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

更新时间:2024-03-15 0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腋角架体施工措施 腋角为a*h=0.9m*0.3m。

腋角均为车站纵向。腋角下立杆顶拖底拖与腋角面接触位置采用三角木楔将力传递给立杆或底板

腋角处支撑斜杆底部同样采用三角木块,木块背后采用预埋Φ12的钢筋头进行固定,防止支点产生位移。

三角木楔采用0.15*0.2的方木制作,并用铁钉与主楞方木链接。 侧墙模板及架体施工

侧墙背靠外侧地连墙,无需模板及支撑。内侧模板支架利用满堂扣件式支架对撑及斜支撑,模板采用0.015m厚的竹胶板,模板下设次楞方木,次楞方木为0.1m*0.1m方木,垂直于次楞布设主楞方木,主楞采用0.1*0.15m方木。

侧墙模板加固利用架体的横向水平撑进行对顶,利用斜撑进行加固,每0.8m一道,撑于侧墙顶口下1m处。中板下侧墙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第二道支撑下,待侧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第二道支撑,进行倒撑施工,剩余侧墙和中板一起浇筑。

施工倒撑时,架体纵向间距为0.9m。布设时按照现场钢支撑位置从钢支撑中间向两边分各0.45m。拆除钢支撑下三层纵向水平钢管架后进行倒撑施工,倒撑施工完毕后,恢复纵向水平钢管架,然后施工中板及剩余侧墙。 板架体施工要点

(1)底层纵、横向水平杆作为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

等于200mm,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底座或固定底座,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l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不得大于0.5m。

(2)模板支撑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剪刀撑。

(3)剪刀撑的斜杠与地面夹角应在45度至60度之间,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

(4)模板顶端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间水平剪刀撑设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6米。 (5)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

(6)在地下二层端头井部位架体搭建时,在相邻两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之间增加之字斜撑。

(7)严格按照立杆平面布置图布置立杆,对于梁底模板支撑方木避免出现大于300mm的悬挑情况,严禁出现大于450mm的悬挑。

(8)由受立杆排布影响,出现梁底模板支撑方木悬挑超过300mm情况,应对梁底支撑方木加强,在6米长度范围内将支撑方木距离调整成150mm。 梁模板、架体施工要点

针对不同的梁截面采取不同的模板支设形式。

本工程顶板最大截面的梁为纵向主梁 (1.2m×2.0m),中板最大截面的梁为1m×1.2m中板中横梁,对上述梁模板的支设采取重点控制。

垂直梁跨度方向,加密支撑立杆,沿梁中对称布置。梁底投影范围外至少一跨垂直梁跨度方向立杆间距也加密成250mm。支撑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同所在结构层沿梁跨度方向立杆间距。 梁侧模采用对拉螺栓加双拼钢管加固方式,加固采用上下两道拉杆,沿梁纵向方向间距0.5m~0.6m进行布设。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底板→弹线→搭设立杆→横杆→斜撑→施工侧墙→拆除侧墙模板→拆除三层纵向水平杆→施工倒撑→搭设拆除的三层纵向水平杆→施工中板→搭设站厅层支架→施工站厅层侧墙→拆除站厅层侧墙模板→施工顶板→拆除支架。 拆除工艺流程:拆护栏→拆脚手板→拆横杆→拆剪刀撑→拆立杆→拉杆传递至地面→清除扣件→按规格堆码。 (10)注意事项

(1)直墙与支护结构的接触面要平整、洁净、无凸角或凹坑,平整度和基面要符合设计要求。

(2)敷设外防水层前由人工将接触面清理平整、洁净。 (3)墙面所有漏水、渗水点必须进行堵漏处理。对少量渗水使用水泥砂浆抹面;明显漏水在围护结构外侧进行地面注浆堵漏;发现有特别严重漏水现象,由专业防水施工队处理后才能进行侧

墙砼的施工。为保证砼的施工质量及防水效果,在下次立模之前应把施工缝面的砼凿毛并清洗干净。

(4)立内模前对隐蔽工程须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并签证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5)顶板是地下结构最容易出现裂缝部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定而设置变形缝;做好顶面砼在终凝前的压实、收浆、抹光及养生工作。必须在砼强度达到100% 时才能拆除顶模,顶板砼强度未达设计强度前不得停放设备及堆放材料等。 (6)做好底板与墙体接缝处的防水工作。 (7)模板用木胶板厚度为15mm。

(8)支撑架搭设前对支撑面应详细检查,准确调整支撑面顶部标高并复测无误后方可进行搭设。

(9)支撑架拼装到3-4层应检查每根立杆是否浮动,否则应旋紧下托

(10)施工过程中,楼板内的物料(架子钢管、加工好的钢筋)要均匀码放,不允许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安全员、施工员对物料码放情况进行管理。

(11)高梁在支撑架搭设时,沿梁跨度方向,在两立柱之间的跨中预留1cm预拱度,其余位置按2次抛物线方程给出。 检查与验收 1、架子的验收要求 1.1、架子的材料检验

(1)进场的构配件应有产品标识及产品质量合格证。 (2)供应商应配套提供钢管、零件、铸件、冲压件等材质、产品性能检验报告。

(3)构配件进场应重点检查以下部位质量: A、钢管壁厚、焊接质量、外观质量;

B、可调底座和可调托撑材质及丝杆直径、与螺母配合间隙等。

(4)主要采用外观检测方法,构件检测频率为

钢管:钢管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每750根为1批,每批抽检一根。钢管外观全数进行目测,钢管壁厚检测不能小于3%。扣件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每280个为1批,每批抽检8个。可调拖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不能小于0.3%,其它项不小于3%,支架板、螺母有裂缝的严谨使用、全数检测。

(5)相关检验标准参见“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表1-1)

表1-1支架构配件允许偏差

序号 1 2 3 项目 焊接钢管尺寸(mm) 外径48.3 壁厚3.6 钢管两端面切斜偏差 钢管外表面锈蚀深度 钢管的端部弯曲 L≤1.5m 立杆弯曲 3m<L≤4m 4m<L≤6.5m 允许偏差(mm) ±0.5 ±0.36 1.70 ≤0.18 ≤1.5 ≤12 ≤20 钢板尺 检查工具 游标卡尺 塞尺 拐角尺 游标卡尺 4

5 6 水平、斜杆弯曲 L≤6.5m 顶、地拖钢板 L≤4m L>4m 板面扭曲(任一角翘起) 可调拖撑支拖变形 ≤30 ≤12 ≤14 ≤5 1.0 钢板尺、塞尺 1.2、架体搭设检验

(1)架体搭设应重点检查下列内容: A、基础的沉降,立杆底座与基础面得接触情况 B、立杆垂直度、横距、纵距,水平杆顺直度步距 C、直角、旋转、对接扣件拧紧情况 D、立杆对接扣件拧紧程度 E、架体结构是否合规

(2)把好验收关。搭设过程中的架体,每搭设一个施工层高度必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安全与搭设班组、工长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上人使用。架体未经检查、验收,除架子工外,严禁其他人员攀登。验收合格的架子任何人不得擅自拆改,需局部拆改时,要经设计负责人同意,由架子工操作。 (3)工程的施工负责人,必须按架体方案的要求,拟定书面操作要求,向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班组必须严格按操作要求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

(4)基础、卸荷措施和架子分段完成后,应分层由制定架体方案及安全、技术、施工、使用等有关人员,按项目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单,合格后方可继续搭设使用。

(5)使用按3kN/m2考虑,因此架体上不准堆放成批材料,零星材料可适当堆放。

(6)架体搭好后要派专人管理,未经安质部同意,不得改动,不得任意解掉架子与柱连接的拉杆和扣件。

(7)架子上不准有任何活动材料,如扣件、活动钢管、钢筋,一旦发现应及时清除。

(8)雨后要检查架子的下沉情况,发现地基沉降或立杆悬空要马上用木板将立杆楔紧。

(9)在六级以上大风、大雾和大雨天气下不得进行架体作业,雨后上架前要防滑措施

表1支撑架安装要点

项 目 根据设计制作安装 注 意 要 点 支撑架应根据设计安装,对支撑架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结构竣工后尺寸准确,对支撑架应预留预沉量预留施工沉落值参考数据见下表。 预沉量的设置 分项内容 接头承压非弹性变形 支撑架搭设前的检验 木与木 木与钢 参考数据 每个接头的顺纹2mm,横纹3mm 每个接头2mm 支撑架搭设前对支撑面应详细检查,准确调整支撑面顶部标高并复测无误后方可进行搭设。 (1)支撑架拼装到3—4层时应检查每根立杆下托是否浮放松动,否则应、旋紧下托。 支撑架搭设中的检查 (2)沿支撑架四周(每4排)和在每层横杆上采用扣件式脚手设剪刀撑,其夹角为45°。 支撑架搭设后的检查 支撑架搭设完毕后,应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表2 支撑架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上、下支座调整高度 侧墙支撑支座调整距离 立杆垂直偏差 横杆水平偏差 横杆,横、纵角度 容许偏差mm ≤300 ≤200 <全高500 <全长400 <1°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Q1K)计算模板与模板底部次楞方木时采用2.5KN/m2,分布荷载和2.5KN的集中荷载分别进行弯矩验算,取较大值,计算顶拖上主楞方木时均布荷载取1.5KN/m2,当计算立杆时均布荷载取1.0KN/m2。 混凝土振捣荷载(Q2K)采用2KN/m2。 浇筑混凝土产生的冲击荷载(Q3K)采用2KN/m2。(参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4.1.1中第1、2、3条)

模板自重按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第14页,取0.50kN/m2。混凝土自重取24 kN/m3,钢筋自重取1.1kN/m3。

主体结构概况

新蚌埠路站为地下二层单柱两跨箱型结构和双柱三跨箱型结构,车站标准段宽度为20.9m,加宽段宽度为21.12m,标准段与加宽段结构总高度为13.2m;车站小里程盾构井处宽度为25.9m,大里程盾构井处宽度为22.95m和10.25m,盾构井处结构总高度为14.75m。

框架结构标准段;顶板厚0.8m/0.9m、中板厚0.4m/0.45m、

底板厚1m、侧墙厚0.8m,最高梁为2.0m。 盾构井;顶板厚0.9m、中板厚0.45mm、底板厚1m、侧墙厚0.9m,最高梁为1.8m。

新蚌埠路站位于临泉路与阜阳路交叉口,车站沿临泉路东西向布置,车站主体为地下双层两跨及三跨岛式站台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钻孔桩+内支撑支护体系。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纵向标准柱跨为9m。标准段基坑平均深度17.1m(南侧盾构井段18.4m,北侧盾构井段19.4m),覆土厚度3.3~4.2m。

板底架体稳定性计算(不考虑风荷载)

顶板架体计算

(1)脚手架参数:钢管规格:Φ48mm×3.0mm,立杆横距:0.6m,立杆纵距:0.9m ,步距:0.6m,架体高度:5.75m; 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支撑架体自重标准值:NG1=0.154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中表A.0.3)*5.75=0.8901KN 模板自重标准值:NG2=0.3*0.6*0.9=0.162KN

钢筋砼自重标准值:NG3=25.1*0.6*0.9*0.9=12.1986KN 经计算,静荷载标准值NG=NG1+NG2+NG3=13.2507KN 2)、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经计算,活荷载标准值NQ=(1.5+2.0)*0.6*0.9=1.89KN 3)、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1.2NG+1.4NQ=18.54684KN 4)、立杆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公式σ=N/ΦA≤f 其中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o/i查表得到 i——计算立杆截面的回转半径(mm)查表得到i=15.95 A——立杆的截面积 A=424.1mm2

W——立杆的截面模量W=π/32*(D3-d4/D),W=4492.968mm3 σ——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

L0——计算长度

K——满堂支撑架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查表得1.155(规范P23)

h——步距 h=0.6m

a——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本次计算a取40cm;

μ1、μ2——考虑满堂支撑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查表得μ1=1.629、μ2=4.211(规范P68、P69)

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取整体稳定计算结果最大值:

顶部立杆段:L0=kμ1(h+2a)=1.155*1.629*(0.6+2*0.4)=2.634093m

L0/i=2634.093/15.95=165.15,查表A.0.6得,Φ=0.0.2597

σ=N/ΦA=18546.84/0.2597/424.1=168.3952N/mm2

非顶部立杆段:L0=kμ2h=1.155*4.211*0.6=2.918223m

L0/i=2918.223/15.95=182.96,查表A.0.6得,Φ=0.214 σ=N/ΦA=18546.84/0.214/424.1=204.4N/mm2

要求。

中板架体计算

(2)脚手架参数:钢管规格:Φ48mm×3.0mm,立杆横距:0.6m ,立杆纵距:0.9m ,步距:1.2m,架体高度:6.2m; 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支撑架体自重标准值:NG1=0.154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中表A.0.3)*6.2=0.95976KN 模板自重标准值:NG2=0.3*0.6*0.9=0.162KN

钢筋砼自重标准值:NG3=25.1*0.6*0.9*0.45=6.0993KN 经计算,静荷载标准值NG=NG1+NG2+NG3=7.22106KN 2)、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经计算,活荷载标准值NQ=(1.5+2.0)*0.6*0.9=1.89KN 3)、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1.2NG+1.4NQ=11.311272KN 4)、立杆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公式σ=N/ΦA≤f 其中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o/i查表得到 i——计算立杆截面的回转半径(mm)查表得到i=15.95 A——立杆的截面积 A=424.1mm2

W——立杆的截面模量W=π/32*(D3-d4/D),W=4492.968mm3 σ——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

L0——计算长度

K——满堂支撑架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查表得1.155(规范P23)

h——步距 h=1.2m

a——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本次计算a取40cm;

μ1、μ2——考虑满堂支撑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查表得μ1=1.257、μ2=2.225(规范P68、P69)

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取整体稳定计算结果最大值:

顶部立杆段:L0=kμ1(h+2a)=1.155*1.257*(1.2+2*0.4)=2.90367m

L0/i=2903.67/15.95=182.05,查表A.0.6得,Φ=0.216 则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

σ=N/ΦA=11311.272/0.216/424.1=123.48N/mm2

非顶部立杆段:L0=kμ2h=1.155*2.225*1.2=3.08385m L0/i=3083.85/15.95=193.34,查表A.0.6得,Φ=0.193

则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

σ=N/ΦA=11311.272/0.193/424.1=138.19N/mm2

梁底架体稳定性计算(不考虑风荷载)

(1)支撑架体参数:立杆钢管规格:Φ48mm×3.0mm,立杆横距:0.4m ,立杆纵距:0.4m ,步距:0.6m, 1.2x2m纵梁顶板架体高4.85m;1.2x1.8m纵梁顶板架体高5.45m;1x1.7m、0.9x1.2m、1.2x1.2m横梁顶板架体高4.85m;1x1m、0.9x1m纵横梁架体高7m 梁模板支撑主楞钢管为(Φ48mm×3.0mm) (2)、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2m高梁架体自重标准值:NG1=0.202*5.45=1.1009KN 1m高梁架体自重标准值:NG1=0.202*7=1.414KN 2m高梁模板自重标准值:NG2=0.5*0.4*0.4=0.08KN 1m高梁模板自重标准值:NG2=0.5*0.4*0.4=0.08KN 2m高梁钢筋砼自重标准值:NG3=25.1*0.4*0.4*2=8.032KN 1m高梁钢筋砼自重标准值:NG3=25.1*0.4*0.4*1=4.016KN 经计算,

2m高梁静荷载标准值NG=NG1+NG2+NG3=9.2129KN 1m高梁静荷载标准值NG=NG1+NG2+NG3=5.51KN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经计算,活荷载标准值NQ=(1.5+2.0)*0.4*0.4=0.56KN (4)、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2m高梁 N=(1.2NG+1.4NQ)=11.83948KN 1m高梁 N=(1.2NG+1.4NQ)=7.396KN (5)、立杆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公式σ=N/ΦA≤f 其中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o/i查表得到 i——计算立杆截面的回转半径(mm)查表得到i=15.95 A——立杆的截面积 A=424.1mm2 W——立杆的截面模量W=4492.068mm3 σ——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 Lo——计算长度

K——满堂支撑架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查表得1.155 h——步距 h=0.6m

a——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本次计算a取40cm;

μ1、μ2——考虑满堂支撑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查表得μ1=1.839、μ2=4.744

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取整体稳定计算结果最不值:

顶部立杆段:L0=kμ1(h+2a)=1.155*1.839*(0.6+2*0.4)=2.973663m

L0/i=2973.663/15.95=186.44,查表A.0.6得,Φ=0.206 则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σ=N/Φ

2m高梁A=11839.48/0.206/424.1=135.5N/mm2

强度均满足要求。

非顶部立杆段:Lo=kμ2h=1.155*4.744*0.6=3.287592m Lo/i=3287.592/15.95=206.12,查表得,Φ=0.171 则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σ=N/Φ,

2m高梁A=11839.48/0.171/424.1=163.26N/mm2

顶板(0.6 0.9 0.6) 中板(0.6 0.9 1.2)

梁 (0.4 0.4 0.6)根据实际施工需要,可以采用(0.3 0.6 0.6)(0.3 0.3 0.6)

普通: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m~8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m~8m

加强: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4 m×0.4m~0.6 m×0.6m(含0.4m×0.4m)时 ,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3m~3.2m 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3m~3.2m 。

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9 m×0.9m~1.2m×1.2m 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 跨(且不大于5m),应由底至顶设

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4 跨。

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6 m×0.6m~0.9 m×0.9m(含0.6m

×0.6m,0.9m×0.9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 跨(且不小于3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 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74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