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唯美感伤

更新时间:2024-01-24 20: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学习中心编号: 384 学习中心名称:云南泛亚专修学院学习中心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学生姓名 王xx 学 号 Wxxxxxxxxxxxxxxxxx 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层 次 专升本 指导教师 xxxxxxxx 日 期 2017年9月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目 录

摘 要???????????????????????????1 一、绪论??????????????????????????2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2 三、白居易感伤诗的主题? ? ???? ???????????3 (一)、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 ???????????3 (二)、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 ???????????3 (三)、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3 四、白居易诗感伤情怀的审美特质? ?? ?????????????4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含蓄蕴藉? ?? ???????????4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 ????????????? 4 (三)通过刻意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而有敏婉纤柔的内心体验,表现能引起普遍共鸣,又能触及到别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五、白居易感伤诗的意义与影响? ? ?????????????? 6 (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 ??????????????6 (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 7 六、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摘 要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八个皇帝,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痛苦、动乱的年代。他一生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丰富而优秀的诗歌创作,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极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学习和继承。她的诗歌的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而他二百多首感伤诗中唯美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其诗所具有的更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感伤诗的分类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唯美;感伤; 明白晓畅; 情景交融; 淡雅清婉

1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一、 绪 论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将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很突出的一位诗人。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首诗作,还提出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辑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古往今来,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而备受称颂,而他的讽喻诗也一直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但却忽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实际上,白居易不但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劝谏,希望统治者有所悔悟警惕而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更注重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认识到他不仅把诗歌作为讽喻政治的工具,也把诗歌作为个人精神追求的形式,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变化的情感,使他的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成为美的载体,也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 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由此可将其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和“动于理”两类。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的题材,这也正说明了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说明感伤诗是偏重抒发内心感情的诗。这种感伤情绪始终充溢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生涯当中,几乎覆盖了其诗作大半。其它如讽谕诗、闲适诗及杂律诗虽是白居易的重要诗作,但还不能说是其代表作品。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盛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为代表的

2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感伤诗。

三、白居易感伤诗的主题

(一)、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的拘束和失落感,即“承家”与“事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不能如愿的,这使白居易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最典型的如《五古·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写出了他在宦海变幻无常的命运下抱负难以实现,失落的情绪和无奈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的被动状态。再如“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等诗句,都流露出了宦海沉浮下的失落感。还有许多诗篇如《杂曲歌辞?悲哉行》、《自问》、《食饱》等诗中显现出的往往是追求自由、向往退隐,在现实中处处感到受压抑、受拘束的心情。

(二)、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白居易自幼孤苦多病,使得他对人生苦短有着深刻体会,感伤诗中有一大部分写自己的孤苦人生,如“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等诗句看见白居易体弱多病,再加远离家园亲人的贬地岁月,失亲离友更促成了他感伤诗中孤独和无常感。比如《五律·唤笙歌》:“露坠委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用“老心”、“秋眼”和“衰翁”三个词对衰老的无奈和感伤,种种景象都散发出孤凄的氛围,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三)、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白居易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

3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比如《寄黔州马常侍》“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再如“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等诗句中的“无奈”、“醒”、“屈”、“可惜”和“志”的字词,最能看出作者清醒后的理性思考,但是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眼前的一切都只能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天命难违的哲理思考。

四、 白居易诗感伤情怀的审美特质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含蓄蕴藉

在他的诗中,感伤侧重于内在实质,唯美侧重于表现特征,是以感伤为内在实质的唯美,或者说以唯美为表现特征的感伤。在他的著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这种表现特征尤为突出,唯美与感伤结合的十分和谐。其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描写,给人留下非常美的印象。向云朵一样的乌髻半偏着,显然是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戴整齐就走下堂来,这是杨贵妃刚睡醒时的姿容美。清风吹拂着仙袖飘然而起,好像又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这是她在风中的姿态美。娇好的面容带着寂寞的纵横的泪水,面容好似春天里一枝带着雨珠的梨花,这是带有感伤色彩的情态美。优美的语言,感伤的画面,忧伤的情感,把杨贵妃对唐玄宗思念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悲莫悲兮生别离”①这种生离死别的苦痛,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在更高层次上展示了女性美,肯定了爱情的价值。“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诗人把杨贵妃的死处理成她成了仙岛的女神这种做法,就像写一部凄美的神话,也表现了对她的恋恋不舍,不愿她死,就把在现实中不可实现的美好愿望放到神话之中,正体现了诗人对美人的不幸遭遇以及相爱难以长久的惋惜,对美(美人,美的感情)的毁灭的感伤,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4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主要从自然意象,辅之以人文意象中提取“美”,即白居易所说的“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白居易《序洛诗》)。其赶上情怀在吟咏之间自然的流露出来。在叙事抒情诗中,他往往采用精致生动、音声色彩与气氛相和谐的意向来勾勒一个个鲜明的画面,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诗人用最能引起人情思的月色、夜雨、铃声,组成有声有色的伤感情景,表达了无限延绵的痛苦的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长河欲曙天”,从黄昏到凌晨,空殿萤飞,孤灯只影,钟鼓之声,耿耿星河,四种色彩、声音都给人以寂寞孤单感的意象,衬托出了玄宗彻夜不眠的苦苦情思。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其时诗人任周至县县尉,这首诗里是否也饱含着诗人对他所爱的人的无限伤感的思念?

白居易被贬江州,在降到江州时所作的《望江州》云: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独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此诗的感伤情怀是通过孤舟漂泊,烟雨黄昏的环境氛围的渲染这样的较为沉重的方式表达出来,诗人被发往贬谪之地,心情忧郁哀伤,在孤舟上独自漂泊,备感孤独,在烟雨朦胧欲黄昏的水上飘摇。这类作品大多在意象的融造中为诗意的表达留下含蕴曲折的回旋余地。

在《放旅雁》一诗中,直接写诗人对鸟的怜悯,曲折的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思想。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写的比较含蓄,诗人没有站出来发表议论,深刻的寓意是在事情的叙述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诗人由旅雁的不幸想到自己的不幸,由雁获得自由想到人间的战乱,想到自己的被贬,身处异地(“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把自己的满腹心事都通过雁表现出来。这首诗情调悲伤,这是诗人此时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此时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象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的名作。

(三)通过刻意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而有敏婉纤柔的内心体验,表现能引起普遍共鸣,又能触及到别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昭君被选入宫,由于画工毛延寿从中作弊,使昭君未能与皇帝见面,最终被派往塞外和亲,身死异地。昭君的故事吸引了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注意,许多诗人和画家以此为题材吟诗作画。在白居易的《过昭君村》

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中,诗人满含着对昭君的同情,通过昭君的遭遇表现了对民女的同情。尤其最末“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两句,使本诗的主题超越了对昭君的同情,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路过昭君的故乡,面对“村犹在,人已亡”的现实,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诗人由昭君村联想到王昭君,然后重点描述昭君一生的悲惨不遭遇。由于皇帝和毛延寿从中作梗,昭君只能落得个“竟埋岱北骨,不返巴东魂”的悲惨下场。在去往忽地的路上,她是否有过“所思在远道” ②的悲哀?在清辉冷月的照耀下,是否有过“月是故乡明” ③的感慨?红颜薄命,一代绝色佳人终在异域香消玉殒。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惋惜,感慨广大民女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她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受人摆布,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这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的经历极其相似。全诗写的凄切哀婉,气氛悲凉,注入诗人极大的同情。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的情景的一段回忆: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峨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柳。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由于这对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起,最终导致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为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但由于续写时感情超于“止淫奔”的题旨之外,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所以仍然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五、 白居易感伤诗的意义与影响

(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对于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诗人,因为从很多后人文学作

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品的题名、诗词用典以及情节结构方面,我们都能够隐隐约约看到白居易所带来的影响。以《红楼梦》为例,首先,从《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来看,第17至18回,惜春的《文章造化》(匾额)当中提到:“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此句话主要引用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当中的“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一句,当然,关于这一句的引用,并无其他的深意,只是引用其中的辞藻与意境,以此来描绘出一个飘然的情景。又如在《红楼梦》第50回当中,描述哀悼之意的时候,所引用的就是《长恨歌》当中的“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在《长恨歌》当中,这两句主要形容的是杨玉环死后的场景。将其用于《红楼梦》当中起到了一定的预示作用,预示着宝玉与黛玉二人无法终成眷侣的悲剧。其次,从结构方面来看,《红楼梦》也较多引入了《长恨歌》的元素。在《长恨歌》当中,诗人在描写情感的时候,具有一种立体性的特征,不仅有外表上的层层铺垫,还有内在的心理因素,甚至还包含了两人离别之后的相思与怀念,长恨绵绵。在《红楼梦》当中,关于情感的描写不仅继承了《长恨歌》当中较为明显的特点,还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意识到潜意识层面上对于人物情感心理来进行挖掘。

(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开始,就存在着大量的遣唐使进入我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诗人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文学,而对于日本汉文学乃至整个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也当属白居易。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上来看,尽管其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是伴随着挫折的不断涌来,使其斗志渐渐消退。平日里,他更倾向于借酒消愁,所以很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在感伤诗作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长恨歌》,在这首诗歌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来了浓浓的感伤与绝望。并且日本人正是极为欣赏白居易诗作当中的自然融合与心物一体的特点,尤其是那种充满了沉郁伤感的基调,这与日本人的心性以及“物哀”的审美情趣极为契合。所以在后来的日本文学创作当中,多有效仿白居易,寄情与诗酒当中,放纵自娱,以此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更多的则是心理的慰藉,譬如说在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作品当中,都极为清晰地反映出来了这种状态。此外,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较,白居易的诗作更为通俗易懂,直白而流畅,更加

7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容易理解和模仿。并且白居易在诗作创作的过程当中,也在很多时候吸引了民间的语言,所以创作出来的诗歌才具有较强的通俗性的特征。从《长恨歌》的鉴赏书籍能够看出来,离开了脚注,人们依旧能够明白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李白的诗歌相比,白居易的诗歌更如下里巴人,所以得到众口传唱。尤其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当时毕竟他们刚刚接触汉语,对于汉语结构与语法的掌握十分有限,能够达到李白与杜甫水平的日本人少之又少,所以相比之下,白居易更受其喜爱,其诗作对于日本人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六、 结 论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位诗人,白居易所留下的经典作品有很多,而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的感伤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对于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人而言,应当汲取该诗的精华所在,不断传承发展。

8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学堂. 《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元稹白居易诗译选》,凤凰出版社,2011,3-4。 [5]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中华书局,1962。 [6]谢思炜. 《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

[7]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9]汪涌豪.骆玉明 《中国诗学》 东方出版中心 1999年 [10]许总.《唐诗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11]郭炳兴.李希南 《白居易诗解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 [12]贾文昭..《白居易论诗的审美特性》《文艺理论研究》(沪) 1996年2月

9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致 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两年大学的本科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内心有着难舍之情,十分留恋在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班求学的这段时光,在这里,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西南大学网络教学云南泛亚专修学院学习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两年来对我的耐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从严要求的育人观念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在过去的两年里,从我的培养方向确定、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老师都倾注了很多心血。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很多做人的道理。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付飞亮老师,付老师在论文题目审定、文章思路安排和严密性、材料组织上给我以非常认真详细的指导,在此我对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同学,虽然我们大家有好多人素未谋面,但是大家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业上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我始终感到,能与这些优秀的同学共同学习,是我今生的荣幸。

最后,感谢各位评审专家百忙中评审本论文,并提出宝贵意见!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