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持续更新

更新时间:2023-06-09 14:28: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会计学原理》授课笔记

更新中。。。。。。

孙利琼主讲

我们的学习目标:

1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熟练进行基本的帐务处理

3了解会计报表

4何时可利用会计信息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会计是什么?

一会计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算和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是一个确认、计量、处理、传递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会计:

近代会计:12世纪到13实际,复试记账法在意大利出现;15世纪借贷复试记账法正式问世

现代会计:产业革命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1952年会计分支产生,现代会计开始。三会计的职能

反映、监督、决策

1.反映职能——指会计以货币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来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即做帐。

2.监督职能: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测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客观性进行监督,发票是否真实等。

3.参与觉得职能:通过财务信息,帮助管理者总结过去,决策未来。

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利益团体、监管部门、第三方

企业管理层、投资人、债权人、客户、供货方、会计事务所、工商、税务、监管部门。五会计学分支

(一)会计学的分类

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

财务会计。。。。。。。。。中级会计学

高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

(二)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财务会计——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发生的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对外;管理会计——改善经营管理,对内。

相同:来源相同,同一母体;管理会计离不开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只有借助于管理会计才能发挥更多的职能。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不同:作用、内容、核算对象、方法、要求、责任、时间

财务会计-向外、过去、整体性、规范性、准确性、法律性

管理会计-向内、未来、灵活性、无法律责任

(三)关于会计学原理

1.什么是会计学原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

2.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原理》?以后知识的铺垫

3.怎么样学好《会计学原理》?首先认真听讲课,入门后学习问题不大;大量作业训练,消化掌握知识点和原理;上课预习,下课复习。

六企业会计组织系统

七会计职业

工商企业;政府;公共会计(注册会计师,CPA:做审计:管理咨询;设计会计制度、代理纳税申报、资产评估、破产清算)

现有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

第二节会计规范

会计规范:会计这个和桑叶里的行规。多而严格。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制度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会计是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领域?!!

三个层次法规体系的关系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

《新会计法》;强调真实性,突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性、健全记账规则、强化内部监管、实现从业制度、加大惩恶力度。

会计准则:国家或区域范围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统一规范和指导原则。

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财政部,

会计准则的历史:

一开始各家自作自己的帐,管理自己的行为。但是金融市场的形成,原来一盘散沙的是不行的,比如做面包的吸收投资,扩大生产,借钱贷款,吆喝卖股票,老太太该买那支股票,很难判断,不同准则方法、口径,结果无可比性,最后转身走人不投资。对同一准则的出现需求增加。

1.最早产生于美国

2.1933年,美国颁布《证券法》,规定执行统一的会计方法。

黑色星期一的启示:由于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当,造成会计核算不实,以及企业弄虚作假;各自为政不行;统一的会计方法;怎样制定该方法;提高企业执行力。

3.美法日等9国成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拥有80个国家的100名会员,已经发布30多条准则。

4.1992年国才颁布《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会计的具体操作问题

会计的其他规范

会计的管理机构

财政部、证监会、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三节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

基本准则=会计假设+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报告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一、会计假设(Assumption):指对会计赖以活动的客观环境所作的基本设定。

对会计活动的空间、时间、计量单位等不确定进行人为约定或合理的假设。

四大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有独立资金、进行独立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如学校、隔壁公司;而二级学院、小店等可能不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主体假设: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只做自己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会计活动空间进行人为限制即假设。

为什么是假设?为什么要这种假设?——本来无空间,而人为限定。便于区分企业经济业务与其他业务区分、企业活动和投资人分开(例如,自己投资的家具厂,投资人拿钱买房产)、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约定信息的范围,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加以规范。

(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不要考虑破产、停业、解散等人为规定即假设。

为什么要这种假设呢?公司买汽车,50W,预计使用寿命10年,折旧费用问题怎么处理,常用平均折旧,该方法隐含一个假设。2.公司租房,要求交清两年房租,若计算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两年的房租该不该平均分配。主要用来费用折旧和固定资产的摊销问题。

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不考虑企业的关停并转。

但如果这个企业确实快要停止,清算,该怎么办呢?(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划分若干相等的期限,分期结算财务状况。企业本身是连续不断的、滚动向前推动的,现在人为把生产经营活动或分为一个一个阶段,显然是一种人为假设、设定。随时总结过去,期望未来,需要把整个过程分阶段。满足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使用者,内部管理者的要求定期分阶段的提供财务信息。

怎么样分期:年报,季报,半年报,月报

会计年度:每个国家时间年度都不一样,我们国家是1月1号到当年12月31号

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按4月1号到下年1月31号;美国10.1-来年9.31

(四)货币计价假设——“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假定币值不变”

不要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假定购买力,即币值不变,

1.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

2.为什么是一种假设?

理论上来讲有很多种计量单位,在若干选择人为规定一种计量单位,显然是一种假设。也可以使用金银、贝壳、绵羊。

3.为什么要这种假设?

因为货币是最普遍,最实用、最可据操作性的计量单位。

如果要考虑购买力的变化,做帐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货币购买几乎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变化。假设解决这一问题

4.此假设有明显的缺陷。

(1)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所有的财务的信息都要量化成货币,若很难量化的话,就很难纳入会计核算体系,非货币化的信息很难计量。如电子科大有多少资产呢?教授、院士这些人力资本和特定的学校文化等这些很难货币化。

(2)通货膨胀下,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冲击。

按照币值不变前提,当货币购买力震动幅度很大(通货膨胀)时,反应的信息与真实值相差甚远。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二会计一般原则

——建立在4个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指导会计工作的原则。

会计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6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4条)+修订性惯例(3条)

(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记账有据有凭,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2.相关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决策相关,与决策有关;杜绝信

息、垃圾。

3.一贯性原则:会计政策应该相对稳定。防止通过改变会计政策偷税漏税,粉饰财务成果。

但确实需要时可以变更:法定变更和合理变更相结合。向公众纰漏这个变更

事实、理由和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从营业500万到亏损30万的变化。

4.可比性原则: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怎样才能达到可比性?

大家都按照统一准则做帐。

5.及时性原则: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我国规定上

年报表在下年4月底拿出报表。

6.明晰性原则:简单明了、通用、易于理解和应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报表很过国

外专家看不懂。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

1.权责发生制原则、计量方面的原则

问题提出:8月,销售产品5W,收现金3W,其余2W,对方承诺9月支付给我公司。

那么8月份的销售收入是多少?是5W还是3W?

8月,预收货款7W,10月交货,那么7W是8月还是10月的销售收入?

因此关于收入是否实现的判断是有分歧的。

1月支付全年的房屋租金120W,这份钱该如何计算?该计算如1月份吗?

9月应付职工工资50W,但没有支付,那么这50W是9月份的费用还是下个

月的费用?

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标准

——收付实现制:按照收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期(只认钱的发生时间)——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标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不按照时间,按权利)

二者着眼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例如,9月销售10W,当月收款6W。

权责发生制-银行存款+6万

应收账款+4万

主营业务收入+10W

现金制:银行存款6w

主营业务收入+6万

哪一个更能反映这一公司的经营状况,利润成果,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本质?

权责发生制:即以取得收款的权利和付款的责任为记账依据;

凡在本期内实际发生,应属本期的收入、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受到和支出;

凡是本期实际发生,但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即使款项已经收到或付出,

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或支出。

(1)权责发生制比较符合经济事项的经济实质,有利于准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2)权责发生制所确认的利润与企业的现金流量并不是一回事;

(3)收付实现制能够清楚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情况

权责发生制帮助企业解决收付和支付的确认问题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2.配比原则——解决利润的计算问题

——某一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应与为获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想配合想比较,以求净收益。

时间配比

因果配比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3.历史成本原则——解决资产成本计价原则

(1)各项资产应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例如,年初买的设备,年末新市价变化,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还是按照市面价格计价呢?

(2)实际成本原则

(3)一般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在严重通胀下,该原则已经招致来自各方面的尖锐批评,为什么?

存在不足:

(1)不能正确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

(2)导致资产价值补偿不足,或产生富余资金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支出效益只涉及当期,为了当期的效益而增加的支出费用

资本性支出:支出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

要求: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资本支出形成资产价值

我国国家规定:大额广告费用归为收益性支出。

(三)修订性惯例

1.谨慎性原则: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状况下,应该保持必要的谨慎。

当判断自身资产、负债、收益、费用时,持谨慎、稳健、甚至悲观的态度。

尽可能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费用,从而使会计信息建立在尽可能稳健的基础上。

仪器贬值,历史成本基础上考虑稳健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时需要对历史成本进行修订。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的经济业务:选择较为详细的方法处理+报表中单独反映

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采用简单的方法加以处理+报表中合并反映

例如,学院办公室80块买订书机,使用寿命3年,不爱惜是也可用2年,80元的支出是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按时间将,是资本性支出。由于80元太小不重要,把它当成收益性支出进行修订。

怎么判断是否重要呢?

要靠个人职业专业判断;是否与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决策相关;不能仅仅看金额。

3.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1)企业应当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按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该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例如,和隔壁公司合买一辆汽车,实际上我自己使用,因而要作为自身债务处理。

第四节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会计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对象(企业的经济活动)

投资人、债权人——货币资金——原则料或固定资产+生产产品+工资等其他费用——产品——货币资金——偿还/补偿生产费用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什么是会计要素

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要素是会计的主要工作

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

负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如,五粮液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反映财务成果的会计要素(利润表要素),如长虹利润表

(一)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特征:a本质是一种资源;

b是过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

c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d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可望带来现金流入;——如建电站,破坏传统运输木材的水路通道,成为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但国家保护森林禁止砍伐森林,因而不再能为电力公司带来经济利益,不是资产。以及废旧的、过期的设备原材料等。

e实物或无形的:原材料、技术

f包括财产、债权、其他权利

g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资产需要同时满足以上几个特征。

资产应该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a强调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

b是对资产作为经济资源这一本质属性的突出强调;

c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无望收回的债权等;

d对资产提减值准备;

e强调这一属性,是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

f有利于挤干资产水分,促使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流动资产/长期资产

思考:1为何要以营业年度为周期来判断资产类型?

2为什么要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清晰判断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对资产的性质快速展示。例如,银行选择放贷对象时。

1.流动资产

在1年或长于1年的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款、短期投资待摊费用等。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特征:a一次性参加生产活动,如原材料;

b其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并从收入中得到补偿;

c是偿还短期债务的源泉;

d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的。

判断是否流动资产的关键看是否在短时间内变现。

现金——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取货款——现金,链条上每个点上的项目若能基本上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被耗用。

2长期资产

在1年或长于1年的营业周期之外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多次分批的转移到流动资产中,如房子、汽车、经营权著作权

释义:a多次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b其价值是通过折旧、摊销的形式进入各期的费用

c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的

(二)负债(Liability)

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特征:a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一种后果

b负债是一项经济责任,或者说是一项义务

C企业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

d清偿负债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实际上是债权人在公司所享有的权益

流动负债:1年以内或1个营业周期需偿还的债务。如,短期贷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

应交税金、预提费用

长期负债:1年以外或1个营业周期外偿还的债务。如,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

为什么要把债务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便于分阶段研究公司经营状况。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释义:a净资产=资产-负债

b由原始投入和利润积累构成

c发生亏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d实现利润,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e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的具体资产项目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如,与具体的房子车子无关。

股东投资、无偿捐赠收入会导致净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股东分红、抽走投资、费用资产消耗,净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

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资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A投入资本:投资者按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又叫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非收益形成的内部积累:通过股本的溢价发行和捐赠

C盈余公积:因为收益形成的内部积累: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比例,每年积累的利润D未分配利润:为指定特定利用的利润。

例如,举例说明“所有者权益”,某公司2001年注册资本70万,借入资金30万。

此时,净资产=资产-负债=70万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由于经营状况较好,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20万,债务没有增减。

资产120万=负债30万+实收资本70万+利润20万

净资产=120万-30万=90万

进一步分析净资产:

缴纳30%的所得税,6万;

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为1.4万;

按一定比例向投资者分配,5万;

剩余的为未分配利润,为7.6万

因为缴纳所得税和分给投资人利润,资产总额为:120-6-5=109万

净资产=109=30=79万=实收资本70万+盈余公积1.4万+未分配利润7.6万

(四)收入

——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如何判断收入的归属期?

1.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归属期;

2.必然会引起资产增加或债务减少;现金资产,债权资产等,所有者权益必然增加。

3.收入增加不一定有资金的流入。

如何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

经常性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非经常性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我国把“收入”要素定义为狭义的经常性收入。

(五)费用

——是企业为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以权责发生制;

2.费用会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费用的发生不一定会导致资金的流出

4.发生的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的会计表述: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

(六)利润

——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1.“盈利”“损益”

2.利润的表现形式为净资产的增加

6要素之间有显著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或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利润=收入-费用。。。。。。。。。。。。。。。。。。。。。。。。。。。。。。。。经营成果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综合等式

综合等式或资产==权益

左边表示有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在哪里,右边表示这些资源是如何取得的

二业务的发生是否会影响会计方程式恒等?

1.经济业务部外有四种类型

(1)资金周转运用型业务

特点:资金在资产间相互转化的业务,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类型:一种资产增加,另一种资产减少。即发生资产类型的转换

例题:用20万买机器

老会计:“同类一增一减”,同类是左边

不影响会计方程式的恒等。

(2)资金来源变化型

取得资金的一种形式增加,另一种资金的形式减少

特点:资金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转化的业务。

类型:A一种负债增加,一种负债减少,例如,向银行贷款20万偿还前欠A厂的贷款

B一种负债减少,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例如,我厂欠B厂的货款50万转为B厂的投资,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不影响会计方程式恒等

C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种减少,例如,将80万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

D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一种负债增加,例如,股东战三抽走投资30万,下月付清其投资。

引起会计方程式右边的一增一减

老会计:“同类一增一减”,同类是右边

(3)资金进入企业型

特点: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的业务

类型:负债增加,资产增加,例如向银行贷款20万,存入银行

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增加,例如,长江公司向我投资已机器,价值90万。

老会计:“异类同增”

资产总量增加。

(4)资金退出企业

特征: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的业务

类型:负债减少、资产减少,例如偿还银行贷款20万

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减少,例如,股东撤资80万

老会计:异类同减

2.结论:会计方式是恒等的

任何一笔业务的发生一定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至少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动。变动的数额相等。有时是一增一减,有时同增同减。

任何业务的发生都不会影响会计方程式

第三节会计科目和会计帐户

什么是科目?

界门纲目科,

一、会计科目

——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并赋予与每一类别一个简要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细化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会计科目。如资产下面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原材料等会计科目。

(1)一个科目知识某一会计内容的名称而已。

(2)一个科目只反映一定的内容。

(3)各科目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应如何设置会计科目?

(1)不允许一楼或交叉重复

(2)既要考虑对内、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又要考虑节约及会计工作的需要。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3)会计科目的名称应该统一、规范,通俗易懂。

会计科目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支出类

一级、二级、三级科目

总分类科目

1.按较粗的指标设置

2.只用货币量度

3.提供的是总括的信息

4.统驭明细分类科目

二、账户

1用来记账的一种试题工具。

释义:根据会计科目来开设的;

形式不限

本身也在发展

2账户结构

3.账户要提供的四个指标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4.账户分类

按内容分: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按指标详细分: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区别

按一级科目设置按二、三级科目设置

只用货币量度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账户是根据科目开设的;二者反应的是同一内容

区别:科目只是一个概念、抽象名称;账户即是一个概念又是实体工具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并用三、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第三章复式记账法

第一节复式记账原则

一、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登记。一般以现金为主体记账

复式记账:对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登记。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

一什么是借贷记账法

以“借”字和“贷”字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原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由来

(1)起源于12-15世纪的意大利

(2)借贷二字源于高利贷。借:债务人、记借发;贷:债权人、记贷方。

(3)借贷二字失去原有字义、仅是一种符号

1.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三、试算平衡

——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两公示: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试算平衡后,能否肯定记账没有错误?

不能,如忘记的记账业务;重复记账

四、平行登记

1.什么是平行登记

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另一方面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同时登记。

2.如何检验平行登记是否正确

总帐=明细

五、会计分录

——指明经济业务应记科目名称、登记方向和登记金额的一种特殊记录。简称“分录”。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也就是,记账凭证

有必要对记账凭证进行简化,如,

借:固定资产——机器设备9000

贷:银行存款9000

复合会计分录——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即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科目的分录

账户的对应关系——账户之间的此增彼减或同增同减的因果关系。

对应账户——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

不正确的分录平头分录

第三节会计循环

——会计工作的步骤

经济业务发生—原始凭证(初始载体)—记账凭证(简单加工,格式化)—账簿(归类记录)—会计报表(信息纰漏)

原始凭证:在业务发生时,取得和填制

记账凭证:确定借贷方向,将业务格式化

账簿:登记总帐,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账

试算平衡:检验会计记录与过账有无差错误

账项调整:按权责发生制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一些收入、费用进行调整。

确认应计收入、确认应计费用、待摊、预提的摊销、折旧的计提、费用的分配

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一编辑会计分录

二登记账户

第四章企业基本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企业主要经济业务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一般企业的业务流程:

筹办阶段——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其他业务————利润核算及分配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循环

第二节资金筹集业务

一、核算内容

1.接受投资(发行股票):股东筹资

2.举债:直接银行贷款,买原材料先不给钱,房租等

3.购买设备

4.企业筹办业务:培训员工、筹办办公费等

二、涉及的主要科目

实收资本、银行存款、现金、原材料、长期借款、短期阶段等、应付债券、资本公积、无形资产等

“实收资本”即“股本”,

借:减少实收资本

贷:收到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专为股本、盈余公积专为股本、投资人追加投资

短期借款——为了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或抵偿某项债务而向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

长期借款

——————————————

偿还的本息借入的本金

应付债券

——————————————

偿还发行

资本公积

———————————————————

资本公积的减少数资本公积的增加数

转为股本

弥补亏损资本溢价股票溢价

接受捐赠

拨款转入

豁免债务

无形资产

—————————————

银行存款取得价值摊销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长期待摊费用

——————————————

三、帐务处理

1.收到股票(发行股票)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资本

2.向银行借款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

3.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

4.购买机器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5.接受捐赠

借:固定资产,原材料。。。

贷:资本公积

6.1:1发行股票100万

借:银行存款100万

贷:实收资本(股本)100万

7.1:3发行股票100万

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资本100万

贷:资本公积200万

8.购买技术、商标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9.发生开办费用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

第三节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一核算内容

1.核算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2.核算往来款

二、设计的相关问题

1.物资采购业务

2.增值税

(一)关于物资采购

1.材料价款结算

(1)现金交易

(2)欠款交易:先收料,后付款

按合同规定约定时间付款(应付账款——材料)

开出承兑汇票,到期兑现(应付票据——材料)

(3)预付贷款:先付款,后收料

2.采购费用

运杂费、保险费、整理费、检验费、税金。。。

孙利琼 教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听课笔记,孙教授讲课细致、调理清晰、重点突出、易学易懂,是会计学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采购非用怎么办?

能分清受益对象的:

不能分清收益对象的:同时采购的材料,共同发生的费用:

3.材料成本=采购成本

=买价+应负担的费用(直接发生的采购费+应分配的共同采购费)

(二)增值税

1.增值税——对于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纳税人随生产经营中实现的增值额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特点:只就增值额收税

征收范围广泛

避免重复征税

征收手续严密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2.产生历史

起源非洲-1920形成理论-1954法国首先征收增值税—60个国家陆续开征—1979年我国试点—1994年全面开征增值税

3.含税价与不含税价

4.增值税的征收对象

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视同销售:将商品交给他人代销、商品投资提供给别人、商品分给股东、无偿赠与他人、将货物用于福利和个人

5.增值税的纳税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h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