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侨城中学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21 06: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

平评估自评报告

我校创办于1981年9月,原名为“沙河华侨企业公司中学”,为华侨城集团创办管理。1986年更名为“华侨城中学”,2000年划归南山区政府,是南山区直属完全中学。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30个,学生1400余人,专任教师119人。

26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践行“课程素质化、教研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人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加强教与学的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全面育人,内涵发展,形成 “全体+特长”的教育特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日益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园林式、花园式学校”、全国第二所“设计型综合课程”示范性实验学校、“深圳市办学效益显著学校”、“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深圳市高考进步突出贡献学校”。 第一部分 管理篇:科学定位,规范管理 一、理念求实先进,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2001年,在刘良斌校长主持下,学校职工代表大会制定了《华侨城中学2001-2005年发展规划》(简称“一五”规划),“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稳定初中,发展高中”的发展战略,明确“课程素质化、教研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人才国际化”为学校办学理念。2005年,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工代表大会,制定了《华侨城中学2006-2010年发展

1

规划》(简称“二五”规划)。“二五”规划提出了“内涵发展,质量兴校,特色兴校”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加强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为学校教学理念。

由此,“课程素质化、教研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人才国际化”成为引领华侨城中学改革与发展、创新与继承、特色与和谐的办学理念。“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加强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成为指导学校教学规划、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保障的教学理念。

“课程素质化”旨在以课程为依托,将课程的知识涵盖变为素质涵盖,将课程静态的知识目标变为动态的素质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范畴内,把课程目标的“社会本位”变为社会、个体、自然三者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教研科学化”即教育科研应遵循基础教育的内在规律,贴近教学实际,源于教学,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管理现代化”即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行全员管理,网络管理,追求管理的最大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国际化”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全球胸襟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四化”办学理念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和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能力的文明人,培养科技素养一流、人文意识浓厚,长着飞天翅膀而又贴着地面行走的现代人。

2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加强教与学的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有如下指导导向:注重对话、沟通与合作;予教学以活力,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突出基础知识对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强调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包括教学相长、现代技术应用、学科整合、自主合作等。

二、制度规范完善,追求管理现代化

有了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就有了灵魂。如何践行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我校的教学管理在机制、管理层次、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一)坚持“人尽其才,用人所长”的原则。三年来,我校本着“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全面落实,有利于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的教学工作思路,坚持“人尽其才,用人所长”的教育教学管理原则,以现代化管理思想和实践建设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文化,建立起民主管理程序和监督机制,形成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优良用人环境。职责岗位,良性竞争,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年级组长行政负责。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堂教学、指导评价、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等,各年级相对独立,同其它年级形成呼应竞争的关系。

3

(三)学科组长教学引领。学科组长除了领导管理本学科的日常教学以外,还要引领学科组成员完成新课程组织与建设、课改实验、课堂建设、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完成业务诊断、科学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任务。

(四)职能处室规范管理。根据学校的管理层次,教务处主管全校的教学工作,教科处主管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岗位工作职责》《教学计划制定及规范要求》《课堂教学规范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要求》《备课及教案规范要求》《教学反思规范管理要求》等,对教学工作、课堂行为进行督查,不断纠偏,规范教学行为。制定了《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来规范教育科研行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所有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都纳入学校的评价渠道,形成了“督查-诊断-评价-反馈-执行”的良性管理机制。

(五)网络化管理。形成以信息技术网络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多媒体软硬设备进所有课堂,家校网络化联络,各部门、各教学成员之间网络化联络,教学资料形成信息库,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备课办公。

三、科学规划课程,精心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是一切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和载体,学校历来重视课程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教基[2003]47号)及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

4

(粤教基[2004]83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华侨城中学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试行方案。

成立制定学校课程方案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首先开足所有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开好课程,在内容上追求充实完善,在程序上追求合理科学:科组提出科目开设方案—>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学生选课—>学校排课—>学生制定自己的课程表。第三是学分认定:按《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分多个指标进行学分认定,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并等级评定,评定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最终登记评定合格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第四是师资培训,花大力气培训各科教师,做到持证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第五是资料辅助,投入资金为各学科购置音像图片资料。

在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师资、社区优势,确立了科学文化类课程、人文文化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审美鉴赏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体育活动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选择指导类课程九大课程体系,开齐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通技、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选修二均开足课时。

在课程开放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常规教学中,继承传统精华,秉承创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形成活动为主、师生互动、评价多元、课堂效益突出的新课程教学体系。

5

工程的发展”、“克隆生物”、“生物标本制作”、“生物野外实践”、“营养与健康”等十几门选修课及讲座。

学校社团活动风生水起,诗词朗诵、演讲比赛、歌剧汇演、英语短剧比赛、书画汇展,所有的指导老师同社团学生一起经历挫折的磨炼,成功的快乐。

全校80%以上的教师开设了选修课,有30余位老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覆盖面广,有《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课的方法与实践》、《学法指导研究》、《歌声中的历史》、《数学教研》、《学生选课指导》、《指导教师读本》、《快速创新作文十日谈》、《非常表达》、《R\\C车辆模型》、《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文化美文精选108》、《学生行为规范导读》等。 二、教研结合,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化 (一)建立科研制度,坚持教研科学化

为了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首先是建立体制。建立以校本教研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科研体制,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专家级教师为教研骨干,以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使教育科研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教育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其次是搭建平台。组建“教师沙龙”,定期召开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整理、发表科研成果。三是建立教学反思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细化教师在各个领域的教学反思项目,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督促和检查,促进

11

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编辑出版了《一所中学的成功个案--课堂观察研究》和《质效教学—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两套丛书,每学年编辑出版一期《反思文章汇编》和《课堂教学日记选》。四是建立科研档案。搜集、整理学校的科研资料,加强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的建设。五是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每学年评选学校教育科研优秀奖,鼓励教师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经验文章。 (二)加强校本研究,发挥核心课题的引领作用

《课程素质化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主持的深圳市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该课题分为18项子课题进行多方位研究,涉及所有的学科。经过二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所有子课题已经成功结题,其成果结集为《课程素质化丛书》,共13本。2007年5月30日,该课题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与推崇,在深圳市形成较大影响。我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规划办批准并于2007年5月30日开题,全国教育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曾天山同志宣布开题和授牌。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相信本课题将会以选题的科学、研究的到位、成果的丰富在全国教育界形成影响。

以核心课题为龙头,我校涌现了一大批校本研究课题。《在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的开发与创新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研究》等课题被批准为广东省教育规划“十五”规划课题。其中,物理组课题《在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的开发与创新研究》获广东省教育科研一等奖。

12

(三)鼓励自主研发、制作教育教学软件

全校100%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使用常用多媒体教学软硬件;80%以上的教师能制作常用课件;还有2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主研发、制作高端、精良的教育教学课件。目前,我校严振桂等老师自主开发的软件有《华侨城中学教师教学成绩分析系统》、无纸化办公软件《教师评价系统》(教师业务电子档案)、《侨中信鸽》、具有较强统计功能的《读卡系统》、有利于理化教师编辑的《Science World》和有利于适时统计的教师教学情况反馈统计系统和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有利于减少教师文书工作量的《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等。 三、 科学统筹,完善教学设施

几年来,为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力推进与协调发展,学校积极合理地使用经费,确保了教学设施的齐备与完善。我校新老校区共计面积109026.5平米,其中老校区占地面积为46026.5 m2。包括2栋教学楼,1栋实验教学综合楼,1栋办公楼和2套生活用房。有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2个、计算机教室3个、语言实验室1个、通用技术制作室1个、探究实验室1个、美术功能画室3个、音乐室3个、历史功能室1个,以及供学生实习观摩的生物园和地理园。同时拥有400m的标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3个、排球场、网球场、室内羽毛球场3个、风雨棒球练习场1个。

新校区有建筑面积40652 m2,教学楼建筑面积22600 m2,图书馆行政办公楼2200 m2,体育馆3600 m2,学生宿舍和食堂7800 m2,教学和辅助教室共120间;拥有标准400 m2塑胶路道田径场、8块篮

13

球场、1个体育馆(建筑面积3600 m2),教学设施设备齐全,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可望在明年8月投入使用。

2001年学校建成千兆光纤连接外网,校园网内千兆光纤主干,百兆到桌面,有15台服务器及高品质的交换机。通过校园网,把校内各部门各教室、功能室连接起来,实现了 “班班通”、“室室通”和“家校通”,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我校建构了容量达10T的CNKI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流媒体直播平台实现了远程教学,现代办公管理系统建设也达到较高水平。学校建立了静态IP的网站(http://www.octms.com),实现网上选课、网上评课、学分评定、成绩管理、网上课表等多项功能,同时,通过校园网,还可以了解校务公开的情况,浏览校园新闻等栏目;通过FTP服务器(ftp://192.168.1.4)实现全校各办公室、教室等之间的课件及其他资源的共享,通过“信鸽”电子邮件平台,实现了教师与教师间,各科(处)室与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此外,还建有设备先进的校园电视台以及学生广播站等多项子机构。

我校老校区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 310m2,内设有电子阅览室、电子软件资料室、藏书室、教室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等。学校全部计算机都可上互联网和阅览电子读物,学校定时向学生开放。 第三部分 过程篇:重视细节,突出主体 一、全面发展,探索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育途径

本着“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和“德育为首、心育为纲”的德育工作原则,我校积极探索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育途径。

14

(一)全员育人

根据南山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华侨城中学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八项行动》,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每一个课堂都肩负德育的任务,各学科都明确德育渗透的责任。我们倡导每一个教师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人人是德育之人,事事是德育之事,时时是德育之时”。全面推行学生德育成长“导师制”,全校任课教师参与各年级的主题班会展评,行政干部与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轮流值勤日,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每学期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加强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德育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工作,扩大和完善“家校互动平台”的功能,不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实行大面积家访,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巩固和建立一批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做好“国旗下的讲话”、班级六项评比等德育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形成更加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放的、立体的、生动的德育体系,创建具有侨中风格的德育品牌。

(二)特长育人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始终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性差异和智力的相异性特点,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在美术、音乐、体育艺术、创造发明等方面深入挖潜,培养其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5

(三)心理、身体健康教育育人

建立师生互通、资源共享的“虹·侨”心理咨询网站,设置咨询室,将心理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心理调节训练;每学年通过《京湘科技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档案测评,心理档案建设实现了电子化。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发展变化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学生体育合格率、体育锻炼达标率、达标优秀率分别达95%、95%、25%以上;学生近视眼学校新发病率低于3%。 (四)多元校园文化育人

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以“素质文化”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校园文化。学校曾成功举办了规模宏大、成果纷呈、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的“科普创新博览会”,在深圳市形成较大影响;坚持举办侨中人自己的节日——英语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坚持开展“校园十大歌手评比”、“校园十大主持人评比”、“诗歌吟诵会”、“师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积极组织舞蹈队、管乐团等社团活动;办好燕晗文学社;建立校园文化墙、艺术长廊。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与创新的平台。

二、立足课堂,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环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构成统一活动,构成交往、互动,这一活动过程是师生共

16

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追寻主体,追寻知性,追寻情感,追寻个性,追寻生活共同成长的过程。我校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方案上和实施上着力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力促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是制定方案。制定《教学管理》《课程管理》《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试行方案》,对高中新课程目标、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和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定。其次是抓好落实。课程委员会成员经常深入到课堂进行随堂听课,检查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师生对于新教材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特别关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第三是反思总结。要求教师写好“课堂教学日记”、“课后反思”文章,及时总结提高。第四是交流提高。组织有外聘专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新课程教研沙龙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通过不断的调适和探索,我校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目标突出、活力四射、和谐高效的特色。

(一)建设目标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遵循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以学生为发展性主体,力求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实现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为实现以上理想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所有的课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7

必须有探究,有合作,有情景呈现。要求所有的课堂都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所有课堂都要力争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的即时感受,让学生产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的学习冲动与愉悦。坚决杜绝主体不明、无合作、无探究、僵硬沉闷的低效课堂。 (二)建设活力课堂,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堂质效的总目标下,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是每位侨中教师执着追求的核心。各学科组均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以求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数学组推出“八个一”工程,语文组追求“感受”式教学,英语组推出“情境”教学模式,化学组推出“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合作”教学模式,地理组强调学科学习“3W+1H”,生物组强调随机教学,提出落实“三基一强化五阶段”,政治历史科组奉行“共享”教学,美术组推行周期性“零距离接触大师作品”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各呈异彩,各尽其妙,为学科课堂教学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三)建设和谐课堂,师生共同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致力于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师生共同创建共同进步与成长的和谐高效课堂。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凸显学生发展性主体、教师主导性主体的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疑、探疑、解疑,指导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

18

把教学素材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标准“沟通课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鼓动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深情投入,和学生真诚探究,师生互动,形成融洽和谐的教学关系,共同创造“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三、转变方式,以探究和合作带来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硕果累累

研究性学习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结合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学校实际,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与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理论指引。学校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手册》,指导教师余丽老师撰写了《多元智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其次是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华侨城社区的优势,建立了深圳市国防基地、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市碧岭生态村教育基地等课程资源基地。第三是探索模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调整,形成了“教务处和年级组协作管理、专职教师和研究性学习研究员(每年级3—4位教师)指导教学、家长义工参与、研究性学习委员(每班一个学生)协助沟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操作模式:班级指导——学生自主选题——班级各组开题报告——各组自主实践探究——填写研究手册——中期小组汇报——家长义工协助——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结题汇报——学生评价——考评学分。这一模

19

式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师便于操作,锻炼学生行之有效,结题成果鼓舞人心。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霍益萍教授曾亲自莅临我校,审阅了我校研究课实验的原始材料,确定以我校为华南地区成功案例推向全国性会议——10省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现场研讨会。霍益萍教授在其著作中,以我校研究课为成功范例,论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我国的可行性。我校学生案例《深圳中学生课外生活大探究》、《面点王与麦当劳》被收录于广东省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报道高晓君小组的《中学生早恋研究》,《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专题报导我校研究性学习成果。04年8月,我校出版《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实践》二书,从多方面总结了我校研究性学习教学以及管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案例及学生论文在各级各项比赛中获得省一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二项,市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区级共124名同学获奖。 (二)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创造实践育人

我校本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追求,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历届科技节和科普创新博览会以基础的雄厚、资源的丰富、方式方法的灵活,吸引一大批学生积极投入探索自然的规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全面培养。老师积极引导,巧妙引领,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学生踊跃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创意大赛、机器人大赛,获得骄人成绩。我校多次被授予“科技特色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1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