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 走近海宁灯彩文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00: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近海宁灯彩文化”

小课题研究报告

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四4中队阳光小队 组长:周珑珑

组员:俞哲麟 许文砚 丁林未 周天航 庄佳唯 等

指导老师: 张忠萍 电话:0573——87339917 邮编:314400 通讯地址: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

1

内容摘要:海宁灯彩起源于唐朝,它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一个海宁人,应该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并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走近海宁灯彩文化”这一主题源于元宵节前夕一个学生的问题,最终我们确定了主题,制订了计划,并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参观海宁博物馆中的灯展;上

网查找灯彩的历史;采访海宁灯彩传人;设计、制作海宁灯彩;设计问卷并上街调查;向市民、同学发出倡议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问题,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是一次爱家乡教育。

关键词: 海宁灯彩 调查 讲座

问题的提出:今天我和小伙伴上街去,发现大街上张灯结彩,甚是美丽,尤其是博物馆门口,更有热闹,12生肖灯,栩栩如生。我心中不禁充满了疑问:为什么每到元宵节,大街上就挂满了各种灯笼,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些灯制作起来麻烦吗?我问了同学,他们和我一样,也很茫然,我们很想知道。

课题的确定:我们打电话询问张老师,张老师说,这几天还是寒假,你们为什么不能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研究呢?我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确定了“走近海宁灯彩文化”这个主题。张老师当然就是我们的活动指导老师了,我们还聘请俞哲麟妈妈、丁林未妈妈为校外辅导员。

2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的名称 我们的成员 组长 走近海宁灯彩文化 周珑组员 珑 我们的研究内容 制定活动方案 去海宁博物馆看灯彩 研究方法 讨论 参观、采访 俞哲麟 许文砚 丁林未 周天航 庄佳唯 等 活动时间 2.26 2.27 负责人 周珑珑 沈如一 — 周珑珑、周天航等 张老师 周珑珑 俞哲麟 周天航 丁林未、许文砚 设计调查问卷、网上查找资料 讨论、收集资料 3.33.15 请宋振华爷爷来校做讲座 听讲座 4.12 4.28 去宋爷爷家学制作灯彩的本领 采访 整理、分析数据 动手制作海宁灯彩 撰写课题报告、写倡议书 统计 动手操作 5.20-5.25 5.1-5.20 2010.5.22 我们可能遇到的困 采访受到拒绝,设计的问卷意义不大、统计图不会画等 难及解决的方法 我们的预期成果和 幻灯片、调查报告等。 表达形式

瞧,这是我们小队的队员,多帅呀!

我们的行动之一:去海宁博物馆参观海宁灯彩

3

元宵节的那天,班主任张老师把

我们召集到了博物馆,带我们参观海宁灯彩。

一走进博物馆便看见一艘大轮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着,四周散

发出璀璨的光芒,似乎是为自己船上的水手加油股劲,激励他们一定要穿越这汪洋大海。再抬头一看,头顶上挂满了一个个好似大滚筒的灯彩,上面画着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卷。

上了两楼,只见门口写着制作等菜的程序与材料。两只大狮子静静地坐在门的两旁,突出的两个大眼睛使用果冻壳制作而成的。走进第二到大门,无数的杯灯呈现眼前,每个都是一个样,每个都色彩都不同,形态各

异,颜色万千。一个又一个的杯灯发出迷离的弱光,令人陶醉其中。还有品字形灯,他的样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和品字结构一样的,真是有趣!里面还有一艘大轮船,着一艘核一楼那艘可不一样,这艘船是一艘龙舟,七八只桨一起滑动,象征着:“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

还有许多灯彩,简直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只有你亲自去观赏才能一一看清!

我们的行动之二:了解海宁灯彩的历史

4

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知道了海宁灯彩的历史: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海宁都要举行灯彩晚会,到时,各种各样的灯彩都聚集到一起,把世界装扮得五彩缤纷。

硖石灯彩起源于唐朝,它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硖石灯彩出自于民间,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无论它的造型和样式都不是另外的灯能够媲美的。硖石灯彩各式各样,

五花八门,有的是一条虎虎生威的龙,有的是含苞欲放的荷花,还有象征着我们奥运会的福娃,真是数不胜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真惊叹他们的工艺是那么的精致,图案是那么的逼真,它们的文化是那么的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1953年,海宁举办建国后的第一次迎灯盛会。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来卡贵宾。1957年-1965年,硖石灯彩四次送广州公元展出。1977年,硖石灯彩在喀麦隆展出。1980

年,海宁举行盛大的迎灯活动,观众达10万余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海宁灯会闹元宵”的新闻记录片。同年,硖石灯彩在上海展出。

1982年,硖石灯彩在香港展出,受到中外人士赞扬。1983年,硖石灯彩在厦门展出。1984年,硖石灯彩在北京展出。1985年,海宁举行盛大的迎灯活动,观众达13万余人。

5

1991年,海宁举行庆“七一”硖石灯彩展。1992年,在全国花灯邀请赛上,参赛的14盏大小硖石灯彩全部获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海宁市政府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7年,硖石灯彩在杭州宋城展出,观

众达100万余人。1997年6月,海宁举行庆“七一,迎回归”大型灯会活动,规模空前。1994-2000年,海宁每年举办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硖石灯彩一条街”展览活动。

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三天,观众达9万余人。同年11赴希腊雅典展出。2003年9月硖石灯彩8件参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永结同心” 主题艺术展,展后“品字亭”灯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紫微阁”灯由国务院行政司收藏于中南海,“龙舟”灯由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2004年元宵硖石灯彩赴台湾高雄市展出,展后所有灯彩分别由高雄市历史博物馆、高雄市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等收藏。同年5月硖石灯彩参加了由中国民协等单位举办的第四届(2004.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荣获金牌奖。同时参加了在北京民族文

化宫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荣获博览会特等奖和山花奖银奖。

6

2005年元宵硖石灯彩赴香港展出,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同年春节硖石灯彩参加了由中国民协举办的沈阳国际新春灯会,荣获山花奖金奖。5月,硖石灯彩再次参加了第五届(2005.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再次荣获金牌奖。

我们真的没想到,海宁灯彩除了观赏外,还有这样的作用!它竟然是友谊的使者!

我们从报上得知一个好消息,这次硖石有20盏灯彩将于6月18日至22日亮相上海市博会浙江馆。据悉,这将是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硖

石灯彩第二次亮相世博会,此前的一次在上世纪30年代。

我真为我们历史悠久的灯彩而感到骄傲!

我们的行动之三:我们听宋振华爷爷讲海宁灯彩的讲座

星期一下午,我们班来了一位贵宾——宋爷爷。他是专门来为我们介绍海宁灯彩文化的。

宋爷爷做灯彩已有二十多年

了,他告诉我们:灯彩起源于唐朝,宋朝的时候最兴盛,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

7

史了。他还告诉我们:角架以前是用竹子做的,现在科技发达了,就用钢丝做。一九六三年,宋爷爷做的灯彩去广州做过展出,一九七七年,还去非洲展出。我听了无比羡慕,心想:宋爷爷真是太厉害了!还能去外国!一九七九年,宋爷爷做的“珠帘伞”照片还在人民画报上刊登了出来。

宋爷爷还介绍了做灯彩的方法,一共有九步:首先要准备好制作灯彩的材料,设计灯彩的高度、宽度,并绘成图,接着,用铁丝和皱纸做角架,然后是糊灯,最后再刻花、针刺、贴花边、装拗彩。看来,做灯彩,不光要手巧,还要细心、耐心、会动脑筋!

灯彩里藏的学问真多啊! ( 俞哲麟 )

走近海宁灯彩文化 四(4)班 孟可心

硖石灯彩历史悠久,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2006年5月20日,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班很荣幸地请到了海宁灯彩第一传人宋爷爷为我们作专题讲座。

上课铃声响了,终于要开始听宋爷爷的讲座了,我们充满兴奋与期待。首先,宋爷爷告诉我们有关硖石灯彩的历史: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相传

8

已有一千两百多年。自1956年硖石成立了灯彩小组,1963年硖石灯彩去广州展出,1977年硖石灯彩去非洲展出,1979年珠帘伞在人民画报上登出……宋爷爷给我们讲解了许多灯彩文化。接着,哇,要看视屏喽,屏幕上出现了宋爷爷!原来这是宋爷爷用了三年的时间制作的三十多盏灯彩的展览会。里面摆满各种各样的“花”,有紫微花、玉兰花、梅花等,形态万千,犹如百花争艳。其实这花都是宋爷爷亲手制作的灯彩,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花呢!同学们都被宋爷爷的灯彩给惊叹了,时不时还热烈地鼓掌。

最后,宋爷爷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制作灯彩的方法:1.设计,2.绘图,3.材料准备,4.制角架,5.糊灯,6.刻花`,7.针刺,8.贴花边,9.装拗彩。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耐心细致才能完成。

通过这个讲座,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硖石灯彩,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富饶的海宁。这次讲座可真快乐! 听宋爷爷做讲座

紫微小学 四(4)班 朱可涵 今天一早,我就听说宋振华爷爷要到我们班开一个“寻访海宁灯彩文化”的讲座,我们全班都很兴奋。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第二节课,宋爷爷终于来了。

讲座开始了,听宋爷爷说:海宁灯彩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之一。宋爷爷还说:制作灯彩分九步:一是设计;二是绘图;三是材料准备;四是制角架;五是糊灯;

9

六是刻画;七是针刺;八是贴花边;九是装拗彩。听说,针刺要刺十一万个针孔,我想:做这些细活,一定要有耐心,不然肯定做不好。

另外,我还上网查找了许多关于海宁灯彩文化的资料,其中讲到了:海宁灯彩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

我心想:我真应该为有这样一个特产独特的家乡而感到自豪! 我们的行动之四: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我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统计:

关于硖石灯彩文化的问卷调查

内容 A B C D 选项 有,我还看过 有,但是我没看过 没有 不知道 结果(人) 33 3 1 1 所占比例(%) 86 8 3 3 1.您的家乡有灯会吗? 10

2.您喜欢观赏灯会吗? A B C D 非常喜欢 有点兴趣 一般 不喜欢 23 10 5 0 61 26 13 0

3.您以前有没有听说过“硖石灯彩\A B 听说过 没有听说过 38 0 100 0 11

A 4.您对灯彩的种类、外形、工B 艺、历史、寓意等方面了解吗? C 18161412108642017非常了解 略知一二 不了解,我仅限于欣赏 9 17 12 24 45 31 129ABC

A 5.硖石灯彩至今已有( )多年B 的历史,在()朝就列为贡品. C D 1000 唐 2000 秦 1000 明 2000 宋 14 11 7 5 38 30 19 14 12

6.硖石灯彩经国务院批准,列A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B 产目录,堪称"江南一绝" 对 错

37 1 97 3 7.针工是硖石灯彩的主要特色,一件好的针孔作品需要数( )个针孔. A B C D 几十 几百 几千 几万甚至上百万 0 0 5 33 0 0 13 87 13

A 8.硖石灯彩是由纯手工制作而成的,您认为 B C 这样精湛的手工艺很有必要将其保护起来并一直传承下去 现在技术发达了,可以适当融入现代科技代替部分手工艺 纯手工的灯彩成本太大,应该早日以生产流水线代替手工

28 11 0 72 28 0 9.你会制作灯彩吗? A B C 会 会一点 不会 2 8 28 5 21 74 14

A 10.对于硖石灯彩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您觉得最重要的是: B C D 政府应当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发扬光大 硖石灯彩本身应该改进工艺,扩大生产 硖石灯彩应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市场 扩充灯彩制作人的队伍,挖掘人才

34 0 2 3 87 0 5 8 调查分析:

我们共发出40张调查表,回收38张,回收率为95%。调查的对象有学生、青年、老人,我们发现,老年人对海宁灯彩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灯彩,滔滔不绝,而年轻人对于海宁灯彩的历史都不太清楚,会制作灯彩的更是寥寥无几。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7%的人

15

认为政府应当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决定向市民、学生发出倡议,要求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来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行动之五:动手制作灯彩

我们请教了宋爷爷,他可是海宁灯彩

的传人,制作灯彩已有30年历史了。他正在向我们的同学讲解海宁灯彩制作时的技巧呢!下面是我们的采访实录: 周珑珑:宋爷爷,您好!请问您制作灯彩几年了? 宋振华爷爷:恩,近三十年了。

周珑珑:那么,您当初为什么会想起制作灯彩?

宋振华爷爷:我爸爸是做灯彩的,我从小看着他做灯彩,也就渐渐喜欢上了灯彩。

周珑珑:哦,那您最擅长做什么灯?

宋振华爷爷:龙灯。有时还做做盆景:像桃花灯。 周珑珑:对了,制作灯彩需要什么材料?

宋振华爷爷:这倒多了,就说桃花灯吧。需要粉色丝袜、绿色胶带、塑料树枝、软铁丝、线等。

16

周珑珑:那您能教我们制作桃花灯吗? 宋振华爷爷:当然行!

做灯彩

海宁灯彩是我们硖石人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听

说海宁市里有灯彩比赛,我也准备做个灯彩拿去比赛,于是我聘请外公外婆做助手,开始了做灯彩。

做灯彩的第一步就是搭架

子,架子是灯彩的骨架,架子搭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灯彩成品的质量好否。所以搭架子既是做灯彩的第一步,也是做灯彩最至关重要的一步。外公先准备好毛竹片,外婆把毛竹片用线扎好定型,架子就做好了,就是两个圆圈中间横放几条横杆。

第一步完成了,第二步就是画图案。这个图案也不是随便画的。图案要画在与架子圆洞直径相同的圆形宣纸里。画画这一步当然由我来完成。可是宣纸不同于其他纸张,渗水性极好,墨,水彩颜料等滴上去就立刻化开来,所以我画画时一旁还有外公和外婆的指导。图案画完了,是一张京剧脸谱。

第三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要把有图案的宣纸糊到架子上。这步由外婆来完成,她先把架子上贴好双面胶,然后把宣纸糊上去,由于中间是空的,所以外婆在糊的时候十分小心,生怕灯彩有一丁点损坏。

17

最后给灯彩装上点蜡烛的底座和提灯彩的线。

灯彩做好了,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瞧,我们制作的灯彩多漂亮!

咱俩比一比谁做的灯漂亮!

我们的美术老师也参与了我们的灯彩制作。

18

我们制作的灯彩在海宁市获奖了!瞧,大家多激动!

我们的行动之六:向市民、学生发出倡议:

倡 议 书(一)

尊敬的同学们:

大家好!你知道我们海宁的灯彩吗?是的,我们海宁的灯彩做工十分精细。海宁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流传了1200多年,历史十分悠久。它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采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海宁灯彩闻名遐迩,早在唐朝时代已经在宫廷

内当饰品,古代诗人曾用“万窗花严密”来形容针刺而成的美不胜收的灯彩。渐渐地,灯彩制作者将灯彩制作得千姿百态:大的、小的、动物型、植物型……只要能想到的,就都能做得出来。

可是,如今海宁灯彩并不像以前那样深受人们喜爱,一年一度的

19

灯彩节冷冷清清的,只是几个年过七旬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来细细观赏。我想,我们应该共同携起手来,让硖石灯彩继续传承下去,在此。我向大家倡议:

1.我们应当积极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各方面的灯彩艺术。 2.抽时间,我们可以学习怎样制作灯彩,让更多的人来展示灯彩 制作的技艺。

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家乡的民族文化——海宁灯彩, 一定会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海宁市紫微小学 四4 丁林未

2010.5.22

倡 议 书 (二)

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

你们好!

我是一个小学生,在此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硖石灯彩,硖石灯彩始于唐,旺于宋,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灯彩针刺精巧细美、寓有诗情画意,它的尤美尤奇之处在于独特的刺绣花纹与多种针法,是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所以极具观赏价值。

灯彩曾去过香港、新西兰、非洲等地方展出,也曾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外国元首或国际友人。

之后,我们又听了海宁非文化艺术传人宋振华爷爷的讲座,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一些灯彩文化知识和灯彩的面临失传的严重现实。

20

它的现况也得到了我们的假日小队活动的印证,我们了解到现在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了解灯彩、会做灯彩的。这足以证明灯彩这门技术濒临失传了。

所以我倡议、我呼吁,让我们一起寻访海宁灯彩的足迹,保护这门璀璨、耀眼的古老东方艺术吧!

海宁市紫微小学四年级学生 许文砚 2010-06-04 我们的感受: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海宁灯彩的历史、作用以及制作方法,我为自己是海宁人而感到骄傲。从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市民们对海宁灯彩了解得并不多,为此,我们感到遗憾。我们商量后,写了倡议书,倡导大家都来关注海宁灯彩,让这一文化瑰宝永远流传下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海宁灯彩文化一定会更加璀璨。

——周珑珑

我们遇到的困难:

1.将调查问卷回收后,该怎么统计呢?我请教了妈妈,可妈妈也不会。她又去请教了她的同事,妈妈学会后,手把手地教我,最终,我们将统计图做好了。 ——俞哲麟

2.在参观时,由于没带笔记本,大量的信息一时间无法记录下来。下次我知道了: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灯彩时遇到了困难,我

21

就放弃了,但当我看到同学制作的灯彩在市里获奖时,我很后悔,看来以后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庒佳唯 我们的收获:

1.以前,我对灯彩只是略知一二,如今对海宁灯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请教宋爷爷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灯彩的制作过程,我们还在大街上分发调查问卷,提高了自己的胆量。面对陌生人,我能勇敢地抬起了头,自信地和他们进行交流,真不错。 ——丁林未 2.通过活动,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海宁灯彩的历史,也知道了海宁灯彩目前的一些处境,我为宣传海宁灯彩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高兴。 这次活动提高我的交际能力,锻炼了我的胆量,我以后一定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许文砚 3.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小课题研究,我不仅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还学会了制作灯彩。我做的灯彩在市里获奖了,这让我的自信心更强了。 ——周天航

家长的话:我非常支持孩子们的活动。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有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看着他们制定计划,出去采访、统计,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不得不称赞同学们的活动能力在锻炼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辅导员的话: “走近海宁灯彩”这课题从选题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历时三个月,参加人员由原先的小组6人,最后发展到全班参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遇到困难,同学们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如在听了

22

宋振华老师的讲座后,小组成员利用周日主动去他家拜访,请教制作灯彩的技术;调查问卷设计了一回又一回,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数据统计时,因为四年级没学过图表统计,俞哲麟回去请教了家长,家长又去请教了同事,然后手把手教给女儿,最后大家合作完成了任务。采访时,同学们由原先的胆怯到最后的勇敢参与 ,大胆交流。当同学们从调查中得知海宁灯彩的现状不佳时,便主动发起了倡议,向市民和同学发起倡议,倡导大家一起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看着同学们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我们在乎的是活动的过程,在乎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亲身体验的过程。我们感谢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5f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