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二部分4-2

更新时间:2023-10-23 0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

第二部分 第四单元 考点2

一、单项选择题 (2008·保定5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表中我国1998~2004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回答1~2题。 年份 能源消费 增长率 GDP增长率 1998 -4.1 7.8 1999 -1.6 7.1 2002 9.9 8.3 2003 15.4 9.3 2004 15.2 9.5 1.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 ( ) A.1998年 B.1999年 C.2003年 D.2004年

2.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 ①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长 ⑤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解析】 经计算可知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66,为1998~2004年最大值;表中显示能源消费增长率总趋势是逐渐升高,结合我国当前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可判断引起能源消费系数变化的原因。表中显示能源消费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还很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C 2.C (2009·安徽5月)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3-4题。

3.“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解析】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答案】 B

4.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C (2008·苏州5月)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如下图),回答5~6题。

5.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多条深加工的产业链,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 【答案】 B

6.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 ) ①其他地区煤炭产量逐渐提高 ②当地酸雨危害日益严重 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④西气东输计划的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山西省具有能源资源优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西气东输,都会影响、冲击山西省的煤炭大省地位。

【答案】 C (2009·东城4月)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下图回答7~9题。

7.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解析】 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最不可取的发展道路。

【答案】 D

8.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解析】 环境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保证;长期来看,没有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必然不会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 C

9.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城市化进程本身与生态城市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不能使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各功能区太集中,太集中一般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而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答案】 A (2008·南昌4月)下图中某河流的渔业资源变化是由①线污水排放量,②线人口,③线河水流量三个因素及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下图是该河某河段的这三个因素趋势图,④线是该河段渔业资源变化。读后回答第10~11题。

10.在(5)时间段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在这个时间段对渔业资源基本上没有影响

B.如果人口和污水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某个水平,则渔业资源仅由河水流量决定 C.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关键

D.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

【解析】 注意(5)时间段内,污水排放量和人口数量都很稳定,没有数量上的变化;同时渔业资源变化与河水流量变化高度一致,说明在人口与污水排放量一定时,渔业资源仅由河水流量决定;但不能就此认为人口和污水排放量不对渔业资源产生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一个定值,没有波动。

【答案】 B

11.如果用渔业资源变化代表该河段生态变化,(2)和(3)时间段内,河流生态状况与污水排放量成正相关,关于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因为生态变化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里凑巧是正相关 B.因为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

C.因为河流在一定河水流量值上具有较高的自净能力

D.因为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较为固定的

【解析】 首先要注意,前提是河流生态状况与污水排放量成正相关,问题是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分析有否污染物及污染物的多少,所以首先排除BD两项。按正常情况分析,污水排放量越多,河流的生态状况应该越差,但题意是呈正相关;这只能是污水排放物对河水水质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四个选项中唯有C项能反映这种抑制作用,即污水中的污染物因河水自净而减少;故选C。

【答案】 C

(2009·苏州3月)安徽省某镇是“蓝白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大量污水不进沼气池而排入河流,日久以后,发现鱼类大量死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藻类物质大量繁殖,鱼类缺氧死亡 B.污水有毒,鱼类中毒死亡 C.污水较脏,鱼类得病死亡

D.污水成分复杂,鱼类一时难以适应而死亡

【解析】 藻类大量繁殖,有机物分解耗氧,鱼类缺氧窒息而死。 【答案】 A

13.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 ) 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虽然不利于蔬菜有机物的积累,但能提高蔬菜产量

B.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C.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D.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解析】 二氧化碳与农药使用无关,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答案】 C (2010·江苏徐州2月)读下面“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是 ( ) A.a—原料 B.b—土地

C.c—劳动力 D.d—技术

15.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 第14题,a—土地,b—劳动力,c—原料,d—技术。第1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类型要求少,重视土地的区位条件。

【答案】 14.D 15.D (2010·江苏扬州2月)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17.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 16.D 17.B 二、综合题 18.(2009·广州)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京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处于良好状态,而黑、新、青、藏、川、黔、晋等地处于较差状态。空间分布上,总体上由沿海向内陆,越来越差。第(2)题,M地区主要指京津、沪宁杭、株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而环境问题又主要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可以很容易判断M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第(3)题,N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导致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19.(2009·石家庄5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有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这些贫困县、村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和保定、廊坊、沧州。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全境所有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可采用“2+8+4”模式推进节点城市发展,也就是推进京津两个核心城市、8个次中心城市及滨海新区、通州、顺义、曹妃甸4个新兴城市的发展,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带动次中心城市。

材料二 环京津地区图。

材料三 环北京地区(局部)地形图。

(1)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京津贫困带”对京津的发展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在继续稳固其地位的同时,应努力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研发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对待古建筑等旧城设施?进行新城市建设中的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注意自然环境角度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及灾害等方面。从图文材料中可看出,“环京津贫困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降水较少;北部地区地形崎岖,南部和东部地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多盐碱、风沙等危害,而农业生产条件差。第(2)题,“环京津贫困带”既是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地,也是京津工业品的最便利的市场;由于生产能力弱、经济落后,而不能与京津形成互补的经济形势,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第(3)题,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应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格局和风貌;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加强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建成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的新北京。

【答案】 (1)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少;北部地形崎岖;土壤沙化、石化、盐碱化严重。(2)城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狭小;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就地得到满足。(3)对待旧城: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保护和修缮重要的古建筑等。 新城市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加强绿化、减少污染物排放),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b3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