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值班员初级工

更新时间:2024-05-08 0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变电站值班员 初级工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 1.>物体带电是由于( )。

(A)失去电荷或得到电荷的缘故; (B)既未失去电荷也未得到电荷的缘故; (C)由于物体是导体; (D)由于物体是绝缘体。 答案:A

2.>我们把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 ) 。

(A)电源; (B)电动势; (C)发电机; (D)电动机。 答案:A

3.>能把正电荷从低电位移向高电位的力叫( )。

(A)电磁力; (B)电场力; (C)电源力; (D)电动力。 答案:C

4.>直流电路中,我们把电流流出的一端叫电源的( )。 (A)正极; (B)负极; (C)端电压; (D)电动势。 答案:A

5.>电荷的基本特性是( )。

(A)异性电荷相吸引,同性电荷相排斥; (B)同性电荷相吸引,异性电荷相排斥; (C)异性电荷和同性电荷都相吸引; (D)异性电荷和同性电荷都相排斥。 答案:A

6.>在电路中,电流之所以能流动,是由电源两端的电位差造成的,我们把这个电位差叫做( )。 (A)电压; (B)电源; (C)电流; (D)电容。 答案:A

7.>在一恒压的电路中,电阻R增大, 电流随之(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一定。 答案:A

8.>几个电阻的两端分别接在一起,每个电阻两端承受同一电压,这种电阻连接方法称为电阻的( )。 (A)串联; (B)并联; (C)串并联; (D)级联。 答案:B

9.>金属导体的电阻与导体( )有关。

(A)长度; (B)截面积; (C)电阻率; (D)材料。 答案:C

10.>一个理想电压源,当( )时,有V=e。

(A)u与e参考方向相反; (B)u与e参考方向相同; (C)无论u与e方向相同、相反; (D)任何时刻。 答案:B

1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 )。

(A)电压、电动势、电位; (B)最大值、频率、初相位; (C)容抗、感抗、阻抗; (D)平均值、周期、电流。 答案:B

12.>电感在直流电路中相当于( )。

(A)开路; (B)短路; (C)断路; (D)不存在。 答案:B

13.>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是( )。

(A)热能; (B)机械能; (C)磁场能; (D)电场能。 答案:D

14.>恒流源的特点是( )。

(A)端电压不变; (B)输出功率不变; (C)输出电流不变; (D)内部损耗不变。 答案:C

15.>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连接时,线电压最大值是相电压有效值的( )。

1 (A)1; (B)3; (C)2; (D)3。

答案:C

第 1 页 共 23 页

16.>对称三相电路角接时,线电流比对应的相电流( )。

(A)同相位; (B)超前30°; (C)滞后30°; (D)滞后120°。 答案:C

17.>在电容电路中,通过电容器的是( )。

(A)直流电流; (B)交流电流; (C)直流电压; (D)直流电动势。 答案:B

18.>全电路欧姆定律应用于( )。

(A)任一回路; (B)任一独立回路; (C)任何电路; (D)简单电路。 答案:D

19.>两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后其阻值( )。 (A)为两只电阻阻值的乘积; (B)等于两只电阻阻值之和; (C)等于两只电阻阻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D)等于两只电阻阻值的倒数和。 答案:B

20.>关于等效变换说法正确的是( )。

(A)等效变换只保证变换的外电路的各电压、电流不变; (B)等效变换是说互换的电路部分一样;(C)等效变换对变换电路内部等效; (D)等效变换只对直流电路成立。 答案:A

21.>直流电阻的测量对于小电阻用( )测量。

(A)欧姆表; (B)直流单臂电桥; (C)直流双臂电桥; (D)兆欧表。 答案:C

22.>对于一个电路( ),利用回路电流法求解。

(A)支路数大于网孔数; (B)支路数小于节点数; (C)支路数等于节点数; (D)支路数大于网孔数。 答案:D

23.>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容性设备是为了( )。

(A)增加电源无功功率; (B)减少负载有功功率; (C)提高负载功率因数; (D)提高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

答案:D

24.>叠加定理适用于复杂电路中的( )。

(A)电路中的电压电流; (B)线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 (C)非线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 (D)线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 答案:B

25.>电阻负载并联时功率与电阻关系是( )。

(A)因为电流相等,所以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B)因为电流相等,所以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C)因为电压相等,所以功率与电阻大小成反比; (D)因为电压相等,所以功率与电阻大小成正比。 答案:C

26.>对于两节点多支路的电路用( )分析最简单。

(A)支路电流法; (B)节点电压法; (C)回路电流; (D)戴维南定理。 答案:B

27.>关于回路电流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回路中流动的电流; (B)某网孔中流动的电流; (C)回路的独占支路流过的电流; (D)回路中电源电流。 答案:C

28.>三相对称负载星接时,相电压有效值是线电压有效值的( )倍。

(A)1; (B) 答案:D

29.>RLC串联电路的复阻抗Z=( )Ω。

(A)R+ωL+1/ωC; (B)R+L+1/C; (C)R+jωL+1/jωC; (D)R+j(ωL+1/ωc)。 答案:C

30.>并联电阻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 )。

(A)电流的和; (B)电流的积; (C)电流的倒数和; (D)电流的差。

第 2 页 共 23 页

13; (C)3; (D) 3。

答案:A

31.>断路器均压电容的作用( )。

(A)电压分布均匀; (B)提高恢复电压速度; (C)提高断路器开断能力; (D)减小开断电流。 答案:A

32.>SF6气体是( )。

(A)无色无味; (B)有色; (C)有味; (D)有色无味。 答案:A

33.>断路器采用多断口是为了( )。

(A)提高遮断灭弧能力; (B)用于绝缘; (C)提高分合闸速度; (D)使各断口均压。 答案:A

34.>断路器油用于( )。

(A)绝缘; (B)灭弧; (C)绝缘和灭弧; (D)冷却。 答案:C

35.>断路器套管裂纹绝缘强度( )。

(A)不变; (B)升高; (C)降低; (D)时升时降。 答案:C

36.>断路器在气温零下30℃时做( )试验。

(A)低温操作; (B)分解; (C)检查; (D)绝缘。 答案:A

37.>变压器呼吸器作用( )。

(A)用以清除吸入空气中的杂质和水分; (B)用以清除变压器油中的杂质和水分; (C)用以吸收和净化变压器匝间短路时产生的烟气; (D)用以清除变压器各种故障时产生的油烟。 答案:A

38.>变压器温度升高时绝缘电阻值( )。

(A)降低; (B)不变; (C)增大; (D)成比例增大。 答案:A

39.>变压器油粘度说明油的( )好坏。

(A)流动性好坏; (B)质量好坏; (C)绝缘性好坏; (D)比重大小。 答案:A

40.>变压器上层油温要比中下层油温( )。

(A)低; (B)高; (C)不变; (D)在某些情况下进行。 答案:B

41.>变压器绕组最高温度为( )℃。 (A)105; (B)95; (C)75; (D)80。 答案:A

42.>变压器油箱中应放( )油。

(A)15号; (B)25号; (C)45号; (D)35号。 答案:B

43.>变压器不能使直流变压原因( )。 (A)直流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 (B)直流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C)直流大小可变化而方向不变; (D)直流大小不变而方向随时间变化。 答案:A

44.>变压器油闪点指( )。

(A)着火点; (B)油加热到某一温度油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用火一点就闪火的温度; (C)油蒸气一点就着的温度; (D)液体变压器油的燃烧点。 答案:B

45.>变压器油酸价指( )。

(A)酸的程度; (B)油的氧化速度; (C)油分子中含羟基多少; (D)油分子中各原子化合价。 答案:B

46.>变压器绕组首尾绝缘水平一样为( )。

(A)全绝缘; (B)半绝缘; (C)不绝缘; (D)分级绝缘。

第 3 页 共 23 页

答案:A

47.>变压器投切时会产生( )。

(A)操作过电压; (B)气过电压; (C)雷击过电压; (D)系统过电压。 答案:A

48.>变压器变比与匝数比( )。

(A)不成比例; (B)成反比; (C)成正比; (D)无关。 答案:C

49.>变压器温度计是指变压器( )油温。

(A)绕组温度; (B)下层温度; (C)中层温度; (D)上层温度。 答案:D

50.>变压器空载时一次绕组中有( )流过。

(A)负载电流; (B)空载电流; (C)冲击电流; (D)短路电流。 答案:B

51.>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对称时将出现( )电流。

(A)正序,负序,零序; (B)正序; (C)负序; (D)零序。 答案:C

52.>变压器短路电压和( )相等。

(A)空载损耗; (B)短路损耗; (C)短路阻抗; (D)短路电流标幺值。 答案:C

53.>变压器铜损( )铁损时最经济。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一定。 答案:C

54.>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属于( )。

(A)工作接地; (B)保护接地; (C)保护接零; (D)故障接地。 答案:A

55.>为防止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穿入低压侧,危害人员和仪表,应将二次侧( )。 (A)接地; (B)屏蔽; (C)设围栏; (D)加防保罩。 答案:A

56.>电力系统中,将大电流按比例变换为小电流的设备称为( )。 (A)变压器; (B)电抗器; (C)电压互感器; (D)电流互感器。 答案:D

57.>短路电流计算,为了方便采用( )方法计算。 (A)实际值; (B)基准值; (C)有名值; (D)标幺值。 答案:D

58.>计量电能表要求采用( )级的电流互感器。 (A)0.2; (B)0.5; (C)1; (D)3。 答案:B

59.>雷电引起的过电压称为( )。

(A)内部过电压; (B)工频过电压; (C)大气过电压; (D)事故过电压。 答案:C

60.>对于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流过人体的电流超过( )时,就有致命危险。 (A)20~30mA; (B)30~40mA; (C)40~50mA; (D)50~100mA。 答案:D

61.>在电力系统正常状况下,用户受电端的电压最大允许偏差不应超过额定值的( )。 (A)±2%; (B)±5%; (C)±7%; (D)±10%。 答案:D

62.>窃电时间无法查明时,窃电日数至少以( )天计算。 (A)60天; (B)90天; (C)180天; (D)1年。 答案:C

63.>供电频率超出允许偏差,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供电企业应按用户每月在频率不合格的累计时间内所用的电量,乘以当月用电的平均电价的( )给予赔偿。

第 4 页 共 23 页

(A)20%; (B)30%; (C)40%; (D)50%。 答案:A

64.>未经值班的调度人员许可,( )不得操作调度机构调度管辖范围内的设备。 (A)非值班员; (B)任何人; (C)非领导人员; (D)领导。 答案:B

65.>违反电网调度管理条例规定,未按照计划供电或者无故调整供电计划的,电网( )根据用户的需要给可供的电力、电量。

(A)应当; (B)必须; (C)不必; (D)尽量。 答案:A

66.>断路器零压闭锁后,断路器( )分闸。

(A)能; (B)不能; (C)不一定; (D)无法判定。 答案:B

67.>断路器分闸速度快慢影响( )。

(A)灭弧能力; (B)合闸电阻; (C)消弧片; (D)分闸阻抗。 答案:A

68.>变压器接线组别为Y,yn0时,其中性线电流不得超过额定低压绕组电流( (A)15%; (B)25%; (C)35%; (D)45%。 答案:B

69.>变压器安装升高座时,放气塞应在升高座( )。 (A)最高处; (B)任意位置; (C)最低; (D)中间。 答案:A

70.>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每( )一次检查。 (A)月; (B)天; (C)三个月; (D)一年。 答案:A

71.>变压器注油时应使油位上升至与( )相应的位置。 (A)环境; (B)油温; (C)绕组温度; (D)铁芯温度。 答案:A

72.>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的声音是( )。

(A)时大时小的嗡嗡声; (B)连续均匀的嗡嗡声; (C)断断续续的嗡嗡声;答案:B

73.>运行中电压互感器发出臭味并冒烟应( )。

(A)注意通风; (B)监视运行; (C)放油; (D)停止运行。 答案:D

74.>变压器内部故障( )动作。

(A)瓦斯; (B)瓦斯差动; (C)距离保护; (D)中性点保护。 答案:B

75.>发生非全相运行时( )保护不闭锁。

(A)距离一段; (B)高频; (C)零序二段; (D)不一定。 答案:B

76.>隔离开关可拉开( )的变压器。

(A)负荷电流; (B)空载电流不超过2A; (C)5.5A; (D)短路电流。 答案:B

77.>隔离开关可拉开( )的空载线路。

(A)5.5A; (B)电容电流不超过5A; (C)5.4A; (D)2A。 答案:B

78.>用绝缘杆操作隔离开关时要( )。

(A)用力均匀果断; (B)用力过猛; (C)慢慢拉; (D)用大力气拉。 答案:A

79.>用隔离开关解环时( )正确、无误才行。

(A)不必验算; (B)必须试验; (C)必须验算,试验; (D)不用考虑后果。答案:C

第 5 页 共 23 页

)。 (D)咔嚓声。

80.>隔离开关应有( )装置。

(A)防误闭锁; (B)锁; (C)机械锁; (D)万能锁。 答案:A

81.>更换熔断器应由( )进行。

(A)2人; (B)1人; (C)3人; (D)4人。 答案:A

82.>更换高压熔断器时应戴( )。

(A)绝缘手套; (B)手套; (C)一般手套; (D)医用手套。 答案:A

83.>熔丝熔断时,应更换( )。

(A)熔丝; (B)相同容量熔丝; (C)大容量熔丝; (D)小容量熔丝。 答案:B

84.>为防止电压互感器断线造成保护误动,距离保护( )。

(A)不取电压值; (B)加装了断线闭锁装置; (C)取多个电压互感器的值; (D)二次侧不装熔断器。 答案:B

85.>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会使一次( )。

(A)电压升高; (B)电压降低; (C)熔断器熔断; (D)不变。 答案:C

86.>电压互感器低压侧两相电压降为零,一相正常,一个线电压为零则说明( )。

(A)低压侧两相熔断器断; (B)低压侧一相铅丝断; (C)高压侧一相铅丝断; (D)高压侧两相铅丝断。 答案:A

87.>电压互感器低压侧一相电压为零,两相不变,线电压两个降低,一个不变,说明( )。

(A)低压侧两相熔断器断; (B)低压侧一相铅丝断; (C)高压侧一相铅丝断; (D)高压侧两相铅丝断。 答案:B

88.>电流互感器的作用是( )。

(A)升压; (B)降压; (C)调压; (D)变流。 答案:D

89.>电流互感器的二次额定电流一般为( )。 (A)10A; (B)100A; (C)5A; (D)0.5A。 答案:C

90.>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应( )。

(A)没有接地点; (B)有一个接地点; (C)有两个接地点; (D)按现场情况不同,不确定。 答案:B

91.>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地是为了( )。

(A)测量用; (B)工作接地; (C)保护接地; (D)节省导线。 答案:C

92.>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不允许( )。

(A)开路; (B)短路; (C)接仪表; (D)接保护。 答案:A

93.>需要将运行中的变压器补油时应将重瓦斯保护改接( ) 再进行工作。 (A)信号; (B)跳闸; (C)停用; (D)不用改。 答案:A

94.>停用低频减载装置时应先停( )。

(A)电压回路; (B)直流回路; (C)信号回路; (D)保护回路。 答案:B

95.>高频保护的范围( )。

(A)本线路全长; (B)相邻一部分; (C)本线路全长及下一段线路的一部分; (D)相邻线路。 答案:A

96.>低压闭锁过流保护应加装( )闭锁。 (A)电压; (B)电流; (C)电气; (D)电容。 答案:A

第 6 页 共 23 页

97.>后备保护分为( )。

(A)近后备; (B)远后备; (C)近后备和远后备; (D)都不对。 答案:C

98.>断路器失灵保护在( )动作。

(A)断路器拒动时; (B)保护拒动时; (C)断路器失灵; (D)控制回路断线。 答案:A

99.>零序保护的最大特点( )。

(A)只反映接地故障; (B)反映相间故障; (C)反映变压器的内部; (D)线路故障。 答案:A

100.>在6~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的相电压将( )。 (A)升高一倍; (B)升高不明显; (C)升高1.73倍; (D)升高两倍。 答案:C

101.>电力系统无功容量不足必将引起电压( )。

(A)普遍下降; (B)升高; (C)边远地区下降; (D)边远地区升高。 答案:A

102.>用试拉断路器的方法寻找接地故障线路时,应先试拉 ( )。 (A)长线路; (B)充电线路; (C)无重要用户的线路; (D)电源线路。 答案:B

103.>断路器的跳合闸位置监视灯串联一个电阻,其目的是为了( )。 (A)限制通过跳闸绕组的电流; (B)补偿灯泡的额定电压; (C)防止因灯座短路造成断路器误跳闸; (D)防止灯泡过热。 答案:C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3”) 1.>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子的运动方向。 ( ) 答案:3

2.>电阻元件的伏安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 答案:3

3.>基尔霍夫定律适用于任何电路。( ) 答案:√

4.>大小随时间改变的电流称为直流电流 ( ) 答案:3

5.>在直流电路中电容相当于开路。( ) 答案:√

6.>沿电压的方向上电位是逐渐减小的。 ( ) 答案:√

7.>电荷之间存在作用力,同性电荷互相排斥,异性电荷互相吸引。( ) 答案:√

8.>绝缘体不可能导电。( ) 答案:3

9.>同频正弦量的相位差就是它们的初相之差。( ) 答案:√

10.>RLC串联电路,当ωC>1/ωL使电路成容性。( ) 答案:3

11.>对称三相电路在任一瞬间三个负载的功率之和都为零。( ) 答案:3

12.>在零初始条件下,刚一接通电源瞬间, 电感元件相当于短路。( ) 答案:3

13.>当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连接时,线电流等于相电流。( ) 答案:3

14.>RL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中,I总=IL+IR。( )

第 7 页 共 2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