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测绘工程)李岩林2012122811 -

更新时间:2023-03-09 04: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海州区板浦镇土地复垦测量工程设计 Land Reclamation Surveying Engineering Design of Haizhou District Banpu Town

学 院: 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测绘工程 测绘121 学生姓名: 李 岩 林 学 号: 2012122811 指导教师: 宁 伟(教 授)

2016 年 6 月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海州区板浦镇土地复垦测量工程设计 摘 要:本课题根据土地复垦勘测定界测量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结合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的实际情况,对板浦镇土地复垦项目进行了施工测量方案的设计。勘测定界测量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课题主要内容为板浦镇复垦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工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复垦区测区概况、测区的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与应用、勘测定界测量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勘测定界报告的成果输出等,最后对工程的经费做好预算。本设计主要论述土地复垦的工作步骤,并明确指出每项工作的技术要求以及需要提交的成果资料,同时对勘测定界测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土地复垦;图根控制网;勘测定界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

land reclamation Surveying Engineering Design of Haizhou District Banpu town Abstract:This topic according to the land reclamation demarcation measurement norms and relevant technical data, combined with Haizhou District, Lianyungang City in the tow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Board Town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of construction survey scheme design. Boundary survey measurement is the basis of land reclamation work, main topics in town reclamation land survey delimitation surveying engineering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reclamation area measured area survey; measuring area of existing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he main task and aim of the boundary survey measurement; Investigation Delimitation report of the results of the output. Finally, the funding of the project do budget. This design mainly discusses the land reclamation work steps, and explicitly pointed out each work of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need to submit the data, at the same tim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ome commo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surveying and demarcation measurement proces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nd reclamation; Mapping control network; Reconnaissance delimitation

目 录

1 绪论............................................................................................................................ 1 2 测区概况.................................................................................................................... 1

2.1 任务由来.......................................................................................................... 1 2.2 项目概况.......................................................................................................... 1 2.3 工作流程.......................................................................................................... 2 3 测区概况和已有成果资料........................................................................................ 2

3.1 测区概况与地理位置...................................................................................... 2 3.2 已有资料.......................................................................................................... 3 4 作业依据及主要技术要求........................................................................................ 4

4.1 技术依据.......................................................................................................... 4 4.2 主要技术要求.................................................................................................. 5 4.3 比例尺.............................................................................................................. 5 4.4 土地分类.......................................................................................................... 5 4.5 仪器检验.......................................................................................................... 5 5 现场勘探.................................................................................................................... 6

5.1 初步资料分析.................................................................................................. 6 5.2 组织协调工作.................................................................................................. 6 5.3 队伍的组织...................................................................................................... 6 5.4 初步确定测量方案.......................................................................................... 6 6 测量方案设计............................................................................................................ 7

6.1 图根控制网方案设计...................................................................................... 7 6.2 图根控制网形确定.......................................................................................... 9 6.3 水准测量........................................................................................................ 17 7 外业施测.................................................................................................................. 19

7.1 选点................................................................................................................ 19 7.2 标志埋设........................................................................................................ 20 7.3 碎部测量基本要求........................................................................................ 21 7.4 RTK碎部测量 ................................................................................................ 22 7.5 全站仪碎部测量............................................................................................ 23 8 勘测定界实施方案.................................................................................................. 23

8.1 工作底图........................................................................................................ 23 8.2 地形图绘制.................................................................................................... 24 8.3 地形图内容取舍............................................................................................ 24

8.4 图形检查........................................................................................................ 27 8.5 勘测定界范围确定........................................................................................ 27 8.6 权属调查........................................................................................................ 27 8.7 界址点放样.................................................................................................... 28 8.8 勘测定界内业工作........................................................................................ 30 8.9 勘测定界成果检查验收................................................................................ 31 9 质量控制体系.......................................................................................................... 31 10工作组织和经费预算............................................................................................. 32

10.1工作组织....................................................................................................... 32 10.2进度安排....................................................................................................... 32 10.3经费预算....................................................................................................... 32 11上交资料 ................................................................................................................. 32

11.1仪器资料 ....................................................................................................... 32 11.2文字资料 ....................................................................................................... 32 结论..............................................................................................................................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页 共 36 页

1 绪论

土地复垦这一名词最初来源于国外,不同学者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从本质上来说,土地复垦就是通过整治和改造使已经失去生产能力的土地得到重新再利用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土地面积广阔的国家,但中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用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土地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缓解当前土地资源紧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推行土地复垦工程,充分发挥可用土地的潜力,来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勘测定界测量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目的是对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勘察测量,了解当前土地的利用现状,为后期土地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确定土地使用范围、分类统计土地使用面积等,可以为规划设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其作业依据包括《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技术规程》、《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

本课题根据土地复垦勘测定界测量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结合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的实际情况,对板浦镇土地复垦项目进行了施工测量方案的设计。 首先要先对复垦区进行数字化测图,确定复垦地块的利用现状和界址线,与规划局提供的地类图斑线做比较,调整复垦界址线确定复垦面积和拐点坐标,上报规划设计部门批准后现场放样,现场确定复垦范围。

2 任务概况

2.1 任务来源

为满足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镇的发展需要,板浦镇政府根据发展设计规划对辖区内菜园村进行土地复垦,受板浦镇政府管委会的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苏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和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的有关规定,要进行复垦区地块报批前的勘测定界工作,并提交勘界报告。

2.2 项目概况

本次土地复垦项目区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菜园村西靠近宁连高速,测区位于城乡结合部,以农田为主,有少量居民地;交通状况良好,地势平坦,但通视条件较差,勘察测量工作量较大,行政隶属于连云港市海州区。

根据板浦镇政府的已提供的土地复垦申报资料要求,为复垦地块进行勘测定界测量工作,具体包括复垦区地形测量、界址桩点位放样和当前土地利用面积分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页 共 36 页

类统计量算以及汇总表等,勘测工作完成后可为施工部门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本次土地复垦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得到约20亩可用土地,以促进菜园村的经济发展。

2.3 工作流程

图2-1 土地复垦工作流程

3 测区概况和已有成果资料

3.1 测区概况与地理位置

板浦镇是国家级重点乡镇,江苏省百家名镇,菜园村隶属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邻灌云县伊芦乡、小伊乡,北接宁海街道,西接新坝镇,东接东辛农场,距连云港市中心18公里,镇区总面积80.64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7.1万(2014年)。截至2014年,板浦镇辖5个社区:德芳社区、南门社区、新民社区、北门社区、中正社区,16个行政村:尤庄村、菜园村、石河村、东北村、城北村、罗圩村、官庙村、永平村、小浦村、浦东村、大团村、东辛村、沙沪村、泗河村、周圩村、洪花堰村。

本次复垦项目位于菜园村东南部,测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由宅基地和农耕地为主。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 页 共 36 页

图3-1 复垦区示意图

3.1.1气候

板浦镇测区属于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受海洋调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适中,雨热同期。常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份为1月,最热月份为7月。年平均降雨量为904.8毫米,夏季多东南季风,无霜期215天左右。 3.1.2 水文

板浦镇境内有疏港航道、善后河、盐河三条河流。 3.1.3 地形

板浦镇地势平坦,全境平均高程为3.8米。

3.2 已有资料

3.2.1平面控制资料

根据委托单位要求,本次测量采用连云港地方平面直角坐标系。板铺镇政府提供了两个已知点坐标,在设计测量方案之前,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查,检查限差为:平面±2cm、高程±1cm,确认无误后,方可以该已知点作为基准进行测量。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4 页 共 36 页

图3-2 已知控制点位置示意图

已知控制点坐标如表3-1所示:

表3-1 已知控制点数据

点号 LC11 LC12

X(m) 3815970.423 3815749.853

Y(m) 40428033.093 40428144.551

高程(m) 等级 4.725 4.697

E E

备注

这两个点是连云港市板浦镇政府之前为此次土地复垦项目按照E级精度进行的联测GPS控制点,两个点之间可以通视,可为控制网设计和精度估算提供基准,两个已知点均作为平面控制起算点,经检查后若测量精度需满足规范要求,则可以使用。

3.2.2其他资料

(1)用地范围1:5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2)1:500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红线图、选址意见书、连云港市规划局东区分局设计条件通知书; (4)勘测定界委托书。

4 作业依据及主要技术要求

4.1技术依据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5 页 共 36 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下称《图式》);

(4)GB/T 17941.1-2000《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5)4.1.5 5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6)4.1.6 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7)[1996]国土[建]字第204号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

(8)苏国土籍[1993]153号《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 (9)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10)《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程》 (11)《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2)经批准的“技术设计书”。

4.2 主要技术要求

4.2.1 图根控制网

平面坐标系采用2002连云港54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为119°15′,投影面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投影面为平均高程4米。

4.2.2 界址点测量精度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10cm。

4.2.3 成图基本要求

采用全野外解析法测图,绘图软件采用CASS7.1成图系统。

4.3 比例尺

勘测定界图采用1:2000比例尺。

4.4 土地分类

本次复垦土地分类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执行。

4.5 仪器检验

对将投入测区使用的各等级GPS接收机、全站仪均须进行鉴定和检验要求其检定结果须符合《规范》要求。仪器检验、鉴定资料(副本)整理装订,作为资料上交。

其它作业工具需进行检视、调试和测试,满足作业要求后投入使用。对进行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6 页 共 36 页

了检视、调试和测试的作业工具须进行标识,其检视、调试和测试的内容、结果须保存记录。

5 现场勘探

5.1 初步资料分析

5.1.1 用地情况分析

收到的图件内容:红线图、选址意见书、连云港市板铺镇规划部门设计条件通知书、勘测定界委托书。

需要收集的材料有:板浦镇菜园村用地范围1:5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500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根据收件资料分析:该项目位于位于板浦镇菜园村板新线西。该项目用地已立项,符合城市规划,且在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上报。

5.1.2 使用权性质的确定

板浦镇土地复垦工程地块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此项目用地可以属于划拨用地,用地到底属于划拨还是出让最终由开发区国土分局来确定。

5.1.3 是否接收委托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可以接收委托

5.2 组织协调工作

电话咨询开发区板铺镇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了解该项目的大概情况,得知该项目大部分用地为农耕地,少部分属于建设用地,地类主要为农耕地。用地都在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用地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勘测定界工作的计划安排,准备好后可以进行电话预约相关事宜。

5.3 队伍的组织

成立外业组、内业组两个作业组和质量检查组。

5.4 初步确定测量方案

5.4.1 控制网布设实地考察

作业组先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此次现场勘探过程中共收集到2个E级GPS点作为已知点使用,经踏勘已知点位标志保存完好,无破坏痕迹;经过对已知点的检查,两个已知点位中误差如表5-1所示: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表5-1 已知点检查结果

点号 LC11 LC12

平面中误差(cm)

1.1 0.8

高程中误差(cm)

0.4 0.2

第 7 页 共 36 页

备注

由上表可知,两个已知点中误差均在限差范围内,可以作为测量基准使用。本测区位于村庄附近,建筑物、树木等设施较多通视条件较差,但两个已知点可以相互通视,经现场讨论和研究决定,决定采用全站仪作业模式布设图根导线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CORS-RTK接收机信号易受影响,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因此碎部测量时利用全站仪和RTK联合进行界地测量。最后,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进行地型图绘制,输出勘测定界报告等后续工作。

5.4.2 对以后作业方案的建议

在审查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联系相关人员到现场实地核实资料情况。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完成一个项目的勘测定界必须与用地单位及项目范围内各土地权属单位、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协调一次非常不容易,所以作业人员必须对测区非常了解,力争一次协调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情况看,可以制定技术设计方案。

6 测量方案设计

6.1图根控制网方案设计

6.1.1图根控制网设计思路

布设图根控制网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全局,减少测量过程中的误差积累而进行的控制测量工作,另一方面当图根控制网布设完成后完成后可以进行分组作业,有效的加快施工进度。

图根网的布设原则如下:

(1)布设时要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2)图根控制点要有足够的精度; (3)图根控制点要有足够的密度; (4)布设时要有统一的规格。 6.1.2图根控制网特点

(1)在布设图根控制网时,图根网的大小要和界址点精度相匹配,所布设图根点的精度与地形图所用的比例尺无关。

(2)图根控制点在测量、成果验收、施工时可能多次用到,因此在图根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并编辑“点之记”描述资料。

(3)图根控制点密度根据测图比例尺大小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在地势平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8 页 共 36 页

坦的地区当测图比例尺为1:500时,每平方公里布设的图根控制点不得少于64个。

6.1.3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1)在城镇区等筑物较多的地区,通常采用导线测量的方式布设图根控制网。

(2)在建筑物稀少、视野开阔的地区,可以布设图根三角网或三边网。

6.1.4图根控制网设计要求

图根控制网通常是用高级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网,再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然后直接供测图使用。

(1)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本次设计中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达到64个/ km2;

(2)选择的图根点位应位于地基稳定且能够长期保存; (3)地面上布设的控制点不能距建筑物太近;

(4)图根点宜采用临时标志,为了便于后续测量、检查验收,要在布设的图根控制点上埋设标石。

经过现场勘查,本次的测区面积较小,且测区附近建筑物较多,通视条件较差,采用导线测量的方式布设图根网;用两个已知点作为基准,布设图根导线以满足此次测量的需要。布设图根控制网时,最重要的是测量成果要达到测量精度要求;在通视条件特别差的时候,可以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对增加图根控制网控制点,以保证测图的精度,这种方法在布设图根控制网时经常被用到,该方法经济可行且精度高。

6.1.5关于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1)边长小于允许长度的三分之一的导线,只需导线全长闭合差小于13厘米即可。

(2)边长小于10米的导线,可以不作角度闭合差检查,但不能用该导线边做为起算数据或者拓展下一级导线。

(3)用全站仪测量导线边长,导线总长可以适当放宽,但要保证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22厘米,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相对闭合差要小于等于1/5000,二级地籍图根导线相对闭合差要小于等于1/3000。

6.1.6导线技术指标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表6-1 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第 9 页 共 36 页

6.2 图根控制网形确定

常见图根网的布设形式有:三角网、三边网、导线网如图6-1所示。本次项目区位于城乡结合部,通视条件较差,两个已知点可以通视,结合测区实际情况,宜采用导线测量布设图根控制网。为保证测量精度现布设两个图根控制网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后选择最合适本项目的测量方案。

图6-1 图根控制网布设方法

6.2.1 图根控制网方案一

图根控制网形方案一如图6-2所示: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0 页 共 36 页

图6-2 图根导线布设方案一

利用全站仪测量方法对布设的图根网进行观测,观测量包括角度和导线边长,获得观测量以后利用科傻平差软件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和精度评定,图根网平差结果:

近似坐标

Name X(m) Y(m) LC11 3815970.423 40428033.093 LC12 3815749.853 40428144.551 TG1 3815696.324 40428119.078 TG2 3815570.321 40427881.408 TG3 3815678.997 40427814.589 TG4 3815819.242 40427692.996 TG5 3815880.120 40427846.039

方向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dms) M(sec) V(sec) RESULT(dms) Ri LC11 LC12 L 0.000000 2.00 555.86 0.091586 0.24 LC11 TG5 L 91.021900 2.00 -555.86 90.530314 0.24 LC12 TG1 L 0.000000 2.00 553.83 0.091383 0.18 LC12 LC11 L 127.443400 2.00 -553.83 127.352017 0.18 TG1 TG2 L 0.000000 2.00 546.00 0.090600 0.17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1 页 共 36 页

TG1 LC12 L 143.224700 2.00 -546.00 143.134100 0.17

TG2 TG3 L 0.000000 2.00 502.87 0.082287 0.21 TG2 TG1 L 93.391500 2.00 -502.87 93.305213 0.21 TG3 TG4 L 0.000000 2.00 502.52 0.082252 0.13 TG3 TG2 L 189.202600 2.00 -502.52 189.120348 0.13 TG4 TG5 L 0.000000 2.00 497.33 0.081733 0.22 TG4 TG3 L 70.081800 2.00 -497.34 70.000066 0.22 TG5 LC11 L 0.000000 2.00 522.59 0.084259 0.13 TG5 TG4 L 186.450300 2.00 -522.59 186.362041 0.13

方向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13( TG5---> LC11) 方向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24( LC11---> LC12) 方向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18 方向多余观测数总和: 2.55

距离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m) M(cm) V(cm) RESULT(m) Ri LC11 LC12 S 247.1305 0.17 0.11 247.1316 1.00 LC11 TG5 S 207.7105 0.16 -0.13 207.7092 0.08 LC12 TG1 S 59.2805 0.14 -0.96 59.2709 0.06 TG1 TG2 S 269.0055 0.17 0.10 269.0065 0.09 TG2 TG3 S 127.5745 0.15 1.82 127.5927 0.07 TG3 TG4 S 185.6175 0.16 1.98 185.6373 0.08 TG4 TG5 S 159.8695 0.15 -0.34 159.8661 0.08

边长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6( LC12---> TG1) 边长最大多余观测分量:1.00( LC11---> LC12) 边长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21 边长多余观测数总和: 1.45

平差坐标及其精度 Name X(m) Y(m) MX(cm) MY(cm) MP(cm) E(cm) F(cm) T(dms) LC11 3815970.4230 40428033.0930 LC12 3815749.8530 40428144.5510

TG1 3815696.4708 40428118.7949 0.12 0.09 0.15 0.14 0.06 30.0951 TG2 3815573.0085 40427879.7936 0.26 0.26 0.37 0.32 0.18 134.5314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2 页 共 36 页

TG3 3815682.7256 40427814.6625 0.29 0.21 0.36 0.31 0.17 152.5643

TG4 3815825.4390 40427695.9439 0.35 0.19 0.40 0.35 0.18 173.5904 TG5 3815879.1136 40427846.5302 0.21 0.15 0.26 0.21 0.15 167.5601 Mx均值: 0.25 My均值: 0.18 Mp均值: 0.31

最弱点及其精度 Name X(m) Y(m) MX(cm) MY(cm) MP(cm) E(cm) F(cm) T(dms) TG4 3815825.4390 40427695.9439 0.35 0.19 0.40 0.35 0.18 173.5904 网点间边长、方位角及其相对精度 FROM TO A(dms) MA(sec) S(m) MS(cm) S/MS E(cm) F(cm) T(dms) LC11 TG5 243.551743 2.05 207.7092 0.15 136000 0.21 0.15 167.5601 LC12 TG1 205.452381 2.26 59.2709 0.14 43000 0.14 0.06 30.0951 TG1 TG2 242.404881 2.22 269.0065 0.16 166000 0.29 0.16 142.4213 TG1 LC12 25.452381 2.26 59.2709 0.14 43000 0.14 0.06 30.0951 TG2 TG3 329.181954 2.27 127.5927 0.14 89000 0.15 0.14 112.5937 TG2 TG1 62.404881 2.22 269.0065 0.16 166000 0.29 0.16 142.4213 TG3 TG4 320.143858 2.19 185.6373 0.15 124000 0.20 0.15 39.0859 TG3 TG2 149.181954 2.27 127.5927 0.14 89000 0.15 0.14 112.5937 TG4 TG5 70.225525 2.49 159.8661 0.15 109000 0.20 0.14 1.0617 TG4 TG3 140.143858 2.19 185.6373 0.15 124000 0.20 0.15 39.0859 TG5 LC11 63.551743 2.05 207.7092 0.15 136000 0.21 0.15 167.5601 TG5 TG4 250.225525 2.49 159.8661 0.15 109000 0.20 0.14 1.0617

最弱边及其精度 FROM TO A(dms) MA(sec) S(m) MS(cm) S/MS E(cm) F(cm) T(dms) LC12 TG1 205.452381 2.26 59.2709 0.14 43000 0.14 0.06 30.0951

单位权中误差和改正数带权平方和 先验单位权中误差:2.00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0.53 多余观测值总数:4

平均多余观测值数:0.19 PVV1 = 1.10 PVV2 = 1.10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3 页 共 36 页

方案一控制网总体信息

已知点数: 2 未知点数: 5 方向角数: 0 固定边数: 0 方向观测值数: 14 边长观测值数: 7

图6-3 方案一控制网平差图

由平差结果可知,图根控制网方案一的最弱边中误差为1/43000,小于图根网最弱边限差1/40000的要求,方案一平面控制测量符合精度要求。

6.2.2 图根控制网方案二

图根控制网形方案二如图6-4所示:

图6-4 图根导线布设方案二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4 页 共 36 页

同样利用全站仪进项角度和导线边长观测,获得观测之后进行精度评定,方案二平差结果如下:

近似坐标

Name X(m) Y(m) LC11 3815970.423 40428033.093 LC12 3815749.853 40428144.551 TG1 3815693.829 40428112.765 TG2 3815519.451 40427769.005 TG3 3815803.640 40427647.975 TG4 3815902.764 40427889.693 TG5 3815844.503 40428031.286

方向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dms) M(sec) V(sec) RESULT(dms) Ri LC12 TG1 L 0.000000 2.00 760.63 0.124063 0.18 LC12 TG5 L 100.185200 2.00 -760.63 100.061137 0.18 LC12 LC11 L 123.372000 2.00 0.00 123.372000 0.00 TG1 TG2 L 0.000000 2.00 769.94 0.124994 0.17 TG1 LC12 L 146.280000 2.00 -769.94 146.151006 0.17 TG2 TG3 L 0.000000 2.00 619.98 0.101998 0.32 TG2 TG1 L 86.101500 2.00 -619.98 85.595502 0.32 TG3 TG4 L 0.000000 2.00 370.79 0.061079 0.27 TG3 TG2 L 89.134700 2.00 -370.79 89.073621 0.27 TG4 TG5 L 0.000000 2.00 491.74 0.081174 0.17 TG4 TG3 L 135.251900 2.00 -491.74 135.170726 0.17 TG5 LC12 L 0.000000 2.00 624.41 0.102441 0.13 TG5 TG4 L 164.250200 2.00 -624.41 164.143759 0.13

方向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0( LC12---> LC11) 方向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32( TG2---> TG1) 方向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19 方向多余观测数总和: 2.48

距离平差结果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5 页 共 36 页

FROM TO TYPE VALUE(m) M(cm) V(cm) RESULT(m) Ri

LC12 TG1 S 64.4140 0.14 -9.64 64.3176 0.06 LC12 TG5 S 147.6060 0.15 -0.16 147.6044 0.07 LC12 LC11 S 247.1316 0.24 -0.00 247.1316 1.00 TG1 TG2 S 385.4580 0.20 -16.65 385.2915 0.14 TG2 TG3 S 308.8880 0.18 7.39 308.9619 0.08 TG3 TG4 S 261.2525 0.17 11.75 261.3700 0.11 TG4 TG5 S 148.7615 0.15 2.81 148.7896 0.08

边长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6( LC12---> TG1)

边长最大多余观测分量:1.00( LC12---> LC11) 边长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22 边长多余观测数总和: 1.52

平差坐标及其精度 Name X(m) Y(m) MX(cm) MY(cm) MP(cm) E(cm) F(cm) T(dms) LC11 3815970.4230 40428033.0930 LC12 3815749.8530 40428144.5510

TG1 3815694.0297 40428112.6056 0.13 0.10 0.16 0.14 0.08 32.2433 TG2 3815523.5705 40427767.0724 0.55 0.38 0.67 0.64 0.20 147.2050 TG3 3815809.8639 40427650.9106 0.70 0.22 0.74 0.70 0.21 6.1153 TG4 3815903.9915 40427894.7430 0.35 0.27 0.44 0.40 0.19 33.4558 TG5 3815844.0837 40428030.9393 0.17 0.17 0.24 0.19 0.15 42.3953 Mx均值: 0.38 My均值: 0.23 Mp均值: 0.45

最弱点及其精度 Name X(m) Y(m) MX(cm) MY(cm) MP(cm) E(cm) F(cm) T(dms) TG3 3815809.8639 40427650.9106 0.70 0.22 0.74 0.70 0.21 6.1153 网点间边长、方位角及其相对精度 FROM TO A(dms) MA(sec) S(m) MS(cm) S/MS E(cm) F(cm) T(dms) LC12 TG1 209.465078 2.70 64.3176 0.14 46000 0.14 0.08 32.2433 LC12 TG5 309.402151 2.70 147.6044 0.15 101000 0.19 0.15 42.3953 TG1 TG2 243.443066 3.14 385.2915 0.18 212000 0.59 0.18 150.5253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6 页 共 36 页

TG1 LC12 29.465078 2.70 64.3176 0.14 46000 0.14 0.08 32.2433

TG2 TG3 337.545561 3.18 308.9619 0.17 180000 0.48 0.17 67.1811 TG2 TG1 63.443066 3.14 385.2915 0.18 212000 0.59 0.18 150.5253 TG3 TG4 68.533021 3.43 261.3700 0.16 164000 0.44 0.16 162.1231 TG3 TG2 157.545561 3.18 308.9619 0.17 180000 0.48 0.17 67.1811 TG4 TG5 113.443465 3.35 148.7896 0.14 103000 0.24 0.14 28.0511 TG4 TG3 248.533021 3.43 261.3700 0.16 164000 0.44 0.16 162.1231 TG5 LC12 129.402151 2.70 147.6044 0.15 101000 0.19 0.15 42.3953 TG5 TG4 293.443465 3.35 148.7896 0.14 103000 0.24 0.14 28.0511

最弱边及其精度 FROM TO A(dms) MA(sec) S(m) MS(cm) S/MS E(cm) F(cm) T(dms) LC12 TG1 209.465078 2.70 64.3176 0.14 46000 0.14 0.08 32.2433

单位权中误差和改正数带权平方和 先验单位权中误差:2.00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0.34 多余观测值总数:4

平均多余观测值数:0.20 PVV1 = 0.35 PVV2 = 0.35

方案二控制网总体信息

已知点数: 2 未知点数: 5 方向角数: 0 固定边数: 0 方向观测值数: 13 边长观测值数: 7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7 页 共 36 页

图6-5 方案二控制网平差图

由平差结果可知,图根控制网方案二的最弱边中误差为1/46000,小于图根网最弱边限差1/40000的要求,方案二平面控制测量符合精度要求。

经对比可知,图根控制网方案一、二均符合精度要求,方案一最弱边中误差

为1/43000,方案二最弱边中误差为1/46000,明显方案二精度更高;分析原因,方案二控制网以一已知点组成闭合导线,方案一控制网以两个已知点组成闭合导线,两个已知点之间存在误差;综上分析可知应选择方案二作为本项目图根控制网测量方案。

6.3 水准测量

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次项目测区面积较小属于小区域测量,在布设图根控点时可以同时测得图根点的高程,作为测区内高程测量水准点。

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表6-1 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每公里高差中数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mm) 平原微丘区 山岭重丘区

M△ MW

±3 ±5

±6 ±10

?12L等

三等 四等

?3.5n或?15L

?20Li

?20L?6.0n或?25L

?30Li

获得高程观测值以后,利用科傻平差软件对水准数据进行平差和精度评定,水准网平差结果如下: APPROXIMATE HEIGHT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8 页 共 36 页

No. Name Height(m) 1 LC11 4.7250 2 LC12 4.6970 3 TG5 4.2940 4 TG1 4.7165 5 TG2 4.5885 6 TG3 3.7415 7 TG4 3.6625 KNOWN HEIGHT No. Name Height(m) 1 LC11 4.72500 2 LC12 4.69700 MEASURING DATA OF HEIGHT DIFFERENCE No. From To Observe(m) Distance(km) Weight 1 LC11 LC12 -0.02900 0.2470 4.049 2 LC11 TG5 -0.43100 0.2070 4.831 3 LC12 TG1 0.01950 0.0590 16.949 5 TG1 TG2 -0.12800 0.2690 3.717 7 TG2 TG3 -0.84700 0.1280 7.812 9 TG3 TG4 -0.07900 0.1850 5.405 11 TG4 TG5 0.63000 0.1590 6.289 ADJUSTED HEIGHT No. Name Height(m) Mh(mm) 1 LC11 4.7250 2 LC12 4.6970

3 TG5 4.2937 0.72 4 TG1 4.7166 0.42 5 TG2 4.5890 0.83 6 TG3 3.7422 0.89 7 TG4 3.6635 0.86 ADJUSTED HEIGHT DIFFERENCE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19 页 共 36 页

No. From To Adjusted_dh(m) V(mm) Mdh(mm)

1 LC11 LC12 -0.0280 1.00 0.00 2 LC11 TG5 -0.4313 -0.31 0.72 3 LC12 TG1 0.0196 0.09 0.42 5 TG1 TG2 -0.1276 0.40 0.79 7 TG2 TG3 -0.8468 0.19 0.59 9 TG3 TG4 -0.0787 0.28 0.69 11 TG4 TG5 0.6302 0.24 0.65 UNIT WEIGHT AND PVV PVV= 6.295 Free Degree= 2

Unit Weight= 1.774 [s]= 1.254(km) Total Point Number= 7 Height Difference Number= 7 由平差结果可知,高程中误差小于四等水准测量限差±40L(L以千米为单位水准路线长),高程测量值可以作为碎部测量基准。

7 外业施测

7.1选点

选择控制点是要遵守以下的原则:

(1)点位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稳固、宜于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且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点上。

(2)点位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点位距公路边缘应大于30m。

(3)点位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4)点名以居民地名称、单位名称、地名命名,当利用旧点点位时,仍沿用旧点名,一般不更改。

(5)在开始选点时,选点人员应按照设计书要求踏勘,实地选择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选择。

(6)假如利用已有点作为所选点位,选点人员要现场对已有点和觇标的稳定性、完整性进行分析,满足要求后可以使用。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0 页 共 36 页

7.2 标志埋设

为了保证标石的稳定性并且确保可以长期使用,所以一般在标石的中心进行埋设。

水泥路面上埋设控制点标石,可用冲锋钻在路面上钻孔,向其中灌入水泥浆,把螺杆嵌在孔内,作为标志,其埋设规格为(10cm×6mm);如果路面为沥青铺设,应避免直接在路面上埋设标石,应选在旁边的土质路面上。当无法避免时,可用螺杆进行埋设。

岩石地区埋设控制点标石可在岩石上凿孔穴,然后灌注混凝土,并将标志嵌在混凝土中。流砂地区的中心标石用1.5-2.0m长的钢管直径的大小用来安放铸铁标志为原则。

(1)标志类型:中心标志采用不锈钢制作的标志,标志中心钻有直径小于1.5mm的小孔。

图7-1 图根控制点标石(单位:mm)

(2)控制点位于沥青路面上时,可打入规格为长≥10cm、φ1.2cm的钢钎作为标志,水泥路面上的点位应钻孔,把测量标志用混凝土镶嵌进去;困难地方可采用石刻标志,用钢凿凿一20cm×20cm的方框,中间凿一小十字作为标志中心。导线点埋设完毕后,均应在现场作点之记,并在现场做好醒目的标记标记,以方便后续工作的展开。

(3)在建筑物楼顶埋设的标石,规格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应使用模具,对建造标石的位置进行清理,除去沥青等防水物,打毛楼面,清洗浮灰,浇灌混凝土,安置中心标志。标石规格如图7-3所示。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1 页 共 36 页

图7-2 建筑物上平面控制点标石(单位:mm)

(4)当利用旧点标石时,应在不破坏旧点标石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旧点标石增设防护装置。

(5)埋石完成后,所有点均应现场绘制点之记。

7.3 碎部测量基本要求

(1)碎部测量时应注意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测距长度最大不超过400m,每次野外采集数据应及时输入计算机编图。高程注记要求控制点高程注至0.001m,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01m,高程点注记间距不超过45m。测量控制点用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应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测距要求如表7-1所示:

表7-1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距离

①地形图测绘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实时绘制测站草图的方法,实测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绘制草图时应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

②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每幅图不少于2个。建筑区、隐蔽地区应以满足测③在房屋密集区等不便于进行RTK测量的地方,可以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④细部点测距最大长度不超过200 m,特殊情况,在保证细部点精度的前提⑤全站仪碎步测量时测站点的对中误差要小于5mm,用于检核点的平面较差图需要为原则,适当加密。

法增补少量图根点,最多只可发展二次。

下,测距长度可适当加长;主要地物点测距最大长度不超过150 m。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2 页 共 36 页

不得大于0.1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0.08 m。

⑥定向边应大于测距边。

⑦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密度为图上每一方格(10CM×10CM)内8-10个。注记至0.01M。

⑧道路交叉中心、检修井井口、田埂、土堤、河渠池塘岸边以及地面倾斜变换处等均应注记高程点。

⑨地物、地貌各要素应主次分明、位置准确、交接清楚。

⑩点状要素如果可以按比例表示时,则按照实际的外围轮廓采集;当遇到无法按比例表示时的地物时,只需精确测定地物点位即可。

?当遇到几种地物属性要素交叉时,只需测绘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处理好交叉要素属性的关系。

?在采集线形地物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增大采集要素的密集程度。 ?各项地理名称注记位置应适当,并检查有无遗漏或不明之处。

?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及时补测错漏数据,超限的数据要重测;数据文件要及时存盘,并作备份。

?出测前要对全站仪的2C角和指标差进行检查,同时对管气泡和对点器进行检查和调整。

?地形点间距平均为25m,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其变化情况适当增大采点密度。

所采集的点的数据要标注所测点的点号或者属性,各种线状地物如:管线电线通讯线应准确测定其位置;道路的路边、路基边线路基边坡及坡角要详细测量,道路的附属设施按实习测量标明位置,并注明公里数,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和遗漏。

7.4 RTK碎部测量

7.4.1 CORS-RTK原理

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转卫星定位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定义为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转的GPS站,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需求、层次的用户自动地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改正数、信息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

7.4.2 碎部点数据采集

RTK系统由基准站接收机、数据链及移动接收机三组成。在视野开阔区域利用RTK技术进行碎部测量,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本次使用华星A6接收机和中海达iHand18进行测量,在一个已知点上架设基准站,将手薄与移动站通过蓝牙方式连接,经过设置坐标系统、校点等简单步骤按照界面提示信息操作,便可进行碎部点位信息采集。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接收机和手薄之间的距离不能过大,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3 页 共 36 页

当距离超过一定限度后,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质量较差,可能使最终的测量成果产生较大偏差。

7.5 全站仪碎部测量

在建筑物、树木较多,CORS-RTK接收机信号较差时,采用全站仪碎部测量的模式。在采集某些难以观测的点坐标时,需要用全站仪进行加密点布设。

本次碎部测量采用拓普康全站仪,该仪器测角精度为2毫秒,测距精度为2mm+5ppm。

全站仪碎部测量技术指标:

表7-2 测距的主要技术指标

7.5.1 碎部点数据采集 (1)全站仪测图数据采集

用全站仪进行地形测图时通常采用坐标测量法,即将需要采集的地物信息位置在所用的坐标系统中表示出来储存在全站仪中;在图根控制点上架设好全站仪后通过后视定向、检验等步骤,便可进行碎部数据采集了;采集数据时,要注意将特殊的点位标注出来,为后续的绘图等工作提供更方便。

(2)数据格式

全站仪采集的数据储存在仪器的内存文件中,最后将其传输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各种全站仪所形成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大同小异。导出数据时选择CASS软件成图的标准数据*.dat文件格式,以便绘图处理。

根据以往测量经验,RTK碎部测量方法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可单人作业等优点,但是在建筑物、树木较多的地区,测量精度易受影响,且偏差幅度较大;在RTK方法难以测量的地区,可以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该方法测量速度较慢,至少需要三人才能作业,但非常实用。

需要注意的是每天的测量要及时存盘,并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测量数据丢失。

8 勘测定界实施方案

8.1工作底图

由于收集到的工作底图不能满足此次勘测定界的需求,需进行工作底图修补测。修补测时应仔细、认真,要求每个地方都走到,实地变化都看到,变化区域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4 页 共 36 页

图上都要标注到,以防止地形要素的错判、漏注。工作地图修补时以本次测得地形图为准。

8.2地形图绘制

通过野外数据的采集,以及手工记录薄的草图绘制,在计算机进行成图,本次工程的绘制地形图方法所主要采用的是CASS软件中的“草图法”。其操作过程:

绘图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数据的传输。首先用数据线将全站仪与计算机连接起来,打开CASS7.0,通过各项命令,设置合适的参数将外业观测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新建的数据文件夹内;

②展点。根据外业数据采集时绘制的草图,绘制地图。打开CASS7.0系统,默认图形比例尺为1:500,选择“绘图处理”→“定显示区”,在弹出的“输入坐标数据文件名”对话框中选择保存此次测量数据的文件;

选择“绘图处理”→“展野外测点点号”,在弹出的“输入坐标数据文件名”对话框中选择此次测量数据的文件,完成展点;

③编辑图形。野外测点展点完成后,即可对地形、地物进行编辑,编辑完成后保存为”dwg”格式;

④检查。将野外测得的点位按照数字化测图的要求和CASS提供的功能完成制图后,要对已经绘制的地图及时检查。在野外测图时,可能会出现地物特征点漏测、错测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用到功能强大的图形编辑系统,对所测地图进行图形编辑检查。对于漏测、错测的部分,要及时进行外业补测或重测。

在绘图过程中,将不同的地物要素放在不同的图层中,分门别类的绘制地形图,也方便后期的修改和查看。

8.3地形图内容取舍

8.3.1 测量控制点

测区的平面控制点按成果坐标文件展点,标注点号和高程。测图增补的测站点不进入图形系统,但需提供成果表和电子文件。

8.3.2 居民地和垣栅

(1)居民地房屋等建筑设施是本次测绘的主要内容,测绘的房屋的轮廓线以墙基外角为准。楼房只标注二层及以上层数。底层带车库的楼房,车库不计算层数。房屋一般不综合,须逐栋表示。其结构性质分为以钢、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简单房屋五类。要求准确反映实地各个房屋的外围轮廓和建筑特征。

(2)简单房屋是指采用木、竹、土坯、秸秆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土墙瓦顶、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5 页 共 36 页

砖墙草顶的房屋均属简单房屋,有顶无墙或只有简单维护物的用棚房表示,临时房屋不表示。

(3)门垛、围墙测外侧,单位的门墩、门顶要表示,居民地一家一户的不表示。

(4)落地阳台与主体房屋合并,以房屋表示,非落地阳台外边线以虚线表示,内阳台凹进房内部分不表示,以房屋主体线为准。

(5)室外楼梯在图上小于1mm不表示,无立柱及宽度小于1m的雨蓬不表示。台阶三阶以下的不表示,

(6) 各种建筑物挑出的悬空部分以虚线表示,高层建筑物的多层悬空部分,以虚线分层表示,并分别加注层数。

(7)建筑物的悬空部分覆盖的重要地物以虚线表示,表示不清楚的,加注说明;一般的不表示。

(8)房屋边线与围墙重叠时,以房屋边线为主,棚房、简单房屋与围墙重叠时以围墙为主。

(9)楼房只标注二层及以上层数。底层带车库的楼房,车库不计算层数。 (10)正规花坛应绘出,高于地面的花坛绘实线,高度与地面持平的花坛(园)绘虚线。

(11)地下建筑物不表示,但其出入口要表示。 (12)居民地内狭小零碎的牲口房不表示。

(13)厕所以其围墙为轮廓线,用实线表示,加注“厕”。简陋的不表示。 (14)居民地要标注村庄名称。 8.3.3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1)工矿建(构)筑物应按照实际建筑测绘其外部轮廓,绘制地形图时要按照标准图式规定的依比例符号绘制出来,当遇到不能依比例表示时,要精确测定地物的位置信息。

(2)独立地物依比例尺测出范围的,中间配置不依比例尺符号。

(3)街道、广场、桥梁、机关的装饰性路灯;固定的广告牌、岗亭、岗楼、电话亭等设施以相应的符号表示

(4)道路两侧的给水龙头及其他具有公共意义的给水龙头应表示,各住户自行安装的由房屋或庭院引出的自家庭院的给水龙头舍去。

(5)对《图式》中暂无相应符号的建筑物、构筑物,可实绘物体的几何图形,并加注名称。

8.3.4 交通及附属设施

(1)测绘道路时要按其铺面材料分别加注记。如果一条道路的铺面材料发生了改变要标注出来;国道、省道等应注出编号和公路所属等级。道路附属物都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6 页 共 36 页

要详细测绘出来。

(2)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注明公路名称。 (3)路堤、路崖应该按实际宽度测绘出来,并测出实际高程;当道路边线与路堤边线重叠时,需将路边线向路面内平移0.3mm。

(4)道路边线与位于道路旁边的房屋等建筑物的边线重合时,可以用房屋或者围墙边线代替道路的边线。

(5)涵洞,当图上宽度小于1 mm时,不依比例尺表示,图上宽度大于1 mm时依比例表示。

8.3.5 管线及附属设施

(1)裸露在地面上的电力线、铁塔应绘制;遇到同一电杆共用,既有电力线和通讯线等多种线路交叉时只需绘制主要线路。建筑物复杂的地区,实际线路可以不用连接,但是要绘出杆架上线路方向。

(2)地面以及架空的所有管线、管道均应标注输送物质。

(3)各类地下检修井、污水蓖子、消火栓、阀门、公用水龙头均按实地位置绘出,并适当加注高程点。

(4)地下建筑物不表示,但要标明出入口的位置。

(5)市政建筑设施污水井、燃气井、地下通讯井以及路边的消防设施等选择主要的表示出来。

8.3.6 水系

(1)测量时经常会遇到水系水涯线发生改变的情况,在测绘时水涯线以实际为准,遇到水涯线宽度较窄但确实存在,可以用陡坎符号来代替水涯线;有名称的水涯线要加注名称。

(2)池塘、沟渠等范围或宽度应以池塘、沟渠内侧上边缘用水涯线表示,沟渠宽度在图上大于1mm时以双线表示,小于1mm时以单线表示,并加注流向符号。分割田块的小排灌渠在图上小于1mm时不表示。

(3)高出水平面半米以上的沟渠,绘图时需用有堤岸沟渠表示。 8.3.7 植被

(1)经济型农作物在绘图时要标注农作物的种类。 (2)稻田:稻麦两季轮种的以稻田符号表示

(3)旱地:除稻田以外的农作物耕地和撂荒的轮歇地、棉花地按旱地符号表示。

(4)行树:成行排列的树木,按图式表示。

(5)田埂:在地图上宽度大于1mm时用双线,小于1mm的用单线表示;土埂取舍以图上间隔2cm为宜。

8.3.8 地貌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7 页 共 36 页

(1)平坦地区不绘制等高线,等高线与注记、独立符号交叉时应隔断0.2mm; (2)人工地貌必须用标准符号表示,不能用等高线表示; (3)坎的比高大于0.5m以上应表示,同时测注坎上坎下高程。 8.3.9 注记

(1) 注记主要包括地理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

(2)居民的和主要街道、巷、路名均以实地地名为准,居民地较大或跨图幅时可以分别注记。

(3)道路河流名称,可随线状弯曲的方向排列,名字底边平行与南北图廓线。

(4)图内各种注记均按图式执行。

8.4 图形检查

勘测作业小组应对已经完成的成果、成图资料进行严格的自检和互检,只有在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符合要求,位置恰当;各项较交,闭合差应在规定范围内;原始记录和计算成果应汇确,项目填写齐全。

(2)地形图图廓、方格网、左制点展绘精度应符合要求;图历表填写应完整清楚,各项资料齐全。

8.5 勘测定界范围确定

利用规划局提供的红线图确定勘测定界用地范围。经与用地单位协商,联系了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到达测区现场进行现场指界,指界单位必须都到现场指界,避免后期产生纠纷;双方无争议后,确定最终的勘测定界范围。

8.6 地块权属调查

8.6.1权属调查原则

先搜集调查区域内的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登记资料,争议缘由书,权属界址协议。

权属调查一般以“先国有后集体”的原则进行调查,即先查清区域区国有土地使用情况,再对集体土地进行调查,确定土地使用权。

8.6.2室内工作

将搜集到并经双方权属单位的负责人认可的界线绘到工作底图上。 8.6.3室外工作

对于暂不能绘制的权属界线需要对土地的位置、界线进行实地调绘。需要用地单位双方到达施工现场确认界址线范围。

8.6.4界址点设置的具体规定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8 页 共 36 页

建设用地界线的拐点、用地界线与市、乡(镇)、行政村的交点上应设置界址点。在权属调查时必须在工作底图上标设置的界址点,并作界址点注记,为编绘勘测定界图及面积量算打下基础。

8.6.5地类调查

在连云港国土资源部门查阅用地范围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材料,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现场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基本农田界线测绘到工作底图上,图上确定建设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范围,以供内业量算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数量。

应将已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绘制到工作底图上,经内业处理后,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8.6.6上报用地范围的确定

根据规划资料及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之后,最终确定勘测定界的用地范围。

8.7界址点放样

8.7.1放样元素的确定

将绘制好的地形图加载到Arcmap软件中,将界址线转换成矢量数据格式,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Arcmap加载CAD界址图像

图8-1 调整前界址线

(2)导出界线为矢量数据格式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29 页 共 36 页

图8-2 dwg格式界址线转换为矢量数据格式

(3)当实际测量的地物边界超出1:500规划图边界时,按照规划图边界调整界址线

图8-3 界址线调整

(4)将调整过的界址线转化成CAD图,获得实际放样点的拐点坐标数据 8.7.2界址桩设置 (1)界址桩设置原则

两界址桩之间的距离最长为150米。曲折线的主要转折点应埋桩,如果遇到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0 页 共 36 页

项目用地范围行政隶属不同的情况时,应在地界线交点的位置上增加界址桩的数量。

(2)界址桩类型

界址点放样后应及时埋设界址桩。界址点位置在空地上可埋设混凝土界址桩,在泥土地上,可埋设混凝土界址桩或石灰界址标桩;在坚硬的路面上,地面埋设桩难处,可钻孔或直接将界址钉入地面,在永久明显地物上(如房角、墙角等),可采用喷漆界址桩。

(3)界址桩放样原则上应先埋桩后测量,但在无法一次埋桩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定临时桩或辅助桩。

(4)界址点编号及点之记

界址点编号原则上应以本次实际勘测定界用地范围为单位,自上而下,从左到右顺时针编号。

项目用地界线的界址点一般采用“Jx”表示。权属界线(行政界线)与用地范围线的交叉界址点编号应以字母表示。G表示国有土地的界线。

界址桩埋设后,应在现场测记“界址点点之记”。“界址点点之记”略图应反映界址点的位置。

8.7.3实地放样

根据本测区实际情况,放样时可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和RTK放样法,RTK放样法放样速度快,且精度高优先采用;在RTK接收机信号较差时,可以用全站仪坐标放样作为补充。

要求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小于±3厘米,允许误差±5厘米。如果超限,则重新放样。

8.8勘测定界内业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是在现场勘探和外业测量完成之后,在室内对采集到的地物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勘测定界报告。

报告书内容包括封面、勘测定界技术说明、勘测定界表、勘测面积表、土地分类面积表、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勘测定界图。勘测定界图MAP2000软件制作。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

8.8.1界址点、地界线确定

用地界线是指已经完成的建设项目所占用土地的范围边界,对于上报农用地手续转用或集体土地征用手续项目的用地范围,主要搞清土地性质是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建设用地还是农用地,来确定用地界线。由于施工的频繁,空地上的界址桩经常遭到破坏,需要重新放样,存在放样误差,每次实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勘测定界最终界址点坐标有邻宗的,在限差范围内的以原地籍图上的坐标为准。为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新确定的界址坐标以电子图的坐标为准,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1 页 共 36 页

放样完毕全部进行了重新实测,实测界址点都在限差范围内。

8.8.2用地范围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确定

本次土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以权属单位和地籍贯部门确认一致的界线为准。 8.8.3地上物、地貌、地类界线及文字注记

各类注记包括各种地理名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注记的字体应清晰易读,指向明确,如果图面无法负载时,可移位标注,但应注意表示清楚、正确,以防止用户使用时误读、误判。

8.8.4复垦范围地类面积

复垦勘测定界范围内不同单位占用土地的地类面积,可在编辑好的CASS软件上的勘测定界电子图上量算,最后制作成土地分类面积表。

8.8.5土地勘测定界报告的编制

土地勘测定界报告的编制按《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执行,土地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得小于1:2000。最后用CASS软件在电子图上生成勘测定界报告。

8.9勘测定界成果的检查验收

作业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须高度重视成果成图质量,严格执行制定的《检查规定及质量评定标准》;作业小组人员应对成果成图100%自查和互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上交;外业小组对其成果应进行了100%的室内检查和70%的野外巡查;内业小组对其成果应进行了100%的检查;然后交公司质检办抽检。各生产单位在检查和抽查时,应做好记录工作,并将检查记录装订成册,上交质检办。

9 质量控制体系

测量成果是否正确,最终成果能否达到委托单位的要求,质量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测量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或者测量人员上报虚假信息没有被及时发现,可能并不只是损失经济效益那么简单,测量单位的信誉也会受到怀疑;因此在测量过程中要制定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防止测量意外发生。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要包含每一项工作,收集资料、、仪器检查、已知点检查、测量方案确定、外业测量、图形绘制、资料上交等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保证成图质量,作业员、管理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作业前要进行培训,学习规范、图式和设计书。

(2)成果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家颁布的《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执行,认真做好每一步的检查记录。质量检查的方法为野外设站检查、量距检查和巡视检查;室内检查图面地物、地貌表示正确与否及接边情况、放样点坐标计算是否正确,分类统计用地面积等。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2 页 共 36 页

(3)保证使用的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各类仪器均需通过省测绘专用仪器计量站的鉴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逾期的需重新检验。

(4)数据编辑质量着重检查数据拓扑关系、数据的完整性;属性、分层是否符合要求;保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完整入库。

10工作组织和经费预算

10.1工作组织

(1)设计由一个外业小组完成本次地形测量工作;

(2)测图期间必须做到“每日请、阶段请”,保证内外业的衔接; (3)成果质量的检查、验收与评定; (4)编写技术总结、提交成果资料。

10.2进度安排

板浦镇土地复垦工程项目勘测定界工作初步时间安排如下:

(1)3月2日—3月4日: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和编制设计书; (2)3月5日—3月12日:工作底图测绘、地类与权属调查调查; (3)3月13日—3月17日:界标实地放样及界址点测量;

(4)3月18日—3月20日:面积量算、勘测定界图编绘,勘测定界报告编写;

(5)3月21日—3月25日:质量检查、领导审核、交付完整测绘成果。

10.3经费预算

标石选埋总费用:100.95×4=403.8元。 外业观测总费用:123.76×10×11=13613.6元。 数据处理总费用: 105.3×13=1368.9元。

细部测量包括仪器维护及人员工资费用:(80+50+200)×20=6600元。 预算总费用为:403.8+13613.6+1368.9+6600=21986.3元。

11 上交资料

11.1仪器资料

仪器检定资料(副本)1套;

11.2文字资料

图根控制网设计图; 外业测量观测手簿; 图根控制点点之记;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3 页 共 36 页

图根网平差计算资料; 图根网精度评定成果报告; 勘测定界报告; 测量方案技术设计书; 成果检查报告; 技术总结报告。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4 页 共 36 页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显著,在北上广地区甚至出现千金难买寸土的现象,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因此土地资源重复利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已经刻不容缓。本次设计基于连云港市板浦镇土地复垦项目完成的,本设计的主要包括:板铺镇菜园村复垦区概况、测区现有资料分析、工作底图测绘以及勘测定界报告生成等;其中勘测定界是本设计的主要核心内容,并在本设计书最后对土地复垦任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分析。

本次测区面积较小,可以直接进行图根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网只需简单的设计便可以完成;在勘测定界过程中,测区现状图和规划图对比过程中用到地理信息学科内容,为以后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思路,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极大帮助。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5 页 共 36 页

致 谢

从开始准备毕业设计到现在,将近一个多月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这篇设计。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一得到解决。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宁伟老师,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宁伟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深夜,老师总是在最及时的时候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一次次的给我解惑答疑,给我最大的帮助。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感伤;回首着校园的生活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在淮海工学院四年的生活学习中,我认识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要真心的谢谢他们,特别是测绘工程学院的老师,他们不仅在学习上给予过我帮助,而且在生活等诸多方面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修养和能力。

最后,再次向测绘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6 页 共 36 页

参 考 文 献

[1] 肖宇.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8-90. [2] 孔祥元, 郭际明,刘宗泉.大地测量学基础[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征航,黄劲.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蔡海生.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点和关键问题[J]. 中国水土保持,2002(2):53-55. [5] 李振华.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中工程测绘技术的研究[J].河南科

技,2015(1):23-25. 产,2015(3):85-89.

[6] 狄桂栓,姜波,隗伟.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要求与策略探讨[J]. 住宅与房地[7] 陈洪庄. GPS_RTK在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4):36-39. [8] 汪雪筠,汤晓莉. 农村土地确权勘测定界中界址点测量方法[J].现代测

绘 ,2014(3):67-68. 测,2015(2):81-83. 2015(2):62-66 学.2015(3):25-28

现[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6(4):96-99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2):85-86 2015(1):24-26

[9] 高玉荣,高庆强,刘玉春. 面向勘界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J].城市勘[10]张麒麟,刘硕. 我国土地复垦的现状问题及意义探讨[J].城市地理. [11]常蓉. 基于GIS与指数和法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J]. 浙江农业科[12]刘艳芸,冯媛媛,丁乐乐, 马强. 基于AutoCAD的天津测绘生产系统设计与实[13]秦长才,郭辉. 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 [14]荣海宽,艾品. 土地勘测定界图中存在问题与处理方法探析[J]. 科技信息 [15]黄再兴,GPS-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的应用[J]. 低碳世界. 2016(3):62-64 [16]金美娴.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工作程序思路构建[J]. 经营管理者. 2014(3):87-89 [17]郝立贞,郑美英.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浅析[J]. 科技视界. 2015(4):36-38 [18]康亚菊. 土地测量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6(2):28-30 [19]翟于乐,沙占江,冶梅,马金良,马玉军,何艳秋. 网络RTK技术在城镇地籍控制

测量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21-24

淮海工学院二〇一六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6 页 共 36 页

参 考 文 献

[1] 肖宇.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8-90. [2] 孔祥元, 郭际明,刘宗泉.大地测量学基础[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征航,黄劲.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蔡海生.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点和关键问题[J]. 中国水土保持,2002(2):53-55. [5] 李振华.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中工程测绘技术的研究[J].河南科

技,2015(1):23-25. 产,2015(3):85-89.

[6] 狄桂栓,姜波,隗伟.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要求与策略探讨[J]. 住宅与房地[7] 陈洪庄. GPS_RTK在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4):36-39. [8] 汪雪筠,汤晓莉. 农村土地确权勘测定界中界址点测量方法[J].现代测

绘 ,2014(3):67-68. 测,2015(2):81-83. 2015(2):62-66 学.2015(3):25-28

现[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6(4):96-99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2):85-86 2015(1):24-26

[9] 高玉荣,高庆强,刘玉春. 面向勘界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J].城市勘[10]张麒麟,刘硕. 我国土地复垦的现状问题及意义探讨[J].城市地理. [11]常蓉. 基于GIS与指数和法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J]. 浙江农业科[12]刘艳芸,冯媛媛,丁乐乐, 马强. 基于AutoCAD的天津测绘生产系统设计与实[13]秦长才,郭辉. 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 [14]荣海宽,艾品. 土地勘测定界图中存在问题与处理方法探析[J]. 科技信息 [15]黄再兴,GPS-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的应用[J]. 低碳世界. 2016(3):62-64 [16]金美娴.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工作程序思路构建[J]. 经营管理者. 2014(3):87-89 [17]郝立贞,郑美英.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浅析[J]. 科技视界. 2015(4):36-38 [18]康亚菊. 土地测量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6(2):28-30 [19]翟于乐,沙占江,冶梅,马金良,马玉军,何艳秋. 网络RTK技术在城镇地籍控制

测量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21-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t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