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0 2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理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

教 案

教学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专题组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政策教研组 授课年级 2014 授课时间 2016-2017学年下学期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二○一七年 二 月

教学专题 周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7周——第15周 学时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教学目的 外的广泛关注。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通过讲授该专题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的把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自觉投入到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 1、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提升到战略高度。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如生态产品等新概念,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如何完成,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实现。 2、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时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教学重点何重大意义。讲授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与难点 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之间的关系。 3、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需要切实掌握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部署,自觉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忠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型手段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结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授教学内容,并结合视频短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含义(25分钟) 1、新高度——(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2、新概念——(1)生态修复 (2)生态产品 (3)生态价值 3、新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建设美丽中国由来 (2)“美丽中国”涵义 (3)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15分钟) 1、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2、 如果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意义(20分钟) (一)目标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教学内容(含时间排放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分配) 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总量显著减少。 4.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意义 1.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30分钟) 1、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3

[1]辛鸣.解读胡锦涛7·23讲话: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观点中国 opinion.china.com.cn,2012年07月30日 [2]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光明网,2012年09月20日 [3]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求是,2011年04月06日 [4]叶小文.促进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布局.北京日报,2012年07月31日 [5]春雨.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09月21日 [6]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求是,2012年10月01日 [7]蒋能.胡总书记为何首提推进“三个发展”?人民网-理论频道,2012年07月30日 参考 资料 [8]郑慧子.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2期 [10]温家宝在求是杂志撰文论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新闻网. http://www.sina.com.cn,2008年11月01日 [11]李斌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02日 [12]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合肥在线-江淮晨报,2012年11月13日 [13]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09日 [14]解读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环保问题.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 [15]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12日

思考题: 1、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含义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 (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环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理论上的一次大胆突破和完美表述,全面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而和谐的关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

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近代工业文明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和思想方法,它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上都存在着重大缺陷,并且是导致传统经济走向人和自然冲突恶化的思想根源。英国近代科学鼻祖F.培根(F.Bacon,1561-1626)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首先将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向实践。他认为,人类为了统治自然,就需要了解自然。科学作为一种手段,它的真正目标就是了解自然的奥秘,从而找到一种征服自然的途径。而法国科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则主张“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著名的命题:“人是目的”。他认为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而且,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当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自然观的危机。

其实对于人类无视生态规律的盲目征服以及任意采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就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要发动社会发展理念上

21

的一场革命。生态文明强调的是必须把人看作与自然是平等的主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主人与仆从之间的关系,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间平等的关系。人要尊重自身,但首先要尊重自然,不能再对自然肆意盘剥和掠夺,必须呵护并善待自然。

(2)顺应自然,就是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确定的工作重点、方向和各项措施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成功。反之,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就难以取得成功。”(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5年03月12日)生态规律是指生态运动过程中所内含的必然性或本质联系。生态规律包括:互生规律,即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共生规律,即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再生规律,即物质循环转化;协同进化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平衡规律,即物质输入输出的等。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来治沙,结果“人进沙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沙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干扰产生的土地退化现象,局部治沙可能成功,但整体治理难以奏效。治沙应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沙漠周边地区过渡带主要应控制人为活动,保护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在重点退化地区可适度生态移民,在一些地方可以“人退”实现“沙退”。建设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十八大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3)保护自然,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人类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

22

能保持原貌,人类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探索和实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三大发展理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三个发展”思想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

生态危机,是“危”,也是“机”。危险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放眼世界,未来的世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摒弃,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机遇。据联合国环境署预测:在农业方面,采用有利于生

23

态的耕作方法,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可以在2050年供养90亿人口。在水资源、林业发展、制造业、废物利用、绿色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绿色经济也都大有可为且必将大显身手。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罚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良好环境。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和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eh.html

Top