钱草、竹茹、竹沥、款

冬花、滑石、薏苡仁、防已木通、灯心草、柴菀、百部、佛耳草、

胖大海。

10. 化痰止咳药:贝母川贝、浙贝、杏仁半夏、姜半夏、前胡、白前、

枇杷叶、桔梗、瓜蒌、天花粉、草菓。

11. 理气药: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乌药、甘松、苦楝子

(川楝子、金铃子)沉香、薤白。

12. 活血药:川芎、郁金、丹参芍药、赤药、白药、红花藏红花、益

母草、延胡索、玄胡、手膝、桃仁、王不留行

13. 止血药:蒲黄、仙鹤草(脱力草,龙芽草,金顶龙芽)三七、田

七、白芨茜草、地榆、槐花侧柏叶、柏子仁、白茅根、莲藕、艾

叶、丝瓜络、伏龙肝、百草霜。

14. 补血药:地黄、熟地、生地、何首乌、当归、阿胶、桑椹子、龙

眼肉、鸡血藤、

15. 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黄精、甘草、

红枣 、黑枣、

16. 补阴药:沙参、麦门冬、天冬、石斛、玉竹、百合、女贞子、枸

杞子、地骨皮、枸杞头、

17. 补阳药:胡桃、补骨脂、破故纸、肉苁蓉、仙灵脾、菟丝子、杜

仲、巴戟、益智仁、续断、狗脊潼蒺藜、白蒺藜。

18. 祛寒药: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丁香、柿蒂、高良姜、小

茴香、大茴香。

19. 开窍回苏药:麝香、冰片.

20. 镇静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磁石、朱砂.

21. 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羚羊角、天麻、钩藤、僵蚕、蚕砂、全蝎、

地龙干。

22. 收敛固涩药:山茱萸、五味子、乌梅、乌贼骨(墨鱼骨)金樱子、

桑螵蛸、牡蛎、螳螂卯子。

23. 驱虫药:使君子、南瓜子、木榧子、槟榔、大腹皮、苦楝树皮、

大蒜、鸦胆子、昆布、海藻、茶叶、辣茄、常山、象牙屑。

药性口诀

和中止吐泻以藿香,宣表治懊侬以淡豉。

治厥阴头痛,吐沫以吴茱萸,治少阴腰痛泄泻以破故纸。

养血固胎以菟丝桑寄,和肝益肾以沙苑女贞。

平肝阳清肝热,石决明秦效良多,降冲气和冲血,代赭石著功不少。 用金钱草通淋化石,土茯苓主梅毒恶疮。

麻黄散风寒而发汗平喘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防风祛风胜湿,四肢疼痛能疗。荆芥发表散风,初起疮疡并治。

生甘草清火,而炙补中,地黄生凉血而熟滋肾。

甜杏仁滋肺燥而润肠,苦杏仁泄肺实而定喘。

久咳阴虚宜川贝母之清降,痰火痛肿宜浙贝母之苦寒。

清热药中的热盛于里,用药当清,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泻火救津津解毒、治证不同。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庶能切合病情、

药皆中肯。

温里药中的沉寒痼冷祛之以温,辨上中下三焦之寒,别肺脾肾三经之治,辛湿祛寒皆耗液,阴虚阳亢总非宜。

化湿利水药中的水湿停聚见证多端,或为泄利淋浊,或为肿满呕吐。热化而苦淡渗,寒化宜辛散温行。倘若脾肾之既弱,即渗利宜慎施。 止痛药中的气凝血滞,致痛之由。行气活血,止痛之药。痛证更有六气七情之因,莫徒拘执套用止痛之药。

伤科药用口诀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调移。

乳香并没药,碎补以辅之。头上加姜活,防风白芷随。

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枳梗,菖蒲厚朴治。

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皮。

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

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

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全身有单方,饮酒贵满危。芋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

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

庸夫不肯传,师乃心有私。

祖传秘方

医奶疮:蓖麻叶拈烂敷上奶边,左生右敷,右生左敷。

医流白濁:金银花、桑叶、百花臭草叶、灯盏菜、黄蠄蝺、大红花木

糨,煲水洗。

医女人小便内痒:百步、蛇床子、煲水洗、百花臭草头楝粉用茶油扫。 抗衰老:炙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五枚,煲水常饮。

感冒风寒:辛夷花煲猪肺。

毒蛇咬方:青代、川莲、红黄各等分,饮又洗。

初期癌症:黑狗胆冲白滚水饮。

治腰骨痛:红篦麻叶包猪腰火烩(食)。

治肾湿腰痛:碎补10克,牛大力20克,苡米20克,牛七20克,甘草10克,苍术20克,木香10克,狗脊15克,千斤拔15克,杜仲15克。

头痛灵头风痛:天麻,地黄,寄生,当归,玄参,牛膝,钩藤,野菊花,杜仲,川芎, 防风各等分。用五灵脂和血止痛,止惊锏,除疟疾。 七宝美发霜: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治不育症早生白发)

治癌症:苦杏仁。

沙苑子:性味甘温补益肝肾、明目固精。

益脑汤防治中风:当归,川芎,五灵脂,姜活,石斛,玉竹各10克,黄芪20克,生地枸杞子各15克。气虚加党参,白术。

肢麻活动障碍加桑枝,鸡血藤,地龙。

苔垢痰湿加法半夏,陈皮,藿香。

低血压加党参。高血压加石决明、杜仲、甘菊花、钩藤。头痛加葛根,蒿木、石决明。

耳鸣加女贞子,枸杞子,甘菊花,生地。腿软加千年健,狗脊。

脉沉肢冷加黄芪30克,高良姜。眠差加枣仁,远志。

气滞食积:香附,神粬,麦芽,山楂,银杏,杏仁,雄黄,石膏,五灵脂,马刀,牡蛎。

湿热火郁:枯楼,贝母,前胡,柴胡,黄苓,桔梗,知母,白前,紫菀,麦冬,灯龙草,鸭跖草,泽泻,山药,竹荀,乌梅,枳实,枳壳,桑白皮,竹汝,茯苓,木槿花,五倍子,海螵蛸,牛黄,阿胶,牡蛎。 小儿咳喘:

一,北杏5克,桔梗5克,防风,苏叶5克,前胡6克,白前6克,荆芥6克,紫苑6克,冬花6克,炙麻黄5克,大枣五枚

二,桑叶10克,丝瓜络1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北杏仁6克,白鹤草8克,麦冬8克,白菜根8克,地榆8克,甘草8克。

腰痛:六角霜20克,川杜仲15克,狗只15克,巴戟20克,准山20克,川瓜15克,

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牛膝15克。

腰痛:秦艽18克,白芍、川芎12克,田七6克,炙草6克,桑皮20克,杜仲18克,丹参18克,归身15克,灵仙18克,续断15克,牛七18克,桃仁12克,北芪20克,狗脊18克,

腰肌劳损:牛七10克,千斤拔20克,苡米20克,木香10克,狗脊20克,寄生20克,茯苓20克,大艽10克,鸡血藤20克,申姜15

克。

补气养血治腰痛浸酒饮:浸五斤酒加白糖半斤,杜仲20、熟地20、王竹10、大茴15、川芎15、防风15、甘草8、前胡10,牛七15、灵仙15、灵活15、枣仁15、茯苓10,白芍10、肉桂10、秦艽15、续断15、陈皮10、木瓜15、沙参10,枸杞15、大枣五枚。

治乙肝病:柴胡10、白芍15、当归10、白术15、茯苓20,川芎10、香附10、延胡10、枳壳10、青皮10、法夏10、黄精15、玉竹15、茵陈10、枝子10、丹皮10。

妇女养血汤:当归5、黄芪20、红枣10枚、鸡蛋2只、红糖适量。 腰肾痛方:狗脊20、杜仲20、锁阳20、续断15、千斤拔25、田七

15、髓补15、故子10、牛大力25、苍术10、茯苓20、泽兰10,甘草10。

抗癌药:沙苑子、性味甘温、补益肝肾、明目固精、常服沙苑子茶、健康貌美。

括楼实:抗茵抗癌。

神应养真丹:姜活、天麻、白芍、当归、菟丝子、木瓜、熟地、川芎各等分褒水饮。

感昌风寒:辛夷花煲猪肺。

肝肾亏损:

1首乌延寿丹:首乌、熟地、菟丝子、杜仲、牛七、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豨签草、黑芝麻。

2.生地、地骨皮、石菖蒲、牛七、远志、菟丝子等分褒水饮。

坐骨神经痛方:龟板20,白芍20,炙草20、生地20、钻地风20、黄柏15、知母15,

川牛七10,木瓜10、独活10。

清心肝而凉血,泻火安神:朱砂安神丸和酸枣仁汤。

皮肤瘙痒药:

1.苍耳子50,艾叶50 ,蜂房30,白癣皮30,苦参30,地肤子30,川槿皮30,川椒20,白矾20。每天一剂煎水早晚洗。

2.茯苓10,干姜4,白术4,甘草4,煎汤饮完洗。

3.当归7,芍药3,川芎3,蒺藜3,防风4,生地6,首乌3,荆归3,黄芪3,甘草4。

4.苦参10,百部10,蛇床子10,洗。

铁打伤科药:指甲灰,血余灰,旧松香,生狗头煅灰,存性研粉,掺患处,断骨即续,刀伤即愈,用酒服更佳。

感冒咳:桔梗15,荆芥15,炙紫苑15,白前10,炙百部10,炙甘草8,陈皮10。

丹毒皮出血:菊花15,地丁10,天葵10,红花10,丹皮10,银花10,枸杞15,连翘10,蒲公英10,穿破石50,铁包金30,生石膏100,知母80,茅根15,玄参15,生地30,麦冬20,续脚金30。 五积散:白芷 川芎 炙甘草 茯苓 当归 肉桂 白芍 半夏 陈皮 枳壳 葱白 麻黄 苍术 干姜 桔梗,厚朴各等分。

铁打药:细辛 乳香 没药 生地 艮花 甘草 然铜 防风 霍香 泽兰 骨碎补 郁金 香附 白芷。

(一)解表方剂类

(1)麻黄加术汤 《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

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

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

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

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

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

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

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

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

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

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

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 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

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

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

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

肩剧烈疼痛。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

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

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

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

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

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

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

用。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

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

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二〉清热方剂类

(1)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0 杏仁10 桂枝10 大枣5枚 甘草8 干姜8 石膏(碎)20

适应症:适应于热性病的发热,恶寒,无汗,烦躁等。表实里热症,

如肺炎,麻疹,脑膜炎,急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及荨麻疹

和皮肤搔痒症等,(不宜于发汗体质的病人禁忌)。

方解:在麻黄汤中加重麻黄,杏仁之量,增加石膏,大枣,生姜,方

中麻黄加大用量以利解表,和石膏一起。具有解热解除烦躁之

作用;桂枝和杏仁协同麻黄,散表热;甘草,大枣干姜为辅肋

药。同时起着协助主药的作用,麻黄为固表止喘药,有止汗,

发汗止喘,升压等作用。桂枝为温中药,具有芳香健胃和止痛,

解痉,消炎,镇静和抗过敏等作用。

(2)白虎汤《伤寒论》

组方:知母15 粳米20 石膏(碎)30 甘草10

煎剂,一日一剂,煎米熟,去渣,将余药另煎后混合,一日三

次温服。

适应症:本方解表热 适宜于下列性况者;

(1) 伤寒,麻疹性热性传染病的高烧。口渴,烦躁,谵妄。以及伴

有脑部症状者。

(2) 日射病,尿毒症的高烧,口渴,烦躁者。

(3) 夏季喘息,遗尿,牙痛,糖尿病者。

(4) 精神病的谵语,狂走,大渴引饮等。

方解:石膏清热镇静;知母润燥除内热;粳米未补脾胃;甘草和粳米

一起可补脾胃。通过诸药的协同作用,可解热,治烦躁。知母

为清热滋阴药。石膏清热利尿药,解痉,消炎镇静和抗过敏作

用。

治例摘录:

例一:病人为一青年男性,眼痒2-3日羞明一日畏光身体发烧,给予

白虎汤二剂各症消失。

例二:病人为一养鸡员,因鸡群生瘟病,而过份紧张发碌工作中突然高烧,烦渴,不进食,给予白虎汤三剂(冷服)。病症大减。再服三剂余症消退,继服竹叶石膏汤三剂痊愈。

本方为古今沿用之解表热之要方,清热生津止渴降烦而不伤脾胃,临床上用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病症。对气虑,血虚发热,脉虚弱者禁用.。

(3)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方:知母15 粳米15 石膏20 甘草8 人参10

适应症:类似白虎汤症,主要用于:

(1)热性病,中暑,热射病等引起的高烧,烦渴和脑病。

(2)糖尿病,脑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进烦渴脉动洪大等。

(3)皮肤病引起的痒,充血,烦渴,以及肾炎胆囊炎,夜尿症等。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加人参组成,知母清内热润燥;石膏清热镇静;

粳米补胃缓解石膏之寒;甘草和粳补表;加人参用以补里。知

母为清热滋阴药,石膏清热利尿药,人参补气。

治例摘录:病人为44岁女干部,连续三年于炎暑日低热,口渴、身

痒,尤以中午下班为甚,虽以长衫,草帽遮烈日而症状不

减,甚为苦恼。救治于某专科医生,服过敏丸和复合维生

素B1不效,无奈,求诊中医,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三剂后

显效。低热,烦渴、身痒消失。此后,病人根据自身经验,

每于炎夏天,以上症状出现时,即服本方三~六剂痊愈。

(4)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方:茵陈蒿15 栀子10 大黄10

适应症:解胃肠实热要方。多用于黄疸初期,也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

血清性肝炎,皮肤搔痒症,口腔炎,脚气,肾性浮肿,子宫

出血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病症。

方解:本方具有泻郁热作用。茵陈有消炎,利尿作用,对消除黄疸有

特殊作用;栀子能消炎利尿。大黄为消炎泻下药。经过三味药

相配伍,对以黄疸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有良好的治疗

效果。茵陈为清热燥湿药,用于治疗黄疸,栀子,清热利胆作

用。大黄有泻下、收敛,抗茵作用。降低胆固醇。

(5)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组方:黄连10 黄苓8 芍药10 阿胶10(烊化) 卵黄二

个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卵黄不煎,药煎好后与烊化的

阿胶与旦黄共搅拌冲入药温服。

适应症:适用于热性虚症。如肺炎,伤寒,猩红热,丹毒,脑出血,

脑膜炎等病引起的烦躁,失眠,谵妄症。对高血压的狂躁,

以及精神分裂症亦可选用。对于消化道血,血尿,尿痛,皮

肤瘙痒,结肠炎亦可选用。

方解:黄连、黄苓是本方的基础,黄连解热最好:黄苓清热破气滞;

卵黄除烦热,和气血;阿胶的作用同卵黄一样,还可润血护肌

肤;芍药散恶血,安脏腑。通过绪药的协调,可滋润体液,解

心胸中热,除心中烦躁。

药物疗效:黄连为清热解毒药,有杀菌消炎和泻下作用。黄苓为清热

燥湿药,具有杀菌,利尿,降压镇静作用。芍药为祉血活血药,

具有止血,止痛作用,阿胶为滋肾补血药。

(6) 葛根黄苓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20 黄连10 黄苓10 甘草8

适应症:主治因里热,表热而引起的心下痞,痢喘。多汗小津,心悸,

项背痛,促脉等症。适应于痢疾,细菌性痢疾的初期,急性

肠炎,喘息,丹毒,口内炎,中风,神经衰弱等症。

方解:以葛根为主药,葛根能解痉而使心下痞硬和项背痛除。能固血

液水分不流失,黄连解内热,黄芩解心腔之热,甘草调和诸药

性能。黄连为清热解毒药,葛根解表药,黄芩为解热燥湿药,

具有杀菌,利尿,降压镇静等作用。

(7)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柏各10,黄芩15 栀子10 立春后加柴胡10 连翘10 芍药10

适应症:本方为治实热病方,特别是热性病的急性期,对转慢性实热病亦可用之。

方解:本方的四味药。都是苦寒解热剂,黄连。黄芩为去炎性充血和

治心痞不安,山栀。黄柏消炎利尿,黄连黄芩一起协同作用,

黄连主药,有解脾胃热和镇静作用;黄芩解肺、大肠、小肠之

热、治咯血、吐血、便血;黄柏解膀胱肾脏之热,有利尿和治

血尿作用;山栀解肝、心包、三焦之热,如加柴胡,可强化解

除肝胆之热的作用。

药物疗效:黄连为清热解毒药,黄芩为清热燥湿药。黄柏为清热利胆

药,有杀菌消炎作用,黄栀子为清热利胆药。

治例摘录:病人为56岁男性,工厂干部,体胖,面色丰满,鼻衄不

安,血压190/100毫米汞柱,怕晕倒,夜不敢离家,用黄

连解毒汤数剂,不安恐怖感消失,血压170/90毫米汞柱,

病情好转。

(8)清心莲子饮《和局方剂》

组成:莲肉20 麦冬20 茯苓20 车前子10 黄芩10 人参10 黄芪10 地骨皮10 甘草10

适应症:适用于虚症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即肾结核,慢性淋病,慢性

膀胱炎,慢性肾孟炎,白带过多等。亦可治疗神经衰弱,口

腔炎,糖尿病等症;

方解:本方具有清心肺热作用和补脾胃,补肾作用。即麦门冬和莲肉,

具有补心和清心热之作用;车前子、地骨皮清热利尿;人参、

黄芪、地骨皮、黄芩、麦冬组合一起,有清热和补肾作用;人

参、茯苓、甘草有补脾胃之功能。

药物功能:莲肉为健脾止泻药,治失眠,遗精,尿浊,取其养心益肾

作用,麦冬为滋阴药,车前子为利尿药,人参为补气药。

治例摘录:

例一:病人为23岁男青年,阴茎从未勃起过,常梦遗,有时一夜二

次,一月中有白浊一次,

面色苍白,乏力,合予清心莲子饮,间断服用一年,症状消失,

体力恢复。

例二:病人为52岁男性,多年前因发烧,尿频,尿痛,尿培养有大

量大肠杆菌,而诊断为肾孟炎,给予清心莲子饮三月,食欲增

进,乏力消失,尿清,体力大为改观。

附记;本方为具有清心肺热和补脾胃、补肾作用,对肾结核,慢性淋

病,白带过多,神经衰弱,糖尿病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古今为临床医生喜用。

(9)五淋散《和局方剂》

组成:茯苓20 当归10 黄芩15 甘草15 芍药15 栀子10 煎剂一日三服。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肺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或尿中含血或

含石,尿湿浊和含脓者。具体施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

结石,肾结石,淋病等。

方解:本方药物组成简明,为治尿道感染的首选药,当归,芍药补血

活血,茯苓利水通小便,黄芩,栀子清热利下焦,甘草调和诸

药。

药物功效:茯苓为利湿药,当归为补血药,黄芩为清热药。甘草为补气解毒药。

治例摘录:病人为一中年妇女,尿痛,尿结。已一周。近二日加重,

尿中有大量脓球,舌少苔质燥,脉沉,给予五淋散三剂,

病人得治,称赞比打针还快。

(10) 升麻葛根汤《和局方剂》

组方:葛根15 芍药15 升麻10 干姜10 甘草10

适应症:用于热性发疹性疾病初期,或因流感头痛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者。用于流感,麻疹,猩红热,水痘。鼻衄,眼球充血。扁

桃腺炎等。

方解:主药是升麻和葛根,升麻苦寒,清热解毒,可治一切热毒,咽

痛等;葛根甘,平,清热解痉,常用其治口渴和肩背痛;芍药

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葛根为解毒药,解热,解痉,降糖尿病等作用。升麻为透

疹药,有解热毒。治咽痛作用;芍药为活血药有止血止痛

作用。

附记:本方为治疗发疹性疾病的良方之一。古今临床医生常用疗效良好,以升麻,葛根为主,不仅解肌清热,还善透疹。

(11)升阳散火汤《伤寒六书》

组成:人参10 当归10 芍药10 陈皮10 茯苓10 白术10 柴胡20 麦

冬20 黄芩20 甘草10 干姜10,一日二至三服。温服,人参可

单煎同服。

适应症:用于肝热犯肺,谵语沉睡,元气虚陷,小便不利者,如流行

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炎综合症,脑型流感,脑型疟

疾,流行性出血热等。

方解:人参补气强壮,当归,芍药补血活血。麦冬滋阴,柴胡。黄芩

清热解毒,白术利湿和胃。茯苓利尿镇静,陈皮,干姜理气健

胃,甘草调理诸药。

药物功能:柴胡清热药,麦冬为滋阴药,人参为补气药,当归补血药,

陈皮为理气,止血,止痛,止咳等作用。

(12)龙胆泻肝汤

组成:当归15 熟地15 木通15 柴胡10 黄芩10 泽泻10 车前子

10 龙胆草10 栀子10 甘草10 一日一剂,一日三服。

适应症:适用于下焦,下腹部盆腔脏器官的炎症,充血肿痛。不论是

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或者肝经有湿热,急性或亚急性尿道炎,

膀胱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多带,含阴部痒痛或者睾丸

炎,腹股沟淋巴结炎,软性下疳等。

方解:车前子。木通,泽泻,具有利尿作用,可清下焦之湿热,当归

和熟地黄增进血运,可缓解下焦的炎症,龙胆草。山栀子,黄

芩三味,有消炎和解毒。

药物功效:当归为补血药,生地黄为凉血药。木通清热利尿,有制菌,

制癌作用,黄芩为清热药,利尿镇静,抗菌等作用,车前

子为利尿药。

附记:本方为下焦清热利湿,治痛要方之一,治疗下腹部诸炎症,充

血,疼痛等症,如泌尿,生殖道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疗效甚

佳。

治例摘录:病人为55岁男性,一年前患淋病。近一个月尿湿,尿道

口有灼热感,给予龙胆泻肝汤一月生尿湿,尿痛消失,尿

检阴性。

(13)辛夷清肺汤

组成:辛夷10 枇杷叶10 知母10 百合10 黄芩10 栀子10 麦冬15 石膏15 升麻10

适应症:本方适宜于肺热。鼻塞,鼻息肉,慢性肥厚性鼻炎,副鼻窦炎,副鼻窦积脓等。

方解:本方由清热解毒药组成,辛夷具有发散和兴奋作用,治头痛和

鼻炎,枇杷叶,知母,麦冬清肺热,滋阴止咳,百合补肺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