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

更新时间:2023-03-08 09:30:1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浦东新区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 浦东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定位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 争创国家改革示范区: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引领全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充分发挥浦东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到2015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0亿元。 ——到201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4万人。 ——到201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户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控制在5万人以内,保障性住房五年累计开工(筹集)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左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全感指数达到90%以上。 ——到2015年:

全面完成新一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取得突破;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50亿美元左右,占全市1/3左右,新增内资注册资本150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占全市比重保持50%左右,内资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累计达到50家。 ——到2015年:

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市下达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保持180平方米以上,城市文明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境外人口(含港澳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全区外语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9%以上。

谋划新布局,推动重点区域新发展 一、优化“一轴三带”总布局

一轴:即全市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城市发展主轴的浦东段,

是上海市东西轴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向东发展延伸,依托龙阳路枢纽、迪士尼乐园、上海东站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会展、旅游、商务等功能开发和要素集聚。

三带: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是上海市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沿江地区发展相融合,以小陆家嘴和世博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有关的金融、商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北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优化,集中体现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滨江沿海发展带,是全市沿长江和东海岸线的重要区段。以外高桥海港、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南汇新城为核心,重点发展与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航运、贸易、物流功能,旅游休闲产业及重装备、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是浦东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延伸区域、功能辐射区域和战略承载区域。中部产业发展带,是全市沿江沿海制造业产业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高桥、金桥、张江、临港等产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体现产业实力和研发新功能。 二、完善“7+1”生产力布局

强化重点开发区优势整合,承载“四个中心”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战略和项目实施,在区域联动中拓展城市核心枢纽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国家级开发区整合拓展,促进转型提升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板块。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商务、航运服务及

相关专业服务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上海核心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航运集聚区。以小院中、上海船厂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轴线重点建设新上海商业城、竹园商贸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沿黄浦江形成旅游休闲产业带,沿浦东大道形成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带。 ——到2015年:

国内外银行总部达到40家,500强金融机构数超过120家,新增金融等商办楼宇面积350平方米。

上海综合保税区板块。突出功能创新和区域联动,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及相关服务、国际贸易和高端先进制造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主要载体、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平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形成“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格局,洋山保税港区建成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建成国际贸易示范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临空功能服务创新区。 ——到2015年: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0%,外高桥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达到5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达到90%,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航运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张江高科技园区板块。重点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区功能,成为上海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新兴科技城。张江核心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软件等产业;康桥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汽车零部件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高端医疗服务产业。 ——到2015年:

高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经认定研发机构数超过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销收入比重达到3.6%。

金桥出口加工区板块。积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二元复合优势,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区。金桥核心区进一步提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ICT等产业附加值,加快向总部、服务外包、网络文化、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南汇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配套、节能环保产业等。 ——到2015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

(二)重点推进新开发区域规划建设,形成发展新亮点

加快临港地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和港、城、区、镇联动发展。 临港产业区板块。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型船用关键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飞机发动机及

配套产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创新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载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的国家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到2015年: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0-8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15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70%。加快重装备产业及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区和创新产业园区。

南汇新(临港新城)板块。按照低碳、生态、智能、宜居的理念,探索城市发展最新模式,重点培育航运贸易、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科研教育、健康休闲、生态居住等产业和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地,成为绿色之城、健康之城、智慧之城、创意之城。 ——到2015年:

加快人口导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50%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建建筑节能低碳方面彀国内领先水平。 国际旅游度假区板块。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核心,大力培育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业零食、体育休闲等产业集聚平台,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高地,并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团式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同时,努力打造打造环境优美、低碳生态、适宜人居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到2015年:

迪斯尼乐园开园初期游客年接待人次达到730万左右。

世博板块。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借助世博后续效应,统筹世博园区与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后滩等地区建设,新建一批商办楼宇和会展,吸引国际性组织和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形成低碳生态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新的服务经济集聚区。加快白莲泾商业休闲服务圈开发,成为区域性的时尚精品休闲河廊,为世博园区提供良好的休闲商业配套。

三、分层次、抓重点推进城市化

推动新一轮城市功能开发、形态开发,推动城市和生活功能与产业和生产功能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主导功能明确、服务功能完善、空间集约、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深度城市化。以世博后续开发和陆家嘴金融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金桥、张江等国家开发区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内涵式发展。加快向服务中心、消费中心、创新中心转变。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加快公共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深化沿黄浦江地区的整体开发,推进世博区域二次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金融、航运服务、贸易、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按照全市统筹规划,在世博区域包括后滩地区大力集聚本土中国企业总部、国际知名企业洲际总部、国际组织机构,着力提

升文化交流、公共活动、商务会展功能,使之成为上海国际化新地标。提升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南汇新城、临港产业区和周边镇的发展,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太平洋、联接长三角的综合性、枢纽性、现代化滨海新城。推动临港产业区高端装备制造和大型物流等产业形成领先优势,促进南汇新城文化创新、会展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级,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设施,促进知识型、创业型等人群加快导入,加快世博理念、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率先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智能管理。推动中、东部地区城镇布局优化、能级提升。以迪士尼乐园建设为核心,确保一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并顺利开园,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开发,加强与空港地区功能联动,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休闲度假、商业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欢乐、宜居、国际化的城镇特色。凸显功能特色,加快新市镇建设。以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住宅开发项目,加快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和铁路、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综合开发,不断完善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切实增强对周边开发区、产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聚焦金融航运贸易,建设核心功能区

着力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和高端机构集聚功能,积极培育会展旅游、文化及创意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和房地产等重要支撑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

值达到65%左右,保持与全市相当水平。 一、“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

(一)推进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主要载体,张江金融后台、科技金融和“三港三区”离岸金融、航运金融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全国性信托登记交易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配合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平台建设,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在岸市场中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部市区联动,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金融咨询指数等产品开发。加快以陆家嘴金融城为核心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上海中心、中国金融信息大厦等重点工程建设,探索陆家嘴金融城管理新模式,基本建成陆家嘴金融城。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外包服务,在“三港三区”大力发展离岸金融、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形成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总部机构、资产管理公司、银证保相互渗透的新型金融机构、信息处理和数据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以及高水平的会计、咨询、征信、法律、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促进机构多样化、融合化、高端化,优化金融生态。进一步完善配套环境。推进小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工程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提高区域内交通便捷度,进一步提升商务楼宇商业配套水平。建成融高端零售、时尚文化、现

代商务为一体的标志性商业集群。完善张江银行卡产业园等区域的综合配套环境。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经济能力。金融与航运、贸易、科技、文化、农业等产业相融合,充分发挥金融对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

(二)推进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加快建设现代航运集疏运和现代航运服务两大体系的总体要求,以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聚焦“三港三区”、陆家嘴等航运集聚区,建设要素集聚、体系完善的亚太枢纽港和综合资源配置型的国际航运中心。

加快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构第四、第五跑道、外高桥港区七期、沪通铁路、内河航道等工程建设,建成两港大道、东海大道等干道,探索建设区内货运专用道,打通“三港三区”间的快速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陆中转、空陆中转等多式联运。形成较为完善的航运产业和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洋山临港、外高桥、临空、陆家嘴洋泾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快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航运总部机构集聚区、航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吸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航运清算、船舶管理、航运法律、航运信息、航运教育培训等重点企业和机构,着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促进航运和贸易联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保税区物流为主的口岸物流,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物流、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推

进“三港三区”及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推进“三区”联动,加快三个保税(港)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服务网络和平台,放大政策效应。推进区港联动,进一步完善保税区和港口口岸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港功能创新。同时,推进“三港三区”与周边区域联动,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启运港退税、中资“方便旗”等政策落实和效应发挥,深化单机单船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水水中转集拼监管等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全国性的融资租赁业务集聚地、亚太区域重要的期货保税交割平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供中心、航运资产交易结算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突破阻碍国际中转业务发展的税费、监管等瓶颈制约,率先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较强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特区。

(三)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的总体要求,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CBD功能,进一步发挥新国际博览中心会展贸易平台优势,培育世博地区成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口岸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体系中重要的枢纽节点。

加快建设重大商品交易市场和平台。鼓励发展能源、钢材、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竞价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交易平台等新兴交易市场,做大做强钻石、汽车、

高档消费品等专业进出口商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打造国内最大的进口贸易服务基地。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采购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具有综合商社功能的大型商贸企业、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聚焦重点商业贸易集聚区建设。加快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国际空港商务区、洋山港贸易中转集散区、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五角世贸商城等重点贸易集聚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商业圈、特色商业圈、地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布局,积极推进小陆家嘴、竹园、龙阳路枢纽、世博、临港等区域,以及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重点商业项目建设,支持大型品牌直销店、城市综合体发展,打造时尚消费之都。促进贸易功能创新。积极争取服务型自由贸易园区政策先行先试,配合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加快发展文化国际贸易、技术进出口等服务贸易,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鼓励支持跨境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业态创新,推进唐镇国家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造一流的商贸环境。推动建立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促进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完善贸易金融服务,促进中小贸易企业联合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具有强大孵化功能的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鼓励银行开展贸易企业进口货物质押融资贷款。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探索建立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通关便利制度,成为国内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3+2+4”服务业体系及2015年预期发展目标 3个核心产业:

金融。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占全市金融业比重达到50%左右。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融资总额比重达到30%。新引进金融机构250家,总数达到900家左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建金融及相关商务办公楼宇350万平方米。

航运。航运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3000万标箱和360万吨,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5%以上,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8%。

贸易。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0%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0%左右。交易额达到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超过10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6000亿元。五年累计增加商业面积350万平方米左右。

2个高成长性产业:

会展旅游。展会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会展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文化创意。文化及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进一步巩固支柱产业地位。 4个重要支撑产业:

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房地产。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 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居民生活等社会服务业。

二、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金融、航运、贸易产业,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以迪士尼乐园建设和世博后续开发为契机,积极提升会展旅游、文化及创意产业能级

加快亚太会展中心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世博园区、新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高端、品牌、系列性国际会议和论坛,建设成为亚太国际会展中心区域。重点发展陆家嘴都市观光、三林世博文化旅游、环迪士尼主题游乐、滨海-临港休闲度假四大旅游板块。加快迪士尼乐园及周边配套规划建设,确保按计划建成开园,带动临港滨海、三甲港旅游度假区等滨江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促进小陆家嘴都市旅游、现代工业旅游、新场和高桥等古镇旅游、农业旅游发展。引进会展旅游专业化公司,推动展览、会议、旅游之间相互联动发展。

积极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大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动漫等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广播影视、文化演艺、休闲健身娱乐等与市民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消费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广告会展、市场咨询、文化经纪等为主的文化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以文化要素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商品交易市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市场。

(二)着眼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和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支撑性服务业

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发挥对相关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推进“1+3” 浦东软件园基地建设,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外包,支持游戏动漫和数字娱乐关键技术、开发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软件及信息服务在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提高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落户张江的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金桥现代通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发应用。

积极发展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业,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提供支撑。积极推进市场中介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加快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重视发展社会服务业,营造便民利民环境。加快建设面向亚太的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和国际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推动体检、美容、康复、医疗旅游等非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发展。大力发展专业技能、语言类、

兴趣型以及各种人才紧缺领域的教育培训产品。完善生活用品、餐饮、家政、维修、安全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布局,充实幼托、养老服务,引进和培育更多知名连锁品牌。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重点区域商务楼宇开发建设,协调推进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优化土地供给,规范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建材、家居、装潢等相关行业发展。 规划实施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责任分工落实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任务分解落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分解目标任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对各部门、开发区、街镇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开发区、街镇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加强合作、切实推进,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统筹”,努力实现发展规划能空间落地,形态规划有战略引领。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依据的重要地位,遵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规划纲要的原则,确保各级各类规

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时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二、加强政策项目配套

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各级各类资金统筹平衡,制定各类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根据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和深化落实有关配套政策。着眼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各类产业发展政策;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政策,着眼于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深化完善对“7+1”开发区、新市镇等重点地区发展的支持政策;着眼于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健全激励和约束性政策。

分类推进重大项目。围绕结构效益、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导向,通过项目推动规划落实,依据项目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对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项目优先推进,保障实施。

统筹安排资金投入。根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年度预算,优化财政支出,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

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的建设。 三、加强实施监督评估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强化实施监督。新区政府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制度,扩大民意测评范围,增强规划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扩大公众参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作用,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上海青浦区

“十二五”时期,青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青浦地处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位置,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建设、郊区新城建设以及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发展机遇,必须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出现的新变

化,努力推动青浦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 展。 一、“十二五”时期要把握三大机遇,发挥三大优势 把握三大机遇

——郊区新城建设。淀山湖新城被列为市“十二五”加快建设的重点新城之一,要按照现代化综合性城市的要求,依托产业基地、开发区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 ——虹桥商务区建设。虹桥商务区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青浦要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抓住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契机,积极引进功能性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带动其他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区域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青浦要主动吸纳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要素,打造具有综合辐射功能的枢纽型现代化新城。 发挥三大优势:

——空间区位优势。青浦区接壤江苏、浙江,是上海与长三角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中徐泾镇、华新镇约19平方公里纳入虹桥商务区规划范围,地处虹桥商务区西侧。“ 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将推动上海西部的跨越式发展,青浦区位价值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凸显,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突出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转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青浦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将在新一轮发展生

态、低碳、高效的服务经济过程中更加凸显,为培育发展商务会务、旅游度假、特色居住、康体疗养等功能奠定了有利基础。

——文化底蕴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青浦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丰富的“古文化”和“水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方面优势明显,将更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挥相互联动的综合效应。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简略)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一城两翼’建设”为主 线,是青浦区坚持科学发展、开创“十二五”时期发展新局面的战略举措,关系青浦发展全局,符合青浦区情和发展要求。基本要求是: ——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 —— 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青浦区努力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功能承载区,长三角地区的总部经济集聚区,上海郊区发展服务经济的先行区,生

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向促进的示范区,以及服务长三角的上海西部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市。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战略布局和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架构合理、功能凸现、协同发展”的“一城两翼”发展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淀山湖新城“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主体框架初步形成,西虹桥商务区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环湖地区功能区布局和低碳发展态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以会展服务、文化创意、商贸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1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上,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略)。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略)。。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资国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指标体系

“十二五”时期,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结构、质量和效益指标,更加关注社会民生指标,重点突出结构效益、创新能力、社会民生、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导向。

战略布局与功能定位

“十二五”时期,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区位特点和基础优势,力争打造产城一体、水城融合、多元要素集聚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增长点,依托虹桥商务区发展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业的东翼增长点和利用天然湖泊资源发展湖区经济的西翼增长点,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城两翼”战略布局。 一、推进淀山湖新城建设

要把新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主动接受虹桥商务区辐射,充分依托青浦工业园区,大力集聚发展与城市生态宜居要求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加快形成集“生态、生产、生活”等城市综合功能于一体、具有水都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宜居的湖滨新城。

淀山湖新城要形成五片发展布局:

东片。承接产业人口集聚和虹桥商务区开发的配套居住需求,创造便利、绿色、宜人的生活功能亮点,形成独特新江南水乡风貌、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居住社区。

中片。完善市民中心、商业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功能,整合商

业布局,通过引进现代商业娱乐服务设施项目带动提升服务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市民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业娱乐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

西片。通过行政中心、博览建筑、星级酒店、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会议、商务等高端服务需求,通过淀山湖生态大道、三分荡文化商圈等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 聚集人气、提升商气,逐步建成环境宜人、品质高雅、居住舒适的城市分区,形成行政、会议、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

工业片。依托科技和政策优势,重点培育、引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重大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建设,推动产城一体发展。

滨湖片。充分利用水系资源,集商务度假、高端颐养和特色居住为主导功能,强调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依托淀山湖自然景观和古镇风貌,打造具有“古镇特色”、“滨湖景观特色”的景观个性,形成生态型商务、休闲和特色居住胜地。 二、打造西虹桥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西虹桥地区要对接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承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功能拓展,承接虹桥商务区辐射效应,致力打造成上海西部面向长三角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功能区以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主体功能区的西部拓展区,成为特色凸现、布局合理、功能高端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西虹桥地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要集聚四大功能:

国际采购。抓住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契机,积极引进与会展服务业紧密结合的结算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跨国采购、展览展示、品牌发布、贸易洽谈等功能,延伸周边区域发展与贸易服务相关的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大型现代交易市场,积极构建国际采购交易平台。

高端商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商务成本优势和生态优势,着力引进以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及地区总部、长三角重要内资企业总部,积极引进贸易专业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及与贸易相关的行业组织、专业协会、仲裁机构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发展商务办公、酒店宾馆、高档会所等项目,建成面向长三角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特色商贸。重点依托赵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珠江创展国际商贸中心、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等商业商务和文化项目作用,集聚时尚展示、特色商业、商务办公、总部经济、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商业商务业态,加快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市郊大型购物商圈。

创意孵化。以徐泾镇创意产业孵化园和华新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为主要依托,布局发展营销策划、品牌塑造、广告推广、卡通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电子商务、目录销售、电视购物、呼叫中心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加快创意产业孵化器发展。

三、促进湖区经济发展

要立足湖区地区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基础条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湖区地区产业功能,初步确立在“一城两翼”发展格局中新增长极地位,致力打造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水文化”和“古文化”特色明显、长三角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湖区之一。

湖区经济发展要重点提升六大功能:

休闲旅游。将休闲旅游产业作为湖区重要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和落实功能性休闲、旅游、娱乐等大项目,积极创建淀山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高标准、高起点实施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宾馆酒店、度假村等旅游配套设施的整合、改造和提升,适时引进和开发观光体验、湿地公园、水上游艇、房车旅游、节日庆典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加快建设上海西部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湖区地区休闲旅游功能。

商务会务。全力发展商务会务业,打造湖区会务品牌。主要依托蔡浜地区,加强存量资源整合提升和新项目引进,加快打造高星级商务酒店群,吸引高端综合性会议、高峰论坛、跨国公司董事会、年会、各类培训、节事活动等,积极培育专业化会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生 态商务办公,不断增强湖区商务会务配套服务能力,全力打造成面向长三角地区、配套服务完善、支撑功能齐备的大型会务中心。 康体疗养。积极发展康体疗养产业,拓展产业高端领域。主要依托葑漾荡综合经济功能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康复中心、疗养机

构和新型健康服务项目,大力开发系列健康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以体检、疗养、康复场所为主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康体疗养服务体系,推进康体疗养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康体疗养基地。

文化创意。重点发展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广告设计、时尚创意产业,形成区域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知名企业和品牌,加快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品牌形象提升,加强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有效整合改造现有老工业厂房,为文化艺术、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打造高起点、高规格的产品展示、要素交易、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与周边环境融合、体现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产业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特色居住。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居住、休闲、度假等为核心功能的生态住宅产业,打造高端人居环境。 现代农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休闲旅游区、特色水产优势区和加工物流区建设为重点,以经营模式创新为突破,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重点发展种源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在推动传统农业发展 基础上拓展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安全、休闲”的现代都市农业。 四、深化区域联动

加强联动长三角。加强交通连接,完善连接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加强产业联动,打造长三角企业总部基地,实现与长三角产业集

群、功能载体、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社会事业联动,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服务高地。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市的生态建设合作,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淀山湖生态带建设和湿地修复,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生态环境示范区。

加强联动中心城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国际贸易服务等高端服务贸易产业。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导入,重点加强大型社区和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吸引中心城区的人才。 加强联动大虹桥。加强规划对接,主动融入虹桥商务区整体规划,积极推进与大虹桥的联动发展。形成与虹桥商务区及闵行、嘉定、松江等周边区域相衔接的交通体系。加强产业互动,积极发展与虹桥商务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相对接的产业,努力打造与大虹桥地区产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载体,吸引人才、高端客户资源等集聚。

加强联动东西两翼。坚持东、西两翼互动发展,促进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在区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使西虹桥地区和湖区地区真正成为带动“十二五”时期全区跨越式发展的两个重要增长极。西虹桥地区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区外各类资源要素的导入,在推动区内产业升级和带动湖区地区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湖区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环境承载能力,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通过区 域间互动来加快经济发展,与西虹桥地区做好产业对接和互补,切实提升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功能。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多层次的商贸服务功能。强化东翼已形成的现代商贸业态集聚发展效应,加快赵巷市郊商业商贸集聚区的品质提升,积极引进现代专业市场、交易展示中心、国际采购平台等现代化、创新型的商贸综合体,打造市郊大型购物商圈。完善和提升新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高品质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加快发展综合百货、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大卖场、品牌专卖、连锁超市等各类商贸业态。加快提升各镇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发展休闲旅游业。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追求旅游行业自身快速发展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质旅游目的地转变,从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向集休闲、度假、会展、会务、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古文化”和“水文化”内涵,体现“上海之源”和 “新江南水乡”的生活智慧,建设上海湖滨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和长三角商务会务中心。打造具有人文生态旅游、滨湖休闲度假、户外探险游憩、商务会展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依托“一城两翼”,重点打造三大旅游功能区:淀山湖新城打造以文化旅游、水乡旅游、工业旅游为特色的淀山湖新城综合旅游区,西虹桥地区打 造以商务会展、购物为主的商旅文互动融合发展区,湖区地区打造集滨湖度假、生态体验、商务会展、保健康体、古镇观光、乡村休闲以及红色旅游等为一体的淀山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发展会展会务业。西虹桥地区依托虹桥商务区的发展,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为强力带动,积极引入世界级品牌展会,集聚一批为会展

会务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人才,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载体。湖区地区依托天然湖泊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完善会议、酒店、宾馆 设施及配套,重点发展会务经济,举办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及大型节庆活动,积极培育大型会务中心。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为表现形式的设计创意服务业,以影视制作、出版策划、文艺创作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服务业,以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和信息创意服务业。建设和完善若干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孵化园,明确园区定位,增加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打造品牌创意园区,用园区的品牌效应带来产业的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创意设计、品牌包装、卡通动漫、营销策划、广告推广、媒体出版、时尚发布等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入驻。推动小型工业用地、闲置工业厂房向创意产业园转型。鼓励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介入,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小企业,形成创意产业发展氛围。 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依托原青浦工业园区具备的产业规模,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企业总部经济区;依托临近虹桥交通枢纽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形成以徐泾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贸易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区;利用科技创业中心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功能,形成以科技创业中心为依托的中小软件企业孵化园。重点培育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电子商务、航运信息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明显的软件和信息

服务业产业基地。

发展总部经济。发挥“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积极培育和吸引生态型总部,打造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及地区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重要内资企业集聚区。

发展其他服务业。前瞻性的谋划和布局一些具有高附加值、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各类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推动发展社会服务业。支持发展金融业。 二、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明确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着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与转型。提升优势制造业能级。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按照“清理淘汰一批、就地升级一批、异地迁移一批、引进培育一批”的发展要求,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低 端制造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推进社区临近工业地块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略)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常规型向生态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休闲旅游区、特色水产优势区和加工物流区的建设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安全、休闲”的现代都市农业。

上海宝山区

“十二五”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成为时代主题。

从上海看,土地、成本、环境等发展瓶颈日益凸现,发展进入全面加速转型阶段。

从各区县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发展态势。

宝山现阶段发展特征

发展方式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要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方式要突出“富民、惠民”导向,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发展模式要突出功能塑造和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期。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巩固以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

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期。要通过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要通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要通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实现城市活力的提升。

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期。传统工业区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先行为宝山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压力。必须更加注重城乡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提高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简略)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全面加快发展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加快城乡统筹、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地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 “十二五”期间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继续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必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必须提升城市功能和形态。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经济稳步增长、环境优美宜居、生活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滨江新区。

到2015年的奋斗目标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管理不断优化,把宝山建设成为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区。 具体目标是:

1、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力争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能级、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低碳生态社会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服务经济为主、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加快培育发展以动漫衍生、电子商务、数据中心、

软件开发为特色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市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区域大型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为特色的商贸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完成市下达目标。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滨江发展带、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等五个重点地区的整体性调整有实质性启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不断优化“一带、两轴、三分区”的空间布局。

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完成14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力争到2015年达到580亿元。 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水纳管率提高到90%,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河道景观更加整洁,防汛防涝能力进一步提高。 4、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5、社会管理不断优化。 三、指标体系(服务业方面)

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预期达到60%;新兴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预期达到3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上市企业预期实现150家以上/3家以上;每万人专利申请量预期实现30件以上。

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 一、聚焦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聚焦重点区域:主要包括滨江发展带、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大场机场地区、老镇旧区五个重点区域以及轨道交通沿线等。

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对仓储、危化和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进行调整,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聚焦重点企业:加强与宝钢集团、上港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互动发展,吴淞工业区从全面整治向整体调整转型。

二、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布局

滨江产业带。重点发展以邮轮服务为特色的休闲旅游、文化娱乐、金融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园区。宝山工业园区和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要进一步提高园区工业集中度和产出率,成为宝山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加快发展商业、商务、居住等配套服务业。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转型。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周边。依托轨道交通1、3、7号线,加快培育沿线站点周边服务业项目,形成线上贯通、点上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上海钢铁贸易平台,重点推进上海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罗泾港配套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上海智力产业园、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上海钢铁金融产业园功能,提高区域经济贡献率。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促进邮轮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启动一批新的大型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培育形成“动漫大场”、“e动庙行”、“软件淞南”等一批区域服务业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金融服务、钢铁服务、节能环保、设计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引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集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培育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金融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力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业。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的载体优势,吸引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建立若干国家和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发展研发设计业。依托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国际研发总部基地等,重点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度高的研发设计,培养引进品牌企业,着力打造以研发设计为龙头,集展示、集成、孵化于一体的研发设计平台。提升发展钢铁服务业。积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钢铁资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拓展和完善钢铁服务产业链。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区域港口优势,加快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物流平台,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开展物流业务外包。加速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鼓励

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服务业附加值。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加快万达、宜家、日月光、绿地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设,形成“2+2+10”商业布局框架,即培育建设大场北中环、轨道交通1号线共康地区两个市级商业商务中心;提升发展淞宝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培育建设顾村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大力发展高境、庙行、淞南、大场、顾村、杨行、月浦、罗店等10个社区商业中心,完善一批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社区商业网点。加快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菜场、超市、药房、家政服务网点、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等业态配置,完善便民利民功能。引导餐饮业有序发展,着力打造品牌特色餐饮,完善清真食品网点建设。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积极引进品牌汽车服务企业,推广品牌社区汽车连锁服务网点。 四、调整改造提升制造业

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销售产值达到65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三大主导性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

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企业技术中心40家,重点产业产学研技术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家,产学研示范企业30家。每年推出10个以上技术水平达到

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新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50个名牌(品牌)产品。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建设,积极开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建设中小企业“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一批重点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调整、改造和升级。 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大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为基础,完善专业孵化、技术支撑、人才培训、投资融资、业务拓展等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国内动漫衍生产业集群;以庙行上海智力产业园为基础,推动以供应链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一批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企业,打造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高地;以淞南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提高软件外包承接能力,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等产业。 加快培育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 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

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

加强规划衔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不断健全人才强区保障机制

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三、切实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调整国有(集体)资产布局结构。加快推动国有(集团)资产向商贸

服务业、航运物流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集聚,充分发挥国资(集资)对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大国有资本在民生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完善城市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国有(集团)企业市场化重组。完善国资(集资)监管和运营体系。

四、优化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进一步吸引利用外资。加大吸引内资力度。加强对外投资合作。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管理创新。完善调结构促转型政策。

上海青浦区

“十二五”时期,青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青浦地处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位置,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建设、郊区新城建设以及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发展机遇,必须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努力推动青浦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 展。 一、“十二五”时期要把握三大机遇,发挥三大优势 把握三大机遇

——郊区新城建设。淀山湖新城被列为市“十二五”加快建设的重点新城之一,要按照现代化综合性城市的要求,依托产业基地、开发区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 ——虹桥商务区建设。虹桥商务区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青浦要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抓住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契机,积极引进功能性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带动其他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区域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青浦要主动吸纳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要素,打造具有综合辐射功能的枢纽型现代化新城。 发挥三大优势:

——空间区位优势。青浦区接壤江苏、浙江,是上海与长三角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中徐泾镇、华新镇约19平方公里纳入虹桥商务区规划范围,地处虹桥商务区西侧。“ 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将推动上海西部的跨越式发展,青浦区位价值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凸显,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突出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转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青浦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将在新一轮发展生态、低碳、高效的服务经济过程中更加凸显,为培育发展商务会务、旅游度假、特色居住、康体疗养等功能奠定了有利基础。

——文化底蕴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i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