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授与徐健顺教授吟诵对谈录 山东滨州

更新时间:2023-12-01 14: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财贵教授与徐健顺教授吟诵对谈录

清和案:2013年五一期间在王教授读经教育全国城市公益巡回演讲首站--山东滨州站,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教授与在山东做吟诵采录的团队在滨州对王教授做了一次吟诵的采录,以下内容为现场采录内容的实录,部分内容稍作处理。本文未经王教授和徐教授亲自审定。

王财贵教授与徐健顺教授吟诵对谈录

(记录:李杰 清和;校对:哲萱 怀仁)

徐健顺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以下简称徐):(吟诵)采访主要是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想请您说一下您这些吟诵是谁教您的,是怎么教的?教的时候他有没有说一些话,比如说规律、理论、或者说价值什么的,这是一个问题,就是来历。第二个问题就是您这个吟诵,这个人的就是有没有一些规律,或者是老师说过什么?还有第三个问题是您觉得这个吟诵的价值,就是有什么用、有什么功能?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还知道还(有)谁在世,还活着,而又会吟诵的人,就是提供一下线索。我们一般采访的顺序就是这样,就这么四个问题。

王财贵教授(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以下简称王):一个一个问,还是一个一个答?

徐:没有没有,很自由的,很自由的。王教授您就是随便说,随便说嘛。随便讲就是,但是我中间可能会问一些,您就随便说就行,主要就是从怎么学的开始。

王:我对吟诵的情感来自于很年轻的时候,算作很早的,说年轻其实也不年轻,已经二十出头。我对吟诵产生情感,跟我现在在推动读经关系很密切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出来推广读经,以为我是从小读了很多,然后才告诉大家,其实我说因为我是没有读过的。

但是,为什么会推广读经呢?其实一般人也应该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所以每

一个人都应该出来推广读经。因为每个人大概都跟我一样的,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会对自己有一些反省。像孔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们慢一点嘛,十六七吧,就会反省自己,为什么做什么都不行,学问不行就算了,甚至与人来往的能力也不行,很内向、很害羞。说到志气、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大志,那时我自己也相当郁闷,相当自卑。

但是,我又有一种想法——那么谁行呢?我们心中一定有一些向往所在,我们向往谁呢?我能得到的信息也很少。但是,我也读过一些文章,尤其学校国文课多多少少选一些文章。小学完全是白话文,那些文章也没有作者,是临时凑的。但是,到了初中以上国文课,每一篇都有作者,我就去查一查,发现这些作者他们不止文章好,而且文章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志气、理想、品德,所谓古人说的“道德文章”,都很值得尊重。我就想: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我就不行?我就去考查他们为什么能够有这些成就?结果我发现:从古到今,上从司马迁、班固,一直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再一直到近代,包括胡适之啦,像这些人,我发现他们都是从三岁五岁,或是六岁七岁开始读书了,而读了几年呢,他们就所谓的“通五经”啊,能作文、能作诗啦。

我就恍然大悟了,其实我小时候也是六岁开始读书,而且我自己可能也相当聪明,我也很用功,因为我是乡下孩子,老师讲什么课,我就会什么。我为什么知道我相当聪明呢?因为我读书很容易就拿到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一名。所以,我算作聪明的,虽然是乡下地方,要拿第一名也没那么容易。不过,我发现了——古人所读的书是有用的书,是一辈子有用的书。而我回想我小时候五六岁、七八岁所读过的书,到现在十七八岁了,十年以后一无用处,等于零,甚至还有妨碍。

因为每想一些事情,想要作文的时候,小学课本那个文章就出来了。你如果用那种语气,用那种结构,甚至你引用它,就等于是拉低你的程度。可见,不仅是没有用的书,我们读的是有害之书。

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一点。当时我家里有的书只有一本——

《古文观止》,那是我姐姐的奖学金送的。乡下地方那时候很穷,四、五十年前,台湾也是很贫苦的,所以家里只有一本书《古文观止》。自己再去买一本书,我还记得那是我平生买的第一本书,我觉得那本书很贵的,是台币四块半,那本书叫《千家诗》,那时候对于我来讲是很贵的。我就读了《千家诗》跟《古文观止》,一直到我师专毕业了。

我就开始一直想,老天应该给我一个老师,因为我没有老师。你看我讲这句话大家听到都觉得很平常,没有老师。但是,你想一想从小上学不是有很多老师吗?但是我说我都没有老师,大家一听就觉得对啊,每个人都好像没有拜过老师。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我们现在学校的老师就不算老师,这个太严重了!而且我是学师范的,我将来是要当老师的,将来我的学生大概也不把我当老师,你看这不是很严重吗?

所以,我就希望老天给我一个老师。结果我毕业以后分配到台中去教书,派在深山里——可能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我是台南人,而是因为我是外地来的,就欺负外地人,把我派到深山里面去教——因为派到深山里面去,我经过山脚下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子在读唐诗,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仿佛入了仙境。于是我就打听,小孩子为什么在这里读书,他们说有一个掌牧民先生,是一位隐者,在教人读书。于是我后来就拜他为师了,掌先生。

徐:哦,掌先生在这里呢。

王:掌先生首先教我读“四书”,所以我正式读书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四书》读了一半,他又教我读《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我读到其中一句话很有感触,曾国藩说,“读书声出金石,是一乐也。”就是读书声好像是在演奏音乐一样,金石就是像鸣锣、敲罄一样的有节奏,铿锵有声,“一乐也”。

徐:对,“一乐也”。

王:我就问老师说,老师啊,古人读书声出金石,听说古人读书是吟哦的,我们现在读书不能吟哦啦,那老师您小时候有没有这样吟?他说当然是,我们是吟哦的。那就请老师吟一吟,老师就给我读了一段《岳阳楼记》。

徐:也是这样吟哦的?

王:对,但还是读的,我要回忆一下,记得不大清楚,他只读一小段,他读的那一段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先生吟诵示范),不大准了。

他知道我喜欢吟诵,就说你陪我散步,我教你吟诗。他就教吟诗,他教一句我学一句嘛。他说,不行,不行,这个太小器了,因为我们去散步在河边,他比喻说,就像在黄河边散步,他说吟诗要像山川河流一样那么样的自然,要把心中的一股气放出来,不要含着。

徐:对,对。

王:他说这是一个舒解性情的方法,有时候读书读累了,你就唱唱诗,能够调剂调剂。我跟他好几次都吟唱吟唱,后来我也学到一些。

徐:这位掌先生他是哪里人?是台湾人吗?

王:他是江苏阜宁人。

徐:江苏阜宁?他是从大陆过去的?还是?

王:从大陆过去的。

徐:那就是江苏阜宁的调。

王:那就是分五言、七言嘛,虽然分绝、律,但是律诗就是把绝句唱两次。

徐:对,对。

王:那平仄呢,就把两联颠倒就好了,所以很简单,学会了七言,其它大概就会了。这是我第一个学吟诵的老师。后来到台北,遇到一个写书法的老师,他叫作姚梦谷,他是很有名的艺术评论家。我跟我的朋友杜忠诰去拜访他,他也教我们唱,我记得他教两首,杜忠诰老师学到一首,就是《满江红》。另外一首是欧阳修的。

徐:词是什么?

王:词,我想一想,《踏莎行》。另外一首(《满江红?金陵怀古》)我记得很清楚。

徐:这位姚先生是哪里人?

王:他是江苏凤县的,因为我查遍了,它应该是江苏,凤县,凤凰的凤。

徐:凤县?江苏凤县的?

王:他唱的是词,当时就不知道学多一点。

徐:那您给吟诵一下。

王:吟诵《满江红》?我先念一遍: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 萨都剌 六代豪华,

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吟诵示范)

徐:非常好,非常好!这首词就是感觉很有特色,而且对长短的处理,用气啊,都很有意思。

王:不过我稍微加强了一些,我记得姚先生他没有这么用力。因为他是教我们嘛,他就在那里哼嘛。他就这样。(吟诵示范)

徐:非常好,非常好!

王:叫低吟浅唱。

徐:对,对,非常好,非常好!这个姚先生有没有说过这个词吟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啊,有没有说过?

王:没有,没有。因为他不是要教我们吟唱。他是随口说一说,然后就唱两首,这样子。如果是我们有请教,像比如我请教掌老师,他稍微讲一下气息怎么发啊,平仄也稍微讲一讲。姚老师呢是在教书法,聊天时随便唱的,所以并不是要教我们,所以就没有讲这个要领。

徐:这个潮字和鸦字特别长,比其它字都长。

王:对,大概是因为文章的这种意境。

徐:对,对对。这肯定是这样的。

王:比如说我很喜欢他的“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徐:对。

王:(吟诵示范)听老师在唱的时候他也是沉醉型的,他就故意拉长。

徐:非常好!对,故意拉长非常好,处理得非常好。

王:连接到下一句去。(吟诵示范)

徐:对对,非常有感觉,最后结束呢,这样一收,非常好。您刚才说的那个掌先生跟您说过一些怎么样用气啊,您能说一下吗?

王:他大概就是说心胸要开朗,当然也要依照文章的内容,要有体会,所以他也说听人读书的声音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对文章理解的深度。

徐:对,对,是这样。

王:他说你们年轻人要有一种坦荡的胸怀,要像山川河流一样开阔。

徐:就是要把感情抒发出来。

王:掌先生教我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那时候我大概读到这个,因为掌老师除了教我们读“四书”啦,也教我们读一些诗词,读《史记》,读宋明理学,《宋儒学案》、《明儒学案》。杜甫的《旅夜书怀》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吟诵示范)

徐:很好很好,他这个非常标准。

王:很土著,也不能说土著,就是地方色彩很浓。

徐:对,对,但是很标准。

王:也很雅,而且初听的时候好像不是很浓,越唱越久越浓。

徐:对对对,吟诵是这样,一定要自己去吟才知道。

王:这个是仄起嘛,可以应用到别的地方去。但是因为文章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唱出来的情感就不一样。比如说我把它转到《春望》,这个调子都差不多,但是有一些会加长。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吟诵示范)

徐:这首不是掌先生直接教您的,是您自己琢磨出来的?我觉得这首比那首好。

王:不,越唱越好了,因为平常也不常唱嘛,所以现在要录像要表演一下我就要稍微酝酿一下。如果再让我唱一个小时就会更好。(先生哈哈笑)本来就这样子啊,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丧失了一种习惯了,因为古人酝酿起来他就不仅进入文章的状况,他也进入到一个感情状况,而且他进入到一个技术的状况,熟能生巧嘛,现在技术生疏,技巧生疏,你就是有感情也发不出来。

徐:我们采录了很多老先生,读前面一首诗好好的,读下面这一首突然就泪流满面,进去得很快。您还能不能读两首平起的?

王:平起的也就是把第三四句换成第二句嘛。

王:掌先生教我这一首,我唱七个字的,七绝。七个字的,就是七言诗,张继的

《枫桥夜泊》吧。“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吟诵示范)

徐:对对对,很对啦。

王:很对啦?

徐:是是,完全对。

王:因为这首我会唱好几个版本,所以我常常都忘了。(张继《枫桥夜泊》吟诵示范)

徐:这个也是对的,这个也是对的。

王:当然这个才是掌老师的。

徐:这个是掌老师的。前面那个是?

王:前面那个不知道,因为我太多了。这个我还有几种,也算作吟诗吧,但是不知道谁的,忘记了。好像是流行歌吧。(张继《枫桥夜泊》吟诵示范)

徐:这个应该是唱歌。

王:还有像闽南调啊,虽然我不是有人教我的,但是我听了觉得(很好),这个是歌仔调,用闽南语念出来。(方言读诵示范)(闽南语吟诵示范)

徐:这个是谁教您的?

王:戏台上都是这样唱的。戏台上有一个人出来了,那个文士都要吟一首诗。

徐:闽南语有三种调,歌仔是第三种?〔王:对,第三种。〕还有南音。还有一种更老的,南音是最普遍的,天籁调什么那些基本上都属于南音系统。其实还有一个系统,还有一个更古的系统。这三个系统,这个歌仔调我们采到的也少。

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吟诵示范)

徐:非常好,非常好!

王: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是梁炯辉老师。梁炯辉老师他在台湾推动“汉学”,就是推动闽南语的读经教学,然后他发明一种叫作“读书歌”,就是读书调,用最原始的语音,变成语调谱——就是按照语调,然后就谱成曲,任何人都马上可以作曲。

徐:依字行腔。

王:那读起来也相当好听,每一首都可以依照这样立刻作曲。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王维的《送别》,用闽南语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不归?”(闽南语吟诵示范)

徐:您说的这段太重要了,重新录一遍。

王:我一个一个字。

徐:一句一句的。

王:(读诵和吟诵示范,兼作解说。)完全没有变啊,因为闽南语的调子有七个调,所以它的高低差很大,因此只要照着文章念出来,我再把它连起来唱。(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