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专题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20 06: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

专题调研报告

化州市位于连接粤、桂、琼三省的交通要道,背靠大西南,东邻南方油城茂名市,南连南方港城湛江市,面向南海,属环珠三角地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化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成效与变化

“十一五”时期以来,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根据省委、茂名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我市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下同)为指南,结合本市实际,重新定位,务科学发展之实,谋后发

1

崛起之策,创特色产业之优,坚持“三促进一保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进“双转移”,确保化州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比2005年的112.29亿元翻了一番;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31.8:25.0:43.2转变为25.1:27.7:4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五年年均(下同)增长16.8%;外贸进出口总额4994万美元,其中,出口4615万美元,年均增长45.8%。

(二)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比2005年增加41家,实现增加值22.89亿元;工业用电量达2.8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198.0%;2010年工业税收达1.08亿元,占总税收的55.3%,工业经济对财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19万亩,年均增长1.4%;全年水产品总量9.67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生猪出栏量达152.74万头,年均增长5.9%,连续4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90.69亿元,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6826元,比2005年增加2335元,年均增长8.7%。

2

(四)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十一五”期末,全市新登记工商企业771家,个体工商户13017户,年均分别增长25.2%、62.2%。房地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46家,已建成商品房约33万平方米,在建商品房约107万平方米。此外,电子信息、餐饮娱乐、物流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五)财税金融平稳运行。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7.26亿元,是2005年的2.36倍,一般预算收入4.90亿元,是2005年的2.95倍。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8.63亿元,贷款余额43.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0%和16.7%,存贷比33.8%。

(六)民生保障能力日益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就业形势平稳,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84万个,新增转移就业9.93万人,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2.09万人,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积极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市总参保人数达24.8万人次,年均增长19.0%。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调高了42.0%。全市有3.98万人纳入城乡居民低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五年共报销金额3.70亿元。解决了农村群众14.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3

二、发展思路和做法

(一)以《规划纲要》为指南,确立发展目标 我市以《规划纲要》为指南,面向全省,胸怀全局,把化州放在全省这个大棋盘中进行重新审视,环顾四邻:湛江市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为契机,建设现代化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茂名市集约发展石化产业,集中力量在深水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沿海地区,依托条件较好的现有企业,高标准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这都给我市加快发展带来机遇。我市紧紧扭住发展这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抓好经济建设,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承接珠三角与周边城市的辐射,提出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加快化州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以擦亮“中国化橘红之乡”金字招牌为切入点,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化州物产丰富且很有地方特色。化橘红、文楼白石、笪桥黄瓜,堪称“化州三宝”。其中化橘红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久负盛名,被誉为“南方人参”。化州因盛产化橘红,素有“橘州” 、“橘乡”之美誉,是当之无愧的正宗化橘红故乡。我市以做大做强化橘红加工特色支柱产业作为切入点,全面拉开帷幕。2009年6月17至19日举办了“2009中国

4

(化州)化橘红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化州市为“中国化橘红之乡”,并授予“中国化橘红之乡”匾牌和证书。此次盛会共签约落实项目20个,涉及化橘红种植与加工、石化、冶金、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物流配载、城建等领域,总投资达59.29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9个,最多的绿景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国家成品油储备广东化州油库项目分别达到18亿元和16亿元。签约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市委、市政府新一届班子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引项目,三年见效益”的战略构想,将2009年定为“招商引资年”,出台了《化州市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试行)》,制定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和政府效能建设,以优质的服务,以良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到化州发展的信心。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9中国(化州)化橘红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以节招商、以节引资、以节兴贸、以节兴市的预期目的,吸收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为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切实成效,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具体人员全力抓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情况报告制度、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督办制度、重大项目领导跟踪协调制度,及

5

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新推出的招商项目抓意向,对有意向的招商项目抓入户,对已入户的项目抓推进,完善一个迅速上报一个,成熟一个立即批准一个,批准一个加快开工一个;对在建项目,及时跟踪检查,及时提供服务,力争早竣工、早见效、早收益。

(三)以建设工业园区为新起点,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化州地形狭长,状如坐虎,东西窄,不够30公里;南北狭长,达100多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依次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南部平原,习惯上称为化北、化中、化南。国道207线、广湛铁路、广湛高速公路象三根彩带横贯东西,省道S284、S285线象两条动脉纵联南北。化州欠发达,关键是工业欠发达;工业欠发达,关键是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事实证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不行,“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也不行,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更不行。发展大工业,首先必须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解决工业载体、平台问题,形成集聚效应。我们按照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规律,把全市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实行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重点发展区域。我们着力构建以“两园”(杨梅工业园、市工业园)为核心、“三带”(国道207线南盛至笪桥路段、茂化公路沿线、迎宾大道沿线三条工业带)为框架、“四区”(文楼白石加工区、平定钛矿开采加工区、中垌水泥生产区、新安

6

高岭土加工区)为支撑的工业产业布局。并把“两园” 、“三带”、“四区”以及省道S284、S285沿线镇(区、街道)列为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包括鉴江开发区、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同庆、杨梅、长岐、良光、笪桥等镇(区、街道),连点成带,以带联园,建立起能满足工业发展需求的载体、平台,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赚得到、办得好,让更多的企业在化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优化发展区域。把地处偏远、有特色资源、交通不便的乡镇列为优化发展区域,主要包括新安、官桥、中垌、丽岗、林尘、江湖、合江、那务、平定等镇,在招商引资方面,试用“资源共享,易地建厂,税收分成,利益均沾”的发展模式;三是适度发展区域。主要包括文楼、播扬、宝圩等镇,把自然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如扶荫地、尖岗岭、倒流湾、橘州公园、名富果业等旅游景点,宝树水库、长湾河水库、连界水库、六竹水库等生态旅游资源列为生态保护区域,践行“发展好经济是政绩,保护好环境也是政绩”理念,坚持环境优先,走生态发展之路,通过发展农业、林业来增强对城镇生态的支撑力,提高化州区域竞争力。当前,我市重点抓好杨梅工业园区的建设。该工业园区位于广湛高速公路杨梅出入口,总体规划面积7230亩,拟分期建设,首期935亩,向以乙烯后延加工产业为主、建材产业为副的产业集中,坚持产业发展园区化,使产业发展形成主导性、规模性、聚集性;坚

7

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方针,加快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四)以加快推进“双转移”为亮点,打响劳务输出特色品牌

“双转移”是省委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化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共有农村人口120万人,农村劳动力达60多万人,富余劳动力近40万人。我市采取政府倡导、组织指导、市场引导、能人主导等多管齐下的办法,加快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招用本市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远及近的“梯次转移”、从无到有的“产业转移”、由散到聚的“规模转移”、由少到多的“集聚转移”、 由外向内的“二次转移”。 在输出地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有从事建筑装修的,如笪桥镇的“高志塘油漆装修村”、那务镇的“长岭建筑村”;有从事家具制作的,如林尘镇的“长步家私村”;有从事饮食业的,如合江镇的“禾塘岭糖水村”;

8

有从事回收废旧的,如合江镇的“高步布碎村”等等;在输入地打响了我市劳务输出的特色品牌。到2010年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3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比重的53%。近几年来,农村人口向市区、中心镇、建制镇集聚转移,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与1990年相比,化州市区总体规划从4平方公里快速发展到目前的20多平方公里,扩张了5倍;市区常驻人口由5万人增加到20多万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做法与经验先后刊发在中央党校《理论前沿》、省委政策研究室《广东调研》、茂名市委政策研究室《领导参阅》、《茂名通讯》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政府发动,指导和服务转移一齐抓;部门启动,技工与职业教育一齐搞;农民主动,“离土”与“离乡”转移一起动;内外互动,输出地与输入地一起赢;上下联动,“带头富”与“共同富”一齐要,达到“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一村,兴旺一业;转移一批,搞活一方”的目标,从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增长点,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蔓延,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加快发展的压力增大,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为化州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扩大投

9

资,上大项目,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是交通道路建设项目:(1)总投资1.54亿元的省道S285线化州南段(市区至广湛高速公路同庆出入口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拟命名为“迎宾大道”,是目前我市投资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09年3月31日动工建设,累计完全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占总投资的95%,该路段于2011年1月26日实现通车。(2)总投资4600万元的化合线路面大修工程项目,于2008年9月动工建设, 2009年底前全线竣工通车。(3)总投资1500万元的环市东路和投资2000万元的市区西环路建设项目,均于2010年动工建设。

二是水利设施建设项目:(1)总投资1.318亿元的合江拦河坝重建项目,是省水利厅、省纪委批复立项的大型水利综合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2)总投资1.2亿元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由省水利厅、省发改委批复立项建设,堤防总长34.3公里,按二级规模、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即将竣工验收。(3)林尘拦河闸改建已完成了主体工程。

三是市政建设项目: 康景体育馆、市污水处理厂、市区沿江东路北段已投入使用,化一中高中部已实现整体搬迁,华伟图书馆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市垃圾处理场已动工建设,市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完成首期校舍基础工程。

四是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级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开展。启动实施“三旧”改造工作,土地开发储备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城乡“脏、乱、差”及建筑违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以“三促进一保持”为首要任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促进一保持”是我市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部署。

三、建议与希望

(一)“双转移”与扶贫。自1994年以来,省委统一部署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固本强基工程、“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活动,深受基层农村干部群众欢迎。 省委作出“双转移”与扶贫开发的战略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如佛山市70个城市党支部与我市70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倘若能与“双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根据我市拥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把佛山市的部分陶瓷产业有计划

11

地转移过来,而把我市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佛山市,这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省委把“双转移”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考虑,由省委组织部、基层办、扶贫办统筹规划安排,珠三角发达地区9个市分别与粤东、西、北部各市结对帮扶,把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从而达到扶贫开发的目的。

(二)税收与转移支付。税收是改善民生之本。对企业征税,发达地区是“抓大放小”,留有充裕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营造吸引投资的良好环境;欠发达地区是“应收尽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完成年度任务,即使勒紧裤带,高喊“零收费”,也只能是个别地方解决所谓政策优惠问题,而无法根本性地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议省委对粤东、西、北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一是可考虑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对从珠三角转移到粤东、西、北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若干年减免几成税收政策,引导、鼓励这些企业实行转移有利可图,乐意转移到以上地区;二是可考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倾斜政策力度,让地方政府在征收税款后进行奖励返还企业,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过来。

(三)专款与配套。当年,化州市没有划入山区贫困县范畴,从而也就无法享受有关政策优惠,经省立项的大项目,

12

要自筹配套资金50%,因此我们尽管上了一批大的项目,但穷而又紧的“吃饭财政”难以确保配套资金到位,有的项目迟迟不能上马,有的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因此恳切希望省委一方面颁发有关文件取消省立项地方配套资金的限制,一方面加大专款专用的监管力度。

(四)“跑步”与“正步”。按化州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要全速“跑步”前进,也难以追赶发达地区,但现实是政策法规越来越完善、越规范,必须依法依规办事,小心谨慎地操“正步”。如“工业用地难”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头上是一根根“高压线”,脚下是一条条“红线”,前面是一个个“红灯”。改革开放初,广东有名的顺口溜脍炙人口:“见到绿灯快步走,遇到红灯绕道走,没有灯摸着走”。时至今天这宝贵经验恐怕已不适用、不能用或不敢用了。难怪地方干部感慨:我们老是“输在起跑线上”。再如产业转移园报批材料多、工作量大、手续繁、门槛高,下面忙得不亦乐乎。希望省委多给予优惠政策,多开“绿灯“,帮助解决“工业用地难”问题,让欠发达地区能真正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0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