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行动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8 01: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园申报的区级实验课题,本课题研究以美术为切入口,旨在萌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本课题于2005年4月申请立项,并通过区教科室专家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领导批准立项。课题历经一年的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初步探索了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美术绘画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大胆构思及创造能力等等,形成了我们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大特色。

一、问题提出

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具有的积极作用为现代教育所公认。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的、可视的、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与幼儿的思维特点最接近。绘画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也是孩子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情感表达与交流的独特语言,智慧的象征及个性的表现。绘画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学活动。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创造是儿童艺术的精髓,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能与真正的艺术家媲美的只有儿童。绘画活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现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令成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潜能。然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形成个性,开发智慧、潜能,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警告说:“2岁—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从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儿童观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培养目标上,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自由创造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突出儿童作品模式化倾向,使之失去稚拙的天性。在教学方法上,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很难摆脱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模式。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孩子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新意识的摧毁。

一直以来,我园重视开展绘画教学研究,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幼儿对绘画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和创造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一次次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确实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始终难以摆脱,绘画活动中更多地关注美术的本质性价值,注重创作结果,评价方式单一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始终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园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美术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开发幼儿创新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确立了“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

二、课题界定

我们所提到的幼儿绘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兴趣是否浓厚、观察是否细致、想象是否丰富、感受是否深刻、感情是否充沛、表达手法是否有新意、表达愿望是否强烈、构思是否大胆、对美的境界是否有执着的追求等等。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以绘画活动为载体实施幼儿创新教育,积极寻求适应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依据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通过多种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和引导幼儿,诱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拓宽思路,把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从而促进幼儿创新

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绘画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通过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让幼儿来搞创造发明,而是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为幼儿未来的创造发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1、探索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大胆构思及创造能力等。

2、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想象,自由、和谐地创作,大胆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自主性绘画”的习惯。

3、探索多元化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绘画活动,把我园办为美术特色园。 4、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兴园。

四、实验操作 (一)实验内容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及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例如:蜡笔画、油画棒画、棉签画、手指点画、印章画、蜡笔水粉画、纸版画等。

2、引导幼儿大胆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逐步掌握各种线条、几何图形的色彩的基本变化规律,完善构图能力。例如命题画、意愿画、命题意愿画等。

3、培养幼儿绘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方法

(1)观察示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各种观察资料,指导幼儿多观察美好的事物,为创作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用示范法帮助幼儿尽快地掌握美术基本技能与绘画基本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作潜能。

(2)多元整和法:将绘画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即幼儿园课程之中,以绘画活动为切入口,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把绘画活动游戏化、情景化,采取集体教学、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唤醒、激励、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者作为实践者投身课题活动实践,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达到由“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循序过程而产生的实践深度,并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4)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去了解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情况,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经常运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对作品的分析需结合观察和倾听进行分析。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及时总结经验,上升提炼,专题总结。 2、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4月——2005年5月)

a.幼儿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做到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指导,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从人力、物力上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b.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承担实验任务,保证实验的质量。

c.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美术创新教育的理论,学习兄弟园的实验经验,多渠道、多方面地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d.统一制定实验计划和方案、活动标准,总结分析教育教学。 (2)实施阶段(2005年6月——2006年4月)

a.进行方案实施,让幼儿学会色彩搭配,学会对称、均衡等方法丰富安排画面。

b.以专项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突破口,设计具有启发性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从培养幼儿观察力、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c.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激励性措施,定期组织美术活动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比赛等活动,评选优秀实验教师,评选具有创新的绘画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3)总结阶段(2006年4月)

a.通过作品展示进行终结性检测。

b.撰写研究报告,实验班写出研究论文、体会。 c.将所有资料整理成卷。 (三)实验措施

(1)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的老师。作为“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十分的重要。如果只是沉浸在原由的那种固定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中,那么又怎么去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呢?如何使幼儿得到美的陶冶,会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观摩、学习。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园本资源,让有美术特长的老师上美术示范课,带动其他老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促使其专业化成长。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讨,我们认识到,一切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发展,绘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和与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幼儿在其中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给他人,从而感受到绘画活动与心灵交流的喜悦。因此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作品“像不像”,“好不好”,而是以赞赏、倾听者的身份去鼓励引导幼儿,让其在这美术空间中尽情挥洒所看到的,所知道的和所想的内容,在指导过程中对幼儿作品表示出赏识、喜爱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成功喜悦和积极投入的兴趣,更好地发挥想象与创造。教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孩子们在活动中敢于大胆表现,敢于与众不同,乐于别出心裁,孩子们会从内心品味着成就感。

(2)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活动。

3—6岁是孩子最具有想象与创造的。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造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正是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神奇创造力的体现。正像加登纳说过的“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了3—6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根据孩子这一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创造与表现,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五、实验效果和分析

(一)发展幼儿创新能力,促进了全体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

每个幼儿都得到了发展,都有成功感。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广泛而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十分高涨,幼儿乐于、敢于投入美术创作活动。喜欢尝试绘画活动带来的情感体验,对美的事物相当敏感。我们同时发现幼儿不仅在基本的技能技巧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现在幼儿在活动中观察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表达愿望、构思大胆表达表现富有创意,对美的境界有着执着的追求。同时也养成了专注、投入、自信、主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稚拙的美感,美的表达,传播已通过美术活动渗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由内而外的习惯,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一年来,我园幼儿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奖,2005年5月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儿童绘画大赛中朱仁扩、张永行、刘希宁等21名幼儿获一等奖,13名幼儿获二等奖,17名幼儿获三等奖。2006年6月,在第四届〈龙人杯〉全国少年儿童美术绘画书法摄影大赛中张潇文、郭怡文等16名幼儿获金奖,19名幼儿获银奖,15名幼儿获铜奖。至今共有1百多名幼儿的作品分别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 (二)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是实施美术教育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园从营造良好的园风入手,努力形成宽松的教科研氛围,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与研究活动,采取自学、互学与共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问题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通过自发收集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专业杂志来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主动参与绘画教学活动,注意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老师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幼儿绘画活动如何进行?怎样处理幼儿美的创造表现和艺术技巧的关系?绘画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孰轻孰重?教师的指导和儿童的主动学习以及绘画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主动创造,关注幼儿绘画活动的过程;用“结果”来深化美术活动;教师掌握了游戏法、情景法、整合法的教学方法,唤醒、激励、鼓励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学会了利用主题活动融合美术活动的新形式,“换一种眼光,享受孩子的世界”,这是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深切体会。这句话对于美术特色的幼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来,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业务素质等均有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技艺日趋成熟。有吕金华、张伟等5位老师获第四届《龙人杯》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摄影大赛优秀辅导奖。有孙庆伟、付云华、张云等8位老师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科研队伍。

(三)坚持特色办园,促进了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园的办园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幼儿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课题的实施推进了美术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与研究,教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我园的办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走科研兴园之路,已成为我园全体教师的共识。

六、问题讨论

1、因本园条件受限,某些绘画形式无法全面开展,如:水墨画、版画。只是在小范围个别幼儿中进行,今后需探讨更好的组织方法,面向全体幼儿。

2、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有时不能照顾到全体幼儿,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没有更好地发掘其创作潜力,他们与其他幼儿还有一定差距。

3、因老师的理论水平有限,有些在实验中得到的经验只是停留在实践中,不能上升到理

论上,有待于今后加强总结能力,提升理论水平。

七、结论

1、从孩子的角度去引导、评价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握好指导分寸,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注意发现每个幼儿的创新点和独创性。

2、培养幼儿绘画创新能力,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从而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创作技能。

3、从模仿画教学,转变成自主性绘画,是培养绘画创新能力的重点。结合日常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尽可能地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然后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形式和方法,指导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动脑筋,大胆表现,增强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作潜能,为幼儿形成创造型个性,将来成为创造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文章来源:济宁市市中区教研中心网 分享:

《儿童绘画智能培养与提高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主持人:申艳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儿童绘画智能,提高感受力、观察和审美力,陶冶情操,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个性的发展。儿童绘画教学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教学,学生爱学、乐学,但是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它,在心目中它仍是“副课”。因此就出现了同在一个班级学习有的兴致勃勃、有的心不在焉。在多年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学习还存在“懒惰”思想,即:不爱动脑筋,对绘画作品缺乏应有的感受能力,对周围的生活事物没有主动探索的兴趣,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较为冷漠,所表现的美术作品艺术语言单调,多数的孩子只愿意采用简单的勾线涂色的方法,技法呆板单调,缺少感染力,极少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与感动。许多家长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睢宁县是国家命名的“儿童画之乡”,儿童画兴趣组常抓不懈,多幅儿童画作品在国内外获奖,组内学生较班级学生拥更高的绘画基础,表现力和想像力,创新思维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带动全体学生持久性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鉴于以上情况,在课堂中适时地营造各种情境运用多种途径培养与提高孩子的绘画智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外的儿童绘画起源于19世纪,自19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试图通过绘画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的绘画阶

段划分,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特点并结合心理学探讨儿童内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更好实现全面发展,促进他们各种能力的成长。这些重要论述均属于儿童绘画智能范畴,这些有益的探索为促进现代儿童绘画智能的培养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绘画智能,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探索绘画的技巧,提高绘画能力。其中著名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张重视开发儿童自身的潜在能力,竭力提倡通过直觉进行美育,在推动中国儿童写生和创作教学起到先导作用。这些探索实践为此课题的顺利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美术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力审美及表现创造能力,提倡多门学科的综合。儿童绘画智能的逐步培养与提高可以逐步达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使儿童创造丰富的绘画语言,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儿童绘画作品。开发儿童潜在的智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有语言、逻辑、视觉、音乐、运动九 种智能构成,其中视觉空间智能就包含了绘画智能。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进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其他智能,使他它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如:音乐智能、语言智能均可促使绘画智能的完善与提高。绘画智能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儿童个体的智能的完善,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心理学与课程标准对“通感”的论述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在一定外界条件刺激下,由一种感觉引发到另一种感觉,即通感。通感是极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听到声音时会联想起形象,看到形象时,也会有味觉的联想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

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美术课程标准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在美术课中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发展学生的感受力,培养绘画智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创造力。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者要指导儿童对于学习事项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自己所亲身参加的具体经验,要扩大活动环境。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所以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果而是走进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汲取营养,通过观察写生内化为知识与能力,促进绘画智能的养成。

五、 课题的界定

绘画:是指用笔、板刷、刀、墨、颜料等工具材料,在纸、纺织物、木板、墙壁等平面(二度空间)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绘画也是儿童较为喜爱的活动。 智能: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

绘画智能:加德纳多元智能中的视觉空间智力就包含绘画智能。本课题所

指绘画智能是儿童在绘画中的认知、思维与技能,可分为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及审美、创造力。

绘画智能的培养与提高:本课题中是指如何运用有效地方式和途径培养和

提高儿童绘画的思维、技巧、及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及审美创造力。

六、研究目标及研究途径

儿童绘画智能的培养与提高通过以下途径达成:

1 .通过观察写生培养儿童绘画的观察力与造型表现能力。

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感”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开发思维潜能,不断培养与提高感受力、想象力及绘画表现力。

3 .提供美术作品作为范例欣赏,更直观地学习了解绘画技法,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作能力。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主要思路 :将观察写生、范例欣赏及“通感”融入作为培养各种绘画智能三种途径,并将这三种途径设定为三个子课题,分别是:

1. 观察写生培养儿童绘画智能的研究:通过带领儿童深入大自然、街道、 乡村实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对景写生培养观察力,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增强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

2.将“通感”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儿童绘画智能的研究:根据儿童智能特点 及感觉的相通性培养与提高绘画智能。

(1)听觉—视觉,培养学生感受与想象力。即:在美术课堂中适时地引入音乐情境,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引发学生某种视觉上的联想。创作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2)味觉—视觉,提高表现力。即:通过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形象与色彩,引发学生味觉的感受。绘制富有趣味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3)嗅觉—视觉,培养感受与想像力。即;通过闻一闻、画一画,将各种气味用缤纷的色彩画出来。

(4)触觉—视觉,提高学生表现与创造力。即:引导学生摸一摸、画一画,通过触摸事物,感受它的肌理和形象特征,并运用色彩、点、线等造型语言来表现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感受能力。绘制富有感染和创意的作品。

3. 范例欣赏培养儿童绘画智能的研究:通过欣赏睢宁优秀获奖儿童画作品,从作品内容、题材、创作材料、绘画技法等方面引导儿童理解作品内涵,学习创作方法,培养观察力,发散性思维及独立创作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绘画智能的目的。

八、课题研究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儿童画兴趣组实践,在兴趣组辅导中进行写生和范例欣赏教学。在各个班级设置引发“通感”的相关情境教学,在研究的前后,对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审美情感及最后表现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研究,

验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并不断对实施方案修改和补充。并利用研讨课、公开课、展示课及作品展览在与同行交流切磋中提高,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2.经验总结法:本研究法注重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注意积累资料,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优秀作品、案例整理成册,供日后推广使用。

(二)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主要目标: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开题工作。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研究准备工作。

1.初步构设本课题研究框架。制定课题研究草案。进行市级课题申报。 2.完成开题论证工作

3.成立课题组,明确管理,初步把子课题研究分工到人。课题组定期集中学习研究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做好研究准备。 4.做好初步研究工作,如:查阅资料、撰写随笔与课例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铺垫。

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主要目标: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在美术兴趣组和班级教学中把课题研究内容作为重点。

1.(2012年9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在兴趣组进行子课题(观察写生)研究,做好观摩交流活动,及时做好记录、撰写案例和论文,绘制儿童画作品。 2.(2013年1月—2013年6月)

课题组成员在班级课堂教学中进行子课题(“通感”融入)研究,做好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及课堂作业收集整理,刻录光盘等。

研究阶段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主要目标:各子课题继续展开研究,在美术兴趣组和班级教学中把课题研究内容作深入研究。

1.2013年9月,完成中期评估工作,上交阶段性研究情况报告书。

2.课题组成员在兴趣组和班级进行子课题(范例欣赏)深入研究,做好观摩交流活动,及时做好记录、撰写案例和论文,绘制儿童画作品。

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主要目标:整理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1.(2014年1月)子课题小组对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整理。 2.(2014年9月)课题组对各子课题小组的实验研究成果作系统整理,验证方案可行性,课题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下,课题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探索出观察写生提高儿童绘画智能的教学流程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写生的过程就是儿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写生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产生对空间物象的感知,形成头脑中的表象,在通过灵巧的双手把头脑中的意象反映出来。观察是写生的前提,只有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感受到,只有感受到才能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儿童智慧的碰撞,即创造表达。儿童的写生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他们对写生对象进行体会和研究,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1)儿童画写生教学地点选择

儿童写生的地点一般不受控制,可以根据写生内容而定,有时候同样的写生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比如人物的写生,可以再室内,也可以在室外,根据学生经常活动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室内写生 2)校园写生 3) 校外写生

由于写生受时间的限制,所以在进行写生对象选择时要有把握,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有持久性,最好选择学生喜爱的、有特点、有变化、有趣味、无规则、便于观察和表现的内容。如运动的人,成群的人,静物的话可以是先从简单的水果入手,然后是蔬菜。动物则可以由大入小,先画体型大的、特点突出的、行动迟缓的,这样比较容易掌握。 1. 儿童写生教学流程

小学阶段对儿童写生教学,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绝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规范。对他们只能要求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大体比例和固有色彩,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 a.引导学生观察

先从整体入手,也可以从局部入手。教师在引导儿童观察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引导儿童抓住对象的形象特征,进而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让儿童把眼中之物体通过观察转化为心中之物。

写生景点选择

选择挖掘机作为内容进行线描写生

b.根据观察----写生

在写生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儿童绘画心里特点进行指导: 1)儿童在写生工具:线描、油画棒画、水粉画、国画等。

2)在写生对象的选择时,教师应从多个角度来引导观察物体,发现不同角度的选择。选择优美角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发现美。 3)在写生表现时要注意学生的整体观察----局部入手,这种方法更有利于 儿童的创作。在写生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意 a、取舍 b、特征的表现 c.引导学生将情感的融入写生画面,有利于更好的想象与创作,从而提高表现与创造力。

睢宁景观喜阙迎宾

学生添加自己想象的内容创作的作品

《喜阙迎来八方客》作者:郭岑岑 睢宁“爱我家乡”儿童画大赛一等奖

卧龙山庄的小木屋 学生线描写生稿

在写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添加创作 《美丽的生态园》 作者:武小塬 发表于《人民日报》

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通过视觉的观察,使儿童的心灵产生情感,并能激发他们再现客观事物的激情,他们不愿接受任何限制,大胆的取舍与夸张,有的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小学生写生画显露出少儿观察特点及表现手法的稚拙,这恰恰遵循了绘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儿童始终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并鼓励他们勇于表现敢于创作。

2.探索出运用范例欣赏培养与提高儿童绘画智能的方法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美术课堂实际教学中,欣赏教学也常常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而此时的范图作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赏,它具有表现内容与方法的启示性,创作表现兴趣的激励性,创造思维的拓展性、它通过欣赏—创作—再欣赏而完成美术创作的全过程。 (1)趣味欣赏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课件录像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欣赏,极具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有效学习提供保证。

(2)欣赏体悟

让学生能以美术的眼光观察,捕捉身边各种各样有特征的事物,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特点的图片,上课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图片展示出来,近距离地欣赏,教师此时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观察基础上交流,进一步体悟事物的外部特征。 (3)对比欣赏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感受发现事物的显著特点,学生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选材,用多种工具材表现,充分利用范图作用通过对比欣赏帮助学生在每个范例中寻找造型表现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创造力。

《我爱家乡的三水梨》作者:戴宇欣 2012年全国儿童画金奖

《梨子丰收了》 作者:孙一凡 欣赏作品后创作

《丰收的果园》 作者:李姿熠 欣赏作品后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

《舞龙》获全国邮票大赛一等奖

《家乡的舞龙队》 作者:吴建彤

欣赏作品后根据构图和内容加上自己理解创作的作品

(4)评价欣赏

新课下的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话更多关注学生努力探究的过程,评价应体现多维性,评价环节,运用欣赏,是对学生创过程的关注和肯定,在游戏中欣赏,即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于四壁,教师带领大家边行边欣赏,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观察,特别是特征的表现,学生赏赏,猜猜的游戏中,评价出作品的特点和存在不足。在轻松的欣赏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对“通感”融入美术课堂培养与提高儿童绘画智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在一定外界条件刺激下,由一种感觉引发到另一种感觉,即通感。通感是极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听到声音时会联想起形象,看到形象时,也会有味觉的联想等。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力及表现力,提倡多门学科的综合,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可以有效开发学生思维,提高艺术感受力及创新精神。“通感”融入的有效途径: (1)由视觉到听觉

在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通过作品引发对声音的感受力。生活中有些极为普通的事物,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即可唤醒学生生活感受,培养感受力。有了这样的感受作品也一定常常很打动人。 (2)由听觉到视觉

在美术课堂中适时地引入音乐,可以引发某种视觉上的联想。 (3)由视觉到味觉或听觉等多种感觉,提高表现力

在美术教材中有许多课都是利用感官的相通性合理安排的,如《画情绪》《画感觉》《画声音》等,只要适时引导,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艺术是相通的,通感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的感觉缺陷,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多种感觉的和谐发展。事实证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大有裨益。 (二)实践性成果

(1)学生绘画智能得到显著提高,儿童画作品质量明显提升,

儿童画兴趣组是我校的特色,自本课题开展以来,各子课题老师能够在兴趣组活动中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有所增强,观察力表现力及审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思维潜能被进一步开发。多幅作品获奖或发表。

(2)课外兴趣组教学辅导水平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子课题成员通过美术课堂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把“通感”和范例欣赏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绘画潜能和创造力表现力的到进步增强。课堂作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所想、所感,画面充满生气。教师在研究中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开设20多节课题研讨课,受到在校师生领导的高度赞扬。其中王珺老师在2013徐州市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写生课《校园里的花》获二等奖;鲁敏老师执教的《地球的新生》获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韩华老师在2012艺体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儿歌变画》获一等奖。

子课题教师在兴趣组辅导中注重观察写生教学,所辅导的学生观察能力感受及创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作品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多位老师荣获“金奖辅导教师”、“优秀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一等奖”等称号。

(3)教师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通过研究工作也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拓宽了视野和个人发展空间,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针对自己课题内容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撰写案例和经验论文,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中申艳玲老师被评为睢宁县课程改革优秀工作者,韩华老师被评为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2人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科研讲座,1人在全县范围内开设儿童画辅导研究讲座。周晓礼、艾茹、王珺、翟灵志、韩华撰写的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具体成果如下:

1.《“儿童绘画智能培养与提高的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2.《大自然的课堂-儿童写生创作掠影》电子文档; 3.《童心童画-儿童画获奖作品》电子文档; 4.公开课幻灯片; 5.儿童画获奖情况 见下表: 作品名称 《美丽的生态园》 作者 武小塬 奖项 发表于人民日报欢庆党的十八大特刊10期 2012.11

《爷爷的家真美》 《体操》 《小歌手》 王英姿 蒋菁菁 孙小西 袁硕 彭翰翔 发表于人民日报欢庆党的十八大特刊10期 2012.11 南京青奥会国际儿童画大赛中获金奖 南京青奥会国际儿童画大赛中获金奖 《少儿画苑》第16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特别金奖。2012.12 获全国11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一等奖。2013.9 获第10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二等奖。 2012.6 荣获土耳其少儿绘画佳作奖。2013.5 江苏省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主办的“中国梦 我的梦”全省儿童画大赛中获二等奖。2013.12 在“畅想徐州”儿童画大赛中获少儿组二等奖。 2012.12 睢宁县“九鼎杯”首届电视儿童画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2.7 《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特别金奖。2014.12 《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金奖。2014.12 《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金奖。2014.12 《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银奖。2014.12 获《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银奖。2014、.12 获《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银奖。2014.12 获《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铜奖。2014.12 《郊游》 《一起郊游去》 《我爱家乡的彩虹柱》 靳雨奇 《幸福家园》 《幸福的敬老院》 孙浩皓 吴健彤 《家乡的马路真顺畅》 赵雪茹 《奶奶今天去剪彩》 张江铭 《国粹》 《义务献血光荣》 《雪地上的笑声》 《好朋友》 《举重》 《探索太空》 周子涵 胡天予 朱姿潮 李姿熠 郭锐 朱旺 《快乐春天》 《小树小树快长大》 马睿阳 张莹玉 获《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铜奖。2014、.12 《我家果子大又红》 王智 获《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铜奖。2014.12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二等奖。2014.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三等奖。201.9 获第12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三等奖。2014.9 获第19届全国中小学绘画大赛一等奖。2014.6 获第19届全国中小学绘画大赛二等奖。2014.6 《参观动物园》 《为国争光》 《收梨子》 《摩天轮转起来》 《中秋月儿圆》 吴建彤 张莹玉 倪苏琳 胡佳利 刘广宇 《称着大象去旅行》 孙一凡 《看病就在家门前》 鲁东锦 《家乡西瓜大又圆》 马睿阳 《花灯节》 《花伞下欢乐多》 《温暖的病房》 戴煜程 韦笑 吴建彤 《树林里多快乐》 邱正文 6.教师辅导获奖情况 见下表: 姓名 申艳玲 艾茹 奖项 奖次 《少儿画苑》第16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 组织辅导金奖。2012.6 组织辅导金奖。 2012.6 《少儿画苑》第16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 鲁敏 王珺 10届少儿美术杯儿童画大赛 11届少儿美术杯儿童画大赛 优秀指导一等奖。 2012.6 优秀指导一等奖。 2012.6 优秀指导一等奖2012.6 优秀指导教师 2012.12 指导工作一等奖2013.6 指导工作一等奖2013.6 优秀辅导奖。 2014.5 韩华 申艳玲 艾茹 曹萍萍 申艳玲 11届少儿美术杯儿童画大赛 2012 中国北京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双年展 在第18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 第18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 “牵手奥运 拥抱未来”南京青奥会青少年绘画大赛 “牵手奥运 拥抱未来”南京青奥会青少年绘画大赛 第19届全国 中小学生绘画大赛 优秀辅导奖。 2014.5 曹萍萍 指导工作一等奖2014.6 申艳玲 指导工作一等奖2014.6 翟灵志 鲁敏 申艳玲 申艳玲 第19届全国 中小学生绘画大赛 第19届全国 中小学生绘画大赛 12届少儿美术杯儿童画大赛 指导工作一等奖2014.6 优秀指导一等奖2014.9 《少儿画苑》第20届国际少儿绘画大赛 组织辅导金奖。 2014.12 7.课题研究论文: 见下表:

题目 作者 在何报刊发表或获奖 发表于《考试》2015年3月第2期 《“试听通感”在美术课总的申艳玲 运用》 《浅谈激发儿童绘画潜能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提出:

教育改革到今天,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已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因为幼儿绘画活动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直观的得以表现,所以成为众多教育者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来表现创造内容,而

过于注重绘画技能的学习又会限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如何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层面上已尘嚣日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又要求“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分析当前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形式,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克隆式的绘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幼儿依赖性强,习惯于“依样画瓢”,模仿成人示范动作,久而久之,自我表现及思维受到压抑,失去绘画主动性和创造愿望。第二,完全按幼儿意愿自主作画、不加要求随意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幼儿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技能,在绘画过程中得不到及时帮助,容易丧失兴趣。第三,把成人的想象强加给儿童,以奇异的造型、点、线、画、色、体的拼凑淹没了创造力所应蕴含的深度内涵。这种绘画模式将成人的审美观强加于幼儿,无法体现幼儿的创造意愿。第四,反对传统的克隆式绘画模式,虽认识到随意作画的不足,但无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导致具体操作时缺乏可依性而出现的时而传统、时而随意的交替性绘画模式。

审视新《纲要》的要求,我们认为通过调整教学策略促使创造力与绘画技能协同发展的尝试与研究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层面。通过儿童绘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建立系统的教学整体框架。对绘画教学目标、内容、指导方法等进行研究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教学理论。

(二)幼儿层面。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绘画技能,研究适宜幼儿发展的绘画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儿童画基本知识和各种绘画表现手法,发展幼儿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以不同年龄段为依托,建立适宜幼儿学习特点的绘画内容学习体系。

(三)教师层面。提高教师科研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观念、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对象、原则、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四军医大学校直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的内容

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建构绘画教学课程有效模式,确立教育目标、探索教育策略,提炼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评价,形成独具我园园本特色的教研模式和绘画教学理论。

(一)绘画教学课程研究模式的形成

我们以确定计划一实施课程一反思评价一找出问题一调整策略一再次尝试为绘画教学课程研究模式。以幼儿绘画教学为核心,以幼儿创造力和绘画技能发展为主线,通过反复循环遴诜出最佳方案予以集结。

力求合理组织建构绘画教育课程结构,实现绘画教育结构整体优化。 (二)教育形式拓展与内容开发

根据幼儿生活经验选择绘画主题,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想象。选择集体、小组、区域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三)教育活动组织

通过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法达到教学目标。 (四)作品评价研究

在教师以科学评价观对幼儿的绘画活动进行评价的同时,影响家长评价的角度和认识,不但注重过程,而且注重结果。

五、研究过程综述 (一)概念界定

创造力主要是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是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统一与综合,是一系列连续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绘画技能是指幼儿完成绘画活动所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绘画技能包括:使用绘画工具的技能和表现绘画内容的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论证阶段(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

的方法。

要求:教师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从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方面积累印象,其表现结果要比教师单一的形象示范更生动。 运用:①随时随地的观察:如:绘画活动《马路上的车》,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地感受,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的车子外形,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形状予以表现,幼儿作品活泼可爱,充满了童真。

②主题观察:专门组织幼儿进行的观察活动。例如:《我爱好妈妈》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三八节活动中我们班布置成什么样了?(引导幼儿观察整体场景。)妈妈的表现怎么样?妈妈为什么哭了?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从面部特征进行观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全面的进行观察。

2,想象表述法:给孩子一个主题,引导幼儿先表述想象内容,讨论如何绘画,再进行创作的方法。

要求:适用于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在使用时应注意主题符合幼儿年龄段,幼儿可凭已有经验进行想象。

运用:①图形想象:针对同一个图形,想想它可以变成什么。进行添画。 ②实物想象:针对某一实物进行功能、外形改变的想象。如:幼儿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水果画法后,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创作出水果车、水果电视机、水果船等,因为幼儿已掌握水果画法,因此完成创作就会很顺利。

③故事想象:老师给孩子一个故事开头,幼儿据此创编下去,进行创作。要注意重点讨论将想像落实到画纸上所需的技能。如:《白雪公主》等。 ④生活想象:在幼儿生活经验上予以想象。多方面启发引导幼儿,使之确定绘画内容。如《要上小学了》《长大的我》。

3,游戏联想法:通过游戏巩固幼儿技能的方法。 要求:以掌握小部分、创造大部分为游戏主线。

运用:①变形游戏:如:教师给纸上画一条线,让幼儿随意变形。 ②添画游戏: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 ⑨情景游戏:如:教幼儿学习画不同的竖线时,教师设计了“下雨啦”的游戏,“下大雨啦”(大排笔画长线条),“下小雨了”(小排笔画短线条)、“天上下起了毛毛雨”?

(四)形成辩证科学的评价观。

1评价时间灵活。除在活动后直接评价外,还采用餐前、餐后安静活动时、

晨间谈话、离园等时间进行。

2,评价形式多样。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式,重点指导幼儿采用两两互评、小组评价、多评一的形式进行作品评价。

3,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倡导教师除评价作品本身外,对孩子的作画习惯、想象表述、构图创新、用色搭配、与人合作的态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五)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1,幼儿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随着幼儿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画是那么美,更加有兴趣参与绘画活动。幼儿的作品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特别是中大班,在主题墙、活动区及教室的四周、教研组宣传栏等处,随处可见幼儿的创作,为环境布置增色不少。

我园还通过现场作画展示、举办画展、组织孩子作品参加各种竞赛等活动给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平台。当孩子们的作品受到他人的肯定,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后他们更显得信心十足,有幼儿作品百幅在各类绘画比赛中获得金奖,还有多幅发表在《娃娃画报》《幼儿画报》等各类幼儿刊物和专业刊物上。

2,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为确保实验研究的客观性,我们在前期与中期通过现场命题作画与交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了绘画技能与创造力的测评,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显示:通过实验,幼儿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绘画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得到明显发展,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亦得到很大的提高,个性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

3,培养了幼儿的相互协作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绘画活动,为幼儿创设了相互合作的机会。也是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提高了,也体会到了与同伴合作完成作品的乐趣。

(六)教师教科研能力、绘画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的绘画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提高显著,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论是在业务素质方面还是科研素养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优化,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

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通过“学习一一实践一一反思一一行动”的研究,老师们树立了新课程教育观,在课题研究中撰写了经验文章,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起一支在绘画教学方面独具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 1,教师的多篇论文、课例文章在全国及省级评选中获奖及发表。 樊宁、王莹、吕红、魏煜等老师的论文在全国幼教系统优秀教学论文及省级评选中获一等奖:

王莹老师的绘画活动设计方案《借形想象》和吕红老师的绘画活动方案设计《小手变变变》在国家级幼教期刊《少儿美术》中发表:

吕红、王莹等老师多篇课例设计获全国少儿美术优秀课例大赛一、二、三等奖。

2,教师的教材编写。

王莹老师编写了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灵鼠与毛毛虫》系列幼儿园美术教材幼儿用书及由陕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美术教材教师用书和幼儿用书。

3,活动方案及观察记录。

2007年3月至今,各年龄组依照学期教学计划认真进行实施,每一次的活动方案及观察记录均进行留档,成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4其他活动:

我园的多位教师多次在各类幼儿绘画比赛中被评为优秀园丁奖: 教师吕红做为优秀美术教师被《幼儿教师参考》杂志报道; 我园自行编辑的幼儿实验绘画作品集《孩子眼中的世界》内部出版: 有关我园的课题开展情况多次在园刊《幼教快讯》上报道,使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园特色活动的最新动态,做到家园同步。

由于课题效果显著,我园还开办了以发展幼儿兴趣和特长为主的免费绘画兴趣小组,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

七、分析与讨论

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充分证明:“幼儿绘画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为我园教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课题的开展对幼儿的发展有益。

本次研究中,幼儿在各类活动中都表现出极大的乐趣。他们不仅敢画、会画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思维更敏捷、想法更丰富。这说明课题的开展对幼儿有益。

(二)教师潜力无限,有待激发。

本次研究活动完全展现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摸索出适于我园实际的研究方法与策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潜力无限,仍可深入挖掘。

(三)深入关注评价方法。

虽然我们已重视对幼儿作品的全面评价,但在评价标准的个体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上还有待深入。因为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所关注的。

亲,学前网为您推荐了以下选购商品哦!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初中语文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减负喊了多年,现状如何如何?学生的负担不仅没减下来,反而越减越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要减负就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是否是有效的、高效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传统课堂吧: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老师独霸讲台,目中无人,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教师完成他那些所谓的教学任务的配角,他们坐在教室里,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渴望有一天能来一场地震把教室震塌。他们也有偶尔高兴的时候,那就是老师生病的时候,因为老师身体不舒服就会少讲,老师少讲,他们就可以自主的学,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这时才有了作为学习者的尊严。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成了不折不扣的主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学习”、“被考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被老师的讲所掩盖,课堂成了讲堂,而非学堂,老师成了讲师而非人师,学生成了奴隶而非主人,这样的课堂了无生气,只有生命的磨损,没有生命的尊严,只有被动的听,没有主动的写与说,效果可想而知。而老师为弥补课堂的低效,加之片面追求成绩的功利驱使,拼命地布置作业,残忍地挤占学生课外时间,不把学生压垮誓不罢休,于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效果越来越糟,最后做题成了学习的代名词。这样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于是厌学、逃学、辍学,于是中高考考毕学生撕书、烧书、卖书!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需要改变了,而我们几个语文老师也正是基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http://www.wodefanwen.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于对当下课堂的担忧,基于对学生生命耗损的痛惜,基于多数老师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之中而不自知的悲慨,基于我们自身有时也充当着面目可憎的课堂的帮凶的深深自责,才想试着去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我们一要为自己的学生减负,二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强大的动力,中国教育痼疾沉疴集中表现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问题就是课题,于是一场自发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开始了。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展,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提升,关键在教研。新课程改革发韧于课堂,理应回归于课堂,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通过研究力图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课前以学备教,课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初中语文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减负喊了多年,现状如何如何?学生的负担不仅没减下来,反而越减越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要减负就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是否是有效的、高效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传统课堂吧: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老师独霸讲台,目中无人,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教师完成他那些所谓的教学任务的配角,他们坐在教室里,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渴望有一天能来一场地震把教室震塌。他们也有偶尔高兴的时候,那就是老师生病的时候,因为老师身体不舒服就会少讲,老师少讲,他们就可以自主的学,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这时才有了作为学习者的尊严。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成了不折不扣的主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学习”、“被考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被老师的讲所掩盖,课堂成了讲堂,而非学堂,老师成了讲师而非人师,学生成了奴隶而非主人,这样的课堂了无生气,只有生命的磨损,没有生命的尊严,只有被动的听,没有主动的写与说,效果可想而知。而老师为弥补课堂的低效,加之片面追求成绩的功利驱使,拼命地布置作业,残忍地挤占学生课外时间,不把学生压垮誓不罢休,于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效果越来越糟,最后做题成了学习的代名词。这样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于是厌学、逃学、辍学,于是中高考考毕学生撕书、烧书、卖书!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需要改变了,而我们几个语文老师也正是基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http://www.wodefanwen.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于对当下课堂的担忧,基于对学生生命耗损的痛惜,基于多数老师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之中而不自知的悲慨,基于我们自身有时也充当着面目可憎的课堂的帮凶的深深自责,才想试着去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我们一要为自己的学生减负,二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强大的动力,中国教育痼疾沉疴集中表现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问题就是课题,于是一场自发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开始了。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展,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提升,关键在教研。新课程改革发韧于课堂,理应回归于课堂,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通过研究力图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课前以学备教,课上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课下以学评教、以研促教,期在提升课堂效率;通过研究,探索出教师高效教学的方法策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使教师教得精简高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课堂教学从低效向有效乃至高效迈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得高效,并实现学生的精神与生命健康成长;通过研究,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将行动研究的点滴提炼成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做法,促进我校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http://www.wodefanwen.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

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以多元化教学评价,使学生得到多元发展。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才是高效。

三、研究的目标

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不自觉地追求有效教学,本能地进行有效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2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