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学史二 网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8:40:1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答: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

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

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

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 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

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

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

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

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二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答:创作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

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寓意1.“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

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

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2.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

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三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答:地位:《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水浒传》是中国第 一部以

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

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显得极其生动活泼。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时,

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能达到的。有了《水浒传》,白话文

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极为 深远。

影响:社会影响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 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批判

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

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分析《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思想内容:《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阮

大铖等“魏阉之余孽”,同时也将他们安排为李侯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

个方面对这帮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1)他们迎福王为弘光帝,并非为了中兴复国,而是出于自己之秘利,唆使福王

声色犬马,荒淫无度,他们自己则趁机大权独揽,卖官鬻爵,党同伐异。

(2)清兵南下之际,国势危急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

(3)通过他们与侯李关系的始末,具体揭露了他们“殃民”的劣迹。在侯、李爱情

悲欢离合的发展过程中,阮大铖是阻挠破坏和悲剧制造者的角色。这样,剧中就把

南明王朝覆亡和侯、李爱情悲剧的责任,都归结到马、阮等权奸身上。但作品并不

以指斥权奸祸国殃民力最终目的,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而是以侯、李二人大彻

大悟的出家作为他们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归宿,即用苦涩和失落取代了浅薄的

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使剧作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其立意远远

超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社会意义:《桃花扇》一剧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从现实来看。《桃花扇》的思想

指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统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

避心理状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

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出清代文学感伤思潮 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

五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答: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

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

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

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1.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

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

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

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

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

2.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

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

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

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

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

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

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1.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

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

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

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

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

“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

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

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2.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宝玉

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

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

丫头······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

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

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

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

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其实,

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

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

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1.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

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

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

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

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

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

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

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

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

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

1.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

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

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

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

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

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

2.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

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

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

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

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

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

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

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

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

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总结: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

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

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 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7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