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的比较

更新时间:2023-06-08 11: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维普资讯

20 0 8年 7月第 5卷第 7期

WolHel Di s r d ah g t t e

中医论坛

1一般资料

痊愈 l例、显效 l、好转 4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3 0例达 9% 0

3 0例患者中,住院病原体人 l,门诊病例 l例,其中 6例 4男 2例,女 l例。年龄最少 2 0 0 3岁,最大 6 8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一年。临床症状见腰痛及患肢后外侧疼痛,有锥刺或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性,5岁,干部。住院患者,20 3 07年 l 2月 5日就诊,同家属轮椅推入,主诉:腰及右下肢疼痛一

刀割样疼痛,患肢屈伸不利,遇寒冷潮湿疼痛加重,经临床检查诊断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2治疗方法: 针刺运动疗法

周余, 2日加重,前来住院,口才既往有腰痛史,一周前近

单位扫雪时不慎将腰扭伤,休息几日后好转,前搬一花盆 2日后突然腰痛加重,伴右下肢割样疼痛,随后入院,查体患者面部表情痛苦,腰及右下肢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腰部拒按右下

主穴:肾俞、腰部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昆仑配穴:风寒湿侵袭腿痛配例缺血瘀气滞腿痛配:膈俞、委中、悬钟肾虚腰腿痛配: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瘀血腰腿痛配:痛区的瘀斑,瘀点或委中操作方法:患者侧卧或俯卧位,先运动患肢腰部数分钟嘱

肢直腿抬高试验强阳性,直腿坐试验不能完成,行 C片示, TL/ 5 L/,推间盘突出。诊断: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治法以 4 L。 SS疏经通脉,活血化瘀为主。取患例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昆

仑等穴,操作见上文。治疗 3次后疼痛缓解,患者能下地行走, 治疗 l 0次后诸症基本上消失,为求巩固疗效,行 5日治疗,又随访 3月未见复发。个4讨论

后,穴位常规消毒,针刺上述穴位,刺激量由经到重,以患者有触电样感觉向下肢放射至脚趾部止,留针 4 0分钟,每日 1 次,1 0次为一疗程。 3治疗效果:3 1疗标准 .治

祖国医学认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发病机理主要为邪阻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针刺运动疗法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而运动本身也具有止痛作用,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联合应用,生协产同作用或增强作用,针刺配合患部运动可以增强针刺的镇痛作用。

①痊愈:患肢及腰部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及直 腿坐起试验阴性,行走自如,无任何不适感。 ②显效:患肢及腰部疼痛明显好转久行或久坐后有腰部酸困及患肢经微麻木感,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坐起试验显弱阳

现代医学认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一方面由于推间盘的病变引起髓核脱水、纤维增生,纤维环呈同心圆放射状破裂,或

性。能正常工作。

后纤维环断裂,累及坐骨神经。可另一方面由于脊柱异常导致运动障碍或异常,间盘关节变性,推韧带松弛,结缔组织增生, 进而骨质增生,推间盘变形,髓核脱出累及坐骨神经。现代试验表明,针刺运动疗法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从而通过临床疗

③好转:腰部及患肢疼痛减轻,久行或久坐腰部及患肢有明显酸痛感,卧床休息后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坐起试验呈阳性。

④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任何改善。3 2治疗效果 .

效评定表明了此方法为治疗本病的考靠有效方法。

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的比较马文红龚军英闫享福刘淑燕

(新疆库尔勒塔指石油职工医院

8 10 40 0)

[摘要]过对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从概念、质量控制、制备 .艺、有效物质、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临床疗效、通 T - 服用方法、携带保存、药材利用率、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明中药临床用药是以汤荆作为主要剂型,并以

其用药灵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特点著称。中药免煎颗粒质量稳定,疗效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同样可以遵循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既保证了统中药的优点,又提高了质量保证,使临床应用更加方便。传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比较 中图分类号:R 3 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6 2 5 8 2 0 )7 0 8- 3 7- 0 5(0 8 - 6 10 -

1两者的概念

11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直接用于可

6 1 8

维普资讯

中医论坛

2 0年 7月第 5 08卷第 7期2服用方法的比较 . 4

Wo d el iet r H ahDgs l t

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中药饮片包括了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炮炙的饮片。12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为原料, .根据

①常规

中药饮片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浸泡,并根据药物的特性采取先煎、后下、文武火、选择适当的加水量、煎煮容器、

各类药材的不同特性,参照传统煎煮方法,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全成份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供医生临床配方使用的单味中药颗粒剂。 2两者的比较21量控制 .质

煎煮时间等。传统的煎煮方法特别是自己煎煮中药,芳香类药物大部分失效,动物类和矿物类药物的有效成份则难以全部煎出。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经过科学方法提取有效成份,②然后制成颗粒,包装袋注明原生药的换算关系,调配更加方便,卫生快捷,可避免传统的手抓、称秤带来的剂量误差和脏乱现象。服用前用温开水冲成冲剂,用剂量小,服利用率高,安全方便。 2 .带保存 5携

①地道的中药材必须在规定的地区、规定的生长年限、规定的季节采收,将规定的用药部位入药,才能保证临床疗效。 质量易受种属、产地、采收季节、后续加工、储运环境、品质等级、炮制、煎煮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长期以来一种药材多种

①中药饮片体积大、带储存都不方便,携对储运环境要求较高,的品种容易发霉变质,虫蛀鼠咬,有遭影响药物的疗效。 ②中药配方颗粒体积小、密封良好,不易吸潮,能避免中药贮藏、保管不当带来的泛油、变色、虫蛀、霉变、潮解溶化、风

基源的情况较为普遍,加上目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良莠不再前齐、五花八门,不同品种、不同等级、不同产地、不同规格参

差不齐,因而质量难以保证。②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从原药材的 产地、质量、运输、储存都有严格管理措施,质量控制从源头抓起,严格按照 G P标准要求,参照粒度、水分、溶化性、 M 硬度及重量差异等具体要求,从提取、纯化、成型制粒、包装等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2 .备工艺的比较 2制

化等问题,减少了污染,而且保质期长,一般可长达 2年以上。携带和保存方便,对经常出差、旅行、部队、学生等人群非常方便,只要是有饮用水的地方都可以随时服用中药。 26药材利用率 .

①用传统家庭煎药方法药材的利用率很低,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隐性浪费,另一方面是临床疗效没有保证。中药配方颗②粒采用科学含量较高的机械化大生产方式生产,且可根据单而

①中药饮片的制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 (包

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蜜炙、酒炙、醋炙

味的有效部位及生物特性,在不同的温度、时间、p值等条 H件下,取有效成分,提绝大多数有效成份被提取出并浓缩于来颗粒之中,药材的利用率高。27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等炮炙的饮片。制各工艺粗糙,没有形成规模化大生产,而且多为人员手工操作,没有严格的内控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制②各工艺存在如下优点:提取方法因成分而异,除杂质成本降去低,浓缩干燥过程中减少成分的破坏以及制粒中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颗粒剂内在质量。 23两者的有效物质、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

271 . .传统中药汤剂从原材料采收、饮片加工到患者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突现出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如①中药材受产地、采收季节影响,质量差别较大,而医院使用的药材无法进行严格的鉴别区分和质量控制;②药材的仓储困难,体积大,易霉坏变质;③药房调剂问题:工作量大,

①有效物质中药饮片剂型的改革,终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和获得更多最

的用于治病的有效物质。几年来,过研究,基本证明了相同通

剂量不准确,劳动效率低;煎煮问题;由患者自己煎煮,④ 对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大⑤量的实验表明:家庭式的煎煮方式只能提出药材中的 4 ̄5% 0 0的有效成分,资源浪费严重。 2 7 2颗粒剂满足了人们对药物的“ ..三小”、“三效”、

数量的药材颗粒剂获得的有效物质量较大,总体认为,单味颗粒饮片是单味原生药饮片浸出物的 1 3,明了药材碎断 -倍说后增加表面积,加速有效成分溶出,符合药剂学理论,且袋装颗粒较多地保留了挥发性成分。 ②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通过对桑寄生传统饮片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镇痛实验、小鼠实验性关节炎等项的药效学对比实验,二者无明显差异,在个别指标上浓缩颗粒剂优于中药饮片。潘敏求等用参苏复方浓缩颗粒剂与参苏丸治疗气虚型感冒患

“五方便”(即用量小、毒性小、不良反应小;高效、速效、长效:服用、携带、贮藏、生产、运输方便)的基本要求,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节奏;而且颗粒剂生产自动化,条件恒定,有效成分浓度高,溶解迅速,起效快,免煎易

服;但是:①颗粒剂忽略了中药混煎与单煎的区别,中药汤剂配伍使用,在君、存

者,并进行了解热、止咳、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总有效率分别为 7%,7%,二者均有解热、镇痛、止咳、 4 7祛痰,且二者作用强度相当。

臣、佐、使,七情六志的用药理论,相互配伍存在相生相克的作用,混煎后还可增加处方的治疗范围和适应症,并缓和或降

低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而每味药材单独煎煮后制的颗粒剂

6 2 8

维普资讯

20 0 8年 7月第 5卷第 7期

Wol e l iet r dH a hD g s t

中医论坛 .

临床再混合配方使用,其治疗效果往往不如中药汤剂复方混

中药临床用药是以汤剂作为主要剂型,并以其用药灵活、

煎。②由于药材是颗粒状或粉末状,药材单凭性状难以鉴别;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冲调时易造成药液混浊,过滤困难。3小结

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特点著称。中药免煎颗粒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临床应用中同样可遵循辨证施治、在随症加减的原则,既保证了传统中药的优点,又提高了质量保证,且临床应用更加方便。

辨证及针刺治疗湿疹 2例临床观察 5郭迎春李素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民医院 4 2o ) 7o0

中图分类号:R 4 . 1 2 5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7- 0 5 2 0 )- 6 30 1 258(08708-2 6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由于饮食伤脾,多 过食辛辣,腥荤发物等动风之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更兼腠理不密,外受六淫之邪侵袭,淫与肌肤,发为本病。若久病失治,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与濡养而成慢性湿血疹,成为临床上难治性疾病。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配合笔针灸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

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 1次,1 5次为 1个疗程。 2 3阴虚血燥、气血瘀滞:皮损以浸润肥厚,苔癣化,革 .化为主,皮肤粗糙,甚则肌肤甲错,自觉痒甚,皮损有时呈大片融合形成红皮,有大量秕糠状脱屑,有时亦可见红色粟粒大丘疹或小水疱,缠绵难愈。患者自觉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

渴不欲饮,大便干结。脉象细数或沉细,舌红少苔或无苔。治宜滋阴润燥,养血止痒。用药:麦冬,当归,元参,白芍,熟地,

桃仁,丹参,首乌,白鲜皮,茯苓等。针刺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廷,合谷,阴陵泉,补虚泻实手法,

本组 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历,男 8例, 1。年龄在 5女 7例 1~6 1 3岁之间。其中 1~1 1 7岁 2例,1 ̄5 8 0岁 1 8例,5~ 06 3岁 5例,无明显发病季节。2治疗方法

隔日一次,十五天一个疗程,耳尖放血,每周两次。3典型病例例 1曹 x,女 4 . x 7岁,县水利局干部,于 2 0年 1月 5 07

2 5例患者均按中医辨证服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21 .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起病急骤,初起局部发生红斑、 丘疹、水疱、继则皮肤掀红肿胀、灼热痒痛,水疱破溃可发生糜烂、渗出,患者心烦不适,口渴思饮,胸脘痞闷,焦虑不安, 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消肿、止痒。用药:黄芩,龙胆草,栀子,生地,丹皮,生石膏,苦参,地肤子,车前子,六一散等。针

日到我科就诊。患者自诉三天前因极度生气加之淋雨突然发病,胸闷气短,心烦急躁易怒,口渴,便秘,溲黄,周身瘙痒。 查:患者四肢及脐周多处分部密集丘疹和小水疱,并有渗出。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辩证:平素脾气虚弱,内有蕴湿,加之生气、淋雨等诱因,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郁化热,犯脾生湿,湿热互结,发于肌肤,热重于湿。诊断:急性湿疹。治疗: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凉血消肿。用药:柴胡 lg O,生石膏 3 g黄芩 lg龙胆草 3 g生地 2 g黄柏 1g苦参 lg 0, O, 0, 0, 5, O,车前子 1 g 5,六一散 2 g 0。针灸取穴:太冲,风池,曲池,合

刺取穴:风池,肺俞,曲池,合谷,三阴交,风市,太冲。用泻法,留针 2 0分钟,每日一次,十天一个疗程。耳尖,膈俞, 委中交替三棱针放血拔罐,每周 2~3次。2 2脾虚湿盛、 .湿蕴肌肤:亚急性发病,皮肤有渗出结痂、

谷,三阴交,血海,风市。手法:提插捻转泻法。留针 2 0分钟,每日 1次,1 5天 1个疗程。耳尖,背部痣点,膈俞,委

皮肤瘙痒、脱皮屑,或局部皮肤肥厚,色泽加深,皮损表面常

有粟粒大丘疹或小水疱,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患者自胸脘觉

中,大椎交替放血,每周两次。二诊:上药服三剂,针三次, 肿

胀渗出明显减轻,部分区域仍有糜烂,痒感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心腹平静。上药改龙胆草为 lg O,加栀子 lg O,针刺按原方治疗。三诊:服用 6剂,针 6次,损基本恢复,部分皮大脱屑,以龙胆泻肝丸调服,继续针四次,巩固疗效,1 0天痊

满闷,口中粘腻,不思饮食,大便塘泻,脉象缓,舌质淡,舌体胖,舌苔厚腻。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用药:白术,薏仁,苍术,厚朴,陈皮,车前子,茯苓皮,当归,白芍等。针刺取穴: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海,曲池,丰隆,风市,血

6 3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