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历史学辩护》有感

更新时间:2023-10-21 06: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2011 -2012 学年第 一 学期)

浅析《为历史学辩护》

研究生 学 院 课程名称 学位类别 杜宝宗 历史与社会学院 二十世纪欧美史学 全日制硕士 学 号 年 级 研究方向 提交日期 11103061102 2011级 中国史学史 2012年2月23 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 标 选 题 论 证 文 献 规 范 能 力 评价内容 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 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评价等级(分值) A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B 15-11 15-11 15-11 15-11 15-11 C 10-6 10-6 10-6 10-6 10-6 D 5-0 5-0 5-0 5-0 5-0 得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总分: 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浅析《为历史学辩护》

杜宝宗

摘要:作为一个认真地修剪历史枝条的工匠——这是马克·布洛赫给自己的定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洛赫比很多人都要清楚,自古希腊以来,历史便承担着叙述即时发生的事件真相的使命,真实(无论它是否存在)是历史的最高价值。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疑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呢?)入手,为历史的高贵价值作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这本小书被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为后代年鉴学派所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历史学辩护》该书由(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家;考察;考证;分析 作者简介

马克·布洛赫是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历史学家,反法西斯的勇士,布洛赫188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学业出色,18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这一时代结识了他后来的合作者,同为“年鉴”创始人的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洛赫应征入伍,参加了索姆河战役和马恩河战役,一战后,1919年布洛赫被任命到刚刚收复的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大学,1920年以《国王与农奴》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获得中世纪史的教席。1929年他与费夫尔合作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主要的合作者还有阿尔布瓦克斯和布罗代尔。他们主张多学科的研究,“在时间中研究人类的历史”。在利用传统史料的同时,从人类学入手,研究习俗、心理态度、价值系统、民众想象、物质环境、口头见证等等。在1939年,他得到了索邦大学的教席,出版《封建社会》的第一部,这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著作。同年,二战爆发,布洛赫入伍。1940年退伍。他反对当时法国政府所谓的犹太人法,也反对法国的犹太人组织,始终认为自己是共和国的一分子。在这一年他曾写作《古怪的战败》。在德军占领南部自由区后,他投身抵抗组织。此后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1944年6月16日,马克布洛赫在一片田地里

被处决。

我们所钦佩马克布洛赫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还在于他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学者扛枪并不只是历史的嘲弄,还显示出了学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作者在其书中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国家危难之时,痛苦悲愤的心情以及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祖国尊严的无奈。另外,作为年鉴学派的的一代宗师的马克布洛赫给自己的定义只是一个认真地修剪历史枝条的工匠。读他的书总能给人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在此书中他从幼子无意的疑问-----历史有什么用呢入题,为历史的高贵价值作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此举不仅仅说明了马克布洛赫做学问的细致严谨,也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伟大,他尊重历史,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清楚历史的价值,也去尊重历史。

本书从五个大方面给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历史,历史的价值,以及如何看待历史。历史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曾经好奇地问他,孩子这么问不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单纯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实中定有许多人也存在这样的疑问,只是由于他们不好意思或者某种原因没说出来而已。在此马克布洛赫借小儿子的口替他们说了出来,并以此做例子引出历史学存在的意义,为历史学辩护,为所有迷惑的人解释历史存在的理由。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以某物是否有用,能否为社会或者是个人带来经济利益成了判定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是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倾向,在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定会认为不会为人类带来直接利益的历史是无用的。出于对历史无用的抱怨和世俗功利地看待事物的本能心理,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极端的态度,去否定历史学的存在价值,正是如此,处于当时环境下的历史学家们肯定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令人窒息的压力,我想马克布洛赫先生定是在这种压力下愤然决定写此书反驳那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的。读完此书,获益匪浅,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历史,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历史。接下来,我们从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是如何为历史学辩护的。

一、历史、人、时间三者的关系

第一章作者提到历史,人,时间三者的关系。“历史”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名

词,在西方它诞生于辉煌的希腊时代,在东方它产生于魏晋时代,(《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并沿用至今。密芝勒曾说: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作为人类知识的历史学的性质,在问题的表述方面还有其特殊的情况,对于其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人们已经把历史学称为“人类的科学”,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所讲的有必要加上“时间中的”定语是相当恰当的,因为历史的时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它一直往前,且不可逆转,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脱离特定的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

过去与现在并无确切的界限,今日即是明天的昨天,把当今时代与过去脱离开来是不明智的,由古知今及由今知古是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各个时代的统一性是紧密结合的,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是源于对历史的无知,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只有置身于现实,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旋律,而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而且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既要研究过去又要考虑现在,总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如何研究历史,依据什么手段?这就是我们关于历史考察的问题了。

二、历史的考察

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首先在于历史学家必须把自己严格地界定在研究过去的范围内,人们总是说历史学家绝对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他所研究的事实,的确如此,与对现实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但是,观察过去即使是面对最最遥远的过去,又不总是“间接”的,因为历史学家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的遗物,至此,则可以对历史考察的特殊性加以定义,对历史上人类全部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当今人类大部分活动的认识,都是对其活动轨迹的认识。这就是历史观察最基本的特性。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历史研究无疑认为第二类史料更为可靠,也就是那些目击者无意识记下的证据。关于历史证据其类型之多令人咂舌,一个人的言论文字,所制造的产品以及接触过的东西等等,而

几乎研究所有的重大人类历史问题都要求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证据,那么,就有必要根据证据的类型划分专业的分支,要学会其中的一种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要不断地操练,几乎没有一门科学像历史学这样需要同时具备不同的手段,认识到工具的重要性和掌握工具的难度,史学家就应该对本专业所有主要的技能有所了解。证据的流传,史学家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必要的资料,有太多的资料在传承时会遭遇到不可思议的毁坏甚至是毁灭,自然灾害,战争等都对资料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比如,开封城数次被黄河淹没,造成今日之开封,城下城的奇怪现象;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华文明也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在西方,价值无比的古罗马帝国政府文件连同成堆的文学以及历史手稿在蛮族入侵之时毁于一旦;穆斯林文明在旭烈兀统领的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之时同样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今后社会应当有组织地控制有关资料以使人类更理智地认识自我。研究现实和考察历史自有其不同的手段,根据各自的情况,两者各有所长。前者能个能更贴切地根据现实生活,后者在研究中却拥有前者不可能具备的有利条件。然而,无论研究什么时代,观察的途径几乎都取决于人留下的“轨迹”,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见,研究要收的成效,就必须遵循考证的法则。

三、历史的考证

在本章中作者首先提到说,考据方法的历史概要。在此,作者以一个形象的例子进行分析,尽管对考证的理论一窍不通,再天真的警察也知道,取证不能仅仅以人们的证词为依据,此例告诉我们不可盲目地轻信所有的史料,同样也不能过分依赖以常识为标准的考证方法,这种方法是人们长期应用的唯一方法,至今,对某些人仍颇有吸引力。沃尔内告诉我们说,当人们从“怀疑”发展到“考证”时,历史考据学才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就是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渐渐制定出一套辨别真伪的客观标准。既然要辨别真伪,那肯定就要了解什么是“作伪”和“辨伪”。作伪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假冒作者和年代;第二种形式是内容的不真实。两种类型的作伪所造成的不同问题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大多数伪造署名的著作叙述的内容肯定也是假的,反之,假如史料的出处是无可置疑的,也不能因此断定内容必然真实可信。因为考证设计心理状况,它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又是一门理性的艺术,有条不紊地运用一些基本的思维程序。考证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东西,就是把同与异,一与多得自觉抽象作为依据。

四、历史的分析

兰克有句治史名言:“如是直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史学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本来面目记述历史,在记述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学家要做的不仅仅是评判,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科学实践需要两件东西;论题和人。与任何学者一样,历史学家需要一种新的,更为周密的分析方法。分析首要的是要适当的语言作为工具,这种语言能简明表述事实的概要,同时又保持必要的弹性以便在进一步有所发现时仍能调整适应,这种方法就是术语,它必须简明扼要。另外,文献的语言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证明,业绩有价值,但是,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需要考证。

五、历史的因果

凡事有果必有因,历史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需要用批判的方式利用因果关系,并以此作为历史认识的工具。最后,马克布洛赫说,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和任务,继续不停地去探索发现历史。

结语

本书强烈地回击了那些认为历史无用的人,同时也坚定了处于摇摆不定的人们的心,最重要的是马克布洛赫先生为学习历史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为了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意)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封建社会》,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

[2]《不该被遗忘的声音——读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 蔡波著,《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9期

[2]《为史学而辩护——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怀》 朱定秀著,见《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四、历史的分析

兰克有句治史名言:“如是直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史学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本来面目记述历史,在记述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学家要做的不仅仅是评判,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科学实践需要两件东西;论题和人。与任何学者一样,历史学家需要一种新的,更为周密的分析方法。分析首要的是要适当的语言作为工具,这种语言能简明表述事实的概要,同时又保持必要的弹性以便在进一步有所发现时仍能调整适应,这种方法就是术语,它必须简明扼要。另外,文献的语言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证明,业绩有价值,但是,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需要考证。

五、历史的因果

凡事有果必有因,历史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需要用批判的方式利用因果关系,并以此作为历史认识的工具。最后,马克布洛赫说,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和任务,继续不停地去探索发现历史。

结语

本书强烈地回击了那些认为历史无用的人,同时也坚定了处于摇摆不定的人们的心,最重要的是马克布洛赫先生为学习历史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为了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意)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封建社会》,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

[2]《不该被遗忘的声音——读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 蔡波著,《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9期

[2]《为史学而辩护——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怀》 朱定秀著,见《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